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fss220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0

【2020秋】天津河西基地范莎莎六上《圆的认识(一)试一试》

  •  
  •  
    fss220 · 3年前 · 364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237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364 次点击  ∙  1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86 条回复   2022-09-13 10:34:01 +08:00
    fss220
    fss2203年前

    尊敬的各位专家、教育同仁们: 您们好!我是来自天津河西基地的范莎莎。很荣幸参加本次教学设计与展示大赛,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与我们团队的穆彤、任媛媛、刘欣三位老师一起,围绕本次活动主题 “混合式教学”,结合《圆的认识(一)试一试》这节课,探讨如何通过线上线下学习的有机融合,提升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很珍惜这一次和全国同行们一起学习、交流的机会,特别期待各位专家、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各位同仁们取得好成绩!

    本课题相关链接如下: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598#r_59141

    【选题思考】https://bbs.xsj21.com/t/1598#r_59152

    【教学设计(第一稿)】https://bbs.xsj21.com/t/1598#r_59153

    【第一稿的教学反思】https://bbs.xsj21.com/t/1598#r_61903

    【教学设计(第二稿)】https://bbs.xsj21.com/t/1598#r_67876

    【第二稿的教学反思】https://bbs.xsj21.com/t/1598#r_68471

    【教学设计(终稿)】https://bbs.xsj21.com/t/1598#r_71724

    【课堂实录】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k4NzA2MTUwMA==.html

    【活动综述】https://bbs.xsj21.com/t/1598#r_73349

    fss220
    fss2203年前

    一、对选题的思考

    本次大赛的主题是混合式学习。所谓混合式学习已有公认的、比较宽泛的定义是:在线学习与面授学习的混合。而随着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 “互联网 +” 时代的到来,混合式学习的逐渐演变为 “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情境”,它被重新理解为一种新的 “学习体验”。当前我们所进行的的混合式学习以 “线上+线下” 为主要形式。而我理解的混合式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混合,更是 “以学生为中心” 的,学生真正高度参与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因此我选择了《圆的认识一(试一试)》一课来进行混合式学习的研究,首先是因为本节课其实是围绕 “车轮为 什么是圆的” 这个问题开展研究学习的,问题来源于生活,是我们熟识却很少真正思考、研究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研究、发展、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终理解或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的丰富的学习体验最终也能够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努力将线上与线下共四种资进行整合:3.0 微课 + 互联网 + AR 课件 + 课堂学习资源都具有自己明显的优势: 3.0 微课秉持新世纪一贯的启发式、交流、互动、分享的特点,以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主,更好地反映学生自然的、多样化的,也许不成熟的想法,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共情,从而快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恰当的辅助。同时还支持反复观看,也就是说当你忘记了某个知识点,或者没有完全听懂的时候,你都能对课程进行重新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时间的安排。 互联网学习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让学生的学从封闭走向开放,学生能够主动获取、共享、使用知识。 魔法园丁 AR 课件源于教材,课堂使用针对性更强,绚丽立体呈现的方式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互动体验,有助知识的理解。 课堂 “面对面” 的学习方式最大的优势是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 “互动性” 强,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 “体验感” 强,更容易保证教学质量。

    这四种资源都具有自己明显的优势,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努力将微课、互联网、AR 技术等多媒体技术与课堂学习有机融合,取其各自精髓,使之优势最大化,也使它们互为补充,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如微课虽好,但很难快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互联网学习资源多却也杂,而课上时间是有限的。于是想要让学生体验完整的学习过程,教师必须建构起一个丰富的课程架构,不能把微课或者文本资料往学生面前一丢了之,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初就要对微课和互联网的学习资源进行鉴别和选择。而且即便知识的呈现或讲解是以微课视频的方式进行的,但随后的操作、练习环节还是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也是我非常喜欢 3.0 微课中 “请大家按下暂停键,想一想” 的 “准互动” 方式的原因。当按下暂停键时,也正是课堂教学发挥其作用的最佳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生生、师生进行交流互动,适时用 AR 技术帮助理解,四种学习方式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

    二、教材分析

    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并没有给出圆的本质特征的描述,但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对此加以体会,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圆的定义提供了感性认识和直观经验。

    三、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感兴趣。本节课学习素材的选取,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对于本节课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有大量的接触,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同时六年级学生具备了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强的交流与表达的愿望。这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掌握圆的本质特征,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圆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猜测、思考、实验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圆本质的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尝试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圆的本质特征

    难点: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圆的现象。(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研究各图形重点的运动轨迹)

    fss220
    fss2203年前

    《圆的认识 (一) 试一试》教学内容及环节 (第一稿)

    一、微课引入,提出问题

    1.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圆。

    2. 观看微课,学生自主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预设问题一: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预设问题二:其它形状做车轮行吗?

