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p0033

ryp0033

🏢  西安市莲湖区西电实验小学 /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0 号会员,加入于 2020-09-03 08:18:12 +08:00
10 G 0 S 0 B
ryp0033 的最新回复

二、学思研悟,践行致远。

1. 去除外形,抓住本质。

史宁中教授在《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一文中指出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显然(kg、g)质量单位是借助工具得到的,这样的度量依赖的是人对质量轻重感知的本能,这样的度量是需要参照物的。有了参照物我们就需要去用,那如何用呢?那就是用参照物去测量、估量我们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总结起来度量的本质也就是两点 ——1. 建立标准;2. 用标准量。

2. 删繁就简,回归教材。

教材在主题情境中,从学生以及小鸟的体重入手,引出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接着教材呈现问题串,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通过称和掂的实际操作感受 1 千克实际有多重;第二个问题是感受 1 克实际有多重;第三个问题是认识 1 千克与 1 克之间的关系;第四个问题是应用初步建立的千克与克的质量概念,掂量、估计一些物品的质量。

教材的第一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 1 千克究竟有多重,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千克的质量概念。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感受一克究竟有多重,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一克的质量概念。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 1 千克 = 1000 克,再认识生活中的 1 千克的常见物品。第四个问题,找生活中的用千克和克做单位的物体,再次感知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巩固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建立起来的 1 千克和一克的质量概念,加深对这两个常用质量单位的理解。实质上整个四个问题串儿总结起来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两点:一建立标准;二用标准量。

3. 有效估量,丰富参照。

用标准量也就是度量的第二环节,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依靠肌肉的感觉去建立标准,再依靠对建立标准的感受去通过标准估量生活中物品的质量。没有建立标准和对标准的感受的估量是不可靠和没有意义的。只有通过建立了标准和有了对标准的初步以及逐步感受之后,通过对对标准的感受,初步对常见物品进行估量,这样的估量才是有意义的,有参考的,能形成参照体系的。所以本节课在掂量 1 千克标准和对比掂量出 1 千克同类物品后,让学生结合初步的生活经验,估量几块肥皂大约 1 千克。这样的估量,只需学生能初步判断一块肥皂大约在克和千克之间即可,无需估的有多准确,最后我们由称量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新的参照物。由此亦可以丰富参照体系,为进一步估量其他物品做铺垫。

4. 加强估测,建立概念。

在本节课的环节设计中,我们将估量物体的环节融入到前三个环节及练习中,因此单独呈现的估量环节较少。相对于建立度量标准,此部分稍有弱化,所以在下次的实践教学设计中可以将对比 1 千克的标准去分别估量、掂量、称量 2 千克,5 千克,8 千克等不同质量得感受活动添加进来。同时此处又会衍生出新的问题,那就是课堂时间的分配。标准的建立,我们必须将学生对 1 千克 1 克的质量标准感受做扎实,所以此处时间也是不能省去。那就只能在练习中,通过将此活动添加进去,来丰富学生用标准的体验,进而建立质量概念。

最后,感谢参赛团队、工作室团队成员的倾力帮助和指导,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给我们提供这个学习交流平台,感谢各位专家们的倾情指导,感谢每一位为本次活动辛苦付出的老师!也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在未来的教育路上走得更实,行得更远!

本帖最后由 ryp0033 于 2020-7-31 14:57 编辑


学思研悟 践行致远

—— 第二届全国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大赛活动综述

2020 年 1 月陕西省任院玲名师工作室收到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二届全国教学设计与展示 “度量” 主题专场活动通知后, 非常荣幸我们能作为任院玲名师工作室的代表参加本次活动。俗语道 “独行快,众行远”, 在这个智慧、经验与思维融汇的平台上,既能交流展示自己的思考,又能聆听学习他人的经验,如次美丽的相遇,在我们的成长路上又添一幕彩程,也愿我们每一位老师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走的美丽、坚定、有力。

受疫情原因,开学比以往晚了近两个月,此次比赛的赛程也被拉长,近日伴着网络辩课活动的结束,大赛也终于落下了帷幕,回顾这几个月的研究过程,不易、困难与收获和感动共存,认识发现自身不足与获得成长同在。以下是我们就《有多重》这节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结合本次活动的综合思考。

