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fengpiaoyi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秋】成都市彭州市余世友名师工作室 唐元富 2上 《1米有多长》

  •  
  •  
    fengpiaoyi · 3年前 · 206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970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成都彭州市余世友名师工作室的唐元富老师。很荣幸代表余世友名师工作室参加全国新世纪小学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教设计与课堂展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专场大赛。非常感谢新世纪教材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专家、领导,为我们一线教师搭建展示、研讨、交流的平台!

    接下来我将与我们团队的周俊老师、李虹燃老师和赵颖老师在导师余世友老师的带领下一起研究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米有多长》一课。期待在参赛中能得到各位专家、评委和同仁们的指点,我们会认真阅读、思考每一位老师的点评,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在这里先向大家道一声:感谢!

    最后预祝各基地和工作室取得优异成绩,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75#r_102967

    【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975#r_102971

    【选题思考】https://bbs.xsj21.com/t/1975#r_103063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975#r_103107

    【一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75#r_121595

    【教案二稿】 https://bbs.xsj21.com/t/1975#r_121866

    【二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member/fengpiaoyi

    【团队磨课图片】https://bbs.xsj21.com/member/fengpiaoyi

    【教案终稿】 https://bbs.xsj21.com/member/fengpiaoyi

    【课堂实录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g4MjIwNA==.html

    206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315 条回复   2021-09-16 22:53:39 +08:00
    fengpiaoyi
    fengpiaoyi3年前

    主题解读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本次主题围绕学生 “量感” 的发展,“量感” 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量感” 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是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量感” 其实就是一种 “感受”,看似抽象,但实际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小学阶段 “量感” 主要体现在:(1) 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量感培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就是度量,度量是与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和结果。结合课例《一米有多长》,让学生感受到 “米” 这个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即测量较长物体长度时,“厘米” 这个单位已经不合适了,需要有新的度量单位出现。(2) 会对真实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度量单位的选择是度量的关键一步,选择合适的单位需要充分理解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能将同一度量方法下的不同单位进行正确的换算。在课例《一米有多长》中,学生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深刻感悟。(3) 初步感受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量感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合理的估测活动,估测是否准确又取决去量感的建立,而量感又能在估测活动中得到不断地提高与巩固。因此在课例中,需要结合一定的估测活动培养学生的量感。

    希望通过量感的学习,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在 “量感”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fengpiaoyi
    fengpiaoyi3年前

    【选题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图形和几何领域的内容都是从测量开始的,而测量又是从学习长度单位开始的。较之其他版本的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对长度单位的涉猎从二年级上学期便开始,而在米、厘米、毫米及分米几种主要的单位中,培养学生认知米和厘米无疑是具有先导性和铺垫性的,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以测量的视角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后续的图形认知、周长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这两个长度单位将培养小学生最初的度量意识,使之生成一定的表象,并在测量观念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增生量感。

    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因此,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我首先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米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然后通过学生认识 “米”,建立对 “米” 的认识,再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充分认识米。

    同时,我还在课堂上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

    fengpiaoyi
    fengpiaoyi3年前

    教案一稿

    《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 米有多长》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在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厘米到米的认识过程,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2. 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建立 1 米的表象,深度体验,建立学生的数学量感。

    4. 使学生建立对 “测量” 的结构化认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学习重难点:

    1. 建立 1 米的表象,建立学生的数学量感。

    2. 使学生建立对 “测量” 的结构化认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形成结构化知识。

    教学过程:

    一、畅所欲言,引入 “米”

    1. 回忆长度单位厘米,观察生活中的 “1 厘米” 实物以及一些物体的长度。

    2. 用厘米去测量操场跑道的长度,结果是 40000 厘米,换了一个方式去测量跑道,结果是 400( )。 感受同样长的长度,数变小了,单位也变了。

    3. 生活中听说过 “米” 吗?

    出示生活中的 “米”。 揭示课题 “1 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 量感的培养要从学生认识量开始。这节课通过复习旧知,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进而自然的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

    二、动手动脑,探究 “米”   

    (一) 认识 1 米,建立模型

    活动一:1 米有多长,看谁比得准

    你心目中的 1 米有多长? 比划比划

    活动二:米尺有多长,看谁做得准

    多少个 1 厘米接起来才够 1 米呢?先观看微课 3.0 片段,然后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探索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

    小结:1 米 = 100 厘米 1m=100cm

    我们来画一画,量一量都可以,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视频播放北师大微课:1 米上有 100 个 1 厘米)