    1. 学生协商研究方法,达成共识。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学生可能会提出通过猜想 —— 查找资料 —— 操作验证的过程来研究。

    (意图: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亦是思维的生长点。让教学基于问题,就是让教学基于学情,找到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 “落地” 途径。课一开始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圆,初步感知圆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利用微课趣味、精炼的特点,快速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后自主提出问题,增强了问题意识。)

    二、观察实验,探究奥秘

    1. 学生猜想不同形状做车轮行驶起来的样子。

    2. 进行试验,操作验证

    ①小组合作,想象三种车轮(圆、正方形、椭圆)的运动情形,画出车轮中心的运动轨迹。

    ②观察、比较、探究三种车轮中心的运动轨迹图,揭示圆做车轮的奥秘。

    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然后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来辅助验证自己的想法,全班进行交流后发现网络上对这个问题的解释还多是依靠经验、感觉,不足以说服彼此。于是决定进行试验来验证,尝试从数学的角度,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通过师生、生生的协商交流,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研究各图形重点的运动轨迹。小组合作画出三种车轮中心的运动轨迹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种不同图形中心点的运动轨迹的不同,从而揭示圆做车轮的优势。

    (意图:面对问题,我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来引领。猜想 —— 验证是数学解决问题常用到方法,于是学生通过动手试验进行验证,从而发现不同形状车轮的中心点在行进中的高度变化不同,圆形车轮的中心点没有变化,而正方形、椭圆形车轮的中心点有变化。由于圆上的各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所以圆在滚动时,圆心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这样坐在车上的人就会感觉很平稳;而正方形、椭圆边上的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不相等,这样在运动中,中心点运动的线路就不是一条直线,如果人坐在这样的车上会感觉到颠簸。学生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③观看微课,深化认知

    (意图: 通过微课的播放,把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直观感受三种图形边上的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长短不同的情况,体会各个图形的不同特征,深化了认知,也体会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1. 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

    ①说一说圆和其他图形有什么不同,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

    ②课件展示,体会极限思想

    (意图:在协商交流圆与其他图形不同时,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体会圆的一中同长,所以用它做车轮最合适。此外通过课件的展示,学生观察、体会正多边形随着边数的增加,中心点到边的距离也会越来越接近,图形越来越接近圆,渗透极限思想。)

    三、总结延伸

    1. 引导学生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2. 观看微课,体会人类是怎样实现用其它形状做车轮的。

    (意图:其他图形做车轮不合适的原因是中心点与地面的距离不同,于是我们可以制造让中心点到地面的距离相等的可能性,也就是改变地面形状来适合不同形状的车轮。这也体现了人类不断的向不可能去挑战的勇气,经过恰当地创造调整,变不行的车轮为可行的车轮,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六
    六六3年前❤️1

    认真的读完莎莎老师的课题,感慨颇多。莎莎老师针对本次主题混合式教学,结合现在的抗疫作战特殊情况,当前进行的的混合式学习以 “线上+线下” 为主要形式。而莎莎老师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混合式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混合,更是 “以学生为中心” 的,学生真正高度参与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本节课的设计共涉及了四种学习方式:3.0 微课 + 互联网 + AR 课件 + 课堂学习,将微课、互联网、AR 技术等多媒体技术与课堂学习有机融合,取其各自精髓,使之优势最大化,也使它们互为补充,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圆的认识(一)试一试》围绕混合式教学的主题,观看微课,提出问题,针对此问题,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动手操作查阅资料得出结果并验证结果。学生在操作中在观看中更好地理解了本节主要内容,达到了智育和探索的双提高。

    刘欣
    刘欣3年前❤️1

    范老师尝试的新的教学手段我觉得适应了当下社会、老师和学生的需要,我们现在的教学手段除了运用多媒体课件面授知识以外,还可以更好地借助其他技术。我想疫情除了给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以外,对教师来说也体验了一次不一样的教学模式。范老师在课堂的设计中,很好地利用了微课、互联网、AR 技术等多媒体技术,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首先在微课中发现问题,再通过小组的合作得到初步的结论,最后再一次回到微课总结延伸,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对我的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

    songyt22
    songyt223年前❤️1

    仔细阅读了范老师的教学设计,看出范老师这节课很好地围绕 “混合式教学” 活动主题,并结合《圆的认识(一)试一试》这节课,探讨如何通过线上线下学习的有机融合,提升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圆这种图形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贴近学生生活,但虽然常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地研究圆的特性,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范老师为了达到此目的,使用了四种学习方式:3.0 微课 + 互联网 + AR 课件 + 课堂学习。并且课堂中范老师不是孤立地使用这些科技,而是使多媒体技术与课堂学习有机融合,取其各自精髓,使之优势最大化,也使它们互为补充,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这样设计严谨又流畅的课例,使我学习到很多,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苗春丽
    苗春丽3年前❤️1

    莎莎老师针对本次主题混合式教学,结合现在的抗疫作战特殊情况,当前进行的的混合式学习以 “线上+线下” 为主要形式。而莎莎老师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混合式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混合,更是 “以学生为中心” 的,学生真正高度参与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本节课的设计共涉及了四种学习方式:3.0 微课 + 互联网 + AR 课件 + 课堂学习,将微课、互联网、AR 技术等多媒体技术与课堂学习有机融合,取其各自精髓,使之优势最大化,也使它们互为补充,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受益匪浅!

