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 回复了 13733175563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2 › 【2022 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独立基地校)于媛 六上 《生活中的比》 |
于老师的课堂越来越精炼,问题指向越来越明确,作业设计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
3年前 回复了 13733175563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2 › 【2022 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独立基地校)于媛 六上 《生活中的比》 |
于老师整节课活动过程中不断地树立学生使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的思考更有方向,唤醒学生用已学的除法表示长和宽的倍数关系。
3年前 回复了 13733175563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2 › 【2022 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独立基地校)于媛 六上 《生活中的比》 |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归纳类推的能力,让学生感悟了使用符号的意义。
3年前 回复了 13733175563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2 › 【2022 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独立基地校)于媛 六上 《生活中的比》 |
于老师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能用符号表示出来。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3年前 回复了 13733175563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2 › 【2022 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独立基地校)于媛 六上 《生活中的比》 |
于老师教学环节层次更清晰了,结合本校中医文化,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的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3年前 回复了 13733175563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2 › 【2022 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独立基地校)于媛 六上 《生活中的比》 |
本节课紧紧围绕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不仅学会符号,感悟使用符号的意义。
3年前 回复了 13733175563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2 › 【2022 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独立基地校)于媛 六上 《生活中的比》 |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在课堂中于老师能够不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符号表达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使用符号的技能。
3年前 回复了 13733175563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2 › 【2022 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独立基地校)于媛 六上 《生活中的比》 |
以 “冰墩墩” 引入课题,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理解了比的意义,去感受比和除法的不同。
3年前 回复了 13733175563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2 › 【2022 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独立基地校)于媛 六上 《生活中的比》 |
于老师使用学生熟悉的事件、案例作为素材,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表格思考分析,更能清晰建立符号意识,使学生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3年前 回复了 13733175563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2 › 【2022 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独立基地校)于媛 六上 《生活中的比》 |
于老师这次试讲进行了改进,整个课的效果更好,重难点突出。通过课堂练习求比值,发现学生对比与除法以及与分数的联系能较好的掌握。
3年前 回复了 13733175563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2 › 【2022 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独立基地校)于媛 六上 《生活中的比》 |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理解比的概念,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年前 回复了 13733175563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2 › 【2022 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独立基地校)于媛 六上 《生活中的比》 |
于老师在教学《生活中的比》一课中,在找长于宽的关系时,引入比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符号的简洁,明确。
3年前 回复了 13733175563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2 › 【2022 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独立基地校)于媛 六上 《生活中的比》 |
《生活中的比》这一课几个问题层层递进,从而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简洁明确的方式记录学生的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符号的使用意识。
3年前 回复了 13733175563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2 › 【2022 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独立基地校)于媛 六上 《生活中的比》 |
在情境导入中,于老师能抓住《生活中的比》的生活中,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在练习中,加入生活中大家所熟悉的,学生学起来,兴趣高,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