一、我们的整个参赛过程共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 集思广益成初稿,线上研讨齐建言;

受假期及疫情的影响,教学设计初稿的研讨与修改均是通过网络形式展开。

12865

工作室微信群研讨图片

12866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研讨

工作室团队所有成员齐心协力,倾力相助,积极展开在线研讨、交流。

<二> 锤炼研磨传实录,云端思辨做预设;

工作室主持人任院玲老师持续指导、跟进《有多重》研磨。

12867

工作室团队通过研读对辩双方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寻找设计及实录中的亮点及可改进之处,进而提出答辩预设问题。

12868

<三> 团队共研促思考,网络答辩同分享;

工作室以网络在线形式对双方教学设计再次研读思考、群策群力,从教学目标的设置、学生的发展、教学实践操作等不同方面出发,寻找可改进之处和可学习之处,对双方追问问题,作出预设。

12869

工作室主持人任院玲老师指导答辩团队做赛前答辩演练。

12870

12872

<四> 协作团结展魅力,学思研悟促成长。

团队成员的成长是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

12871

图片:

图片2.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 图片5.png 图片6.png 图片7.png 图片9.png 图片8.png

本帖最后由 ryp0033 于 2020-7-31 14:50 编辑


网络答辩 ppt

1285312854

1285512856

1285712858

1285912860

1286112862

1286312864



图片:

任院玲名师工作室辩课ppt_01.png 任院玲名师工作室辩课ppt_02.png 任院玲名师工作室辩课ppt_05.png 任院玲名师工作室辩课ppt_06.png 任院玲名师工作室辩课ppt_07.png 任院玲名师工作室辩课ppt_08.png 任院玲名师工作室辩课ppt_09.png 任院玲名师工作室辩课ppt_10.png 任院玲名师工作室辩课ppt_11.png 任院玲名师工作室辩课ppt_12.png 任院玲名师工作室辩课ppt_13.png 任院玲名师工作室辩课ppt_14.png

本帖最后由 ryp0033 于 2020-7-31 14:27 编辑


2. 对方辩友提出的追问问题是:我们觉得重量不是看出来的,也不是摸出来的。但任老师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估计几块肥皂大约是 1 千克。学生并不知道一块肥皂的重量、没有掂过一块肥皂有多重,也没有通过物体比较感受过一块肥皂的重量。没有度量标准,如何只凭眼睛就能去估测呢?请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我方的答辩:

任亚平老师:关于这个问题,作为上课老师,我是这样想的,首先,在估测一块肥皂之前,我们已经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掂了 1 千克以及掂出了 1 千克的同类物品。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块肥皂的质量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学生基本上是都是有接触的。对于这个经验,当时他是没有参考标准的,但通过今天我们的掂量感受以及建立参照体系之后,在思维中和感受中他就会去对比,从而用简单的推理或者类比去判断一块的肥皂的大致质量,其实也是沟通了这节课的知识,用我们所建立的单位质量标准,再用标准去估,只不过这里的估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同时本节课建立的丰富而又多样的参照体系,用这个参照体系对照现有的物品,通过观察来判断一块肥皂大约有多重。


崔 敏老师:对方辩友您好,关于这个问题呢,首先,我想说一下,我们现在对于重量在这个单元里面整个叫做质量不叫重量。其次,这节课我们讲的是千克和克的认识,对方辩友提出的问题是 “学生没有感受过,没有掂过一块肥皂有多重”,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完全对。一块肥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在生活中是有接触的。再通过今天这节课所建立的 1 千克的标准、1 克的标准,然后通过对比感受,比如说几个苹果大约是 1 千克,几本书大约是 1 千克,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对肥皂有多重,他是有感触的。因此呢,我们认为,您的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另外 “没有度量标准”,其实这个估测肥皂质量,只是放在建立完 1 千克和 1 克标准的后面进行的,所以说学生在此是经历了充分的掂量、感受活动,感受到了 1 千克有多重,感受到了一克有多重。