    孙玉卿
    孙玉卿3年前❤️1

    本节课其实是围绕 “车轮为 什么是圆的” 这个问题开展研究学习的,问题来源于生活,是我们熟识却很少真正思考、研究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研究、发展、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终理解或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的丰富的学习体验最终也能够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柴安学
    柴安学3年前❤️1

    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并没有给出圆的本质特征的描述,但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对此加以体会,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圆的定义提供了感性认识和直观经验。

    fss220
    fss2203年前

    @六六 感谢您对我团队教学设计的认可,我们在研课过程中努力在学生的实际学情基础上进行设计,力图让每一个环节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也希望能得到您的建议与意见。

    fss220
    fss2203年前

    @刘欣 感谢您对我团队教学设计的认可,我个人感觉混合式教学是未来课堂的发展趋势,而疫情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更早、不得不实践的机会,我们在研课过程中努力在学生的实际学情基础上进行设计,但是目前还有的环节在尝试阶段,如何更好的让线上和线下教学融合,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也希望能得到您的建议与意见。

    fss220
    fss2203年前

    @songyt22 感谢您对我团队教学设计的认可,使用多种学习方式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但不是目的,主要是为了助力学生更好地学的,也希望您能给我们多多提出宝贵建议与意见。

    fss220
    fss2203年前

    @苗春丽 感谢您对我团队教学设计的认可,我们会在磨课、研课过程中逐渐完善设计,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也希望您能给我们多多提出宝贵建议与意见。

    fss220
    fss2203年前

    @孙玉卿 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用数学的知识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能够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也希望能得到您的建议与意见。

    fss220
    fss2203年前

    @柴安学 您好,我们团队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地解读,力图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材知识有机整合,找准学生的生长点,使学生能更好地提升核心素养,也希望您能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

    13756429744
    137564297443年前❤️1

    认真阅读范老师的选题思考,教学设计,能够看出范老师这节课很好地围绕 “混合式教学” 活动主题,并结合《圆的认识(一)试一试》这节课,探讨如何通过线上线下学习的有机融合,提升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13756429744
    137564297443年前❤️1

    这节课教师紧紧围绕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这个问题开展研究学习的,问题来源于生活,是我们熟识却很少真正思考、研究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研究、发展、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终理解或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的丰富的学习体验最终也能够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黄成林
    黄成林3年前❤️1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魏江蓉
    魏江蓉3年前❤️1

    范老师这节课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可以用其他形状做车轮行吗” 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验证推理,寻找到车轮是圆的奥秘,明确圆心到圆的每一点的距离相等。通过知识链接观看以往人们利用利用不同形状做车轮的失败案例,让学生体会探究路上的勇气和坚持。

    daisyomg
    daisyomg3年前❤️1

    本节课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思考、实验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圆本质的特征,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可行性高。

    hcl353709414
    hcl3537094143年前❤️1

    本次内容的设计,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研究、发展、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终理解或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的丰富的学习体验最终也能够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chuchu2020
    chuchu20203年前❤️1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亦是思维的生长点。让教学基于问题,就是让教学基于学情,找到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 “落地” 途径。课一开始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圆,初步感知圆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利用微课趣味、精炼的特点,快速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后自主提出问题,增强了问题意识。

    chuchu2020
    chuchu20203年前❤️1

    面对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来引领。猜想 —— 验证是数学解决问题常用到方法,于是学生通过动手试验进行验证,从而发现不同形状车轮的中心点在行进中的高度变化不同,圆形车轮的中心点没有变化,而正方形、椭圆形车轮的中心点有变化。由于圆上的各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所以圆在滚动时,圆心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这样坐在车上的人就会感觉很平稳;而正方形、椭圆边上的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不相等,这样在运动中,中心点运动的线路就不是一条直线,如果人坐在这样的车上会感觉到颠簸。学生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闫钰
    闫钰3年前❤️1

    本节课在协商交流圆与其他图形不同时,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体会圆的一中同长,所以用它做车轮最合适。此外通过课件的展示,学生观察、体会正多边形随着边数的增加,中心点到边的距离也会越来越接近,图形越来越接近圆,渗透极限思想。

    形变质通
    形变质通3年前❤️1

    @fss220 这节课教师紧紧围绕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这个问题开展研究学习的,问题来源于生活,是我们熟识却很少真正思考、研究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研究、发展、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终理解或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的丰富的学习体验最终也能够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wsm1207
    wsm12073年前❤️1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研究、发展、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终理解或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的丰富的学习体验最终也能够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smile1308
    smile13083年前❤️1

    建议学生用学具实际操作一下,再交流分享,最后再回看微课,印象可能更深刻。

    武锐
    武锐3年前❤️1

    范老师这节课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可以用其他形状做车轮行吗” 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验证推理,寻找到车轮是圆的奥秘,明确圆心到圆的每一点的距离相等。

    魏江蓉
    魏江蓉3年前❤️1

    @fss220 范老师这节课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可以用其他形状做车轮行吗” 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验证推理,寻找到车轮是圆的奥秘,明确圆心到圆的每一点的距离相等。通过知识链接观看以往人们利用利用不同形状做车轮的失败案例,让学生体会探究路上的勇气和坚持。

    zwpwj513086
    zwpwj5130863年前❤️1

    @fss220 细读范老师的设计,能细研教材,深挖教材,并且熟练运用 “线上 + 线下” 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研究、发展、思考、分析、归纳等活动,理解新知,掌握新知,熟练的运用新知,并且注重学生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的引导,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fss220
    fss2203年前

    第一稿的教学反思:

    很多时候越是明显的、几乎已经成为常识的问题,有时越是深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就是大家已经达成共识的生活常识,但是被问及这个问题时,似乎又缺乏准确的描述。于是本节课的一稿设计中,我注重了以下两点:

    1.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看问题,从而透过现象发现问题本质

    借助微课中动画人物的聊天自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共鸣,尝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开启学生的集体智慧,思考用多种方法研究,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的发现,最终回归问题 ——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学生能用数学的语言、数学的思维说明选择圆形车轮的道理,深入体会圆的特征以及奇妙。

    1.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总结概括的理性精神

    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新课程以来,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试验,描绘出圆形车轮和其它形状车轮前进时车轴,也就是中心点的轨迹,直观形象的进行对比,深刻理解圆的特征:圆心到圆周上的距离处处相等。在总结概括圆的特征时,引导学生用整体的眼光再次审视圆,感受中国古人的智慧和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最后通过微课让学生体会,换个角度就是创造,感受人类是一直在不断探索的,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一稿设计的试教,感觉这个数学问题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微课的使用、操作试验也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但是课上在一开始接触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提出可以上网查一查,获取更多的资源,我感觉是非常好的想法。说明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已经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了,但是由于时间、设备、网络等问题最终没有实现,于是我在思考是否能在课上提供给学生 “现场搜索” 的可能,满足他们自己对学习的全体验。

    另外,在学生对比、分析圆和其它图形中心轨迹的区别后,学生是通过观看课件体会正多边形的边越多,中心轨迹越接近一条直线,但是学生缺乏参与体验,可是如果再分小组实际描绘,课上时间又有限,而且和之前的环节呈现方式有些雷同,所以这个环节我打算尝试下 AR 课件的使用,看看是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fss220
    fss2203年前

    @13756429744 感谢您的肯定,研课是一个特别好的促进深度思考的过程,希望您能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

    fss220
    fss2203年前

    @黄成林 感谢您的肯定,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才更能体现数学的使用价值,希望您能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

    fss220
    fss2203年前

    @魏江蓉 换个角度就是创造,人类的成功源于探索精神,我们团队希望能给予学生多视角的感受,感谢您的肯定,也希望您能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谢谢。

    fss220
    fss2203年前

    @daisyomg 感谢您的肯定,研课是一个特别好的促进深度思考的过程,也希望您能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谢谢。

    fss220
    fss2203年前

    @chuchu2020 感谢您的肯定,研课是一个特别好的促进深度思考的过程,也希望您能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谢谢。

    fss220
    fss2203年前

    @chuchu2020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我们团队努力追求的目标,感谢您的肯定,也希望您能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谢谢。

    fss220
    fss2203年前

    @闫钰 感谢您的肯定,研课是一个特别好的促进深度思考的过程,也希望您能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谢谢。

    fss220
    fss2203年前

    @形变质通 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乐于探究,并且能想出办法解决,我想学生的收获一定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感谢您的肯定,也希望您能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谢谢。

    fss220
    fss2203年前

    @wsm1207 感谢您的肯定,也希望您能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谢谢。

    fss220
    fss2203年前

    @smile1308 是的,就像您所说的,实际操作后感受更深刻,我们会在后续设计中进行调整,谢谢您

    fss220
    fss2203年前

    @武锐 感谢您的肯定,也希望您能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谢谢。

    lianhaiyu890
    lianhaiyu8903年前

    @fss220 这节课从生活实际入手,通过微课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在课的过程中还拓展了极限思想,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fss220
    fss2203年前

    @魏江蓉 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感谢您的肯定,也希望您能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谢谢。

    fss220
    fss2203年前

    @zwpwj513086 初步进行线上线下的的混合,希望能对学生的学有促进作用,感谢您的肯定,也希望您能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谢谢。

    18392624534
    183926245343年前❤️1

    观察、比较、探究三种车轮的运动轨迹,进而解释圆做车轮的奥秘。在教学中,以生为本,全面依靠学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认识圆,理解圆。

    18392624534
    183926245343年前❤️1

    线上线下教学形式相结合,拓宽了教学思路,教师后退一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晴天
    晴天3年前❤️1

    莎莎老师采用线上 + 线下学习的方式既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学习适应时代的潮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建议可以不仅仅在线上进行观察,线下也可以进行相关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gelin22
    gelin223年前❤️1

    本节课是围绕 “车轮为 什么是圆的” 这个问题开展研究学习的,问题来源于生活,是我们熟识却很少真正思考、研究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研究、发展、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终理解或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的丰富的学习体验最终也能够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290792597@qq.com
    290792597@qq.com3年前❤️1

    范老师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学生操作试验,通过实验描得出中心点的轨迹,这样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得出得直观形象的对比,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圆心到圆周上的距离处处相等的特征。

    敖莹莹ayy123
    敖莹莹ayy1233年前❤️1

    范老师通过微课的播放,把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直观感受三种图形边上的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长短不同的情况,体会各个图形的不同特征,深化了认知,也体会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fss220
    fss2203年前

    @18392624534 感谢您对我团队教学设计的认可,我们会在磨课、研课过程中逐渐完善设计,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也希望您能给我们多多提出宝贵建议与意见。

    fss220
    fss2203年前

    @晴天 感谢您的建议,后续我们会加强课上学生的实际操作,也希望您能给我们多多提出宝贵建议与意见。

    fss220
    fss2203年前

    @gelin22 感谢您对我团队教学设计的认可,我们会在磨课、研课过程中逐渐完善设计,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也希望您能给我们多多提出宝贵建议与意见。

    fss220
    fss2203年前

    @290792597@qq.com 感谢您对我团队教学设计的认可,我们会在磨课、研课过程中逐渐完善设计,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也希望您能给我们多多提出宝贵建议与意见。

    fss220
    fss2203年前

    @敖莹莹ayy123 感谢您对我团队教学设计的认可,我们会在磨课、研课过程中逐渐完善设计,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也希望您能给我们多多提出宝贵建议与意见。

