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谢德水_Oh8tl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悦读活动-2020

长方体的体积(一)——案例分析

  •  
  •  
    谢德水_Oh8tl · 4年前 · 242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437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四、在操作探究中,把握度量本质

    度量的本质是指度量的对象包含多少个单位。例如长度的度量就是指自度量对象包含有多少个长度单位;分数的度量就是指这个分数包含有多少个分数单位。体积的度量就是指这个立体图形包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材提供的探究活动: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有什么

    这个题目就暗含着长方体的体积是和长、宽、高有关系的。然后用一些棱长为 1 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 3 个不同长方体,记录长、宽、高。记录之后发现结论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再往宽一点,教师会带着学生思考:与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有什么关系?学生也就可以得出长就是每排个数,宽就是排数,高就是层数,所以,长方体的体积从度量的角度思考就等于每排个数 × 排数 × 层数。上到这里,我们就会认为有了度量的思考,有了度量的过程,有了度量的结果当然就行了。但我们从度量的意识来看,它已经给了学生度量的标准,只是让学生用这个标准去实施而已。所以,它不够 “完美”,因为 “体积和什么有关” 的思考被教材代替了,何来意识?再看操作性,每个学生摆出的长方体虽然不同,看起来很丰富,但这个 “丰富” 是长方体规格的丰富,而不是思维方式的丰富,也不是思维路径的丰富,是按部就班的 “齐步走” 的丰富,何来思考?“挑战性” 也因为学生自主探究空间不足而降低,况且,有很多孩子课前已经知道体积公式,干脆省去了探究过程,直接按照已经知道的计算公式填写表格 —— 这是典型的 “假度量”,何来探究?

    本案例从探究的角度来看,这样比教材上直接给予学生材料和方法更具有挑战性。从度量的角度思考,这样也比教材上直接给予学生度量标准,让学生根据标准去实施明显更能让学生把握度量的本质。所以,我们应该以学生操作探究为纽带,串联起整个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突出和把握度量的本质。

    五、在课后反思中,明确度量意义

    我们往往关心别人需要什么。但买过东西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服务员如果对客人 “照顾” 得太多、顾客走到哪里跟到哪里,喋喋不休地为顾客提各种建议,反而会让客人产生逆反心理。殊不知,顾客还有一种需要叫做 “不需要”,在顾客仔细欣赏商品时,我们需要静静地等待。在客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适时地出谋划策,才是一个优秀导购员的素养。

    由此,推及我们的课堂教学,特别是 “图形与几何” 领域的教学。据我们调查,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知识前,对于相关的知识都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认知。因而,学生在学习中自然也有一种需要叫做 “不需要”,透视其中的教学误区,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教学意识:了解学生的 “不需要” 和了解学生的 “需要” 同样重要。

    长方体的体积,在上课之前,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已经知道结论。那么,如果我们还是按照教材所教,已知的学生对此就会毫无兴趣,甚至 “反感”。那么,我们是否应该:1.扣问,学生的学习起点;2.教学,学会等待;3.设计,巅覆与重构。

    基于此,本课教学设计重构环节,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认知起点(三个探究材料难度的依次叠加),颠覆我们以前习惯于讲清讲透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的 “习惯”。从度量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真正的 “需要” 而教。

    在本课中,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体积的度量,就像面积、长度的度量一样;需要知道怎么度量,就像面积单位的累加一样;需要知道计算公式得出的道理,就像长方形面积公式得出的道理一样;需要知道研究这一类图形体积的模型,就像长方体体积公式是怎么得出来的一样…… 这,应该就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度量意识的意义!

    242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目前尚无回复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0:13 · PVG 18:13 · LAX 03:13 · JFK 06:1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