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荷

雨荷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13596 号会员,加入于 2022-03-11 20:26:33 +08:00
9 G 99 S 55 B
雨荷 的最新回复

前测设计,用数据了解教学起点,通过分析前测产生的数据,准确把握教学起点,从而设计、实施有效的教学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影响新技能的迁移,所以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关注教学前测,找准学习起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前测的目的就是通过前测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制定有针对性、有效的教学案本,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前测分析,能准确定位教学预设,能合理选定教学行为,能快速促进教师成长。

看了你们的课前测,感觉你们真是很用心,不过我还有个小小的建议,如果再加上一道或两道找等量关系的题是不是会更好呢?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哦!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因此,要解决数学符号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境,以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符号的价值。

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要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全过程、伴随着学生数学思考

符号意识的价值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完成从文字语言 —— 数学语言 —— 符号语言的转变,建立符号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积累了大量的符号经验,如:加号、减号、乘号、除号等,符号意识的建立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经历把数学知识符号化的过程,培养符号意识。

学习中,看到了这段话:史宁中教授认为 “就抽象的深度而言,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简约阶段;符号阶段;普适阶段”。符号阶段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更需要教师放慢抽象过程,把连接处打通。

个人觉得张老师想得很周到,我也认为如果在课前设计课前测,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去教学这节课会更好,期待你们的课前测。

认真拜读了张老师的选课思考,教学设计第一稿以及反思,感觉收获很多,做到了尊重教材的安排,以情境 + 问题串的方式呈现,而且整体很好,建议在本课中更多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期待你们的第二稿。

其实情境图里面就蕴含着分数再认识的知识点,就是看自己如何很好把握!

学生以前认识了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教材开篇没有提起,而是直接呈现了一个拿笔的活动情境:拿出你所有笔的 1/2,三个小朋友分别拿出了 4 支、4 支、3 支,拿出的铅笔数为什么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呢?简简单单的情境,到底以什么方式再现给学生呢?是让学生直接看书中的情境图?还是找几个学生照书中的样子演示一下?

读懂教材太重要了 ,明白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灵活驾驭教材。在我们还没有能力突破教材自己去编写教材的时候 ,我们要做的就是原原本本的忠于教材。

特级老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

今天网速很快,发帖很顺利,没有像前几次发贴卡住的现象!:)

本帖最后由 雨荷 于 2013-10-12 22:48 编辑


  由于前几天的事务较多,没能及时跟帖,深表遗憾。今晚静下心来,观摩了张老师的录像课,学习了她的课后反思,我觉得触动很大:一是敬佩张老师刻苦钻研、虚心学习的孜孜不倦精神;二是佩服张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对课堂的解读,深刻细腻、独特周全。如果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参赛张老师学习他人经验的最大收获,那么互相交流、共同发展则是我们这些局外老师参与这次网络教研的最大收获。

《分数的再认识》在自己五年级教学中也涉及过,由于是平常课,教学设计很初略,甚至还没有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记得当时只是让学生初浅了解 “整体 1 不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部分量也不同”。没有沥青 “整体 1”、“部分量”、“分数” 几者之间的关系,现在从教材知识的前后联系来看,其实《分数的再认识》这一内容是为以后学习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知识铺路搭桥的,是以后学习分数有关知识的基础。“整体 1”—— 单位 1,“部分量”—— 比较量,“分数”—— 分率,分数乘法和除法的学习实质就是抓住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展开的。因此,本节课所要抓住的知识点是:同一分数,单位 “1” 相同,所对应的部分量也相同;同一分数,单位 “1” 不同,所对应的部分量也不同;不同分数,单位 “1” 相同,所对应的部分量也不同;不同分数,单位 “1” 不同,所对应的部分量可能相同或不同。这些在张老师的课堂上都体现得非常充分,足见张老师对教材的处理是 “瞻前顾后”、深刻到位。再看看抓住学生方面,张老师能够创设 “分彩笔” 的情境,给学生制造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处于 “悱”“愤” 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始至终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说、想说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友好的互动中推进教学进程,尤其注重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表达。比如:练习题 “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 1/4,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 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教师在处理上让学生充分说理,抓住学生认识中的薄弱点适当点拨,让学生对 “整体 1”、“部分量”、“分数” 这几者之间的关系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较好促进了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概括能力的提高。再如画出 “一个图形的 1/4 是一个□,请你画出这个图形,看谁的画法多。” 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 “再创造”,使得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最后说说课堂方面,教师组织调控井然有序,各个环节衔接紧密,遵循了认知规律,知识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逐步展开,有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点拨;有教师大胆放手的猜想、验证;有教师细致入微的洞察、指导。课堂生成达到了预期目标,成效明显。

