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rene0428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13

一稿和二稿相比,明显看出许老师对本节课的思考进一步深入。通过对教学背景和学情的分析,调整教学设计,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本节课从探索、交流到练习的举一反三,每个环节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许老师选择的《探索日历的规律》,丰富了符号意识的学习,为小初衔接奠定了基础。

团队磨课照片及文字总结:

通过海淀 - 怀柔一体化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对《什么是周长》一课的打磨活动,让我们工作室的成员深刻感受到:好课是 “磨” 出来的。尤其是跟随着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名师指点、团队每个成员智慧的碰撞下,在 “磨课” 过程中给自己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磨课,最终我们在指导教师付丽老师的引领下对周长的本质认识的更加深刻和全面。体会到了周是前提,长是关键,通过图形深度理解什么是周,长的背后是测量,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测量,本质是单位长度的累加。在二年级的时候,学生的测量是一维的,三年级的测量与二年级不同,是二维测量,有面,有周。然后我们进行了深度的磨课,最终设计出教案的最终稿。

通过磨课,使我们每个人都有收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们整个团队,不仅成功地磨出了一节好课,而且,我们在这次磨课中收获了方法、收获了对数学教学的挚爱、收获了教师之间互帮互助、集思广益的友谊。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 45 页 - 46 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过去的教学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概念的构建仅仅是一带而过,这样常常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常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因此,本节课注重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从任意的、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平面图形,了解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具备初步的小组合作的能力,能够用于表达自己和小组的想法。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说出什么是周长;能测量并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2. 经历观察、描述、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理清线、面、周长三者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发展合作技能。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并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认识周长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小动物们在运动场上做运动,我们快去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数学问题是什么? 生:小蚂蚁在树叶跑道,小蜗牛在长方形跑道,它们的运动场形状不一样,他们都是沿着运动场的边线跑了一圈,你知道他们谁跑的长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引领学生,进入新课。)

二、操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感受 “一周” 1. 初步感知 “一周” 师:关于以上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讨论:什么是边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即可) 如何解决问题,应先找到一周。

(1)描一描:师:老师将小蚂蚁和小蜗牛的运动场带到了课堂上,你能用彩笔试着描出运动场的一周吗? 学生试着描树叶的一周(学生们跃跃欲试,动手画了起来。)

预设 1:有的学生找不到边线是哪里,束手无策

预设 2:有的学生描的是树叶中间的叶脉

预设 3:有的学生虽然沿着边线但是画的里出外进,没有完全沿着边线画

预设 4:有的学生画的出了头儿,有重合等情况。 ……

学生试着描出长方形的一周 学生汇报(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描述即可,如从哪来到哪去…… 可一边指一边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描一描,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展示如何描的过程中,感受一周从一个起点开始又回到这个点,可以从任意点开始。)

(2)断一断:有其他 4 只蚂蚁是这样爬的树叶的,你认为是谁爬了树叶的一周?并说明理由?

生讨论:4 号小蚂蚁爬的的长度是树叶的一周。因为第一只小蚂蚁没有爬到起点,第二只小蚂蚁超过了起点,第三只小蚂蚁斜穿过去了,第四只小蚂蚁正好是树叶一周。

(3)说一说:你是如何描图形的一周? 师板演,强调 “一周” 一定是要从一个点出发,沿着图形边线向同一方向运动最后又正好回到这个点,这样描才是一周。

(二)猜想:猜一猜哪只小动物跑的长?

1.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一周,要想知道谁跑的长,怎么办? 生讨论:用尺子量一量,树叶是弯曲的,怎么办呢?用线围一圈,量一量,长方形呢?也可以围一圈,也可以分别量出来,再加一起。

2. 猜想,猜一猜哪只小蚂蚁跑的一周长? 你能比比他们一周到底多长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里想象 “变曲为直” 的过程,猜想哪只小蚂蚁跑的一周长,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认识 “周长”

(一)揭示周长: 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二)验证:哪只小动物跑的长?量一量

(1)看一看。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何得到它们的周长?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以及选择这种方法的理由。通过谈论让学生初步明确有那些方法可以运用。

(2)做一做。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与同伴合作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教师要认真运算,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3)说一说:展示测量的方法和过程。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测量方法,只要合理并能够得出结论,教师要给予肯定。在测量树叶、数学书封面周长时,学生可能会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绳子等,很可能产生误差,教师要知道学生使用正确地测量方法,多测量一次,尽可能地减少误差,保证结果的合理性。 教师板演: “化曲为直” 的过程。