    为了方便我们观察,老师准备了一些 10 厘米长的小纸条,咱们可以来摆一摆,

    现在我们可以非常肯定的说,1 米和 100 厘米是一样长的。

    (二) 创造米尺,感受 1 米

    活动一:张开双臂,感受 1 米

    1. 拼摆出 1 米,再固化长度,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认识新的测量工具 —— 米尺,感受工具的本质是将测量单位进行累加固化。

    2. 比划 10 厘米、20 厘米……100 厘米的长度,动态感受 1 米是如果通过较短的长度逐渐累加到 1 米的长度。

    活动二:拉出 1 米,抽象内化

    1. 学生代表拉出 1 米长的彩带,用活动来深化认知

    2. 全体学生想象拉出 1 米的彩带,将看得到的 1 米抽象内化在脑海里的 1 米。

    设计意图: 在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三) 找生活中的 1 米,丰富表象

    活动:火眼金睛找 1 米

    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物体有 1 米长或大约 1 米长,找找看。

    学生汇报:我们小组找到( )大约是 1 米。

    设计意图: 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 1 米有多长,将 1 米的长度与身边或者是身上熟悉的物体建立联系,充分建立 1 米的表象,更利于学生建立 1 米的模型。

    (四) 运用 1 米,测量 “几米”

    活动:看谁估得准

    1. 估一估 黑板这条边大约长几米?先估后验证

    小结: 用熟悉的一米去估计其他物体的长度,找准参照物 估一估:教室的宽大约几米?(从这一头到另一头)学生:大约......

    2. 小组合作 量一量 学生测量教室的宽大约有几米。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测量舞台的长度,再次感受度量的本质是看测量对象里有多少个度量单位,以此发展量感,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三、拓展延伸,运用 “米”

    1.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

    2. 播放微课,了解数学史和数学文化,回归度量本质,结构化测量的知识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更清晰的表象。小学生由于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对量的把握不是十分准确,教师要注意耐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及时修正学生对于量的把握失误,帮助学生培养量感。同时,通过观看度量发展史的小视频,用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提升学生量感培养的好感度。

    四、梳理提升,回顾 “米”

    1.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总结全课。

    设计意图: 在课的结束学生回顾梳理学习的过程并畅谈,通过交流再次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思维能力。

    牵手
    牵手3年前

    教师把枯燥无味的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量感的建立离不开体验的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15818720@qq.com
    315818720@qq.com3年前

    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唐元富老师首先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米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然后通过学生认识 “米”,建立对 “米” 的认识,再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充分认识米。 老师在课堂上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了解。

    15835880438
    158358804383年前

    @fengpiaoyi 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发展量感,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15904482943
    159044829433年前

    唐老师对量感的理解非常到位,内容非常清晰,课堂上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值得我们学习。

    songyanqiu790913
    songyanqiu7909133年前

    唐老师在课堂上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测量舞台的长度,再次感受度量的本质是看测量对象里有多少个度量单位,以此发展量感,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13756337456
    137563374563年前

    唐老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马晓霞
    马晓霞3年前

    老师对不只量感的理解非常到位,还在课堂上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内容非常清晰,让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值得我们学习。

    xukaifu
    xukaifu3年前

    唐老师内容非常清晰,课堂上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再次感受度量的本质是看测量对象里有多少个度量单位,以此发展量感,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rookie
    rookie3年前

    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深刻感悟

    wyx
    wyx3年前

    唐老师的课设计的很好。课堂上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

    wyx
    wyx3年前

    很喜欢这个设计。在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兰风草木香
    兰风草木香3年前

    学生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深刻感悟。

    齐会敏
    齐会敏3年前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材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

    选择
    选择3年前

    能结合操作建立 1 米的表象,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wudiok123
    wudiok1233年前

    唐老师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生成 1 米,感受度量单位,培养学生量感,经历长度单位的积累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关系。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 1 米有了感性认识,建立学生数学量感。

    ycl12
    ycl123年前

    余老师能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教学目标,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亲自体验米,让学生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发展量感。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一叶知秋
    一叶知秋3年前

    唐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亲自体验,重视动手操作。通过四个环节:认识 1 米,感受 1 米,找 1 米,运用 1 米。使学生认识 “米”,建立对 “米” 的认识,再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以此发展学生的量感。

    期待成长努力蜕变
    期待成长努力蜕变3年前

    唐老师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米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然后通过学生认识 “米”,建立对 “米” 的认识,再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感知量、体验量,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15567078709
    155670787093年前

    在对量感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教师能结合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小雨
    小雨3年前

    余老师在本节课中能够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心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断向新的目标挑战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使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合作学会评价,体验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小雨
    小雨3年前

    本节课条理清晰,节奏明快,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整节课中学生兴趣浓烈,积极主动性较高。 教学内容有所创新,是一堂有趣而又有实效的好课。 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非常新颖,组织严密,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重点、难点把握到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调控能力强,选择的几个活动内容有针对性。