    13935857191
    139358571913年前❤️1

    教师面对问题,能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来引领。猜想 —— 验证是数学解决问题常用到方法,于是学生通过动手试验进行验证,从而发现不同形状车轮的中心点在行进中的高度变化不同,圆形车轮的中心点没有变化,而正方形、椭圆形车轮的中心点有变化。由于圆上的各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所以圆在滚动时,圆心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这样坐在车上的人就会感觉很平稳;而正方形、椭圆边上的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不相等,这样在运动中,中心点运动的线路就不是一条直线,如果人坐在这样的车上会感觉到颠簸。学生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小刘欣
    三小刘欣3年前❤️1

    本课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结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拓宽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分解课堂难点,有效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导学生认识圆。

    绛县第二实验小学校王苗苗
    绛县第二实验小学校王苗苗3年前❤️1

    学生能动手操作,获得结论,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古绛李红娟
    古绛李红娟3年前

    本节课教师没绑住孩子的手脚,放开了学生的思维,以学生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

    大庆市铁人学校纪文英
    大庆市铁人学校纪文英3年前

    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存在的奥秘,为什么车轮是圆的而不能是其他形状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小组成员合作,说出自己的猜想再通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发现圆形区别于其他形状的特征,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renfei
    renfei3年前❤️1

    知识由抽象到具体,有复杂到简单,方法独特,重点突出。

    实验二小李延娟
    实验二小李延娟3年前❤️1

    教师采用混合式教学,课堂设计形象生动,借助课件与微课直观形象地再现了所学知识,教学方法独特!

    fss220
    fss2203年前

    @13935857191 感谢您对我团队教学设计的认可,我们会在磨课、研课过程中逐渐完善设计,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也希望您能给我们多多提出宝贵建议与意见。

    fss220
    fss2203年前

    @三小刘欣 感谢您对我团队教学设计的认可,我们会在磨课、研课过程中逐渐完善设计,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也希望您能给我们多多提出宝贵建议与意见。

    fss220
    fss2203年前

    @绛县第二实验小学校王苗苗

    感谢您对我团队教学设计的认可,我们会在磨课、研课过程中逐渐完善设计,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也希望您能给我们多多提出宝贵建议与意见。

    fss220
    fss2203年前

    @大庆市铁人学校纪文英 感谢您对我团队教学设计的认可,我们会在磨课、研课过程中逐渐完善设计,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也希望您能给我们多多提出宝贵建议与意见。

    fss220
    fss2203年前

    @实验二小李延娟 微课确实非常好用,非常直观,也希望您能给我们多多提出宝贵建议与意见。

    fss220
    fss2203年前

    《圆的认识 (一) 试一试》教学内容及环节 (第二稿)

    一、微课引入,提出问题

    1.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圆。

    2. 观看微课,学生自主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预设问题一: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预设问题二:其它形状做车轮行吗?

    从 3.0 微课中截取片段:动画人物发现上学的交通工具的车轮都是圆的,产生疑问。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会发现车轮确实都是圆的,也会对微课人物提出的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轮做成其它形状行不行” 的问题产生共鸣,从而激发研究兴趣。

    (意图: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亦是思维的生长点。让教学基于问题,就是让教学基于学情,找到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 “落地” 途径。课一开始让学生观看微课,利用微课趣味、精炼的特点,快速激发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自己对车轮的认识和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产生共鸣,既能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激发研究、解决问题的需要,又能感知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 学生协商研究方法,达成共识。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学生可能会提出通过猜想 —— 查找资料 —— 操作验证的过程来研究。

    二、观察实验,探究奥秘

    1. 学生猜想不同形状做车轮行驶起来的样子。

    2. 上网查找资料来验证猜想。

    (意图:随着社会信息化科技日渐普及化发展,学生对于多媒体信息设备,如互联网、微课、电子白板等信息化载体或方式进行学习已经越来越熟悉,也乐于使用信息化技术载体处理数学困惑,于是坚持多媒体技术辅助平台与数学学习内容一致性,从而促进学生积累丰富学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尤为重要。因此,面对问题,我鼓励学生自己先想办法尝试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来引领。学生进行初步的猜想后,利用网络自主查找、学习资料,需要对信息进行辨别、筛选,选择自认为最优的答案来回答问题,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1. 进行试验,操作验证

    ①小组合作,想象三种车轮(圆、正方形、椭圆)的运动情形,画出车轮中心点的运动轨迹。

    ②观察、比较、探究三种车轮中心点的运动轨迹图,揭示圆做车轮的奥秘。

    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然后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来辅助验证自己的想法,全班进行交流后发现网络上对这个问题的解释还多是依靠经验、感觉,不足以说服彼此。于是决定进行试验来验证,尝试从数学的角度,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通过师生、生生的协商交流,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研究各图形重点的运动轨迹。小组合作画出三种车轮中心的运动轨迹后,引导学生观察三种车轮中心点的痕迹,并进行分类,学生自然想到可以分成两类,圆的中心点痕迹是直线为一类,正方形和椭圆的痕迹不是直线为一类。此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圆的中心点痕迹是直线,而正方形和椭圆的痕迹不是直线?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类车轮中心点的运动轨迹的不同,从而揭示圆做车轮的优势,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

