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_fukai

cs_fukai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247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0-31 12:08:38 +08:00
9 G 99 S 0 B
cs_fukai 的最新回复

@418796211@qq.com 教材图中所给的情境本就很直观。学生在搭配方法展示过程中,用到了图形法,我认为这不算是几何直观,因为 “几何直观” 是借助几何直观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学生的这种图形法只是用图形进行符号表征的过程,应属于符号意识。

阅读了顾老师的第一稿教案,有如下感受: 1. 教师或教材设计了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至少三年级的学生让为是真实需要的),要解决的任务是进行搭配,最终要达成有序的搭配或有序的思考。但在这个情境所要达成的目标中,并没有对引入抽象且符号化的需要,学生面对充满疑惑又失序的问题时,他们才能更好的抽取情境中的关键要素,调用他们的抽象能力,将问题结构化或符号化,从而来解决问题,发展素养,也体现出史宁中校长所提的 “三会”,因此对于情境任务及目标的设定可否适当调整或扩大,设计大问题、大任务。 2. 从数量充足的学具,到只有一组学具,再到没有学具,倒逼出学生在进行记录时可能会出现的 “汉字法”“数字法”“图形法” 和 “字母法”,这样的探究和一般化的过程效果会如何,方法间能否体现出所谓的 “优化” 或 “迭代” 的效果,改变学具量的策略,是否会干扰到学生养成一定 “符号意识” 的素养。

李老师最终稿的教学设计规范且精彩,每个环节都值得细细品味与学习。

例如,第一环节:“以生活感知搭建量感培养的桥梁”—— 引课环节中,教师开篇就以 “ 一天过去了,它还会再回来吗?”、“时间太宝贵了,每一天都是生命里唯一的一天。” 的对话提升学生惜时的情感。接着教师出示了一张时间饼图(如下图),让学生通过观看,来感受一天当中哪部分占据的时间最长,此活动以抽象的时间图代替了且象但难以展现的具体的事件,这就潜移默化的将学生从感性的具体过渡到了感性的一般中来,学生对图中的相关事件的时间量既有经验又有估计。此环节的引课,不论从数学教学的抽象过程、激趣作用还是对时间量感的初步感知等方面来评说,设计的都很包容、很精巧。

(样图,替代图)

详细看了李老师的三稿教学反思和最终稿的教学设计,让我学到了很多,更让我想到了很多。 《时间表》这节课,算得上是小学阶段关于 “时间量感” 学习的最后一节课,既要落实有关 “时间量感” 的培养,又是结合时间表这一情境,综合运用时间量的知识解决问题。本人认为《时间表》一课更适合开展数学综合实践类学习,该内容融汇了 “量感”、“应用意识”、” 运算 “和” 时间模型 “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时间表》一课既需要学生在课上的有限时间内经历体验、感悟、推理和应用等,更需要将学习延展到课后,应用所学去制定更广阔的计划任务,养成惜时守信好习惯,发展学生” 时间量感 “。

学生量感的形成和发展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立即习得。本节课对于 “时间量感” 的培养也是基于单元知识框架和学生学情基础的,站在统一知识体系的框架下培养学生 “时间量感”,量感的体验更应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并非通过统一教学让学生开成统一标准。《时间表》一课也需要学生在充分的感知、体验活动中自行建立 “时间量感”,在感知过程中不断修正,最终获得制作时间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量感得以发展。

学生在《时间表》这节课的学习中,李老师设计了 5 分钟体验是很有必要的,学生要将原有模糊不清的感觉变得具体,逐渐将生活量感转化为数学量感,体验是为了将” 时间量感 “清晰且数学化,为制作时间表和解决问题做服务。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这 5 分钟的体验活动,积累了经验,通过交流、反思、内化,内心对时间量感有了更多的标准、更多的评价、更多的表达,这些体验的学习环节,也正是学生时间量感精细化的过程。

学生对眼保健操的时间,对一节课的时间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学生对这些无意识的直觉会出现熟视无睹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5 分钟的课堂体验就承载了激发学生对制作时间表中相关事件的关注,从而将生活中的量感运用到数学中,形成更为准确的感知。

3. 创新策略好。

●明确的” 量感 “主题需要创新的教学设计来承载,更需要科学的培养策略来落实。

●该团队的教学设计创新且多元,设计的理念体现着” 情境具象 “-” 操作体验 “-” 对话省思 “......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以问题情境引领,问题串衔接,知识显根源、学习有过程,操作重实效,处处悟” 量感 “,不仅如此,对于这节课的创新,该团队更是大胆将此课上出了综合实践课的意味,有” 项目式 “的合作制表,有实践学习样子的汇报互鉴,有” 长作业 “的延续拓展等,由于创新点较多,不一一陈列。创新不偏重心,创新有度,研究得法,思索致远。

2. 教学设计好。

●教材原有的设计就很好,值得每们参赛团队给予尊重,例如,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时差),读表、识表等,但在此基础上为更好的发展学生” 时间量感 “这一素养,仍有值得思索、能够突破的创新点。

●其实每一类的量的培养,都有基本和衍生两种策略,基本的培养重体验建立表象,在” 感量 “中发展” 量感 “。衍生的培养基于逻辑经验重推理、重在活动中建模形成表象。该团队的教学设计,例如,5 分钟的体验和学生制作时间表等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能够使学生的逻辑经验顺应发展。找到了教材的生长点,让学习走向深入,助推了学生” 时间量感 “的生长。

