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993708849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41
1 2 3 

活动综述:第一此参加团体展示大赛,经历了完整的过程:根据主题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磨课、录课,与团队老师们不断碰撞谈讨论,在我们工作室林智慧女士和教科院池红梅女士的指点下,完成了整个活动。经历过就是收获,在这个活动中,加深了我对量感内容、内涵、意义以及教学方式又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我是一个山村教师,所接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非常有限和落后的,在加入工作是以前,我就是一个很纯粹的教书匠,知识的搬运工。加入工作室,认识了一群有着教学热情的教育家,她们对教育迷恋,并为之努力不止。参加此次展示大赛,最初的教学设计是我自己一个设计的,经过两次试讲,与工作室讨论交流,我所设计的教学依然很局限,师父林智慧女士为我量身定制了一份教案,并且亲身示范给我展示这节课该如何处理。在师父的引导下,我最终比较满意的录制了这节展示课。录制完成后,我们开始着手准备辩课。与队员们一起观看对方的视频以及我们的教学视频,回答必答问题和提出追问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请教了师父,她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但是最终由于自身理论知识的缺乏和对教学思想的理解不足,败给了对方。虽然遗憾,但是也是预料之中的,更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其实我要感谢举办这个悦读活动的新世纪小学数学网和教育部北师大基础课程研究中心的老师们,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让我们与专家零距离,与优秀教师对话,让我们懂得了做教育的乐趣。我将一如既往的参加你们举办的所有网路悦读活动,在这个过程,总会慢慢成长,总会又很多收获和感悟。

上课视频录好了,可是传到优酷却没有声音,唉

《铅笔有多长》第 4 稿教学反思

一、关于理念的思考 我们通过这几个问题进行了自我追问:

1、今天上课和前几次相比不一样的是什么? 我们认为我们由关注知识,到关注能力,到关注思维。如何交 给学生智慧?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需要在此次活动中反思我们工作室学员自身的转变。

2、这堂课缺少什么? 我们认为 ①缺少亮点; ②缺少对理念的更有力的体现; ③给孩子的空间还小了点; ④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 —— 合作学习; ⑤语言、PPT 还不够严谨; ⑥孩子在找 1 分米、1 毫米,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⑦怎样规范学生语言和教师语言? 对于量感的培养,二年级的学生还是需要形象的建立,仿佛眼前 就有一条线一样。没有犯错误的就留下的印象是不深刻的。划算是需要有思路的,而思路就是思维的路径,是需要分享的。

二、关于教学设计

1、时间划分还需思考。

2、设计板块化不足。

三、关于细节的琢磨 针对课堂中出现的小问题,我们重点关注到了一下问题

1、铅笔怎样准确地看出笔尖对准了哪里?要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就要让铅笔固定不动,需要两人合作量铅笔。

2、学生说 1 米 7,这里的 7 是什么?可以利用这点引入分米的认识,也可以打通 7 分米 70 厘米的换算,可以理解同样的长度表示的方式可以不同,因为我们选择的单位标准不同。 3、毫米太小了,展示毫米的测量时需要放大到能看清的尺寸。 4、整堂课都动起来了,我们还是需要精心的学习。感受 1 毫米,需要安静的环节,安静地用心感受,闭上眼睛,把 1 毫米记在心里。 5、学生汇报尽量上台。 6、学习单简洁明了,如:画、写、找。 7、应引导学生往方法上梳理收获。 8、抛给学生的一定是核心的大问题,有指向性的。 四、关于教师自身 1、工作室活动改变更多的应是教师的日常。 2、将巨身学习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 五、下一步的改进方向。 1、各环节目标清晰化 —— 魂; 2、框架清晰化 —— 骨架; 3、用核心问题来引领,用过渡语来连接,用小结语来梳理 —— 肉; 4、理念需要落实 —— 思想; 5、充分的预设 —— 亮点。

