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13756429744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10

季老师让学生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对于米和厘米的关系,学生也是在丰富的活动中去渗透和感知,最后形成概念。

明确度量的对象,才有可能得到度量的结果。因此,从 “面” 上剥离出 “边线”,明确度量对象是帮助学生理解周长本质的起点,得到度量的结果是是周长的本质。这也是为什么各版本教材都会在认识周长时安排 “描一描”、“量一量” 等动手操作活动的原因,“描” 帮助孩子理解 “周长在哪里?”,即明确周长的 “形”;而 “量(liáng)” 让孩子表达周长到底有多长,即得到周长的 “量 (liàng)”。

“周长” 虽然也是度量线的长度,但此时的线(度量对象)是一条封闭的曲线或折线,隐藏在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上,对于学生来说就不是那么直接和显而易见。因此,从基于度量的角度来说,“周” 是度量的对象,而 “长” 是度量的结果。

周长的认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学生对 “边线” 的认识有经验,但是要提升到周长的意义的理解,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需要让孩子学会学习,让孩子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感受,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通过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等活动积累学生对周长的认识。设计数学书和树叶两种图形的周长实际上是在认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丰富学生的表象,强化感知。从数学书封面和树叶的一周到图形的一周,就是从实物抽象到规则与不规则平面图形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图形周长的概念,将抽象的概念,通过活动体验、实践操作,具体化、形象化,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通过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把对 “量” 这种 “度量” 形成的感觉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实践操作,多看多观察,多体验,逐渐形成量感。

量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体验,感受。

目前对于量感有三种解释:一是直接将量感看作数感,二是认为量感是对于量的感受,是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也就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轻重、薄厚等的感性认识。常见的量有长度、面积、体积、时间、重量、角度等。有关 “量” 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也非常常见,比如身高、体重、操场的面积、一盒牛奶的容积、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等等。三是认为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而 “量感” 归根到底是一种感受,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 “量” 的态度和意识。它是一种对 “量” 的直觉,对 “量” 的敏感性,对 “量” 的直接反映,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量感就是一种感觉,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总结的经验体会,教学时结合实物或图形,通过观察,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常见的量有长度、面积、体积、时间、重量、角度、人民币等。有关 “量” 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也非常常见,比如身高、体重、操场的面积、一盒牛奶的容积、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等等。本节课老师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与实践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形成量感。

学生在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从二维的平面中抽象出一维的 “长”,并用具体的数去表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得到建立和发展。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理念。

学生在建立清晰的量感之后,更能够接受有关的数学知识。在进行相关教学时,教师设计形象的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去感知,从而形成清晰的印象。对于量感的建立,教师可以请学生进行量的计算来进行巩固练习,但是这样是不全面的,最主要的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量的尺度。

学生在生活中对于物体量的感知往往比较模糊而且随机性比较大,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量感的形成需要各种感官相互协调配合,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物体进行不同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量感,比如通过眼睛看、手摸等。

教学时张老师让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感受量,教师设计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去感受量,即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杨老师对量感的理解透彻,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体验。

杨老师对量感的理解和把握非常透彻、到位,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的引导学生理解量感,形成量感,丰富学生量感体验。

魏老师教学设计环节紧凑,清晰,通过首学、群学、互学、共学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量感,形成量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魏老师紧紧围绕 “量感” 主题在教学中通学生的 “描一描”“摸一摸”“认一认” 的活动,体会只要从物体的边缘描出正好一圈来就是它的一周,建立周长概念表象。再借助 “量一量”“数一数” 等活动了解 “一周有多长”,体会周长的本质,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体验。

发展小学生量感主要依靠 “视觉” 和 “触觉”,也就是观察与实践操作,教学时组织描一描、摸一摸、辨一辨、描一描等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丰富学生的量态体验,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2ms · UTC 01:24 · PVG 09:24 · LAX 18:24 · JFK 21:24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