(4)比一比。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问:你喜欢那种方法?理由是什么?让学生在评价、交流过程中体会不同方法的优势和不足,逐步学会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 (5)想一想。让学生想一想在实践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问题,又是如何克服或解决的,以及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那些思想或体验。

(设计意图:探索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积累测量活动经验。)

(三)回顾解决问题过程: 发现问题 --- 猜想 ---- 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认识周长的过程,使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感受周长是一个数,是一周的长度。)

(四)、在学生对周长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个物体,或者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说说 “什么是周长”。例如,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长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体会 “什么是周长”,同时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运用知识,深化认识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1)出示方格图中的图形,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巩固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2)学生独立完成。 描一描。如果担心学生直接数出来周长有困难,可以在数之前先让学生用彩笔分别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数一数。先让学生看到每个方格边长是 1 厘米,数一数,每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学生独立尝试得出三个图形的周长,并与同伴说说自己的方法和得出的结果。 (3)说一说:集体交流,说说各自的方法。 学生可能从某一个点开始一次数出整个图形的周长,这里要提醒学生注意记清楚起点的位置;还有的学生可能先数出每条边的长度最后再相加,这种方法需要提醒学生可以将每次数的结果记录下来,标注在图形上,防止忘记。

(设计意图: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逐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获得更多、更直观的有关周长的直观经验,建立起周长的概念,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利用手里 30 厘米的铁丝,变出一个周长为 30 厘米的图形。你能做到吗?拿出铁丝试一试吧?(灵活掌握时间,时间允许课上试,没有时间可留作实践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思考体会线段的长与图形周长之间的紧密联系。当学生认识的到折出的不同图形的周长都是这根铁丝的长度时,学生有了用线围成面的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帮助学生打通线段长度与周长知识之间的隔断墙,也进一步帮助他们加深周长其实是线段长度这一本质特征。)

回顾总结: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为什么要学习周长,周长能解决什么样的生活问题。为此,将引入环节改变成问题解决,创设问题情境,用解决问题驱动整节课的进程。让学生深刻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对一周的理解不到位,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不能很好的借助生活经验,为此,在问题中,借助学生体验课操场上跑步的经验,出示沿着边线跑一圈。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 45 页 - 46 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过去的教学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概念的构建仅仅是一带而过,这样常常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常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因此,本节课注重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从任意的、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平面图形,了解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具备初步的小组合作的能力,能够用于表达自己和小组的想法。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说出什么是周长;能测量并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2. 经历观察、描述、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理清线、面、周长三者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发展合作技能。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并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认识周长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秋天到了树叶落下来了,我们的老朋友小蚂蚁也来到了树叶运动场,准备做运动,快看,小蚂蚁是怎样跑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有趣的蚂蚁爬树叶的动画情境,使学生对周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导入新课。)

二、操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感知 “一周” 描一描 —— 通过 “四描” 边线活动,初步感知周长的意义。

1. 试描树叶边线。 师:老师将小蚂蚁的树叶运动场带到了我们的学习单上,你能用彩笔试着描出树叶的边线吗? 学生试着描树叶的边线(学生们跃跃欲试,动手画了起来。)

预设 1:有的学生找不到边线是哪里,束手无策

预设 2:有的学生描的是树叶中间的叶脉

预设 3:有的学生虽然沿着边线但是画的里出外进,没有完全沿着边线画

预设 4:有的学生画的出了头儿,有重合等情况。 ……

说一说 师:看了小蚂蚁爬树叶做运动,另外 4 只小蚂蚁也跃跃欲试,咱们看看几号小蚂蚁爬的是树叶的一周呢?注意观察并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生讨论: 4 号小蚂蚁爬的的长度是树叶的一周。因为第一只小蚂蚁没有爬到起点,第二只小蚂蚁超过了起点,第三只小蚂蚁斜穿过去了,第四只小蚂蚁正好是树叶一周。

师总结强调:“一周” 一定是要从一个点出发,沿着图形边线向同一方向运动最后又正好回到这个点,这样描才是一周。

2. 再描树叶边线 学生有了描树叶的第二次体验,描出来的边线更加准确了。 闭眼想象一下,小蚂蚁是怎么爬树叶的一周的?

