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17337111035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30

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加强对数量的感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估测能力,将生活的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的量感,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培养 “量感”,最后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识《新世纪小学》,是我们学校老师参加了一个关于 “度量” 的讲课大赛。之后,就希望自己有机会能参加《新世纪》举办的活动。机会终于来了,我很积极、认真的准备。虽然没能得到一个满意的名次,但是这次的参与真是受益匪浅。

悦读带动阅读。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在疫情期间,虽然不能在教室里给孩子上课,但是每天仍然坚持备课、听课以及参加各种活动。参与这次悦读之后,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在以后的工作后中,一定会扬长避短,更加努力。

在本次交流中,我学习到:度量单位是计量事物标准量的名称。几乎所有度量单位的产生和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承载了度量单位由多元到统一,由粗略到精细的发展过程。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正如庞加莱所论述的那样:“如果没有测量空间的工具,我们便不能构造空间。”

数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更为一般的抽象,这就涉及到数量度量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度量数量的多与少,这个抽象过程依赖于人对数量多少感知的本能。这个抽象过程最终导致十进制自然数的发明,十进制大概与人有 10 个手指头有关。如《古人计数》《数花生》

人之所以能够进行度量,并且能够对度量单位得到广泛共识,是基于人的两个先天本能,这就是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这两个先天本能是学生学习数学、度量和度量单位的思维基础,又因为人具有抽象和想象这两种特殊能力,因此可以把两个先天本能延伸到对事物某些指标顺序的感知。

没有度量,据没有数学。把握度量本质,先解决学生的度量标准确定的问题,然后解决度量方法。体会大千世界的数是不同度量单位的累积。把握这个度量本质,对学生以后学习更大的数,或者分数、小数等度量方式和度量方法奠定了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生的度量意识的发展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自然生长出来的。在《数花生》中,让学生经历度量单位 “个”“十”“百” 的形成过程和表达形式,体验计数单位从多元到统一,建立计数单位体系,在统一计数单位的基础上,灵活地选择计数单位进行度量。

度量教学的关键是:数出度量单位的个数,建立一个长度单位的观念。在《数花生》一课,我们通过引导学生数出 100 颗花生,输出了度量单位的个数,培养学生数感。在《下课啦》一课中,我们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并动手比较,建立了长度度量的过程,培养学生量感。

通过本次活动,我对度量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概念上看,度量是用一个数值表示物体的某一属性,从行为上看度量的本质就是一个待测量和一个标准量的比较。在小学阶段,我们接触的度量方法为:1、直接度量,数出来、量出来等。2、将不规则的转化为规则的进行测量。3、用公式计算

. 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因此,在小学数学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应当利用与发展学生的先天本能和特殊能力,分清两类度量的本质特征,构建合适的教学方法,包括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准确建立度量性概念的表象,有助于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有意识地自觉唤醒已有认知,促进问题的解决。比如,在《上课啦》这一课中,我们通过让学生亲自观察、测量、比较。在这一活动中丰富了长度单位的表象。

度量概念的获得始于学生在探索空间的感知,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建构概念,形成表象。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深化知识,同时高质量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活动本身是否充分、完整、多样。

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度量带给了人类便利,同时也带给了人类更多的思考。

通过这次悦读活动的学习,我认为我们可以在学生独立数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数数:5 个 5 个或 10 个 10 个地数。其意图是让学生经历按群数数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一百,发展学生的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热爱生活;在生活中,也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难题,让学生更热爱学习。我想这应该是教师达到的最高境界。

《数花生》是学生认识 100 以内数字的起始课。将数字从 20 以内增加到 100 以内,数的范围变大了,但是数量度量方法并没有改变。这个计数过程学生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感性一般再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与抽象的转换过程中体会物数对应的思想;明白数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的联系;初步了解 100 以内数的顺序,使学生自然形成数感。

因为在上册已经初步接触以 “十” 为单位来计数,学生已经有了经验。当在数更大的数遇到困难时,在适当地引导下,学生通过以 “十” 为单位来计数,发现这样更快捷、方便。同时,也对十进制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联系生活,我通过问题 “我们班有多少名学生?那请想想 100 个学生有多少?” 通过图片让学生去感受。再拿出准备好的 100 粒大米和 100 个花生豆,把它们分开放在课桌上。经过对比,学生发现虽然他们个数一样,但是花生看起来占的空间更大。

100 个同学有那么一大片;100 粒米只有一点点;100 个花生却有一小袋,但是他们都可以用 100 来表示。在这个对比的过程中学生去感知 100 不仅仅只是一个数学符号,具体的拓宽了学生对 100 的认识,丰富了学生对 100 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对数的感知,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4ms · UTC 18:31 · PVG 02:31 · LAX 11:31 · JFK 14:31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