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主题:分享式教学经验交流
主题帖网址:http://jingye.xsj21.com/yanjiudongtai/tuanduidongtai/2013-04-26/198.html
集中活动时间:5 月 6 日(周一)晚 8:30—10:00 (欢迎大家跟帖交流!)
研讨群号:73173219 分享教育智慧群
转播群(暂时安排三个,后续转播群在联系中):
新世纪总群一,群号:49977976
新世纪总群二,群号:149624474
南靖名师专线,群号:150034340
活动准备阶段:从现在开始您就可以跟帖或发 1758519563@[qq.com](mailto:1758519563@qq.com) ,欢迎老师先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思考,建议老师能结合新疆老师们的思考(在群共享)或你的困惑先在教学中做一实验,然后再交流。期待您的参与。
主讲嘉宾:任景业及他的团队
主持人:刘勇 汪颜青
文本整理:郭丽荣、钟艳慧
欢迎大家转告身边有兴趣的老师,来分享交流我们思考~~~
347348349350351
重在参与 贵在分享
—— 学习分享式理论的体会与困惑
新疆木垒县三小数学组
2013 年 4 月初, 县三小数学组通过 QQ 群,认真组织全组教师学习了任景业老师提出的分享教学理念,大家对于这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感到新奇中又夹杂着些许熟悉,对于这种新的理念,大家认真学习后,纷纷写出了自己的思考:
1、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推行都有一个实践、实践、再实践的过程,“分享教学理念” 还需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后方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2、双语班学生因识字量少不会读题,所以不会分析题,就一节课你让他们教读题还是分析解决问题.
3、分享式教学方式,感觉与以前教学中用的一些方式有点像,比如小组合作形式探究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等,读了分享式教学,感觉这样做的机会少了,我以后尝试着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愿能达到高效。
4、分享教学是要分享众人的智慧,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经验,实现共同成长,但是现在的学生不会享受这个过程,参与面比较小。
5、分享教学的课堂教学形态分为告之式、启发式、探究式、分享式四种(注:是现今课堂教学形态分为)告之式、启发式、探究式、分享式四种,而不是分享教学的课堂形态分为四种)。在我们的课堂上也采用这些形式。更多的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但有时候我们的学生启而不发,探究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6、分享式学习的步骤一般来说有三步:问题 —— 思考 —— 分享。而问题是第一步 ,但对于我们这群偏僻小县城的、家长素质较低的一个个留守孩子来说,能提出思考价值的问题都有困难,更别说思考解疑了,所以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部分尝试运用分享式教学思想去教学,重在分享这种意识的培养。
问题主要有:
1、、双语班学生的数学课堂中,告之式、启发式、探究式和分享式操作起来都不易,有没有好办法来推进分享式教学在双语班课堂中的进程?
2、教学中分享比交流更合适,但班级同学层次不齐,及个别同学体会不到分享的快乐,如何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分享?
3、分享教育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也经常用到,比如:课堂上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等。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无法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总是断断续续的描述,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由于怕耽误时间,影响后面的教学。像这样在低年级课堂中如何有效开展分享式教学?
4、分享式教学中教师扮演什么角色?也就是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5、尝试分享式教学对我们来说就是一次课堂改革,这需要重建课堂的规则,重新确立适合人性的课堂教学新秩序,在读懂孩子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有的放矢,那怎样才能做到真正读懂孩子?
2013、4、24
学生为什么一错再错?
—— 分享式教学片段分析
引子:这是试卷讲评过程中的一个分享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我意识到学生之所以会一错再错,是因为学生只是简单地把答案改正过来,而没有真正理解题目的意思。而分享式教学就是改变这一现象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试卷中,有这样一题:在同一幅地图中,图上距离越长,实际距离越长。而张智超同学的分享的就是这道判断。他说自己试卷发下来后发现自己的这道题目打得错号,是错误的,于是改为正确的了。听着他绕口令似的分享,很多同学显露出迷茫的神情:他究竟在讲什么呢?有同学直接问:你的错误原因究竟是什么?
没想到的是张智超同学的说法却是因为老师打了错误,所以我的这题是错误的…… 听着他的解释,有学生说:“我们以前做过类似的题目,是图上距离越长,实际距离越长。这个是错误的,因为在这个判断题目中没有标明比例尺!如果比例一个在比例尺 1:10000000 的图上是 1 厘米,在 1:100 的图上是 10 厘米,那实际距离是哪个长?”
听着学生的分享,我内心之中百感交集:
一、如果不是采用分享式教学,这个判断题目我根本不会讲!因为判断题目在不少地区已经没有了,而且判断题目很难看出学生的思考过程!而恰恰在分享式教学中,学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因为以前做题 “图上距离越长,实际距离越长”,所以此题我判断为错误;老师给我打了错号,所以我又把这题目改为正确的!
我为什么重复这个过程?因为学生的错误始终没有真正改正 —— 既然错号是错的,那么就打上对号!而且由于记忆的过程中造成信息的缺失:如这两次做的判断学生只记住了 “图上距离越长,实际距离越长”。这无疑对学生的思维造成了混乱,为什么同样的说法有时对有时错?
二、在分享式教学中,我一直为学生不分享而苦恼,甚至很多时候自己替学生讲了!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学生能自己说得那么好!能说出以前做过类似的练习,而且对比这两次练习的区别与联系!这似乎又给了我启发:分享式教学最大的障碍还是作为老师的 “我”!我始终无法相信学生的能力,总以为学生是笨的,是差的,是不能分享的!
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阶段),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余文森 《我的三条铁律》
初读时,自己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先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呢?而且学生 “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这时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做呢?不料我在女儿的学习找到了答案:
可就是在寒假中,我教女儿做题,我念题,然后再给女儿讲,结果女儿却听不懂!怎么办?让女儿自己读题试试!可孩子只有七岁,许多字都不认识,自己读,能行吗?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女儿自己读题时,解答的速度是相当快,而且思维相当敏捷!于是产生一个想法,把自己女儿做题的整理:
女儿说:不对,猫妈妈给小白5条鱼,给小花4条,小白和小花共吃了6条,他们还有几条?那还有0条,就没有了,(再念念题呀)猫妈妈给小白5条鱼,给小花4条,小白和小花共吃了6条,他们还有几条?(是小白吃了6条?)你看看,猫妈妈给小白5条鱼,给小花4条,小白和和,和小花共吃了6条,他们两人共吃了6条(那这题不能做?)思索中,那就得 11-6了,(哪来的11呢?)我把 5+6 放在一起了,(你再念一次题)对话:
(我)给了小白几条? 给了小花几条?
(女儿)5条 4条
(我) 那一共几条鱼?
(女儿)那就一共11条?
(我)你再看一下这里,小白是几条?小花呢?
(女儿)噢,9条 那 9-6,
(我)那9是怎么来的呢?
(女儿)是 5+4=9 9-6=3
其实,在女儿的作题过程中,正好展示了学生可以独立阅读教材和独立思考的过程,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可以看出,女儿还没有完全独立,还需要我的帮助与指导。
在女儿做的这题中,我讲了很少,基本上都是女儿在说,可这却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女儿自己做出了这题。我把这个过程放给我的学生听,让学生听,我在教女儿时,就是让女儿一次又一次地读题,就是这种做法,女儿学习得特别优秀。
而我的学生在听这个后,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很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