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10

秦老师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让学生把测量从直尺脱离,以身为尺,联系生活,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课前引入猜测老师身高,拉进了师生距离。课中注重孩子的动手操作,注重孩子知识的生成,教会孩子学习,感受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

将数学知识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培养长度观念,也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动手中学数学,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数学。

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和实践感知以身为尺,更加的具象化,学生以身为尺,大大提高了估测能力。

通过估测和测量的操作活动,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并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 1 毫米和 1 分米的实际作用,建立起 1 毫米和 1 分米的直观表象。

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建立了长度的表象,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秦老师精心备课,不断地修改、补充、完善,设计中多处组织学生估测,从估测到实测,从猜测到验证正是发展学生量感的一种有效途径。

秦老师的淘气日记环节,以一个幽默搞笑的日记,把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环节展示出来,既巩固了新知,又让学生印象深刻。

量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它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课堂上动静结合,秦老师在操作之后让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中体会到长度单位的使用范围,并自然地形成了长度单位之间的大小之分。

“猜测与验证” 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当学生学习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毫米时,秦老师让学生猜一猜物体的长度、厚度,并进行验证。可以在新课即将结束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下几个长度单位的大小,从而进一步强化认知。

重 “思”,让学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思” 就是思考与内化。量感的建立,必须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总结提升经验,才能内化新知、加深认识。

秦老师在课堂中让学生寻找了生活中 1 分米和 1 毫米的物体,并进行比较。还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长度,并请小朋友们上台进行验证,以此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重 “辨”,让学生在区别中建立量感。“辨” 就是辨别、区分的意思,只有理解不同量之间的区别,才能建立清晰的概念。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米、分米、厘米、毫米,充分感受它们的区别。

“量感” 是数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具体来说,就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厚薄、轻重等量态的感性认识。量感的培养有助于理解量的概念,加强对数量的感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用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成长。发展学生量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估算能力。

本节课在复习米与厘米中引入,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中探索分米和毫米并深化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培养学生量感。

量感培养源于实际测量,该老师意在引导学生测量身边常见的物体从而对分米、毫米等长度单位进行感知,充分利用现实情境理解抽象概念。在实践中学习,感知,理解,内化。

“量” 本抽象,当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去感受长度单位,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以便更好的感受。《铅笔有多长》的课堂实际效果让学生直观感受、熟练掌握,在头脑中形成量感,提高估算估计能力。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 21ms · UTC 14:50 · PVG 22:50 · LAX 07:50 · JFK 10:5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