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yxbjay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33

本节课秦老师带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愉悦的量感体验,他积极的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从感官和量感意识形态上引发学生对于大单位测小长度和小单位测大长度的感觉冲突,从而在学生已有米和厘米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自然而然的接受和认知分米和毫米,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通过这节课秦老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 1 分米、1 毫米的认识,秦老师让学生实际测量生活中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有的同学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有的测量自己文具盒的长、宽、高,有的测量硬币的厚度等,他们不仅能准确进行测量,并且能恰当地使用长度单位,进一步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同时使长度单位应用得更加灵活。

这一课的第二个合作点是认识 1 毫米有多长这个知识点。秦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估计,再进行测量,当学生测量出铅笔有 16 厘米多一点时说:“多一点,你们能不能用一个具体数字来表示呢?” 此时,乘机引导学生观察 1 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当学生说是 10 小格时,及时给学生介绍每个小格就是 1 毫米,从而可以得出 1 厘米 = 10 毫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了毫米,掌握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秦老师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度的情境,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看一看 1 分米到底有多长,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 1 分米的长度,用铅笔画一画 1 分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分米有多长,从而使学生从量感角度逐步建立 “分米” 这个概念。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1 米 = 100 厘米,推出 1 米 = 10 分米。

秦老师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努力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

秦老师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数学 “量感” 的形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某个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的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于数学学科来说,秦老师不断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量感” 归根到底是一种 “感受”,它是对物体的大小,重量,规模,快慢等的感受。然而在数学教学中,“量感” 常常容易被忽略,秦老师在培养学生真实有意义的 “量感” 上做的很好,整节课付出更多的时间带领学生做一些实验或者活动促进学生量感的准确性。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秦老师非常好的践行了新课程理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秦老师的这节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难点,不容易建立直观概念,学习完秦老师这节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复盘,使我深深认识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小组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

秦老师这节课的练习设计很有层次,充满了趣味性,学生学习的气氛很浓厚。最大的亮点就是 “改日记” 这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判别,发现日记中所描述的物体的长度与现实中反差非常大,觉得非常好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改正,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对比比较,学生对米、分米、厘米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知识的构建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在自学探究环节,引出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先让学生在米尺中找找 1 分米,再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体验 1 米有多少分米。引发认知冲突,整个新知探索的过程中,秦老师比较好的体现了自主探索的这一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中秦老师并不是单纯的教授学生 1 厘米等于 10 毫米,1 分米等于 10 厘米,1 米等于 10 分米,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发现知识。首先,出示一支铅笔,先让学生估测,再让学生去测量验证。让学生在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才引出 1 厘米 = 10 毫米,1 分米=10 厘米。

王老师的这节课的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到 “度量单位标准” 的内涵与价值,继而为后续理解统一 “度量单位” 的必要性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描述多样的现实世界的时候,感受到所需 “度量单位” 的多样性,从度量的角度体会数学的抽象性和结构性。

“量感意识” 的形成一方面应是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度量什么,度量的方法是一样的,即先定义一个小单位,所有的被测物就可以用包含小单位的个数的积累过程加以衡量。在培养学生量感意识形态形成之中,赵老师指导的这节课很好的让学生从面积整体上初步感知、了解度量感知的特征,整体感知度量的结构。

王老师在教学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时,充分引导学生交流,体会进率,论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算,以便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赵婷婷老师指导王老师的这节课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以旧引新,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学习 “毫米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时,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王老师精心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

秦老师善于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体会所学知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的体验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秦老师在教学中通过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等大量的活动,让学生感知 1dm 和 1mm 有多长,充分当好了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及合作者。

教学前许多孩子对分米和毫米已有初步的了解,秦老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让学生自己说出学生要的知识,即尊重肯定了学生的认知,而且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其热情高涨的进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较之教师的直间灌输教学效果要好,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秦老师能够根据新课标要求创造的使用教材,通过两次测量铅笔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要准备大量长一分米的铅笔太费时,而且学生在测量的时候容易产生误差。因此秦老师在教学中设计让孩子通过引发厘米分米毫米的认知冲突两个活动自然的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1:46 · PVG 19:46 · LAX 04:46 · JFK 07:46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