    (意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验证才能更深入、透彻的理解问题。学生在思考、操作、交流过程中会发现不同形状车轮的中心点在行进中的高度变化不同,圆形车轮的中心点没有变化,而正方形、椭圆形车轮的中心点有变化。正是由于圆上的各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所以圆在滚动时,圆心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这样坐在车上的人就会感觉很平稳;而正方形、椭圆边上的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不相等,这样在运动中,中心点运动的路线就不是一条直线,如果人坐在这样的车上就会感觉到颠簸。学生经历了研究的全过程,也就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③观看微课,深化认知

    从 3.0 微课中截取片段:微课中对圆、正方形、椭圆做车轮时中心点的轨迹进行了对比、分析,再一次揭示了圆做车轮的奥秘。而学生先是通过操作实验进行了验证,此时再通过观看微课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圆特征的认识。 (意图:通过微课的播放,把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直观感受三种图形边上的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长短不同的情况,体会各个图形的不同特征,深化了认知,也体会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4.AR 技术拓展延伸

    ①说一说圆和其它图形有什么不同,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

    ②学生利用 iPad 把正多边形扫进 AR 课件,看一看用正多边形做车轮的中心轨迹是什么样的,说一说感受。

    ③从 3.0 微课中截取片段:正多边形边数越多,越接近圆形。学生通过观看微课体会极限思想。

    (意图:学生在协商交流中发现圆与其它图形的不同之处,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处处相等,体会圆的一中同长,明确所以用圆做车轮是最合适的。此外借助 AR 技术,直观感受正多边形随着边数的增加,中心点到边的距离也会越来越接近,图形越来越接近圆,再通过观看微课,进一步加深这种体会,初步体会极限思想。)

    三、总结延伸

    1. 引导学生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2. 观看微课,体会人类是怎样实现用其它形状做车轮的。

    从 3.0 微课中截取片段:换个视角就是创造,人类尝试用勒洛三角形、正方形做车轮。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藏的数学道理。根据本节课所学给椭圆、正五边形设计可以平稳行驶的路面,举一反三,应用所学。

    (意图: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总结收获的知识与方法。同时,通过观看微课发现解决问题是可以有多种角度的。既然其它图形做车轮不合适的原因是中心点与地面的距离不同,那么我们就可以制造让中心点到地面的距离相等的可能性,也就是改变地面形状来适合不同形状的车轮。这也体现了人类不断的向不可能去挑战的勇气,经过恰当地创造调整,变不行的车轮为可行的车轮,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后灵活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给椭圆、正五边形设计平稳行驶路面,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xiaoxue
    xiaoxue3年前

    本节课教师放开了学生的思维,以学生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亦是思维的生长点。让教学基于问题,就是让教学基于学情

    皮皮鲁
    皮皮鲁3年前

    老师精心设计,放手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尝试、验证中得出结论,这才是授人以渔,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促进思维生长。

    Z
    Z3年前

    教师面对问题,能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来引领。猜想 —— 验证是数学解决问题常用到方法,于是学生通过动手试验进行验证,从而发现不同形状车轮的中心点在行进中的高度变化不同,圆形车轮的中心点没有变化,而正方形、椭圆形车轮的中心点有变化。由于圆上的各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所以圆在滚动时,圆心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这样坐在车上的人就会感觉很平稳;而正方形、椭圆边上的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不相等,这样在运动中,中心点运动的线路就不是一条直线,如果人坐在这样的车上会感觉到颠簸。学生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绛县第二实验小学陈晓丽
    绛县第二实验小学陈晓丽3年前

    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课,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老师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了教学目标。

    Z
    Z3年前

    老师精心设计,放手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尝试、验证中得出结论,这才是授人以渔,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促进思维生长。

    fss220
    fss2203年前

    第二稿的教学反思:

    这次的教学全程学生都很兴奋,课堂氛围也很热烈,但是我感觉不是很满意,团队共同分析后,主要有两点问题:

    一、学生深度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减少

    第一次试教后,很多学生希望能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来验证猜想,于是本次教学中我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由学生在 10 分钟内自由上网查找资料。学生查找到的资料是非常丰富的,交流中发现学生们查找的资源虽然丰富,有动画视频,有论文,有图释说明,形式多样,但是因为时间有限,查找到的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学生多把注意力放在谁找的资源更好,谁找到了哪些更有趣的动画上了,对应该思考、探究的问题反而忽略了,这是本末倒置的。而且有的学生没有找到什么好的资料,时间被浪费了;有的直接找到到了原因,却不是自己探究的,形同于被告知,都是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再者,课上原本计划的 10 分钟上网查找时间也因为要交流学生找到的资料而超时到了 17 分钟,影响了后面真正进行探究的时间,而且所交流的内容价值也不高。 所以这次试教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必要性,还是少点简单的 “拿来主义”,需要更多的 “深度思考,合作探究”。