教学设计终稿 《铅笔有多长》

四川天府新区林智慧名师工作室 高俊英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数学书 34 页和 35 页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米和厘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学习长度单位知识的经验和方法。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课前活动我们发现了学生在厘米和米遗忘程度,测量方法的掌握情况,估计策略的选择等本节课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情况如下:

1. 厘米和米的遗忘程度 :95%的孩子对米和厘米还是分得清楚的,只有个别孩子发生了混淆,比如当测量 5 厘米的纸条时,记录的是 5 米。

2.测量方法掌握情况 :90%以上的学生测量方法没有遗忘,知道要从 0 开始测量,另一端到几就是几厘米。但当比 5 厘米多 5 小格时,大多数孩子能发现于之前测量的不同,并试图用新的、更准确的方法记录测量的结果。

3. 估计策略的选择: 大多数孩子会选择分段估测的方法,比如将人分成 1 米和多于 1 米的部分来分开估计,将铅笔分成 10 厘米和多于 10 厘米的部分来分看估计。

由此可以分析出:

1. 因为有孩子混淆了米和厘米,所以课前复习米和厘米是很有必要的。

2. 毫米就在孩子们经常使用的尺子上可以找到,因此它已经被聪明的孩子发现了,孩子们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对于它到底是什么?怎么描述?特别是在复名数中怎么描述?是孩子们非常想要搞清楚的。而分米在尺子上没有明确的呈现,因此孩子们对它的认识要少一些,兴趣要淡一些,我们需要设计一些环节唤醒孩子们对它的认识。比如老师身高 1 米 7 里的 “7” 就是指 7 分米。

3. 米尺和直尺是孩子们认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将米尺、分米尺、厘米尺、毫米尺从这两把模型中提取出来,便于孩子们直观地看清它们、区别它们、联系它们,最终形成长度单位的表征系统。可以说,认识了这四个长度单位,孩子们才真正读懂了米尺和直尺这两把工具。

4. 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会从尺子上找到单位长度,使用时将其投射到物体上,用眼睛、手、笔、参照物等刻画出若干个单位长度,累加之后进行估测。

5. 学生在估测时并没有拿出尺子去比划,而是直接用手去比划,因为他们知道双手打开大约 1 米,手指宽度大约 1 厘米。这就是 “以身为尺”,正是我们培养学生量感的很好途径,也就是让学生找到更为熟悉的、方便的长度标准。 总的来说,有需要复习巩固的,有需要打破知识障碍的,有需要精准化的,有需要勾连建构的,而这些都需要要在丰富的活动中进行,使用具身学习的方式,调动眼、手、耳、脑、心一起参与学习。

教学设想

1、量感 :本次活动主题是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的探索”,我们要在发展学生的量感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量感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主动理解并运用,依赖于经验的积累。量感是思维的产物,需要全身感官参与体验,从多角度采用丰富的教学活动进行实践操作。《铅笔有多长》是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和感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直观模型,并以这种直观模型做为标准去估计物体的长度。这种估测的准确率就是学生量感的具体体现和外化。量感的培养是一个较长期的、反复体验、不断矫正的过程,还要建立更加丰富的几毫米和几分米的直观表象。

2、具身学习: 学生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身体,根据 “具身认知理论”,学生的身体感受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实践所得到和培养的能力将更加清楚明白。量感就是一种感觉,是感性的,抽象的,所以本节课认识毫米和分米,我们以身为尺,学生的感知就更强烈,更加的具象化。而且以身为尺,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估测能力。 学会学习:知识的获取主要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发现、自主获取。具身学习,以身为尺,培养学生的量感,就是要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会用好眼中的尺子 —— 会估,学会用好手中的尺子 —— 会量,学会用好心中的尺子 —— 会估测,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3、 学习方式 :借助生活中的实际物品迁移学生的测量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找、量、估、画等活动,在观察、测量、比较中,理解 “分米”、“毫米” 的实际意义。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自主估测、自主测量、合作交流、找生活中的 1 分米和 1 毫米长的物品等活动,充分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直观模型,并以这种直观模型做为标准去估计物体的长度,发展量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实际测量和自主学习,认识 1 毫米和 1 分米的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感受分米、毫米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发展学生估测能力,初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量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量一量、测一测、找一找、数一数、估一估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同时能灵活选择长度单位进行长度的记录和表达,建构学生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丰富学生的量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 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从生活中具身感知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让学生学会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 1 毫米和 1 分米并能建立直观表象