程晓莹老师:对方辩友你们好!在度量的时候,学生首先是建立度量标准。然后用这个标准去度量,那么学生在估测这个肥皂的质量之前学生已经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标准。孩子们在掂两瓶水的时候,一瓶水的质量大约就是两块肥皂的质量。学生有了一瓶水这样的这种经验或者两瓶水是 1 千克这样的经验,他对于一块肥皂的质量是有感知的。同时学生还掂了西红柿,还掂的苹果,这些都是学生对 1 千克建立的概念,这些概念也都将为学生建立肥皂有多重形成一个认知的基础,也形成一个认知理论的支撑。

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本帖最后由 ryp0033 于 2020-7-31 14:27 编辑


网络答辩

1. 对方辩友提出的预设问题是:这节课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度量标准的?


我方的答辩:

任亚平老师:“千克和克” 是 “数与代数” 领域 “常见的量” 中的内容,在质量单位的学习过程中,教材特别强调学生对质量的实际感受,即:依靠肌肉的感觉,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通过 “掂一掂” 等方式体验并建立质量概念。(教材)

学生已经知道生活中有关物体轻重的问题;在二年级已学习了长度单位,初步接触过度量,已建立了相应的长度标准,并且会用标准量。(学情)

结合本次活动主题,度量首先要建立度量标准,而明确标准是形成量感的基本前提,更是建立度量标准首要环节。质量度量标准的建立,一定要通过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内化,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属于自身的质量标准。度量时才会有参照,量感的发展才会有基础。(主题)

由质量的认知特点可知,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无法通过观察获得清晰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更多地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来帮助学生积累直观经验,建立质量标准。(教学)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感悟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形成的质量参照体系,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

活动一:称一称,通过称出身边质量为 1 千克、1 克的物体,明确质量标准。

活动二:掂一掂,通过掂量 1 千克、1 克的物品,感受质量标准实际有多重。

活动三:比一比,对比 1 千克、1 克的实际质量,调整掂出的物品,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初步的质量参照体系。

程晓莹老师:学生形成质量概念的首要条件是建立质量单位的参照标准,这样的参照标准应该是学生熟悉的,具体直观的,也是和质量单位基本等量的。教学中,老师用盘秤称出了 2 瓶矿泉水的质量为 1 千克,将 “2 瓶矿泉水” 作为质量单位 1 千克的参照标准。又用电子秤称出了 “1 张表扬信”“6 粒黄豆” 的质量大约为 1 克,将 “1 张表扬信”“6 粒黄豆” 作为质量单位 1 克的参照标准。这样的参照标准来源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品,看得见、掂得着,是抽象的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直观表象,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以此为参照对象,去对比其他物品的质量,进而建立更为丰富的质量参照系。



崔 敏老师:“掂” 是利用肌肉感觉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这样较轻的质量单位概念的重要手段!掂的素材越丰富多样,对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和准确估计物品的质量越有帮助。教学中,让学生把质量单位与自己熟悉的身边物体建立起联系。通过掂已称量出的 1 千克水、1 克的表扬信,感受到:哦,1 千克原来是这么重!1 克轻得像羽毛一样!然后借助掂大小形状相同的物品(如:数学书、作业本这样方便学生作为质量单位依据来参照的规则物品),和大小形状不同的物品(如:苹果、西红柿、黄豆这样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不规则物品)这两个层次的掂量活动,积累由已建立参考标准估量实际生活中的物品质量的经验(建立间接标准),让抽象的质量单位变得可感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质量参照体系。这样,当学生遇到生活中一些物品有多重的问题时,就能借助头脑中建立的度量标准,以这些熟悉的物品为参照,用标准准确估量。



孙 磊老师:学生建立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必须通过估量、亲自的掂量,以及称量验证这些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直观感受,亲身体验,反复强化,逐步深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通过对比 1 千克、1 克的实际质量来调整掂出 1 千克 1 克的物品,有助于学生不断修正强化,构建适于自身的参考标准,提升对物体质量的感知能力。这一过程使学生获得了关于质量单位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继续认识更大的质量单位。

本帖最后由 ryp0033 于 2020-7-6 06:21 编辑


《有多重》课堂实录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czNzQxNzI0MA==.html



本帖最后由 ryp0033 于 2020-7-6 06:38 编辑


<七> 抢答竞赛,练习巩固

1. 以抢答竞赛方式呈现填写质量单位题目;

