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zhanglele

shzhanglele

🏢  包头市青山区第三十六中学 /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65 号会员,加入于 2020-09-03 12:42:55 +08:00
10 G 0 S 0 B
shzhanglele 的最新回复

毕老师的终稿设计和教学视频中思路清晰,重难点明确,能够让孩子们充分的动手操作,感知长度单位,注重小组合作学习,不是老师的一言堂,孩子们学完这节课后应该是真正的认识分米和毫米了。

刚刚观看了毕老师第一次试讲的视频,有这样几个观点跟大家交流。

一,优点:1,能抓住这节课的重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的让学生有了感受 1 分米和 1 毫米的时间,2,学具袋准备丰富,提供了大量的可用素材,保证了孩子在学的时候深刻感受这两个长度单位。正因为丰富的素材,也让孩子们活学活用,能在估计学具袋的黄纸片时用开头准备的认识 1 分米的塑料小棒做参照。3,教师思路非常珍惜,整节课听起来自然舒服。

二,缺点:1,整堂课用了 50 分钟,时间过长,尤其是前面的复习 cm 和 m 用了 4 分钟。个人觉得开头的复习速战速决,压缩为 1 分钟即可。不用过多的再去探究 1cm 和 1m 为什么那么长,这是孩子之前的旧知。2,教师语言不够精炼。3,在最后关于不同长度单位关系时,稍显拖沓。尤其是完成课中学习单后,这里让孩子直接汇报结果就可以,孩子边汇报,就是可以边课件演示比如孩子汇报 1m=10 分米时,课件出示 1m 的长度,一段一段的慢慢显示 10 段。然后 1 分米=10 厘米时,其中的 1 分米课件就慢慢呈现分出 10 段。另外课中学习单的单位关系应按照从大单位到小单位找关系。毕老师的学习单上是夹杂的。4,设计专门的课堂检测单,目前的练习部分和正课内容区分度不高。独立完成检测单,小组内核对答案。

以上是我的观点,欢迎各位老师讨论。

从度量的角度出发,长度单位作为一维角度的测量工具,怎么让学生在实践中结合经验熟悉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导入部分二稿更有效率,用学生熟悉的身高做例,既复习了厘米和米的知识,也为今天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学习新知部分更具有趣味性了,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关于不同长度单位的进率关系放在了练习的最后,我认为有点晚,可以往前放。

学习目标二稿对比一稿,更加明确具体,指向清晰。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分米和毫米两个长度单位不神秘,虽然没有正式研究,但是很多学生早已听闻。教师应该考虑到这一情况,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台阶,设计省事省力的教学活动。

研究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兑换进率时,学生对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了解得很通透,但是间隔单位之间的进率只有部分学生知晓,教师需要及时补充,可以结合图示,让学生能对四个长度单位中的任意两个单位进行自由互换,做到融会贯通。

要让学生认识 “1 毫米有多长?” 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毫米的单位很小,学生要建立起毫米的长度概念有一定的困难。

空间观念:长度单位体现的是一维空间的测量,人类对长度作为量的认识起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运用数及适当的测量单位丈量、刻画现实生活中被测物体的长度。在确定被测对象并开展测量时,以怎样的长度作为测量单位是首先需要考虑的,这是认识线段长度的基础。

数感:这节课认识毫米,分米,这是长度单位。数本来是有大小的,但因为测量单位的不同,两者的结合产生了不一样的长度表示,不同的测量单位赋予了同样数目完全不同的长度表示。这就需要建立不同单位的量感,对量感的认识和不同单位的熟练换算有助于单位的合理选择以及长度的正确表示。

长度单位的重心在哪里?答案一定是建立长度单位的现实表象。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紧紧抓住这一核心目标,让学生感受各个单位的现实长度,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1 米、1 毫米、1 分米、1 千米的表象。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单位长度的概念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去实现。

长度单位的建立,离不开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既有上课时的一些感知、操作等活动,也包含学生生活中的活动经验。

本课在练习的设计上做到有层次性。第一层次是基础练习,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的应用。第二层次是变式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防止学生的定势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第三层次是综合型练习,把新旧知识综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1,在设计中,应该怎样让学生感受为什么需要产生毫米和分米这样的度量单位呢?利用已经有的度量单位米和厘米不够吗?在创造出认知冲突后,体会有的时候米和厘米不够方便,尤其是在估测时,比如量课桌有多长?明显用分米是最好的。

2,教材的编排中毫米和分米的教学一直是同步进行的,没有说先学完分米,认识分米,感受生活中分米,用分米测量,再去学习毫米的这些内容,这也提醒我们,为什么这样编排,就是要在深刻的对比中,感受度量单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wx_x5xDgJrI发表于2020-3-411:3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649&ptid=126055)

毕老师的设计中,学生活动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充分感受到你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教学设计。一机二小金丽 ...

金老师的观点很好,可以看出毕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经历数学化过程中获取多种体验。

一堂课的最佳时间一般是上课后的 5 至 20 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课堂的导入需要明确的指向,导入要简洁,切勿在情境中 “流连忘返”,以确保新授知识能在最佳时间被揭示出来。毕老师的课堂导入环节还可以再斟酌思考。

在教学中,认识了 1 分米,1 毫米后,除了找生活中相应长度的物品以外,还有测量环节,在测量中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资源,比如老师的身高,学习厘米时孩子们能说出老师 160 厘米,在学习分米后,完全可以让学生用分米表示老师的身高,表示同学的身高,包括五官的长度。这样就能利用身体各部分的长度让学生迅速熟悉分米和毫米。

这节课从教学任务上来说,并没有难点,长度作为可观察可测量的数学知识不会出现学生难以理解的情况。一节课的内容怎么不乏味,不重复,既要让学生能充分动手,充分感知这两个新单位,又不会给人一节课不停的测量的感受。

网帖准备工作备课研讨

由于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导致我们不能见面,内蒙古青山数学团队四名成员(三十六中小学部张乐乐、202 小学王晓璐、富强路小学张建芳、北重一小毕金明)在 2 月 27 日就下一阶段如何进行网上论坛的课题帖的进展工作开启了一次云会议,视频过程中成员们各抒己见,就前期准备,理论学习,辩课议题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讨论。虽然病毒阻隔了我们的见面,但是思想上的交流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没有停止。相信经过细致的准备,接下来成员们的网帖与业务学习一定会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

10895

图片:

QQ图片20200228173008.jpg

这节课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有了对 1 毫米,1 分米的概念,但是在估计具体生活中的物体长度时,出现较大的误差,这也是我们在研课中想要更好的解决的问题。

  长度是一维空间图形的度量,面积是二维空间图形的度量,体积是二维空间图形的度量。度量的基础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即一维空间图形的长度单位是二维空间图形的面积、二维空间图形的体积测量的基础。

   对几何图形的研究主要从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等角度展开,其中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定量主要针对研究对象中要素的几何量开展求值。认识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 —— 线段的长度是能够开展几何量计算的基础。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03:33 · PVG 11:33 · LAX 20:33 · JFK 23:3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