2、难点:自主选择适合的单位进行有效的估测与记录测量的结果,利用自身的尺子估测生活中的物品长度,发展量感。

课前预热活动 :班级 “估测拍卖会”,准备一些物品,让学生模拟拍卖会场景。(一支新铅笔、一块巧克力、一根棒棒糖、),谁估的数字最接近物品的实际长度就可以获得物品做为奖品。

教学过程:

一、估老师身高,复习厘米和米

1、复习估测的方法

师:“同学们,请你们估一估老师有多高?你是怎样估的?”

生:“老师大约有 --- 高,我是这样估的 --------------。”

生:“我估计老师有 --- 高,我是这样估计的。。。。。。。。” (动作:板书学生估的身高,完全按照学生的汇报板书)

师:“你真棒,知道用 ------- 来估计,我们刚才使用了哪些长度单位?你知道哪些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配合板书)

2、拿出铅笔,引出课题:这支铅笔有多长呢?

二、估计和测量铅笔有多长,认识毫米

1、同桌各自拿出一支铅笔

2、汇报估计的结果并板书(2 人),说一说估测的方法

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

4、同桌合作测一测铅笔的长度,记录在测量单子上,

5、班级汇报,请 2 名同学说出自己的测量结果

6、班级展示:验证刚才 2 名同学的测量准确不,我们需要再测一次,根据实际测量结果展示,就引入毫米的学习)

7、师:是的,当不够 1 厘米时,我们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短的尺子来测量,那就是毫米。那么 1 毫米有多长呢?(课件展示: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个小格,1 个小格就是 1 毫米,你会使用毫米来测量吗?

8、(请学生自己展示读法,从某 1 厘米开始数有几个小格就是几毫米,那么我们铅笔的长度就是把 -- 厘米和 --- 毫米合起来,记作 -- 厘米 -- 毫米。 (全班一起再次测量实际长度并书写)

9、那么 1 毫米有多长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 1 毫米厚的硬币,我们把硬币轻轻的捏在两个手指之间,然后轻轻的把硬币抽开,静静的感受一下 1 毫米的长度,它很短很短,我们要轻轻的,不要把它吓走了。

10、1 毫米那么短,那 1 毫米在哪里?(在身边或者身体上找到 1 毫米)然后分享。

11、“你能用毫米做单位去估一个物体的长度吗?”(数学书的厚度)

三、播放微课,学生自主认识分米,然后分享所得

1、“刚才在测量铅笔时,我们发现不够 1 厘米时,我们需要用 1 毫米来测,笑笑也在测量她的铅笔,她又有什么发现呢?(学生观看微课)

2、” 她在测量中认识了分米,请同学们利用数学书 34-35 页和手中的工具,自主学习、认识和了解分米。(选择需要展示的孩子们提前做好准备)

3、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4、班级班级交流收获:

(1)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单进行汇报认识,学生进行补充,质疑,提问;

(2)用学具感知 1 分米 ;

(3)拿出软尺,掐出 1 分米、2 分米、3 分米、4 分米、5 分米

四、欣赏四个长度单位,沟通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

1、欣赏四把尺子: 老师做个总结:“在测量铅笔长度时,我们发现不够 1 厘米时,就可以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个小格,每一个小格是 1 毫米,使得测量更准确,在自主学习时,我们发现 10 厘米也可以用 1 分米表示,更简洁。

2、“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四个长度单位,我们一起比划一下它们的有多长吧,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再反向比划。” 师:“我们已经知道 1 厘米 = 10 毫米,1 分米 = 10 厘米,那么 1 米 =( )分米呢?“