    15944049366
    159440493663年前

    本节课教师注重学生体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课开始能够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质疑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欣欣向荣
    欣欣向荣3年前

    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秦洪阳
    秦洪阳3年前

    可以看出唐老师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内容严谨科学,教学目标明确 可以说:一节好课主要来源于好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本节课唐老师首先展示了教学流程设计,整合了教材中各部分的内容,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明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便于学生达成认知目标。教学方法得当,学法有效本节课各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有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师生互动教学法、问题启发教学法等。老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学科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特点和学科情感都进行了相应指导。

    18088687013
    180886870133年前

    唐老师对量感的理解非常到位,内容非常清晰,课堂上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值得我们学习。

    苗春丽
    苗春丽3年前

    本节课条理清晰,节奏明快,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整节课中学生兴趣浓烈,积极主动性较高。 教学内容有所创新,是一堂有趣而又有实效的好课。 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非常新颖,组织严密,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重点、难点把握到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调控能力强,选择的几个活动内容有针对性。

    魏淑香2021
    魏淑香20213年前

    教师的教育观念都比较新,注重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亲切、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例做为教学内容。

    lishujie123456
    lishujie1234563年前

    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唐老师首先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米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再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充分认识米。同时,唐老师还在课堂上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我爱多多
    我爱多多3年前

    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乔雪竹
    乔雪竹3年前

    在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邓扬
    邓扬3年前

    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唐老师首先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米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再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充分认识米。同时,唐老师还在课堂上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邓扬
    邓扬3年前

    本节课条理清晰,节奏明快,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整节课中学生兴趣浓烈,积极主动性较高。 教学内容有所创新,是一堂有趣而又有实效的好课。 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非常新颖,组织严密,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重点、难点把握到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调控能力强,选择的几个活动内容有针对性。

    李野
    李野3年前

    教师耐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及时修正学生对于量的把握失误,帮助学生培养量感。同时,通过观看度量发展史的小视频,用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提升学生量感培养的好感度。

    王薇123
    王薇1233年前

    一米到底有多长?这节课设计的非常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米这一长度单位的理解和感悟,印象深刻,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感受度量的本质,发展学生的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15044395050
    150443950503年前
    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米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然后通过学生认识 “米”,建立对 “米” 的认识,再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充分认识米。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
    18744158750
    187441587503年前

    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13756332018
    137563320183年前
    唐老师在本课中对量感渗透的非常到位,教学设计巧妙,教法新,体现新课改理念,在课堂上先给学生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再让学生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认识米,使学生在体验中丰富了量感。
    18202860939
    182028609393年前

    教师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层层递进地让学生从感知"米"产生的必要性到较为准确的建立 “1 米"的长度模型,教师用一切办法使它们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量感的建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武云帆
    武云帆3年前

    我们知道度量长度的本质是度量两点间距离,利用工具是度量的核心技能。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创造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3598069096
    135980690963年前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一米有多长,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量感。课堂设计了量一量、拼一拼的活动,利用学生已知的厘米,通过亲自拼一拼多少个 1 厘米可以拼成 1 米,和观看视频,让学生自己体会 1 米的长度,形成量感,让学生对 1 米有深刻的空间印象。

    武云帆
    武云帆3年前

    教师设计有效又有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测量、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在 “做中学” 让学生建立丰富的数学表征,构建模型,发展学生 “量感”。

    thistle918
    thistle9183年前

    唐老师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特点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通过学生认识 “米”,建立对 “米” 的认识,再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感知量、体验量,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吉林九台李红影
    吉林九台李红影3年前

    这节课设计的非常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米这一长度单位的理解和感悟,印象深刻,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感受度量的本质,发展学生的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cyy19870914
    cyy198709143年前

    老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zhanglijuan12345
    zhanglijuan123453年前

    唐老师这节课条理清晰,节奏明快, 教学内容有所创新,是一堂有趣而又有实效的好课。 课上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重点、难点把握到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调控能力强,选择的几个活动内容有针对性,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15246069711
    152460697113年前

    老师通过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深刻感悟

    yuexiaofen
    yuexiaofen3年前

    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漫长的单位的累加,引导学生进入米用于探索感知的长度,再通过实践估算,实际测量等活动,发现量,体验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1143487975@qq.com
    1143487975@qq.com3年前

    低段学习就是要增加趣味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来感量,从而培养量感。

    13756361668
    137563616683年前

    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漫长的单位的累加,引导学生进入米用于探索感知的长度,再通过实践估算,实际测量等活动,发现量,体验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13408608506
    134086085063年前

