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wangcaisheng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一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  
  •  
    wangcaisheng · 3年前 · 44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277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组织多元活动,发展学生量感 ——“1 米有多长” 教学设计 江西省乐平市第十一小 学   王才生 教学内容: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 53 页第六单元 “1 米有多长” 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感觉源自经验,良好的量感需要大量的体验。这节课我将利用和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以学生的课堂活动为主线,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基本不动笔),深刻感受 “1 米” 的实际大小,学会估计并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有效地发展学生量感。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设计 “动物游乐园买票” 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学习米的必要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地提出四个问题,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 “米” 的量感。 学情分析:“1 米有多长” 是在前两课时学生已经学过用生活中各种 “尺子” 来测量物体、学生认识了 “1 厘米有多长”、学会了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 “米”,对 “米” 并不陌生,如身高、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的间隔 1 米距离等。上节课 “课桌有多长” 的学习,学生已清晰地建立了 “1 厘米” 的量感,为本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此时再进行 “一米有多长” 的教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都已具备。 学习目标: 1.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会认识 1 米有多长的必要性。 2. 在观察、估计、测量、动手操作等活动中感受 1 米的实际大小,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量感。 4. 让学生体会到测量长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感受 1 米有多长,认识 1 米 = 100 厘米。 教学难点: 会用 “米” 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学资源: PPT 课件(含新世纪 3.0 微课片段),一百多根 1 厘米的吸管,一根一米多长的铁丝,米尺,剪刀,红绳,一节电池,贴贴纸。 教法:教师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重视学生体验和探究过程,完成新知的构建,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通过观察、估计、测量、操作等多元活动,丰富学生对 “1 米” 实际大小的认识,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 课前复习。 (1)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2)(师拿出一节电池)猜一猜:这节电池大约有几个 1 厘米长? 学生观察并估计,然后请学生测量出电池的长度。 【设计意图:米和厘米都是常用的长度单位,而且有着紧密的联系,课前通过复习唤醒学生 “厘米” 的量感,从而为进一步认识 “米” 打下基础。】 2. 谈话激趣。 这节课,我们以小组进行活动,老师会为表现好的小组加星,最后看哪一组得星最多,哪一组就获胜,老师奖励你们小礼物。 3. 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新世纪 3.0 微课播放(1:35——1:47 动物游乐园买票情境):又是一个快乐的周末,小动物们相约一起去游乐园。咦!动物游乐园规定身高一米以上要买票,1 米是什么意思啊?......

    (2)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认识 “1 米有多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量感” 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情境中小朋友们熟悉的几只小动物的身高和 “1 米” 的参照,学生初步建立了 “1 米” 的量感,并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认识 1 米有多长的必要性。】 二、组织活动,建立表象。 1. 活动一:猜一猜,贴一贴。 师:如果我们也到这个游乐园来玩,要不要买票呢?请你猜一猜,1 米高大约从脚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再贴上一张贴贴纸做个记号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并为配合得较好的小组加星。 【设计意图:感觉源自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利用创设的生活情境,迁移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来,既能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 “1 米有多长” 的生活经验,又使教学自然而有趣。】 2. 活动二:认一认,想一想。 (1)出示 1 厘米长的吸管,并把 10 根这样的吸管穿进筷子连接起来,问学生:10 根这样的吸管连接起来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 生 1:10 厘米。 生 2:1 根吸管是 1 厘米长,10 根吸管就是 10 个 1 厘米,也就是 10 厘米。 (3)学生小组合作穿吸管,有 10 根筷子,每个小组 1 根筷子,每根筷子上穿上 10 根吸管,然后请代表捏住筷子的两头,师生合作,把所有的吸管连接到一根铁丝上,连接时提示学生:数一数穿了几次。 (4)引导学生认识 1 米 = 100 厘米 师:想一想,这根铁丝上一共穿了多少根吸管? 预设 生:100 根,因为每根筷子上穿了 10 根吸管,有十根这样的筷子,就是 10 个 10 根,10 个 10 是 100,所以铁丝上一共有 100 根吸管。(掌声,加星) 师:现在把 100 根 1 厘米的吸管连接起来,就是多长呢? 预设 生 1:100 厘米,因为 100 个 1 厘米就是 100 厘米。 生 2:1 米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2:...... 师:(出示米尺)这是米尺,请观察米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 3:米尺上也有很多刻度,还有很多数字。 生 4:我发现米尺上的数是从 0 到 100 的,一格是 1 厘米,100 格就是 100 厘米,所以 1 米和 100 厘米一样长。(加星) (5)用米尺和这 100 根吸管比一比,再次验证。