3、学生用 1 分米去接 1 米的长度 板书 1 米 = 10 分米 师:“你还能找出着四个长度之间其它的关系吗?(借助米尺和软尺。深度沟通,建立关系表象)(适时板书)

4、“在开始时你们估了老师有多高,我们现在来看看大家的估的结果,(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老师的身高,补充生活中使用长度单位的缺失)

五、实践活动:错误日记 (设计意图:运用长度单位去表示客观世界物体的长度,沟通长度单位之间关系运用)

1、师:“淘气也学习了长度单位,它用这些长度单位写了一篇测量日记,我们去听一听吧。(播放微课视频录音)”

2、笑什么?(说出自己笑的原因)

3、老师带着一起演出长度:“2 分米长的床,一拃就是 1 分米,两拃就是 2 分米,这么小的床你能睡吗?1 毫米的牙刷,1 毫米指甲那么厚,还没有牙齿大呢,怎么刷呢?70 米的毛巾,这是 1 米,70 米就是米米米,长 70 个一米,太长了,900 毫米是 90 厘米,那么你们家好校门口太近了,5 米高的凳子,我们这层楼才 4 米高呢,这样的板凳坐不上去,7 厘米厚的书,语文书有这么厚吗?手指掐出 7 厘米。”

3、请四位同学展示毛巾、牙刷、语文书、

5、班级汇报改错的结果

6、总结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感受三把尺子:眼中有尺可以估,手中有尺可以量,身上有尺可以测。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参与了什么操作活动?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眼中有尺 估

铅笔有多长 手中有尺 量 尺子 标准

身上有尺 测

学生的活动一直以培养学生的量感为目标,教师设计紧扣主题,学会学习。

把铅笔上标出 1 分米,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分米天天带着看着,那么 1 分米的表象就会深深的印在学生心里眼里,对于估的能力具有极强的作用哈

《铅笔有多长》前测分析: 1 题第 1、2 空完成情况分析: 第一空正确答案是 “0”,95%的学生填写正确;第二空正确答案是 “5 和 6 之间”,90%的学生能够找到 5,但没有注意是超过了 5。测试结果证明 90%的学生具备前期学习的测量方法。 1 题第 3 空完成情况分析: 正确答案是 “5 厘米 5 毫米”。 49%的学生填 “5 厘米”,这部分学生①可能是受前期知识的影响,认为答案就应该是几厘米就好了;②可能运用了估算,将其填写为接近的整厘米数;③可能只关注到了尺子上的数目,而没有关注到尺子上的格子。 17%的学生填 “5 厘米半”,9%的学生填 “5 厘米多”,说明这部分学生已经发现了此次测量与以往的不同,并且尝试用不同与以往的记录方式记录此次的测量结果。 4%的学生填 “5 厘米 5 毫米”,这部分学生已经建立了毫米的自我表征。 2%的学生填 “5.5”,4%填 “5”,6%填 “5 米” 或 “5 米半”,这部分学生或者已经关注到了小格子,或者没有关注到小格子,但都不重视长度单位的运用,或者运用错误,还没有单位意识。 2 题完成情况分析: 这是一道开放题,意在调查学生对分米的了解情况。选 A “没听说过” 的占 26%,选 B“听说过,不知道有多长” 的占 48%,选 C“听说过,知道有多长” 的占 26%。说明 70+%的学生已经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了 “分米”,但大多数表象不明。 3 题完成情况分析: 这也是一道开放题,意在调查学生对 “毫米” 的了解情况。选 A “没听说过” 的占 16%,选 B“听说过,不知道有多长” 的占 35%,选 C“听说过,知道有多长” 的占 46%,说明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对毫米是了解的。之所以相对于 “分米”,学生更有自信,原因可能是在直尺上看到过小格子。但在选 C 的人数里,仅有 15%的学生填对 1 题的第 3 空 “5 厘米 5 毫米”,说明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足。

同时,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需要两个课时的教学。第二个课时是换方向理解,这样才能多角度的训练学生的量感,真正达到动手动脑统一,提高理解能力。