2. 以脑筋急转弯形式呈现 “一千克铁与一千克棉花那个重?”;

3. 趣味改错,发现小明给姥姥的信中错误的质量单位,尝试改正。

(设计意图:利用本节课所学,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练习,巩固认识、强化感受,进行简单应用)

<八>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 师生共同总结,积累经验,总结方法;

2. 作业布置:回家后动手掂量家中一些常见物品,记录并验证。

(设计意图:巩固认识;积累生活经验,将课堂延伸向课外,再次感知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 多元化教学评价

1. 学生自我评价 -- 小组活动记录单。

物品名称

掂量结果

验证结果

优秀组员 (组内评选)


如:作业本

5 本

10 本



2. 班级总体评价 --- 星级奖励记录单。

12345

小组评价结合班级总体评价,优秀小组、优秀组员课后集中奖励,同时课堂有相应纪律星与学习星奖励记录。总体原则,以鼓励为主,各小组相互竞争、追赶。

五、板书设计:


12346

图片:

PWXYWDST8A5~X68Y7YQHF)H.png H.png) ![A8TPH9{@UJ{PO4WF{ACINAD.png ](https://bbs.xsj21.com/member/UJ {PO4WF {ACINAD.png](https://bbscdn.xsj21.com/usercontent/ryp0033/image/A8TPH9 {@UJ {PO4WF {ACINAD.png) )

本帖最后由 ryp0033 于 2020-7-6 06:06 编辑


<五> 活动体验,感受 1 克

1. 建立标准,感受 1 克: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多重,同学们想知道这张表扬信有多重吗?师生共同称量。直接放在盘秤上,秤的指针没有动,问:秤坏了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

生 1:没有,太轻了,要用微型电子秤。

生 2:没在称量范围内。

总结:因此量称物体时还要选择称量范围适合的秤。

称出一张表扬信大约 1 克。以四人为一小组,有序掂量感受。

问:1 克的表扬信和刚才 1 千克的水相比感受如何?(轻很多)

2. 对比掂量,丰富参考:淘气打豆浆需要用 100 克的黄豆,那下面我们先来看看 1 克的黄豆大约有多少?

①对比 1 克的表扬信掂出大约 1 克的黄豆,组内统一意见。(生可能会掂量出 4 到 20 粒不等的黄豆)

班级整体称量验证:大约 6 粒黄豆 1 克。误差在 3 粒范围内的奖励学习星。

②借助感受,寻找 1 克物品。

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大约 1 克的物品吗?有什么?

生举例,师适时点评。

③汇总展示:老师这里也称量了一些 1 克的物品,我们一起来看看。

12343

(设计意图: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及模式,再次经历由感受到感知,再到建立度量标准的体验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品质)

<六> 探究发现,1kg=1000g

1. 依据刚才的经验估一估几块肥皂大约 1 千克。生估计并汇报。

称量后 5 块肥皂是 1 千克(板书:1 千克)。

2. 由净重是 200 克计算 5 块的质量(板书:1000 克)。

问:那这两个结果怎么不一样啊?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

生 1:都对,它们是相等的。

生 2:1000 个 1 克就等于 1 个 1 千克。

生 3:就和 1 米 = 100 厘米,10 角 = 1 元一样。

预设评价:同学们可真会学习,能联系旧知识说明新问题,给你们点赞!

这里的 1 千克 = 1000 克也是质量单位千克与克的换算关系。(板书:1kg=1000g)

3.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是 1 千克的黄豆,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淘气从中取出大约 100 克的黄豆?

学生可能会出现:

生 1:我可以把 1 千克黄豆平均分成 10 份,每一份的质量就是 100 克。

生 2:我可以请同桌帮忙,拿出和一块肥皂一样重的黄豆,然后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 100 克。

生 3:刚才我们称出 1 克的黄豆大约 6 粒,拿出大约 600 粒就是 100 克。

预设评价:同学们能借助已学习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你们真会学习!