    师进一步说明:“米” 通常用来表示较长物体的长度,是一个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 “m” 表示。 【设计意图:在观察米尺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米尺和 100 根 1 厘米的吸管再次验证,“1 米 = 100 厘米” 的等量关系教学已水到渠成,学生 “因为做了而学得深刻”,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3.  活动三:比一比,找一找。 (1)同桌之间用米尺轮流比一比,看看贴的一米高的标记准不准?不准的同学请把贴贴纸移到一米高的位置上。 (2)你的双手伸开到什么程度是 1 米长?(课件演示图片)请像这个小伙伴一样,先猜一猜,再用米尺比一比。记住感觉之后将米尺拿掉再次尝试比出 1 米,反复几次。

    (3)剪绳比赛。 ①出示游戏规则:请每小组讨论并将红绳牵出最接近 1 米的长度,老师为他们剪下来后,请学生自己测量。如果实际长度和 1 米相差在 5 厘米以内,本小组获得两颗星,相差 5~10 厘米得一颗星,相差 10 厘米以上就不得星。 ②请找得准确的学生分享:你是如何找出 1 米的? 预设 生:我是根据刚才的感觉,用双手比划的。 (4)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估计后可以用米尺比一比。 预设 生 1:两张课桌拼起来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生 2:我的双脚扒开大约 1 米长。 师:请你用米尺比一比。 预设 生 3:大电脑的长度大约 1 米。 生 4:我认为宽更接近 1 米。 师:请你们用米尺来比一比。 ...... 【设计意图:猜想→验证,是一种很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在发展学生的量感中同样行之有效。学生通过纠正 1 米高的标签、伸开双手比划 1 米长、剪出 1 米长的绳子、找身边大约 1 米长度的物体等大量的游戏、观察、估计、测量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 1 米的实际大小,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4. 活动四: 估一估,量一量。 (1)想一想:从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长是多少米?

    (2) 学生目测后用 “身体尺” 自由估计,并给出一个估计的数 据。 师:你是如何估计的? 预设 生 1:我是根据开始 1 米的感觉伸开双手比划的,比划了几次大约就是几米。 生 2:我把步子跨大一点大约就是 1 米,跨了几次大约就是几米。 (3)请每小组先说一说可以怎么量?要注意什么问题?然后带上米尺,合作量出教室的长度。 (4)反馈结果,然后按一定的标准为每小组加星。并追问估计得准确的同学:你们是用什么方法估计的?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体会到测量长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通过交流估计和测量的方法,学生深刻认识到 “几米就是几个 1 米的累加”,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并揭示了测量的本质 —— 一个计量单位的不断累加。】 5. 活动五:想一想,填一填。 (1)想象并比划:1 厘米大约有多长?1 米呢? (2)想一想,下面物体选择哪个长度单位更合适呢?

    (3)播放新世纪 3.0 微课片段(6:24——7:53 学习多种选择单位及验证的方法)。

    (4)说一说:测量较短的物体长度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测量较长的物体长度呢? 【设计意图:建立量感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不同量之间的区别,对不同的量建立清晰的概念。让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学生独立练习数学书 54 页练一练第 1、2、3 题后,播放 3.0 微课(9:00——11:02 集体校对)。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意识。】 四、课堂总结,内化提升。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活动经验? 2. 为优胜组发奖品。 3. 课外实践: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0 米?先估计,再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一节课的知识和活动经验进行总结,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学习新课以后,学生对米的长度有了感性认识,课后布置一个体验环节,进一步发展学生量感。】 五、对这节课的思考。 史宁中教授说过,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只有让学生经历单位的发生发展过程,才能形成清晰的概念。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以学生的课堂活动为主线,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多元的猜想、验证的活动过程,深刻建立了 “1 米” 的长度观念,清晰认识到 “几米就是几个 1 米的累加”,有效地发展学生量感。

    44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1 条回复   2021-09-11 18:55:29 +08:00
    15835880438
    158358804383年前

    老师通过情境中小朋友们熟悉的几只小动物的身高和 “1 米” 的参照,让学生初步建立了 “1 米” 的量感,并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认识 1 米有多长的必要性。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84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84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9:05 · PVG 03:05 · LAX 12:05 · JFK 15:05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