    本课例《一米有多长》,让学生感受到 “米” 这个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即测量较长物体长度时,“厘米” 这个单位已经不合适了,需要有新的度量单位出现。课例《一米有多长》中,学生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深刻感悟。(3) 初步感受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量感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合理的估测活动,估测是否准确又取决去量感的建立,而量感又能在估测活动中得到不断地提高与巩固。因此在课例中,需要结合一定的估测活动培养学生的量感。

    谢敏
    谢敏3年前

    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

    谢敏
    谢敏3年前

    本节课条理清晰,节奏明快,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整节课中学生兴趣浓烈,积极主动性较高。 教学内容有所创新,是一堂有趣而又有实效的好课。

    谢敏
    谢敏3年前

    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漫长的单位的累加,引导学生进入米用于探索感知的长度,再通过实践估算,实际测量等活动,发现量,体验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谢敏
    谢敏3年前

    老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13894804612
    138948046123年前

    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漫长的单位的累加,引导学生进入米用于探索感知的长度,再通过实践估算,实际测量等活动,发现量,体验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若水如风
    若水如风3年前

    唐老师的这节课通过在原有基础上对几厘米量感的认识,逐步转化成对厘米和米的单位换算,发展新的单位米的量感,环环相扣,内容衔接有条不紊,让学生在感受度量的本质时,又发展学生的量感意识,培养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理解。

    liuyan
    liuyan3年前

    “量感” 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是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

    王伟蓉
    王伟蓉3年前

    一米有多长,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但教师能够从导入环节入手,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liuyan
    liuyan3年前

    本课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

    18043043620
    180430436203年前

    “量感” 的发生离不开,经验的积累,教师在教学环节上的设计新颖,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学习和发现问题。

    abcd0517
    abcd05173年前

    唐老师能够做到量感的培养从学生认识量开始。通过复习旧知,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进而自然的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

    自由如风
    自由如风3年前

    本节课教师改变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采取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对数学学习的举和自信心。

    自由如风
    自由如风3年前

    测量是十分重要的技能,其目的是得到最为精准的数值,而 “量感” 更多地体现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对数量有较准确的感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身边的数量进行各种形式的估测,包括选择合适的估测策略,以不断提升估测的准确度。张老师在本节课多次让学生估测,就是要做到在 “量感” 方面有一个大的提升!

    陈国超
    陈国超3年前

    学生能在观察、估计、测量等探究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值得借鉴学习。

    自由如风
    自由如风3年前

    老师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动手 “做数学” 才能使他们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李月123
    李月1233年前

    微课的使用使得数学课堂内容更丰富,小学生由于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对量的把握不是十分准确,教师的注意耐心指导及时改正学生的失误,帮助学生培养量感。同时,通过观看度量发展史的小视频,用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提升学生量感培养的好感度。

    13994841322
    139948413223年前

    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非常新颖,逻辑组织严密,同时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重点、难点把握到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调控能力强,选择的几个活动内容有针对性。

    13772431552
    137724315523年前

    本节课设计的巧妙而有深度,通过量感的学习,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在 “量感”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吉林长春韩芬
    吉林长春韩芬3年前

    余老师在在课例《一米有多长》中,学生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深刻感悟。

    吉林长春韩芬
    吉林长春韩芬3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有效又有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测量、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在 “做中学” 让学生建立丰富的数学表征,构建模型,发展学生 “量感”。

    13528751123
    135287511233年前

    本节课设计的教学脉络十分清晰。教师先从轻松愉快的对话中,引入长度单位的讨论,让学生对新的长度单位 “米” 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再通过 “认一认”“比一比”“拉一拉”“找一找”“估一估”“用一用” 等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 “1 米” 的表象。

    hej514
    hej5143年前

    唐老师在课堂上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测量舞台的长度,再次感受度量的本质是看测量对象里有多少个度量单位,以此发展量感,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15144063825
    151440638253年前

    结合生活经验,调动多种感官,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量,感知量,从而培养量。

    15144063825
    151440638253年前

    学生在经历,体验中去感知 1 米究竟有多长,在对比中感知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深刻感悟。

    czt
    czt3年前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材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

    关雅靓
    关雅靓3年前

    教学中安排不同层次的活动,尝试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一米的观念,努力将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去。

    关雅靓
    关雅靓3年前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唐教学设计就是要让学生把脑中记住的 “米” 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起来,会用眼睛去估量周围物体的长度。

    关雅靓
    关雅靓3年前

    唐老师的设计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经历了从实物的直观表象到空间观念再到实物的过程建立 “1 米有多长” 的本质。

