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

巧克力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69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1-11 15:22:36 +08:00
10 G 0 S 0 B
巧克力 的最新回复

老师从 “数” 和 “形” 两个角度去引导学生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创设量、撕、折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动作的逻辑内化成为思维的逻辑,逐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问题是学习的先导,情境是问题的外衣。同时,取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 “分月饼” 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开始,当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 “半个月饼” 时,体现了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案理念。而当学生觉得半个不能用学过的自然数表示时,产生了认知上冲突,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形成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并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使之富有亲切感,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本课内容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自然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分数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观:直观的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本节课通过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动手实践:数学应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在课堂上,盛老师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 “动的过程” 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课堂教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开始,创设了中秋节分月饼的情景,通过这一系列问题,一是唤起学生对 “平均分” 的回忆,为认识分数打下基础;二是通过 “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一个怎样的数表示?” 给学生造成悬念,为探索新知识创设了情境,也使教案从整数很自然地过渡到分数。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分数,但在生活中有所体验。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阶段关于分数主题的第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所以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认识几分之一是小学数学概念学习中比较抽象的内容,作为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开始学习时,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是很困难的,因此,必须通过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后续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这节课从一开始到结束,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课堂的积极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展露老师的思维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相信学生、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二是注重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的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真正懂得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面对新知识,敢于提出一连串想知道的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泛地探讨,使概念内涵充分揭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化对分数的理解。整节课都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特点;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平均分;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对不懂的地方和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加以解决。这样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发挥创造的空间,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本节课确定了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

 以人发展为本是当前教育的共同理念。在本节课中,教师不仅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十分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渗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展示,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学习交流、动手实践等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这堂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课堂实践中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设想。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能用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对于分数意义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操作手中学具,表示出一些分数,然后展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分数,在此基础上揭示单位 “1” 的概念。之后,具体介绍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在有具体形象依托的情况说个别分数的意义,这样就直接拔高到了一个抽象的层次,分别抽象分子、分母的意义,最后完成整个分数意义的构建,这样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知识的构建,课堂活动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的中介,阅读文本,放手让学生感悟、质疑、辨析真正的走进 “分数的世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 “加速” 。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测量、分物、计算时对得不到整数结果的情况学生已有体验,所以在分数的产生内容的处理上很简单,只是让踩了一下,后边简短的一句 “国际上用二分之一表示 0.5” 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知与旧知链接点,再借助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有效地 “起跑”。

通过盛老师设计的这节课,使我认识到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了愉快的学习过程之后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也只有这样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更有价值的数学,从而使他们获得发展。

学生的学习更具有创造性。怎样的学习才是更有效的?根据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只有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再创造中学习,学生才会真正的理解知识,同时创造力也在不断的得到培养。盛老师的这节课,基本是把所谓的新知与巩固融为一体的,想办法让学生在各种想象、交流、画图、猜测、操作中去体验并创造分数的意义,新知在不断的实践中慢慢的、不知不觉的内化到孩子们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孩子们的学习具有了鲜明的个性与创造性。

作为数学本身应该关注什么?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难题,比如:圆的认识、面积与面积单位、体积与体积单位、小数的认识等,很多时候,过于关注了数学的定义,而淡化了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就本节课而言,帮助学生理解 “单位 1”、“若干份”、“一份或几份” 等抽象名次,可是这些真的就仅仅是孩子们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吗?让学生建立起分数的数感、引导他们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不是也重要呢?所以本节课淡化定义、强化心像是我们教学时努力探索的一个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育应该 “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应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盛老师教学时举出大量实例或图形,引导学生运用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进行分析。分析时紧紧抓住单位 “1” 的概念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单位 “1” 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含义。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初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最后,通过读课本上的定义使学生明确分数的意义。

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现在的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接触到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能够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书本、理解书本的知识。因此,上课刚开始盛老师设计了活动,让学生通过 “分一分” 去创造分数,而后在 “折一折”、“涂一涂” 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数的意义,最后在 “想一想” 中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精炼自己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母、分子的含义,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回归生活。

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 “1” 的含义?盛老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 “1” 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认识分数的意义,重点在于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探究意义,掌握规律,完善分数知识体系。盛老师的课把握很到位:

1、在活动中探究,这是个开放的过程,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在操作中体会分数的意义。 

2、在参与中构建,这是本节课的亮点与核心之所在。分数的意义应该是学生主动构建的,学生有了操作活动,有了对具体分数的认识,更有了单位 “1” 的概念,那么对于分数的意义则完全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只要说得有理,说得恰当,不必纠缠于标准的定义。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05:43 · PVG 13:43 · LAX 22:43 · JFK 01:4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