我是对这个内容印象深刻。在我上课前让学生自己购买了教具,然后自己去动手感悟切拼的过程以及对应关系。有同桌一个人拼成近似长方体,一个同学保持圆柱的形状,这样对比去找,学生才能建立直观表象,以后说到对应关系他才能正确理解和找寻。只是看学生是不能理解的。

三稿试讲反思: 通过拍卖会,即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复习巩固了估测方式。从复习长度厘米、米入手,引入读出淘气的铅笔有多长,对比 10 厘米和 1 分米的记录方法,让学生感知 1 分米 = 10 厘米,再通过在直尺上找一找,用手比一比活动让孩子充分感受 1 分米有多长,建立 1 分米的表象。再通过量一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感受毫米的产生必要性。为了建立孩子们的 1 分米、1 毫米长度的表象,设计让孩子们找生活中 1 毫米、1 分米长的物体。沟通四个单位之间关系为后面单位换算打下基础。通过” 错误日记 “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长度单位去表示客观世界物体的长度,沟通长度单位之间关系运。回顾《身体的数学秘密》,感知身体尺子视频播放,让学生把测量从直尺脱离,以身为尺,联系生活,丰富学生长度单位的表象,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兴趣。

不足的地方: 1. 一起在生活中寻找 1 分米和 1 毫米长的物体,由于先学习的分米很多小朋友只是关注 1 分米长的物体。 2. 拍卖会非常有趣,可以设计在课内提高学生学习欲望,更好建立新学习单位的表象。 3. 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建立不是非常深刻,还需要多体验。 4. 本节课学习两个单位,两种学习方式差不多,不容易抓住孩子们的积极性,需要再考虑换一种方式引出另一个单位。在这儿分米比较容易长一些,孩子们以前学习厘米时也建立 10 厘米的标准表象,所以学习分米可能较容易,可以采取看视频让孩子自主学习。

剪拼学生很容易,但是剪拼之后找对应关系就很难,第一课时不解决好,学生会留下错误的知识建构,所以这节课老师一定要让孩子多说,动作和语言结合,突破这个难点,后面的很多内容学生也就理解了。

本节课的内容是圆的面积,转化的思想是学生从三角形就具备和熟练的,所不同的是以前都是线段图形,今天是曲线图形,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所以对于化曲为直的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很重要。同时,老师对于极限思想的理解是学生量感内容的重要的。

量感的养车是多次反复才能建立的,比如卖菜的人对于轻重的感知就优于一般人,因为他们天天练习称重。学生对于面积的概念的理解也应该对角度多层次的去感受。

面积单位是比周长更难理解和感受的量感,所以与周长的区别一定要准确而且扎实,否则一定会影响学生后面的学习和判断。比如用铁丝做一个长方形需要多少铁丝,用纸做一个长方形需要多少纸,就没有明确是周长还是面积,如果面积单位的概念建立不清楚就会发生混乱。

“个人觉得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1 分钟可以干很多事”,这一环节还是有必要有的,因为这个环节是建立在学生已经体验了 1 分钟可以干什么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的告知不能只有文字,一定得配上图片才能让这环节恰到好处。既然后面要介绍读文章和数钱,那么教师应该在体验 1 分钟的活动中添上这两项,才能在对比中显示出这一组数据的作用” 特别赞同这位老师的意见,量感一定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的,否则就达不到该有的效果。

把不可感知的时间转化为课感知的在这个时间内所能做的事情,这样学生就有了时间的感觉,时间是与事情相联系的,比如同样是 1 分钟,等红灯就觉得特别长,看动画片就觉得特别短。老师充分设计了感知活动,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堂的逻辑性是很严密的,李老师的设计中很注重这方面的内容的感受感知感悟

知识的理解运用很扎实的,而且特别注重了学生理解后的运用

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深度学习。

1 2 3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2ms · UTC 10:20 · PVG 18:20 · LAX 03:20 · JFK 06:2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