(设计意图:借助之前经验再次巩固学生的质量单位的感知,启发思考、验证发现单位换算间规律)

图片:

![Z$}0_A3Q~_CPVJ}6TFDXSE.png

本帖最后由 ryp0033 于 2020-7-6 06:06 编辑


<三> 活动体验,感受 1 千克

1. 建立标准

①经验提取及分享:淘气打豆浆需要 1 千克的水,1 千克水有多重,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可能出现量杯量、秤称、看包装上说明等答案)

②介绍称量工具:今天我们就来用称的办法来看一看,称就要用到什么工具呢?(介绍生活中的秤,重点介绍盘秤的表盘、托盘、秤的范围、注意事项及微型电子秤用法)

③称出 1 千克水:现在请同学们选一选,如果我们要称量出 1kg 水,应该选择那台秤呢?(盘秤)

称量时引导学生明确 1 千克就是指针指在数字 1 的位置。

2. 感受标准

①组内掂量,交流感受:

出示活动要求: a. 组内依次、有序的掂量 1 千克;

b. 交流自己的感受;

c. 代表汇报。

师巡视并指导小组活动。活动预设:采访掂量、感受比较准确的同学,让说说自己的方法和感受,为其他小组示范。

②师生总结,再次感受:看来不同人对 1 千克有不同的感受,但实际我们掂量的都是 1 千克。学生再次掂量并感受。

(设计意图:借助工具建立感知标准,通过称、掂、说、掂,初步建立具体的直观标准,积累经验,感知 1 千克有多重)

<四> 实践体验,掂出 1 千克

1. 小组合作,掂出 1 千克:

出示活动任务及要求:

12341




学生掂量,师指导学生有序的对比掂量,反复掂量,感受。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活动过程,总结活动经验。据活动情况,如有必要可以请掂量活动有序、高效的小组示范。

2. 分类验证,反复修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的掂量结果?

师生共同验证。

由于数学书和大作业本属于质量固定的物品,所以只选一组验证即可;而苹果和西红柿属于质量不固定的物品,所以全部验证。

①验证数学书和大作业本:记录结果,师生共同验证数学书和大作业本,掂量误差在 100 克以内的小组奖励学习星。

②验证苹果和西红柿:选择纪律好、掂量有序的小组上台称量验证。

预设:

师:你们组的掂量结果比 1 千克多的多(少),能不能想办法调整一下吗?说说你们打算怎么做?

生:因为超过 1 千克了,所以将一些大(小)的苹果换成小(大)一点的。

师:好,那你们试一试。

生通过调整将误差缩小到 100 克以内。

师:同学们回到座位后可以再次掂量感受。

3. 总结活动,积累经验:

①汇总标准:5 本数学书大约 1 千克;4 个苹果大约 1 千克;…… 等。

②分享经验:通过刚才的活动,对于掂量物品的质量,你有什么好的经验或方法要介绍给大家?

学生可能会出现:

生 1:掂量时要安静地用心对比感受。

生 2:我们可以借助 1 千克的标准来估量生活中的物品质量。

生 3:2 千克的苹果有这样大小地 8 个。

预设评价:同学们可真有办法。不仅学会了借助刚才 1 千克物品的感受,还学会了进行推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经历大致估量、具体掂量;个体掂量、组内修正;参照标准反复掂量;再到验证结果等过程,积累大量的经验及感受,通过实践体验进一步感受认识 1 千克大约多重。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奖励,激起集体的凝聚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图片:

M(739Z62FQW%$ITMNQBVM_A.png(https://bbscdn.xsj21.com/usercontent/ryp0033/image/M(739Z62FQW%$ITMNQBVM_A.png)

本帖最后由 ryp0033 于 2020-7-6 06:21 编辑


(五)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 1 千克与 1 克的概念,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能进行简单换算。

2. 了解 1kg、1g 的实际意义,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 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积累生活经验,初步建立度量标准,能根据质量标准掂量出大约 1 千克、1 克的物品,发展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六)教学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克,建立 1 千克和 1 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度量标准,根据质量标准掂量物体质量。

二、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展台、数学书、西红柿、大作业本、表扬信、黄豆、曲别针、盘秤、微型电子秤、小组结果记录单、全班总评记录单等。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 情境,导入新知

出示豆浆情境图,描述情境:周末,淘气被香气四溢的豆浆吸引住了,想着要是自己会打豆浆,就可以让家人每天都能喝到美味的豆浆了!于是开始学习打豆浆,看到材料单 “水 1 千克,黄豆 100 克”,他愣住了,1 千克、100 克有多重呢?有多少呢?”