(设计意图:通过闭着眼睛想象小蚂蚁爬树叶一周的场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描数学书的边线 我们描了树叶的边线,你能试着描一描数学书的边线吗? 要求:先想一想怎么描能比较标准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用尺子描,因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是直的,可以画的又快又好。

4. 描多种图形的边线。

(设计意图: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认识,感知边线的意义。为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几何图形的周长,并为后面的数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扫清障碍,我又增设了第四次描多种规则或不规则图形边线的活动,学生都你能很轻松的完成。)

总结:说一说 —— 结合描边线的活动形象的描述 “一周”。

板书:一周

在学生独立活动之后,说一说:“是怎样描的”。学生在描的时候可能会不同的起点。 这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不管从哪里开始描,最后都要回到起点,并向同一个方向,从而渗透 “一周” 的含义。

(设计意图:结合每次学生描边线的活动,让他们在熟悉的事例和已有的经验中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描述任何事物或图形的一周的概念。)

二、认识 “周长”

(一)揭示周长: 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研究周长,关于周长,你们有什么好奇的问题吗?

(先自己想想 ---- 小组内说说 --- 全班分享)

教师板书问题关键词 还有什么物体有周长?

在学生对周长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个物体,或者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说说 “什么是周长”。例如,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长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体会 “什么是周长”,同时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周长怎么求?(可以量一量,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量一量 — 你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

(1)看一看。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何得到它们的周长?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以及选择这种方法的理由。通过谈论让学生初步明确有那些方法可以运用。

(2)做一做。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与同伴合作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教师要认真巡视,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3)说一说:展示测量的方法和过程。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测量方法,只要合理并能够得出结论,教师要给予肯定。在测量树叶、数学书封面周长时,学生可能会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绳子、铁丝等,很可能产生误差,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正确地测量方法,多测量一次,尽可能地减少误差,保证结果的合理性。

(4)比一比。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问:你喜欢那种方法?理由是什么?让学生在评价、交流过程中体会不同方法的优势和不足,逐步学会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 (5)想一想。让学生想一想在实践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问题,又是如何克服或解决的,以及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那些思想或体验。

(设计意图:探索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积累测量活动经验。)

(6)总结:我们是如何认识周长的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认识周长的过程,使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感受周长是一个数,是一周的长度。)

三、运用知识,深化认识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1)出示方格图中的图形,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巩固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2)学生独立完成。

描一描。如果担心学生直接数出来周长有困难,可以在数之前先让学生用彩笔分别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数一数。先让学生看到每个方格边长是 1 厘米,数一数,每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学生独立尝试得出三个图形的周长,并与同伴说说自己的方法和得出的结果。

(3)说一说:集体交流,说说各自的方法。 学生可能从某一个点开始一次数出整个图形的周长,这里要提醒学生注意记清楚起点的位置;还有的学生可能先数出每条边的长度最后再相加,这种方法需要提醒学生可以将每次数的结果记录下来,标注在图形上,防止忘记。

(设计意图: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逐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获得更多、更直观的有关周长的直观经验,建立起周长的概念,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回顾总结: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什么是周长

一周长度 封闭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 45 页 - 46 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过去的教学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概念的构建仅仅是一带而过,这样常常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常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因此,本节课注重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从任意的、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平面图形,了解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具备初步的小组合作的能力,能够用于表达自己和小组的想法。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说出什么是周长;能测量并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2. 经历观察、描述、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理清线、面、周长三者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发展合作技能。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并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认识周长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为学生介绍蚂蚁豆豆这个新的朋友。

师:秋天到了树叶落下来了,我们的老朋友小蚂蚁也来到了树叶运动场,准备做运动,快看,小蚂蚁是怎样跑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有趣的蚂蚁爬树叶的动画情境,使学生对周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导入新课。)

二、操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感知 “一周” 活动一:描一描 —— 通过 “四描” 边线活动,初步感知周长的意义。

1. 试描树叶边线。 师:老师讲小蚂蚁的树叶运动场带到了我们的学习单上,你能用彩笔试着描出树叶的边线吗? 学生试着描树叶的边线(学生们跃跃欲试,动手画了起来。)