1. 内容选择好。

●“时间感量” 有研究难度,便有挑战,亦有 “研究” 二字的需要。

●与其它 “量感” 学习内容不同,例如,学生可以直观 “看” 到长度、面积、体积;可以在做中获得质量单位的体验感;而时间最抽象,看不见、摸不着,更侧重于让学生内在感觉(关于时间量感培养的特殊性,在前面也有较全面的提到过)。虽然 “时间量感” 的培养要尽量借助想象和语言,但支撑学生想象和语言的更是多元的学习活动。例如李老师教学设计中精心打造的 5 分钟活动体验,小组合作制作时间表,留给学生实践性的长作业等,这不仅是对” 时间量感 “这一主题深挖成果,更是对” 时间量感 “培养策略的实践探索。

※该教学团队在对 “感量” 这一核心素养主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 “好”。

★每每读到李老师团队的教学设计,都能激发我不断学习,引发我深入思考。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引入 5 分钟的体验活动,一方面在基本量感和衍生量感培养的策略上做了很好的感悟。另一方面活动的积累更有助于学生从 “量 liáng” 的视角去感知时间,去审视和探索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量感” 是对量的 “感” 与 “悟”。“感” 更多是体感,是基于身体体验而形成的经验判断;“悟” 则是基于数感的推理。 小学生所要感悟的量感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本量感,是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自主感知,产生真实体验的量感,在李老师的课上,我们看到了 5 分钟体验环节的设计,这种匠心独运的设计恰巧体现的就是基本量感培养策略。第二类是衍生量感,学生在对量无法实际感知时,需要通过推理来建立量感,在李老师的教学中,我们更能看到,在 5 分钟体验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学生自主设计时间表,其参照和依据一方面是学生已有经验,另一方面更是来自 5 分钟体验活动的推理。此教学设计非常巧妙且完美的完成了这两类量感培养。

曾国藩说: “天可补, 海可填, 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在李老师《时间表》一课中,我们通过了解教学设计,体会到到教师在落实” 时间量感 “时的独具匠心,教师通过学情分析确定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了学生关于时间的已有生活经验,课上各环节围绕情景体验、交流省思进行展开,尊重学生个性,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真实的学习,课堂真实的发生,在落实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目标的同时,特别要称赞的是对情感态度的目标完成的更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 时间是能力发展的地盘,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是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批评家,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关键看一个人善不善于安排。

李老师在学情分析中提到了量感的内容之一是 “对时间(间隔)长短的感悟”,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能看到教师加入了 5 分钟的活动体验环节,在体验后进行探究制表与改表,这样的两件事,前者是 “感”,后者是 “悟”。“感” 就是外界刺激作用于主体生长的,主要是一种亲身经历的体感。“悟” 是主体自身的,主观的,通过大脑思维产生的,依赖基于数感的推理。将李老师的设计,与 “感”、“悟” 的理论做对照,我们霎时即能发现,理论与实践的贴合是那样的完美!

阅读了李老师的第二稿教学设计,使我既能感到《时间表》从识到做这条课程的明线很清晰,还能感受到教学设计中的各个环节都有一条暗线,在为培养和积累学生的 “时间量感” 而涌进。 在看过二稿的教学设计后,我个人建议,可以在学生对于 5 分钟感受之后,和要进行时间表开始之时,还得把握教学节奏,学生在充分地进行自身对 5 分钟时间感受后,不是马上就进入修改,得让学生在整个是时间表的过程当中再消化消化、再提升提升。‍‍

这样的 5 分钟可做到以小及大、以一及多,由主观体验得出更客观的制表策略。

通过阅读该团队的学情分析 -- 访谈提纲,我们能够深刻的感受到李老师的团队做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已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将 “时间量感” 的内涵分析的非常全面,“分析” 中谈到,“时间量感” 的两个方面:一是对时间(间隔)长短的感悟。在这种感悟中,提到了对时间(间隔)是客观感受与主观感受,总结出 “让主观感受更客观是发展学生时间量感的重要目标”。二是提出了从度量角度出发,明确时间量感是对事件过程的度量,并且需要借助具体的事件进行表征。

我感觉,该团队对 “时间量感” 在小学数学领域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刻、全面、超前,对在 “时间量感” 的培养在其它内容的教学上也会有指导作用,期待该团队的终稿呈现!

在李老师的二稿设计中,我们感受到了 “时间是关于过程的度量” 这一属性,关于时间的度量,可以把它想象成直观些,如,把时间当成一把尺子,那么李老师课上让学生体验的 5 分钟,就相当于尺子上这一段最小的刻度相当于一毫米,用这个时间的尺子度量什么呢?用来进行事件的度量。积累对事件度量的经验,有助于学生进行下一步科学合理的制作自己的时间表。

李老师在第二稿教学设计中,大胆创新教学设计,努力挖掘培养学生 “感量” 的生长点。学生体验 5 分钟在这节课里面起的作用是让学生重新感受一段时间或者一个单位的量,再去衡量它一天或一段的时间,学生知道了在一个时间段中能够做什么事情,然后实施调整时间表,有助于更科学的规划事情,5 分种的体验是有作用的。但是 5 分钟占据了 1/8 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时间占比中,我们就要更加深入的探讨这 5 分钟作用,要把这 5 分钟对其他目标落实的这个事做得更充分。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了解到 “量感” 一词最早并非源于数学,之前在我国教育界并没有出现或被提及,但是在美术、建筑、音乐中量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李老师所授的《时间表》一课中,承载着数学” 量感 “中于关于” 时间量感 “的培养目标,数学时间量感本身就是一种数学抽象以及直观想象的过程。李老师通过对本次活动的主题分析,研读教材,教学设计,相信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定会本着发展时间量感的理念来帮助学生提升量感水平,促进学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0:44 · PVG 18:44 · LAX 03:44 · JFK 06:44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