引出主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淘气的问题一起学习《有多重》。(板书:有多重)

(设计意图:借助常见的早餐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初步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同时明确学习主题,激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知欲)

<二> 借助经验,初识千克与克

1. 问题启发,唤醒经验: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的千克与克,我们在生活中见过吗?在哪些地方见过呢?(包装袋、体重、菜市场称菜的重量等)适时根据学生表述评价。

2. 联系实际,提取信息:同学们请看,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与千克和克相关的物品,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些物品中与千克和克相关的信息 (物品大致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展示)。

12337

3. 明确目标,初步认识: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千克与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通常是人们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重量是同一个意思。(板书:千克 克)

①千克和克还可以怎样表示?(kg、g)怎么读呢?(千克、克)

②请同学们试着给下面两样物品添加合适的质量单位,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一袋大米重约 10( ) 一桶薯片重约 105( )

学生可能会出现:

生 1:一袋大米比一桶薯片重的多,所以填千克。

生 2:如果是一袋米只有 10 克的话,太少了,不合适,所以要填千克。(从生活经验和对千克和克的感受两个角度评价)

③由此可见,千克与克相比较而言,一般用千克来表示(较重还是较轻)物体的质量呢?克呢?结合生活经验,说明千克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克是较小的质量单位。(板书:较重、较轻)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及浅层认知,并进行简单归纳,初步积累直接或间接经验,感受克与千克的意义)

图片:

MN9Y9HH3_IYD(~R7W4U9$Y3.png(https://bbscdn.xsj21.com/usercontent/ryp0033/image/MN9Y9HH3_IYD(~R7W4U9$Y3.png)

本帖最后由 ryp0033 于 2020-7-5 21:42 编辑


《有多重》教学设计 终稿

任院玲名师工作室 任亚平


【教材依据】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章《千克、克、吨》的第一节《有多重》,主要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意义。掌握 “1 千克 = 1000 克”, 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为下一课认识一吨大约有多重奠定基础。

教材在主题情境中,从学生以及小鸟的体重入手,引出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接着教材呈现问题串,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通过称和掂的实际操作感受 1 千克实际有多重;第二个问题是感受 1 克实际有多重;第三个问题是认识 1 千克与 1 克之间的关系;第四个问题是应用初步建立的千克与克的质量概念,掂量、估计一些物品的质量。

一、设计思路

(一)设计构思: 教材中提供了体重秤、盘秤、天平等几种称量工具,要求学生通过称量与掂量鸡蛋、苹果、1 千克食用油、2 分硬币、曲别针等物品来认识感受 1 克与 1 千克大约有多重。虽然结合生活实际,也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千克与克,但有些已不易践行。例如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生鸡蛋易碎,1 千克食用油和 2 分硬币已经很少见等问题,所以我们对部分素材做了调整。整体教学环节构思如下: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瓶装水、数学书、作业本、西红柿、苹果、学生常用的贴纸、常见的黄豆等物品)认识千克与克是描述轻重的质量单位;通过估量,盘秤、微型电子秤的称量,学生掂量,交流掂量感受以及称量验证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实践体验、反复强化,逐步深入认识 1 千克与 1 克大约有多重。最终达到能根据质量标准掂量出大约 1 千克、1 克的物品这一教学目的,并不断修正强化,构建适于自身的参考标准,提升对物体质量的感知能力。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积累由已建立参考标准估量实际生活中的物品质量的经验(建立间接标准),体会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乐于发言,尤其喜欢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并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美。

关于质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物体质量有轻有重,也能描述物品轻重,但受到生活经验限制,大部分学生对 1 千克与 1 克实际有多重没有明确的认知。

(三)教法分析: 机械化的记忆、说教通常难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因此将学生推在主动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反复感知、校正、交流,最终形成对 1 千克与 1 克大约有多重的认知,积累生活经验。

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 “打豆浆” 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2. 任务驱动法