    15144063825
    151440638253年前

    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通过多种活动认识米,建立对米的认知,再通过估测,实际测量等活动,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贾翠兰
    贾翠兰3年前

    教学中老师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借助生活经验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

    吉林榆树沈晓东
    吉林榆树沈晓东3年前

    本次主题围绕学生 “量感” 的发展,“量感” 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量感” 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是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量感” 其实就是一种 “感受”,看似抽象,但实际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维畅w
    维畅w3年前

    唐老师由畅所欲言引入米,在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冲突中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随后在比划、做米尺、张开双臂、拉出 1 米等丰富的活动中不断抽象内化,最后用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提升学生量感培养的好感度,帮助学生建立量感,体验趣味。

    13453856026
    134538560263年前

    量感的培养要从学生认识量开始。这节课通过厘米,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进而自然的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 在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luminxiao
    luminxiao3年前

    本节课在设计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木木琳琳
    木木琳琳3年前

    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需要加入学生的第一直观感受。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动手去触摸,运用多种感官,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和感知量,在学生一系列直观感知中培养学生的 “量感”。

    瑞瑞a
    瑞瑞a3年前

    老师对不只量感的理解非常到位,还在课堂上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内容非常清晰。

    瑞瑞a
    瑞瑞a3年前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唐教学设计就是要让学生把脑中记住的 “米” 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起来,会用眼睛去估量周围物体的长度。

    瑞瑞a
    瑞瑞a3年前

    结合生活经验,调动多种感官,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量,感知量,从而培养量。

    瑞瑞a
    瑞瑞a3年前

    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非常新颖,逻辑组织严密,同时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3739466501
    137394665013年前

    唐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量感主题突出。首先用跑道长度制造认知冲突,激起求知欲望;接着通过 “动手比一比,用眼看一看,用纸条摆一摆,用彩带拉一拉” 在操作实践中建立量感表象;再通过找找 1 米,丰富学生的量感经验,然后让学生估计黑板边,教室长,讲量感认知从 1 个计量单位上升到多个,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通过了解数学史,提升学生爱国情怀,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量感经验。

    瑞瑞a
    瑞瑞a3年前

    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漫长的单位的累加,引导学生进入米用于探索感知的长度,再通过实践估算,实际测量等活动,发现量,体验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瑞瑞a
    瑞瑞a3年前

    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瑞瑞a
    瑞瑞a3年前

    本课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

    13844883298
    138448832983年前

    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漫长的单位的累加,引导学生进入米用于探索感知的长度,再通过实践估算,实际测量等活动,发现量,体验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瑞瑞a
    瑞瑞a3年前

    “量感” 的发生离不开,经验的积累,教师在教学环节上的设计新颖,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学习和发现问题。

    瑞瑞a
    瑞瑞a3年前

    教师设计有效又有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测量、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在 “做中学” 让学生建立丰富的数学表征,构建模型,发展学生 “量感”。

    瑞瑞a
    瑞瑞a3年前

    唐老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平淡的幸福
    平淡的幸福3年前

    唐老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平淡的幸福
    平淡的幸福3年前

    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漫长的单位的累加,引导学生进入米用于探索感知的长度,再通过实践估算,实际测量等活动,发现量,体验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liyali
    liyali3年前

    唐老师对量感的理解非常到位,内容非常清晰,课堂上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值得我们学习。

    liyali
    liyali3年前

    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深刻感悟

    liyali
    liyali3年前

    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深刻感悟

    liyali
    liyali3年前

    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漫长的单位的累加,引导学生进入米用于探索感知的长度,再通过实践估算,实际测量等活动,发现量,体验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liyali
    liyali3年前

    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需要加入学生的第一直观感受。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动手去触摸,运用多种感官,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和感知量,在学生一系列直观感知中培养学生的 “量感”。

    tanghaojie
    tanghaojie3年前

    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漫长的单位的累加,引导学生进入米用于探索感知的长度,再通过实践估算,实际测量等活动,发现量,体验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TongYufen
    TongYufen3年前

    唐老师在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旧知厘米,之后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米这个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米这个单位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有利于新课的展开。

    TongYufen
    TongYufen3年前

    唐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新世纪小学数学 3.0 微课,通过观看视频,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且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比如让学生张开双臂感受 1 米,拉出 1 米的彩带等,利用身边或者是身上熟悉的物体,体验 1 米有多长,充分建立 1 米的表象,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形成和提升。

    姜生芽
    姜生芽3年前

    这节课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了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了量感。

    鹿
    鹿3年前

    课堂讲解层次清晰,注重启发拓展,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解中注重知识的记忆整理,结合习题在授课中及时巩固

    鹿
    鹿3年前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鹿
    鹿3年前

    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鹿
    鹿3年前

    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鹿
    鹿3年前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鹿
    鹿3年前