预设 1:有的学生找不到边线是哪里,束手无策

预设 2:有的学生描的是树叶中间的叶脉

预设 3:有的学生虽然沿着边线但是画的里出外进,没有完全沿着边线画

预设 4:有的学生画的出了头儿,有重合等情况。 ……

2. 说一说 师:看了小蚂蚁爬树叶做运动,另外 4 只小蚂蚁也跃跃欲试,咱们看看几号小蚂蚁爬的长度是树叶的一周呢?注意观察并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生讨论: 4 号小蚂蚁爬的的长度是树叶的一周。因为第一只小蚂蚁没有爬到起点,第二只小蚂蚁超过了起点,第三只小蚂蚁斜穿过去了,第四只小蚂蚁正好是树叶一周。

师总结强调:“一周” 一定是要从一个点出发,沿着图形边线向同一方向运动最后又正好回到这个点,这样描才是一周。 3. 再描树叶边线 学生有了描树叶的第二次体验,描出来的边线更加准确了。 闭眼想象一下,小蚂蚁是怎么爬树叶的一周的?

(设计意图:通过闭着眼睛想象小蚂蚁爬树叶一周的场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二:描数学书的边线 我们描了树叶的边线,你能试着描一描数学书的边线吗?

要求:先想一想怎么描能比较标准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用尺子描,因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是直的,可以划的又快又好。

活动三:描多种图形的边线。

(设计意图: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认识,感知边线的意义。为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几何图形的周长,并为后面的数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扫清障碍,我又增设了第四次描多种规则或不规则图形边线的活动,学生都你能很轻松的完成。)

总结:说一说 —— 结合描边线的活动形象的描述 “一周”。 在学生独立活动之后,说一说:“是怎样描的”。学生在描的时候可能会不同的起点。

这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不管从哪里开始描,最后都要回到起点,并向同一个方向,从而渗透 “一周” 的含义。

(设计意图:结合每次学生描边线的活动,让他们在熟悉的事例和已有的经验中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描述任何事物或图形的一周的概念。)

二、认识 “周长”

(一)揭示周长: 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研究周长,关于周长,你们有什么好奇的问题吗?(先自己想想 ---- 小组内说说 --- 全班分享) 教师板书问题关键词 还有什么物体有周长? 在学生对周长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个物体,或者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说说 “什么是周长”。例如,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长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体会 “什么是周长”,同时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周长怎么求?(可以量一量,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量一量 — 你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

(1)看一看。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何得到它们的周长?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以及选择这种方法的理由。通过谈论让学生初步明确有那些方法可以运用。

(2)做一做。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与同伴合作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教师要认真运算,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3)说一说:展示测量的方法和过程。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测量方法,只要合理并能够得出结论,教师要给予肯定。在测量树叶、数学书封面周长时,学生可能会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绳子等,很可能产生误差,教师要知道学生使用正确地测量方法,多测量一次,尽可能地减少误差,保证结果的合理性。

(4)比一比。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问:你喜欢那种方法?理由是什么?让学生在评价、交流过程中体会不同方法的优势和不足,逐步学会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 (5)想一想。让学生想一想在实践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问题,又是如何克服或解决的,以及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那些思想或体验。

(设计意图:探索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积累测量活动经验。) 总结:我们是如何认识周长的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认识周长的过程,使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感受周长是一个数,是一周的长度。)

三、运用知识,深化认识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1)出示方格图中的图形,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巩固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2)学生独立完成。 描一描。如果担心学生直接数出来周长有困难,可以在数之前先让学生用彩笔分别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数一数。先让学生看到每个方格边长是 1 厘米,数一数,每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学生独立尝试得出三个图形的周长,并与同伴说说自己的方法和得出的结果。 (3)说一说:集体交流,说说各自的方法。 学生可能从某一个点开始一次数出整个图形的周长,这里要提醒学生注意记清楚起点的位置;还有的学生可能先数出每条边的长度最后再相加,这种方法需要提醒学生可以将每次数的结果记录下来,标注在图形上,防止忘记。

(设计意图: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逐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获得更多、更直观的有关周长的直观经验,建立起周长的概念,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回顾总结: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通过 4 次描线活动,充分感受什么是一周,当学生充分感受什么是一周的前提下,再出示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认为周长是一圈数。在教学中,突出 “周长” 是一个数,这个数记录的是长度单位的个数,二不是一圈线,应该是一圈线的长度。此外,在描树叶活动之后,增加了学生闭眼想象小蚂蚁爬树叶运动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 45 页 - 46 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过去的教学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概念的构建仅仅是一带而过,这样常常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常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因此,本节课注重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从任意的、不格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平面图形,了解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具备初步的小组合作的能力,能够用于表达自己和小组的想法。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说出什么是周长;能测量并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2. 经历观察、描述、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发展合作技能。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并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认识周长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为学生介绍蚂蚁豆豆这个新的朋友。