通过称量 1 千克的水,引导学生去掂量感受并交流 1 千克大约有多重,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任务即对比掂量出日常生活中大约 1 千克的物品。任务驱动学生去对比掂量,感受 1 千克大约有多重,最后共同验证,评选出最佳小组。任务驱动法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无论是 1 千克的认识还是 1 克的感受都是在估量、称量、掂量等的任务驱动下进行,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推动认识的深入。

3. 动手操作法

课中,由学生动手掂量感受 1 千克,以此为基础,组内操作掂量出大约 1 千克物品,充分感受 1 千克有多重,丰富体验,建立标准。课后,为进一步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及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达到再次巩固和强化度量标准这一目的,在课后将作业延伸向生活,让学生回家估量、掂量、验证日常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洗衣粉、食用油等物品。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感受,强化认识。

(四) 学法分析: 参与观察式学习、讨论探究学习、实践体验式学习;本次教学主要采取这几种学法,通过掂量、称量、验证等教学活动,激励学生充分参与,细心观察,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交流感受,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最终充分认识 1 千克、1 克大约有多重。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思考发现 1kg=1000g。





[月色朦胧发表于2020-3-1013: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3009&ptid=126078)

任老师设计的《有多重》以情境引入,围绕 “掂一掂” 的活动展开教学。抓住学生学习的思维特点,让学生在 ...

感谢您的关注!

是的,的确要有明晰的活动要求和分工,才能保证合作的 有序和有效。积极采纳您的建议,改变设计形式,明确呈现预设、引导及提问。

本帖最后由 ryp0033 于 2020-3-15 13:02 编辑


[叶子cm发表于2020-3-918:2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912&ptid=126078)

任老师设计的《有多重》一课,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课堂参与度,通过大量的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 ...

老师您好,感谢您的关注和指导!

  1. 您提的第一点,我已经在思考并逐步修改。

  2. 第二点,本节课我认为,没有大量的素材感受和感知,度量单位很难建立。质量度量单位不像长度和面积度量单位是明确的、固定的,它必须依靠个人的感觉系统,配合肌肉的体验来实现。那么尽可能少的素材,就会显得单一和局限,无法达到预期建立标准的目的。同时我非常认同您说的学具太复杂,不好管理,我会在后期斟选、区别素材,尽可能做到有效化和全面化。

  3. 第三点,关于 1 千克标准的水,我这里正在思考,还不成熟。以下是我的思考,请您指点。

    生活中很常见液体的取用,那么在此以杯和水共 1 千克为标准感知过后,以询问学生的方式明确 —— 此处含包装的水的质量与 1 千克间的关系,以后生活中遇到取液体时应该怎样操作比较合适。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明确净含量的意义,又能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您看这样可行吗?

[zhangrong1126发表于2020-3-916:3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897&ptid=126078)

任老师的设计,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难得可贵的,让学生在大量的活动中亲身感知 1 千克,1 克到底有多中,积 ...

老师您好,感谢您的关注和指导!是的,情境还需要再思考,需要一个既贴题有自然相关的情境;关于对 2 千克、5 千克物品质量的感受会有,但我觉得不宜过多。

[wx_aljGgz94发表于2020-3-915: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894&ptid=126078)

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仅仅停留在观察层面,字面理解上,真正能深入感知这两个质 ...

老师您好,感谢您的关注和指导!您的建议让此处环节的处理更为顺畅和有深度,我会结合科教材内容及情境思考采纳,谢谢您!

[蘑蘑菇菇发表于2020-3-914:5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891&ptid=126078)

一、任老师本节课有以下的优点值得学习:

①选取的素材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物品。我们知道过多的参照物会导 ...

首先感谢您的关注和指导!