 感受课堂精彩之余,我和张老师一样也隐忧自己:“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 -—— 叶澜语”,作为执教的老师,我们如何处理预设之外的生成?比如:学生在完成书中练习第 1 题,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时,有学生提到 2.5/4,如何给学生合理的解释?这些意外生成也经常出现在我的课堂上,如何面对?我想,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也只能是唯一的解决途径了。

期待张老师的精彩录像课!

拜读了红红老师的跟帖,我觉得在练习的处理上可以把分数的再认识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让学生利用分数的再认识分析现实,了解生活,走向社会。可否在课堂的结尾设计成寓意于图,中国人口是世界人口的 1/5,中国陆地是世界陆地的 1/15,你能想到什么?你想说什么?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解读数学信息背后的奥秘。

分数是小学生数概念学习中一个比较难的领域,它是从整数向有理数过渡的一个数量概念,因为分数在本质上是一个相对量,具有多重意义(既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可以是一个数值,还可以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本节课 “分数的再认识” 着重是让学生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

拜读了张小玲老师的几稿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和同行的回帖,我最大的感受是张老师做到了 “探究明理与构建新知的和谐统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张老师首先设计了分小组拿彩笔的活动,让每个小组长拿出整袋笔的 1/2,教师有意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即都是整盒笔的 1/2,为什么各小组拿的支数不完全一样呢?通过这一质疑,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下来张老师让学生猜一猜、通过验证的过程中去寻找原因,从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把学生关注的焦点由拿的结果(部分)转移到对彩笔总数(整体)上来,从而让学生形成 “整体不同,相同的分数,部分也会随着整体的变化而变化” 的认识。

为了深入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张老师又安排了说一说的活动即淘气和小明看了各自书的 1/3,看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整体 “1” 的不同,从而让学生形象感知 “相同的分数,整体 “1” 不同,部分也不同的道理,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又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部分与整体的这一对应关系在头脑中更加清楚明白。

概念的建立遵循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以上两个活动层次性强,形式多样,过程丰满,学生已经构建了对分数的理解,为了发展学生思维,深化理解,张老师又让学生开展了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根据图形的 1/4(部分)画出整幅图(整体),将图形语言作为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理解和把握符号语言的扶梯,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概念的深入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数学就是思维的体操。


分数是小学生数概念学习中一个比较难的领域,它是从整数向有理数过渡的一个数量概念,因为分数在本质上是一个相对量,具有多重意义(既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可以是一个数值,还可以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本节课 “分数的再认识” 着重是让学生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

拜读了张小玲老师的几稿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和同行的回帖,我最大的感受是张老师做到了 “探究明理与构建新知的和谐统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张老师首先设计了分小组拿彩笔的活动,让每个小组长拿出整袋笔的 1/2,教师有意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即都是整盒笔的 1/2,为什么各小组拿的支数不完全一样呢?通过这一质疑,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下来张老师让学生猜一猜、通过验证的过程中去寻找原因,从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把学生关注的焦点由拿的结果(部分)转移到对彩笔总数(整体)上来,从而让学生形成 “整体不同,相同的分数,部分也会随着整体的变化而变化” 的认识。

为了深入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张老师又安排了说一说的活动即淘气和小明看了各自书的 1/3,看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整体 “1” 的不同,从而让学生形象感知 “相同的分数,整体 “1” 不同,部分也不同的道理,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又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部分与整体的这一对应关系在头脑中更加清楚明白。

概念的建立遵循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以上两个活动层次性强,形式多样,过程丰满,学生已经构建了对分数的理解,为了发展学生思维,深化理解,张老师又让学生开展了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根据图形的 1/4(部分)画出整幅图(整体),将图形语言作为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理解和把握符号语言的扶梯,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概念的深入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数学就是思维的体操。


[张晓玲发表于2013-9-1100:5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907&ptid=1946)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请看大屏幕 ...

教师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思考的积极性!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64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64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03:49 · PVG 11:49 · LAX 20:49 · JFK 23:49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