    二、多媒体使用不恰当

    本节课中,我多次从 3.0 微课中截取片段,其中在学生描画、对比圆、正方形、椭圆做车轮时中心点的轨迹后,又通过微课进行了再一次的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先通过操作实验进行了验证,再通过观看微课可以进一步揭示了圆做车轮的奥秘,深化对圆特征的认识。

    但是试教后发现这次微课的运用有些重复,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在图上描画、寻找原因后,此时再次观看一次,简单的重复,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也没有思想上的提升,属于 “鸡肋” 环节,在课后与学生协商,团队共同研讨后,我们决定不能为了用微课而用,既然这部分微课的使用并没有提升课堂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就干脆不用了。

    这次试教,我们的体会是多媒体教学可以采用网络的图文交互操作方式进行,是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趣味性的,但是作为数学课,更要主要不能单纯地只为了趣味。人机的交互功能也好,线上线下的混合也好,都是为了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习,多种感官充分调动,不仅丰富认识,也要利于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高效发展。

    fss220
    fss2203年前

    《圆的认识 (一)(试一试)》教学内容及环节 (终稿)

    一、微课引入,提出问题

    1.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圆。

    2. 观看 3.0 微课片段,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其它形状做车轮行吗?

    (意图:混合式学习可以实现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多种学习要素的有效 “混合”,于是本节课一开始从 3.0 微课中选取优质资源:动画人物发现上学的交通工具的车轮都是圆的,产生疑问。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会发现车轮确实都是圆的,也会对微课人物提出的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轮做成其它形状行不行?” 的问题产生共鸣。这样 “以问题为向导” 进行教学设计,利用问题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实验,初步感受

    1. 学生猜想不同形状(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做车轮行驶起来的样子。

    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用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做车轮的车行驶起来的样子,然后边做动作边说感受。交流后达成共识:这三种车轮行驶起来是颠簸、不平稳的。

    (意图: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猜想是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合情推理,它建立的基础是旧知识,又具有目标指向性,加速了知识的迁移和建构,这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也是学生智力与创新能力得到不断发挥和提高的过程)

    1. 初步尝试操作,感受圆形车轮的行,其它形状车轮的不行。

    学生交流后发现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还多是依靠经验、感觉,不足以说服彼此。于是决定进行试验来验证,尝试从数学的角度,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学生用硬纸板做成四种形状的学具(圆、三角形、正方形、椭圆),用学具代替车轮模拟车轮滚动的样子,进一步感受四种车轮行驶起来的样子。随后交流中发现除了圆,其它图形都感觉到颠簸,验证了之前的猜想是正确的。同时,由于每个人思考角度、操作感受都是不同的,会对三角形、正方形、椭圆这三种车轮中哪个最颠簸产生分歧。

    (意图: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学生通过亲身操作,积累了宝贵的感性经验,不仅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地发展。)

    1. 观看视频,寻找突破口

    学生观看实验视频,从三种形状车轮的车行驶过程中,观察发现椭圆形车轮的车筐中球掉落的数量最多,觉得椭圆形车轮最颠簸。对比椭圆和圆,发现都没有角,椭圆最颠簸,圆最平稳,从而推断颠簸程度和图形有没有角没有关系。进而猜测可能与图形中心点和地面的距离有关,也就是图形中心点到边线、顶点的距离是不同的,可能会使得图形中心点上下波动,不平稳。而后通过师生、生生的协商交流,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研究各图形中心点的运动轨迹。

    (意图:混合式学习可以将移动终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到学习课程与活动中,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于是我精选了中央台《加油向未来》节目中的视频,为学生创造喜闻乐见、有针对性的学习氛围,学生再结合刚刚的实践经验,初步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也在观察、交流中生成新的问题,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共同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

    三、合作交流,探究奥秘

    1. 小组合作,画出四种图形(圆、三角形、正方形、椭圆)车轮中心点的运动轨迹。

    2. 观察、比较、探究四种车轮中心点的运动轨迹图,揭示圆做车轮的奥秘。

    学生小组合作画出四种车轮中心的运动轨迹后,引导学生观察四种车轮中心点的轨迹,并进行分类,学生自然想到可以分成两类,圆的中心点轨迹是直线,三角形、正方形和椭圆的轨迹是曲线。此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圆的中心点轨迹是直线,而其它图形中心点的轨迹不是直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类车轮中心点的运动轨迹的不同,发现不同形状车轮的中心点在行进中的高度变化不同,这是由于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都相等,所以圆在滚动时,圆心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这样坐在车上的人就会感觉很平稳;而三角形、正方形、椭圆中心点到边上各点的距离不相等,这样在运动中,中心点运动的轨迹就不是一条直线,如果人坐在这样的车上就会感觉到颠簸。并且发现图形中心点到边、角的距离差距越大,车越颠簸,差距越小,车越平稳,从而揭示圆做车轮的优势,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

    (意图:学生在思考、操作、交流的过程中把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更深入、透彻的理解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处处相等。在对比中体会圆的一中同长,揭示圆做车轮的奥秘。因为学生经历了研究的全过程,也就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课堂也成为生生、师生之间交流、讨论的 “集汇中心”,由此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惑点。)

    1. 先说一说圆和其它图形有什么不同,再通过观看微课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

    (意图:首先引导学生交流概括圆与其它图形的不同,然后通过观看微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直观形象、更容易理解。这样将传统课堂学习和线上学习进行 “混合”,力图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展现多种学习的选择性和可能性,实现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促使学生更高效的学。)