    新的课程观认为 “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鹿
    鹿3年前

    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鹿
    鹿3年前

    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鹿
    鹿3年前

    . 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changchunyush
    changchunyush3年前

    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米这个单位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changchunyush
    changchunyush3年前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changchunyush
    changchunyush3年前

    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比如让学生张开双臂感受 1 米,拉出 1 米的彩带等,利用身边或者是身上熟悉的物体,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形成和提升。

    xulijuan
    xulijuan3年前

    学生用眼睛观察、动手去触摸,运用多种感官,并且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比如让学生张开双臂感受 1 米,拉出 1 米的彩带。

    xulijuan
    xulijuan3年前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测量、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徐杨
    徐杨3年前

    《1 米的认识》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的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徐杨
    徐杨3年前

    《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节课唐老师都很好把握。

    徐杨
    徐杨3年前

    联系生活实际,产生求知动力。学生在用手中的直尺测量黑板的长度时,感到困难,唐老师此环节通过巧妙的设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地引出课题。

    徐杨
    徐杨3年前

    注重引导学生的探索,加强学生的体验。唐老师在此处设计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 " 一米 ",身体上的、生活中的,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1 米。测量过程中唐老师注重对学生操作规范的指导,米尺不能斜放、要对齐零刻度等。在感知一米的过程中体会 " 米和厘米 " 的关系,在操作中得出 1 米 = 100 厘米。

    徐杨
    徐杨3年前

    有层次的练习,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练习环节,唐老师能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是简单单位之间的换算、接着来了一组长度单位运用的辨析、比身高等,练习的层次分明。

    徐杨
    徐杨3年前

    在亲手操作中学习本课的新知识。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遇到问题中自己解决泪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这一课,本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较短的物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唐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的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3348044102@qq.com
    3348044102@qq.com3年前

    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在本课教学中,马老师通过让学生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

    3348044102@qq.com
    3348044102@qq.com3年前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首先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米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然后通过学生认识 “米”,建立对 “米” 的认识,再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充分认识米。

    3348044102@qq.com
    3348044102@qq.com3年前

    本节课在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厘米到米的认识过程,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建立 1 米的表象,深度体验,建立学生的数学量感。

    孟卫芳
    孟卫芳3年前

    唐老师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量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大魏
    大魏3年前

    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了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了量感。

    大魏
    大魏3年前

    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了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了量感。

    大魏
    大魏3年前

    老师目标设计清楚,教学层次清晰,特别是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感悟,通过体验帮助学生培养 “量感”,值得我们学习。

    zuo7869
    zuo78693年前

    ,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进而自然的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

    孟卫芳
    孟卫芳3年前

    学生对于 1 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张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立 1 米的概念,发展量感。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了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了量感

    于于20
    于于203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清晰、明了。大量的感知活动,适时地培养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中提升了量感

    刘力瑛
    刘力瑛3年前

    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的认识,并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唐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 1 米的概念,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真正的建构了关于长度量感的知识体系。

    锐
    3年前

    老师目标设计清楚,教学层次清晰,特别是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感悟,通过体验帮助学生培养 “量感”,值得我们学习。

    锐
    3年前

    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的认识,并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唐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 1 米的概念,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真正的建构了关于长度量感的知识体系。

    锐
    3年前

    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了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了对 1 米长度的感性认识,形成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从而发展了量感

    锐
    3年前

    本节课在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厘米到米的认识过程,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建立 1 米的表象,深度体验,建立学生的数学量感。

    锐
    3年前

    在亲手操作中学习本课的新知识。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遇到问题中自己解决泪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这一课,本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较短的物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唐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的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梁娜娜
    梁娜娜3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动手去触摸,运用多种感官,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和感知量,在学生一系列直观感知中培养学生的 “量感”。

    梁娜娜
    梁娜娜3年前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测量、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在 “做中学” 让学生建立丰富的数学表征,构建模型,发展学生 “量感”。

    侯海英1051
    侯海英10513年前

    引导学生进入米用于探索感知的长度,再通过实践估算,实际测量等活动,发现量,体验量,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真正的建构了关于长度量感的知识体系。

    donghuiqin
    donghuiqin3年前

    本课通过学生熟知的厘米入手,来建立新的表象 “米”,从而深入的学习 “米”,通过动手动脑感受 1 米的长度,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过往
    过往3年前

    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引导学生进入米用于探索感知的长度,再通过实践估算,实际测量等活动,发现量,体验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13659189751
    136591897513年前

