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

陈佳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12159 号会员,加入于 2022-02-13 19:43:26 +08:00
9 G 98 S 50 B
陈佳 的最新回复

最后,这节课关于比例中等号两边的两个比,前后项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应该强化一下。

在用两个学习环节结束后,增加了提问:“比” 和 “比例”,它们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其实不仅激发学生思考两者的区别,其实也同时在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学生们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不仅对比例的概念认识更深,同时再一次强化了比例的意义。

作为学生的角色聆听佳文这节课,感受更深,也看出来一次次磨课后,这节课的效果越来越好,不仅仅是这节课表面上看到的 “顺”,更多的是学生在这节课的思考和学习在每个环节都有了落脚点,并且学生们在整节课的学习中有了一个贯穿整节课的线索:在这个问题学习(或者说是活动)中,我们用比例表示了……(照片像不像、蜂蜜水一样甜等)。这个线索让学生一下子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比例,同时也知道了以后在哪些问题或者活动中可以用到比例,以及如何使用比例等。

第二稿最喜欢的就是最后总结回顾环节,不是单用一个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样的简单问题去走一个过场,是真实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甚至带着一点学生自主拓展的期待。
那么,在这个环节,我们是否还可以增加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学习 “比例”,用两个比值相等的式子来到底在表示什么?这种表达方式的优势是什么?(表示生活中很多的 “一样”:照片大小不同,但是胖瘦一样;蜂蜜水多少不同,但是甜度一样;上学路程和时间不同,但是速度一样;打字总数和时间不同,但是速度一样 …… 用这样一个等式可以概括所有类似的相等情况,表达方法更简便,更数学化。)
偷偷说,我这样其实是为了扣比赛主题的,会不会太明显了,哈哈

@郭佳文 学习单上第三题是否可以作为第一题,在给出比例的定义和认识内外项后进行,使本课用多个 “学 + 练” 的小环串成一个大环。

蜂蜜水的活动中,佳文修改了问法,改成:哪杯水更甜,期望激发孩子们思考。这里,我个人预设,由于学生学情不同,效果不同。如果所教班级成绩一般,那面对这样一个选择题,会不会出现普遍真的选择了其中一个同学的蜂蜜水的情况(当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本质原因是没有明白蜂蜜水配比的含义);如果面对的是一个成绩较好的班级,两杯蜂蜜水其实是一样甜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后,要不要追问一下,怎么可以让其中一个同学的蜂蜜水比另一个同学的更甜一些呢?

@陈佳 当然,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是不明确给出任何 “定义”“定理” 的,所以这个部分可以考虑让学生自己写出,主要目的的为了强化比例的特征。

@郭佳文 根据一稿的反思,这里设计了《学习单》把课本上关于 “比例” 的认识相关知识单拎出来进行学习,以防止孩子们注意力被 “蜂蜜水” 吸引走,那《学习单》的设计是否可以增加一点东西。比如:增加学生自己把 “比例” 的定义进行总结,这样强调了 “两个比”“比值相等” 等关键词,加深

@郭佳文 最后,关于评价,除了让学生评价学生以外,是不是也可以让学生简单评价本课,让学生知道 “为什么学这节课”“学了这节课有什么用”“学了这节课怎么用” 等等。

@郭佳文 练习巩固部分,如其他老师所说的一样,把学习 + 小结 + 练习分版块儿进行,也符合记忆力的发展规律,学习效果也可能更好一些,那么练习直接采用课后配套练习是个不错的建议。

@郭佳文 绿点三蜂蜜水的问题,既然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成为本节课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地方,那是不是可以考虑利用这一点,加大这个部分的占比,或者用蜂蜜水的活动贯穿本节课,最为本课的引子呢? 另外,增加表格的设计也非常好,表格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让规律的呈现可能给了更多的可能性。

@郭佳文 在比例概念的出现环节,让学生进行板演,是把师生互动的课堂变成最大化的生生互动课堂,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明显,也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对于板演的学生而言,数学语言的规范化也得到了一定训练,这种形式其实也可以在其他数学课上推广。

@郭佳文 教学环节主体部分,采用独立完成 + 小组合作探究,既抓住了对个人能力的培养,又发挥了集体智慧。任务单的形式,让问题串更清晰、让课程设计的逻辑结构更明了,也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去梳理自己想法,给学习制造更多的可能性

@郭佳文 佳文的一稿反思,每一点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优化都很有价值。 导入部分,改变问法后,把 “像不像” 这样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变成一个开放式的问答题,更容易刺激学生们回忆,激发他们思考。也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们的求知欲和亲近感,毕竟 “今天学习的内容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

@王开杰 调查问卷初稿拿出后,结合团队老师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修改,二稿如下: 学情分析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习惯,认真回答以下问题。本问卷仅做课前学情分析使用,请放心回答,谢谢! 1、当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某种数学规律时,你会: A 需要用到这个规律时再说 B 尝试用文字描述出这个规律 C 尝试用数字、字母、图形或者关系式等概括这个规律 D 再举些例子验证一下规律 E 其他:
2、当看到 “加法交换律” 时,你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的内容是什么呢?

3、你听说过 “比例” 吗?结合你的理解举例说一说什么是比例。

@王开杰 为了更了解学生们的学情,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做课前调查,可根据问卷分析数据,结合数据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可对教学设计进行微调,期望让本课更符合授课对象的学习情况。 调查问卷如下:
关于 “符号意识” 课前学情分析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符号对于数学来说是特有的。它既是数学的语言,也是数学的工具,更是数学的方法,所以建立符号意识、发展符号意识、建立符号模型对于数学学习尤为重要。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习惯,认真回答以下问题,以便老师可以更了解你、更有效帮助你进行本课的学习。本问卷仅做课前学情分析使用,请放心回答,谢谢! 1、当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某种数学规律时,你会: A 忽视它,需要用到这个规律时再说 B 尝试用文字描述出这个规律 C 尝试用数字、字母、图形或者关系式等概括这个规律 2、当看到 “加法交换律” 时,你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的内容是什么呢?

3、观察下图,请你说出里面的数学信息(越多越好)。

@陈佳 @王开杰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力,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一二年级属于符号意识的早期蕴伏,可通过游戏活动去探索简单规律等;三四年级在 “符号意识早期蕴伏” 的基础上,可尝试把游戏活动、简单规律活动进行一般化的扩展;五六年级能初步运用符号表达数量、关系和一般规律,积累发展数学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经验。 那么对于符号意识的培养应该经历从最初的读懂会用,到能操作符号进行运算和推力,再到形成运用符号思考的思维方式。即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在符号技能形成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具备主动使用符号的心理倾向。《数学课程标准》在对第二学段的数学思考中第一条就提到: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那么六年级的学生,作为第二学段的最后一年,即将步入第三学段,那么这个阶段的学生应该已经形成了符号意识,并且较为熟练利用符号解决问题,现阶段目标应该是培养他们更主动地使用符号,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建构符号模型体系,优化符号意识。

前期工作我们一直在分析教材,无论是横向将多个版本教材进行对比,还是纵向分析北师大版关于《比例的认识》》这节课的前置学习和后续学习,都画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些分析尤为重要。当然,除此以外,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大,那么除了分析教材以外,我们还可以分析学生,同样一节课,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教学环节的设计不是一模一样的,影响教学设计的就是学情。那么为了更好的预设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设计相关的学情分析调查问卷,在课前对学生的前置学习,包括符号意识培养达到了哪个程度做一定的了解,相信也可以有利于本课的最终设计,尤其是学习效果。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58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58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09:08 · PVG 17:08 · LAX 02:08 · JFK 05:0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