师:同学们,看看小蚂蚁豆豆在干什么?小蚂蚁是怎样跑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观察有趣的蚂蚁爬树叶的动画情境,使学生对周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导入新课。)

二、操作探究,构建新知

活动一:描一描

(一)试描树叶边线。

学生试着描树叶的边线

(二)说一说

师:小蚂蚁豆豆现在就想爬一爬树叶的边线,它爬了 4 次呢,咱们看看它那次爬的长度是树叶的一周的长度,注意观察并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生讨论:

豆豆第四次爬的长度是树叶的周长。因为第一只小蚂蚁没有爬到起点,第二只小蚂蚁超过了起点,第三只小蚂蚁斜穿过去了,第四只小蚂蚁正好是一周的长度。

师总结强调:豆豆就是要告诉我们 “一周” 一定是要从一个点出发,沿着图形边线运动最后又正好回到这个点,这样描才是一周。这一周的长度才是它的周长。

(三):再描树叶边线

学生有了描树叶的第二次体验,描出来的边线更加准确了。

生:用尺子描,因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是直的,可以划的又快又好。

(四):描多种图形的边线。

(设计意图: 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认识,感知边线的意义。为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几何图形的周长,并为后面的数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扫清障碍,我又增设了第四次描多种规则或不规则图形边线的活动,学生都你能很轻松的完成。

活动二:

(一)说一说 —— 结合描边线的活动形象的描述 “什么是周长”。

设计意图: 结合每次学生描边线的活动,让他们在熟悉的事例和已有的经验中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描述任何事物或图形的周长概念。)

(二)找一找,摸一摸

在学生对周长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个物体,或者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说说 “什么是周长”。例如,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长等等。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体会 “什么是周长”,同时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三:量一量 — 你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

(1)看一看。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何得到它们的周长?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以及选择这种方法的理由。通过谈论让学生初步明确有那些方法可以运用。

(2)做一做。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与同伴合作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教师要认真巡视,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3)说一说:展示测量的方法和过程。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测量方法,只要合理并能够得出结论,教师要给予肯定。在测量树叶、数学书封面周长时,学生可能会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绳子、铁丝等,很可能产生误差,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正确地测量方法,多测量一次,尽可能地减少误差,保证结果的合理性。

(4)比一比。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问:你喜欢那种方法?理由是什么?让学生在评价、交流过程中体会不同方法的优势和不足,逐步学会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

(5)想一想。让学生想一想在实践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问题,又是如何克服或解决的,以及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那些思想或体验。

设计意图: 探索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积累测量活动经验。)

三、运用知识,深化认识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1)说一说。

(2)描一描。

(3)数一数。

(4)说一说:

(设计意图: 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逐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获得更多、更直观的有关周长的直观经验,建立起周长的概念,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回顾总结:回顾本节课是如何学习周长?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一周长度 封闭

选题思考:

“什么是周长” 一课,关于周长的概念教科书没有给出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实物和已有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的长度。周长看似简单的知识,实际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对周长的认识往往存留与表象,导致与今后学习的面积产生混淆。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往往不是从抽象的概念描述开始的,而首先要有直观的感知;而且概念的建立也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建立在多种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思维经验的积累,逐步深化认识。因此本节课,通过描一描、数一数、算一算、测一测等活动,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步建立周长的表象,并帮助学生积累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量感。

活动主题解读:

量感是形成量化思想的基础。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来认识现实世界,解决现实问题,也有助于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史宁中教授曾经在《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一文中指出: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度量的本质在于对事物的某些指标进行量化,以及对量化顺序的感知。可以看出,数学意义上的度量,不仅仅是拿刻度尺量物体边缘的长度那样的物理意义上的技能。量感是形成量化思想的基础。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来认识现实世界,解决现实问题,也有助于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有必要探讨 如何发展学生量感,以及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究。

刘老师在本节课,让学生选择测量工具,用不同的工具去测量,在这个测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8ms · UTC 23:36 · PVG 07:36 · LAX 16:36 · JFK 19:36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