    四、技术协作,巩固拓展

    1. 学生利用 iPad 把正多边形扫进 AR 课件,看一看用正多边形做车轮的中心轨迹是什么样的,和同伴说一说感受。

    2. 观看 3.0 微课片段:正多边形边数越多,越接近圆形,渗透极限思想。

    先借助 AR 技术,使学生直观感受正多边形随着边数的增加,中心点到边的距离也会越来越接近,图形越来越接近圆。再通过观看微课,进一步加深这种体会,同时渗透极限思想。

    (意图:AR 技术与 3.0 微课的混合使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形式,将传统教学中描画中心点轨迹转为用 AR 技术完成,为课堂的合作讨论学习争取更多的时间,再通过微课快速、直观地加深体会,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思想也更具延展性、深度性,同时培养和锻炼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索意识。)

    五、想象回顾,总结延伸

    1. 观看 3.0 微课片段,思考人类是怎样实现用其它形状做车轮的。

    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发现可以改变地面形状,让地面形状和图形中心点轨迹一致,就能保证中心点的轨迹是一条直线,从而变不行的车轮为可行的车轮。

    (意图:通过微课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给其它形状车轮设计平稳行驶路面的过程中,发展了创新思维,也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研究路径,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经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结论的研究过程,证明了车轮是其它图形的不可行,说明了圆为什么行,为不可行的车轮创造了可行的方案。在谈收获时能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

    (意图: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总结收获的知识与方法,同时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结束语: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希望同学用数学的眼睛去看世界,用科学的精神去做研究。

    fss220
    fss2203年前

    活动综述:

    非常幸运又一次参加了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和课堂展示大赛,从确定课题开始,团队伙伴们就一起开始了历经几个月的学习研究之旅。一次次的学习,一次次的探讨,一次次的试讲,又一次次的修改,整个过程是痛并快乐,付出与不断成长的。正是不断的学习与研究,让我们对 “混合式学习” 这一课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我们发现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在于:

    一、快速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中将微课、网络资源、AR 技术这些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实物操作恰当地混合,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快速激发学习兴趣,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

    二、立体丰满学生体验

    课堂上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通常使用学具进行模拟操作,这种体会不够真切和充分,所以我们精选网络视频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真实车辆的行驶状态,建立更真实、立体的感受,也更便于学生观察、思考,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去研究不同图形的中心点运动轨迹,直逼问题核心。

    三、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将微课等资源在课堂有需要时(引入环节,印证环节,总结环节)拿出来给学生看,使课上重难点的研究,讨论中的深刻理解,以及课上的及时辨析,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加有效地从多个途径更深入的理解圆的特征,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化了知识的形成,让学生思想更具延展性、深度性。

    四、信息丰富省时高效

    对于同样的内容,同样是 40 分钟,混合式学习中学生可以接收更多的信息量,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更全面地掌握要学的知识,并且能够引发深层次地思考,这种混合也让课堂更高效。如将传统教学中描画中心点轨迹转为用 AR 技术完成,为课堂的合作讨论学习争取更多的时间,再通过微课快速、直观地加深体会。

    通过向其他参赛团队的学习,与认真倾听专家的点评,我们明白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的课堂也应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当下学生的需要。但是在活动中我们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活动设计的核心点是 “人”,是学生,所有的技术与手段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而服务的。总之,不同的形式,不变的初衷,无论是怎么样的混合,我们目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更高效的学。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是学习与研究仍在继续……

    wei360786795
    wei3607867953年前

    本节课学习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让学生视觉上发现圆的特点,再通过一系列动手活动,让学生感受实践探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wei360786795
    wei3607867953年前

    混合式教学让学生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很新颖,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高涨,同时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教师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目的只有一个,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婷
    李婷3年前

    操作试验,描绘出圆形车轮和其它形状车轮前进时中心点的轨迹,直观形象的进行对比,深刻理解圆的特征:圆心到圆周上的距离处处相等。这部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进一步深化了圆的特征。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正去范老师说的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好的东西不一定都用,要有所取舍

    谭钊
    谭钊3年前

    本节课学习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让学生视觉上发现圆的特点,再通过一系列动手活动,让学生感受实践探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混合式教学很新颖,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同时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反思:作为教师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目的只有一个,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luo880722
    luo8807223年前

    范老师这节《圆的认识(一)试一试》的课是在认识了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圆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能灵活运用于生活,解释圆的特性。所以范老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去大胆猜想,然后实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个验证的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圆的特征。

    jiaoshudexiaoyanzi
    jiaoshudexiaoyanzi3年前

    借助微课中动画人物的聊天自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共鸣,尝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开启学生的集体智慧,思考用多种方法研究,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的发现,最终回归问题 ——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学生能用数学的语言、数学的思维说明选择圆形车轮的道理,深入体会圆的特征以及奇妙。

    13935857191
    139358571913年前

    借助微课中动画人物的聊天自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共鸣,操作试验,描绘出圆形车轮和其它形状车轮前进时中心点的轨迹,直观形象的进行对比,深刻理解圆的特征:圆心到圆周上的距离处处相等。这部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进一步深化了圆的特征。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8ms · UTC 05:06 · PVG 13:06 · LAX 22:06 · JFK 01:06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