    成都唐元富老师《1 米有多长》,从学生熟悉的厘米引入课题,巩固旧知识,提出新问题测量操场出现了 40000 和 400 两个数字,引入新课 “米”。以旧引新,学生就熟悉有新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用新世纪 3.0 微课将微小画面放大化,使米的认识更直观,信息技术运用的恰到好处。组织活动,张开双臂,感受 1 米有多长,让学生亲身感受 1 米的长短,空间观念更形象具体。拉 1 米彩带,火眼金睛找 1 米,强化了 1 米的量感认知。测教室的长度,运用米表达实物的长短,设计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乐学善学,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课堂知识能应用到生活当中,注意学生情感的培养。

    李玉明
    李玉明3年前

    在唐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中,不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真正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yuyingjie666
    yuyingjie666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余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了米是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单位,再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充分认识米。培养了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

    樊娜
    樊娜3年前

    本课以厘米作为教学生长点,由于不够用而自然地迁移到米的学习,并在微课的辅助下完成厘米和米之间关系的探究,初步建立单位量感。然后再利用 “身体,手指,地砖” 等实际事物做对比,建立量感表象,最后利用表象进行估测活动,揭示量感本质。

    娄玉英
    娄玉英3年前

    “量感” 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学生在建立清晰的量感之后,更能够接受有关的数学知识。

    李敏
    李敏3年前

    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安排了生活有关 “1 米” 的情境,如 1 米的学生身高的什么地方,用尺子量教室的长等;结合实例,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比较。

    李敏
    李敏3年前

    一米这个长度量在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本就较少,学生对一米的认知也比较抽象,更多的是通过感知生活中用米做单位的物体来感受一米的长度,在多次观察感知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李敏
    李敏3年前

    生活中用米做单位的物体很多,但在教学中学生没有条件实际的去摸一摸关于米的物体,更多的是通过观察感受用米做单位的物体,从而建立一米的长度感知,培养学生量感

    李敏
    李敏3年前

    量感的培养在于平日课堂教学中不断的渗透,低年级的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三个问题串,老师让学生建立了长度单位概念,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获得了新知识。

    李敏
    李敏3年前

    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增加学生的真实体验,在观察操作交流中,学生逐渐明晰对量的感受,学生的量感逐步积累起来。

    娄玉英
    娄玉英3年前

    小学阶段是学生感受量,形成量的重要时期。本节课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初步会用多种方法感知量。

    卷卷
    卷卷3年前

    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老师在本课长度单位的教学中首先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米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然后通过学生认识 “米”,建立对 “米” 的认识,再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充分认识米,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

    15500277983
    155002779833年前

    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引导学生进入米用于探索感知的长度,再通过实践估算,实际测量等活动,发现量,体验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15043189872
    150431898723年前

    本节课围绕学生 “量感” 的发展设计,“量感” 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量感” 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是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量感” 其实就是一种 “感受”,看似抽象,但实际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15043189872
    150431898723年前

    小学阶段是学生感受量,形成量感的重要时期。本节课主要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初步会用多感官感知量,建立量感的表象。

    15535936646
    155359366463年前

    本课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首先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米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让学生通过估测、动手实践测量等实践活动,充分认识米,增进对 “米” 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

    山那边
    山那边3年前

    唐老师对量感的理解非常深刻,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是主线,量感的培养是暗线,两条线有机融合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小学数学常伟
    小学数学常伟3年前

    量感的培养要从学生认识量开始。这节课通过复习旧知,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进而自然的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

    15339131168
    153391311683年前

    《1 米有多长》这一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来认识 “米” 这个概念,唐老师的教学中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让学生在大量的操作中来感知 “米”,在不断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来巩固 “米” 这个概念,来感知 1 米到底有多长。

    15339131168
    153391311683年前

    《1 米有多长》这一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来认识 “米” 这个概念,唐老师的教学中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让学生在大量的操作中来感知 “米”,在不断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来巩固 “米” 这个概念,来感知 1 米到底有多长。

    1275677783@qq.com
    1275677783@qq.com3年前
    量感的培养要从学生认识量开始。这节课通过复习旧知,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进而自然的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
    小瓶盖
    小瓶盖3年前

    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米的单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米。

    fengna
    fengna3年前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引导学生进入米用于探索感知的长度,再通过实践估算,实际测量等活动,发现量,体验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张梦娇
    张梦娇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叶晨蕾
    叶晨蕾3年前

    一米这个长度量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但都没有提名叫响,所以本节课让孩子们清晰一米的具体长度后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一米。