关于您提的第一个问题 —— 斤、两、公斤等已有经验是否需要处理?我的观点是如果有学生提到,可以在单位换算学习后,在练习时做简单处理,也就是明确 斤、两、公斤 与千克和克的换算即可。如果学生没有提到,可将之作为一道探究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并整理 斤、两、公斤 与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第二个问题我的思考如下,借用前面老师的点评,即这节课包含了单位质量的感知及用单位质量度量非单位质量两个方面的学习。第一方面感知 1 千克和 1 克的标准;第二方面在 1 千克、1 克标准学习的基础上,在从众多物品中估量、掂量出 1 千克、1 克的此类物品大约有多少时,已经超出 1 千克、1 克的范围。有可能感觉到的比 1 千克重,也有可能感觉到的比 1 千克轻,最终借助此类感知,巩固强化,建立更多属于学生自己的单位度量标准。

在此我还有些别的想法,在之前也有相应的表达。即标准可以分为直接标准和间接标准,直接标准是通过直接感知获得的,而间接标准是基于直接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的感受或者推理得到的。那么在本节课中,首先必须得建立一个明确的质量度量单位,也就是标准。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无论是 2 千克,5 千克,10 千克,均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间接标准。同时在课堂中填写适当的单位、在家中掂常见物品、看物品上的质量、称常见物品的质量等均是在建立间接标准,而这些必须得在质量度量单位也就是直接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的。

同时,我认为过多间接标准的感知会冲淡对质量度量单位的感受和认知,也就是度量标准容易不牢固,所以我认为会有除 1 千克、1 克之外的质量感知,但不宜过多。

最后,感谢您指出的别字,我已改正,再次谢谢!

[赵婷婷0320发表于2020-3-912:1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865&ptid=126078)

学习了任老师的教学设计,对于度量概念的教学有了一些收获,但是选题理由是否参考 1. 从学习必要性入手 2. 为培 ...

感谢赵老师您的关注和建议!是的,的确需要从学习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但我认为,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属于必要性的体现,可纳入其中一起分析,作为必要性体现的一个方面来处理。请您指导!

[iluyzying发表于2020-3-910:1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835&ptid=126078)

感谢任老师的辛勤付出!

这节课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节课。正如您和楼上诸位老师提到的,“质量单位可感不 ...

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的关注!关于您提到的 “质量” 一词是否呈现的问题,我的想法如下:呈现,虽然教材没有明确,但千克和克在数学或物理概念中就是质量单位,它是现实存在的,不可回避。但仅仅只是呈现而已,不过多做强调或说明。理由如下:其一,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称的 “重量” 大多指的是物体的质量,所以不用特意区分;其二,质量与重量是物理量中的两个不同量,一个是标量,一个是矢量。那么在学习了物体重量的物理意义后,学生自然能够清楚人们日常的重量与其所表示物理意义的区别。当然,如果有学生问到,可以稍作解释即可。

[rylwyp发表于2020-3-821:5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811&ptid=126078)

“度量” 的本质是建立标准,用标准量,也就是看度量对象里含有多少个标准。《有多重》一课,教学的核心任务 ...

谢谢任老师您的建议!是的,将教学过程写成师生形式仅能方便上课教师对环节的梳理,但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人为的将之割裂,其中的精彩部分,如主要问题串、学生的回答或操作预设等均不能体现,将一个充满变数和发展的课堂局限于条框之内,显得较为死板。我会采纳您的建议,改变这种形式!再次感谢您的指导!

[薛小红发表于2020-3-814:3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2740&ptid=126078)

《有多重》这节教学设计我很喜欢。首先,抓住度量的数学本质,抽象思维,借助工具;其次,对教材做了微调整 ...

谢谢薛老师,非常感谢您的建议和指导!对于您提的第一点,我设计时的出发点比较狭隘,仅是为了和 1 千克相关设置的,我下来会查阅资料和操作验证,得出一个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数据。第二点我原来是用自己提前称好的 1 千克水,然后直接以此作为标准让学生感受。您的建议让我茅塞顿开,添加此环节之后,让情境更符合实际生活,同时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也可以自己尝试建立度量的参考标准。关于第三点,我的出发点是尽可能多的提供学生熟悉的丰富素材,让不同学生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标准。也考虑过语文数学同属书籍类,是否都用的问题。最后认为由于语文书和数学书的大小、薄厚、轻重均不同,作为建立质量度量的参考,这两者属于不同的感受体验,所以两者都用了。对于第四点,这次的稿子是脱胎于第一次整理的表格形式的教学设计,在下一稿中不打算用这种形式来写。再次谢谢您,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您指正!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0:07 · PVG 18:07 · LAX 03:07 · JFK 06:07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