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穆珍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14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体系有一个重要知识环节 —— 量与计量,这与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学生在这方便应该形成数学 “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对学生 “量感” 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量感” 顾名思义就是对量的感受,详细地说,就是对事物时间、速度、尺寸、重量等的感官认识。而学生的生活中与 “量感”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所以这种感觉的形成通过教学实现较难,教师也没有过多地重视

在小学阶段,从知识层面来看,学生会经历从体到线到面、再回到体的学习路径。在思维层面上,学生先是认识平面图形,再从二维的平面中抽象出一维的 “长”,并用具体的数去表示;此后,学生的思维继续从一维过渡到二维、三维,完成思维的进阶。

《什么是周长》是一节概念课,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学时老师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从身边的实际出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来掌握周长概念,扎实有效,有利与学生的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量感,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和学过的图形,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周,什么是长,全方位的体验周长的含义,建立了周长的数学模型,体验是理解的基础,是体会量感的重要途径。

本节课要以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为起点,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中发现周长,获得正确的周长概念,并通过测量活动将周长量化。

@小索 根据教材分析发现关于周长的认识都出现在三年级上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三年级学生开始从被动的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具备了一些合理性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独立的完成一些学习任务。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了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知道用什么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积累起了测量线段长度的经验。

在量感的培养上要注重体验和估测,调动学生已由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量,利用对单位量叠加进行量的推理,将抽象的感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学会学习” 是一种学习上的追求和坚持能力,是一种从个体和团体两个层面高效地管理时间和信息而组织自我学习的能力。这包括对学习过程和需求的意识、识别可利用的机会、为成功学习而克服各种障碍的能力;这意味着个体不但要寻求和借助外界的指导,而且还要主动获取、加工和同化新知识和技能。

数学源于生活,量感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在生活中会无意识的积累一些对量的直觉。

培养学生的量感很重要,却因为量感非常标准化的特点,经常被老师忽视。结合学生特点与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等量的感悟。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与量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发展量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更准确的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所以量感的形成,有助于数感的培养。

学生的量感体验,体验于实实在在的体感,但并不是所有的量感都能够直接的体验。数学永远是用思考来解决问题的。所以衍生量感的培养,可以继续推理,强化数感,在慢悟中内化。基本量感是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自主感知,产生真实体验量感;衍生量感是学生无法实际感知,需要通过推理来建立的量感。

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实践、活动体验中感悟而来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数学智慧从动手开始。” 只有将量感的培养根植于数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丰富、有效且贴近生活的数学活动中,填补量感的知识储备,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增强学生 “量感” 体验。发展学生定量刻画的能力,让学生经常灵活解决与量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启迪实践创新意识,不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本节课,张老师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摸的面的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初步感知量感。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让学生 “描一描”、“摸一摸” 直观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在学习中,让学生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深化量感的发展。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04:34 · PVG 12:34 · LAX 21:34 · JFK 00:34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