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13166852646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21

本节课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两种度量方式,设计一个探究活动,为学生留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达到 “在度量中发展学生量感” 的目标。教学设计新颖,以学生为主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原型面积公式的推导,让学生经历把圆平均分成 8、16、32 份的操作过程,想象分的份数越多,拼出来的新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极限思想和转化思想,找到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升量感。

我认为:数学中的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而 “量感” 归根到底是一种感受,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 “量” 的态度和意识。它是一种对 “量” 的直觉,对 “量” 的敏感性,对 “量” 的直接反映,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深入浅出,分两个层次让学生描出图形的边线:首先是描出规则图形的边线;其次是描出不规则图形的边线。通过描图形的边线,使学生体会边线位于图形的最外边缘,具有封闭性 —— 起点和终点重合。

同样的课桌却测量的结果不同,在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下,通过追问,让学生体会到测量的标准不相同时,测量的结果会不相同。从而引发思考,怎样才能统一测量结果?顺理成章地进入到新课的研究中。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方法,能正确数出从某一刻时间到另一刻经过了多长时间。不仅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思考、表达的空间,让学生经历估测、验证、思辨的过程,接着交流各种算法,对比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强化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量感。现学生在原有 “量感” 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 “感知量感”、“体验量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 “提升量感”。

教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始至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自由获取知识的同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能够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知识前后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本节课教学设计新颖,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孩子求知欲,在通过 “量周长” 和 “数周长” 两个活动,就像是把 “树叶一周”、“数学书封面一周”、“图形一周” 拎起来摆在孩子面前,让孩子直观的去量这一周有多长,去数这一周有多长。把抽象的概念尽可能的具体化,让孩子更直观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深化量感。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值得借鉴。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圆面积公式推导,李老师利用生活情境导入本课。在设计这一环节时,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感悟的整个过程,让整个探究活动更加具有可视性,以推理、对比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面积公式,形成量感。这个过程让量感的培养更加真实和形象,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这节课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引导他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他们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学生手否理解量的作用,是否形成相关量感,还要再生活实践中去检验。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培养 “量感”,最后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段老师在开课让学生在解决身边的问题时引发矛盾,引出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体会面积量感采取让学生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官参与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丰富学生的表象,初步建立对量的感受。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梁老师能够科学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理念,,特别注意了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本课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先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然后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抽象出周长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培养 “量感”,最后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量感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估测活动,学生每次完成估测后,马上使用一些工具测量一下结果,看看误差是多少,并让学生进行矫正。在这样不断估测和矫正的过程中,使学生的量感和估测能力不断得到提高。陈老师在练习巩固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估、描、数的过程中再次深化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进而丰富了学生的量感体验和感知。

本节课设计新颖,学生在实践中,切身的去体会,重在学生的体会上,对量建立一定的感知。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于 “量感” 的实践,能充分让学生感知 1 分有多长,对于秒这个时间单位理解更透彻。

本节课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帮助学生将生活 “量感” 逐渐转变为数学量感。从购买桌布导入新课,站在从儿童的角度,激活潜在的量感;拓展提升中通过 “断尺子” 量铅笔。拓宽测量方法。数学文化的渗透,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申。

本节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通过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厘米,感悟厘米,应用厘米,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最后回归应用于生活的本质。课的开始,创设购买桌布生活情境,目的是引出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 与宽,但我认为,老师在谈话中,二年级的孩子 可能不了解规格是什么意思,多大的意思涉及到二维的面积,这节课是学生刚学测量不久,可能在理解上比较欠缺。

杨老师巧妙利用《课桌有多长》培养学生量感。“量感” 在数学上是指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感性认识。 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是指学生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吻合的一种感觉。

对于量感其实是学生内心的感觉,学生能否正确分析处理问题中的 “量”,直接影响到能否正确解题。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对问题中 “量” 的 “量感”。学生在经历了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了课桌的长度后,发现测量结果不同,这就很好地为统一度量单位做好了铺垫,严格来说本节课的重点这才开始。杨老师设计了学生自已动手在尺子上找出 1 厘米的环节,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 1 厘米的表象;在形成表象后,再让学生用手比出 1 厘米有多长,来加深学生的感知,这些设计都非常好。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3ms · UTC 15:53 · PVG 23:53 · LAX 08:53 · JFK 11:5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