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事随心愿丽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5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 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佳佳老师的整个设计力求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主要从来两个方向研究。1.变化方向的探究。通过横向引导观察,目的让学生明白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两种相关联的量。2.变化规律的探究。学生得出了变化规律的不同,发现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比值变化规律是不同的。然后举实例,定关系。通过实例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来明确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方法,再通过示引领,定义明确给予:数学上,当时间发在发生变化,所行的路程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我们就把路程和时间称作为正比例。练习的设计力求体现多样性、层次性和发散性。在这一练习中,正比例的量不止一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整体设计很棒,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标,数量关系式,字母表示)提供材料,这样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 是孩子们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次的分层练习,注意把思考贯穿练习的全过程,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两个相关联的量,思考他们之间的特征,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习题分层练习,让孩子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并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了生活中常见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变化的量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经验,头脑中已经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初步具备了用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但是正比例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所以通过这个前测,孩子们紧密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结合情景,以问题 “两种变化的量怎么变?” 和 “变化规律相同吗?” 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竖着观察和横着观察、独立思考、发现变化规律,感受正比例的特征。学生们在比较、辨析、归纳中提前建构正比例的模型。个人认为,再加一问,要求学生针对每一对数据表格都要写出一个比,并且求出比值,从而提前加深对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同时强化了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还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表达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来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非常重视符号感的培养。听了李老师教学《正比例》一课,李老师积极利用了学生的自我观察,给于了学生一些较为形象具体的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能轻易地发现两个数量间的变化关系。在观察和对比了以后在进行意义的概括。由浅到深逐步慢慢转化为对文字的叙述的判断。不仅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还涉及到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表格中体现变中的不变,数量关系转化成用字母表示由具体到一般化得过渡,有层次的把符号化思想从朦胧状态转化到与小学数学的完美融合,这样教学设计的思路相当清晰。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03:21 · PVG 11:21 · LAX 20:21 · JFK 23:21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