    13844883298
    138448832983年前

    小学阶段是学生感受量,形成量的重要时期。本节课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初步会用多种方法感知量。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1 米有多长》这一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来认识 “米” 这个概念,唐老师的教学中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让学生在大量的操作中来感知 “米”,在不断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来巩固 “米” 这个概念,来感知 1 米到底有多长。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唐老师对量感的理解非常深刻,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是主线,量感的培养是暗线,两条线有机融合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米的单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米。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引导学生进入米用于探索感知的长度,再通过实践估算,实际测量等活动,发现量,体验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唐老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量感的培养要从学生认识量开始。这节课通过复习旧知,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进而自然的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本节课围绕学生 “量感” 的发展设计,“量感” 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量感” 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是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量感” 其实就是一种 “感受”,看似抽象,但实际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引导学生进入米用于探索感知的长度,再通过实践估算,实际测量等活动,发现量,体验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安排了生活有关 “1 米” 的情境,如 1 米的学生身高的什么地方,用尺子量教室的长等;结合实例,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比较。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13756607152
    137566071523年前

    唐老师通过回忆长度单位厘米,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了学习 “米” 的必要性,又通过比出心中的 1 米,探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视频认识 1 米。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米尺加深对 1 米的认知,感受 1 米,拉出 1 米,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从具象到抽象,又回归生活,寻找生活中的 1 米,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逐步建立学生的量感。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杨霞
    杨霞3年前

    量源于量,量是对事物大小、长短、多少等物理属性的感性认识。《一米有多长》就需要学生去感知,如何去感知,唐老师通过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不断建立 1 米表象,深度体验,培养学生量感。

    杨霞
    杨霞3年前

    唐老师通过回忆长度单位厘米,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了学习 “米” 的必要性,又通过比出心中的 1 米,探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视频认识 1 米。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米尺加深对 1 米的认知,感受 1 米,拉出 1 米,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从具象到抽象,又回归生活,寻找生活中的 1 米,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逐步建立学生的量感。

    吉林榆树
    吉林榆树3年前

    量感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估测活动,学生每次完成估测后,马上使用一些工具测量一下结果,看看误差是多少,并让学生进行矫正。在这样不断估测和矫正的过程中,使学生的量感和估测能力不断得到提高。陈老师在练习巩固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估、描、数的过程中再次深化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进而丰富了学生的量感体验和感知。

    吉林榆树
    吉林榆树3年前

    量感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估测活动,学生每次完成估测后,马上使用一些工具测量一下结果,看看误差是多少,并让学生进行矫正。在这样不断估测和矫正的过程中,使学生的量感和估测能力不断得到提高。陈老师在练习巩固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估、描、数的过程中再次深化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进而丰富了学生的量感体验和感知。

    徐宏梅
    徐宏梅3年前

    量感的形成不能仅仅依托于知识的传授和传递,只有学生切实地经历感受从而获得,才能逐渐形成真正的量感。老师这节课的设计中,突出体现了 " 过程 " 的重要性,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8080838371
    180808383713年前

    唐老师的课设计的很精彩,通过厘米,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进而自然的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 在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fengpiaoyi
    fengpiaoyi3年前

    谢谢大家的观看和点评!我们会认真修改,争取做得更好!

    18295961155
    182959611553年前

    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从具象到抽象,又回归生活,寻找生活中的 1 米,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逐步建立学生的量感。

    18043165537
    180431655373年前

    教师以量感式发展思维为引领,引导学生感受量感体验,通过活跃思维,量感体验,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中深受启迪,给学生以创新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量感思维能力养成教育。

    才百卉
    才百卉3年前

    量感也是一种对于物体的感觉,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让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感受量,教师还要设计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去感受量,即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生活中对于物体量的感知往往比较模糊而且随机性比较大,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

    才百卉
    才百卉3年前

    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才百卉
    才百卉3年前

    量感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估测活动,学生每次完成估测后,马上使用一些工具测量一下结果,看看误差是多少,并让学生进行矫正。在这样不断估测和矫正的过程中,使学生的量感和估测能力不断得到提高。陈老师在练习巩固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估、描、数的过程中再次深化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进而丰富了学生的量感体验和感知。

    才百卉
    才百卉3年前

    量感的建立开始时更多的依赖于经验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能找准量感的生长点。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厘米相关知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为学习新知找到了生长点。

    才百卉
    才百卉3年前

    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这是学生量感培养的重点。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度量值,度量教学的关键是:建立 “一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

    yxx
    yxx3年前

    本节课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建立 1 米的表象,深度体验,建立学生的数学量感,使学生建立对 “测量” 的结构化认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度量意识。

    张艳芳
    张艳芳3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层次清晰,循序渐进,由估测到创建 1 米尺到联系生活寻找 1 米,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 1 米的长度,建立准确的 1 米量感。点睛之笔是 1 米尺的创建,联系了前面学过的度量单位 “厘米”,并建立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 “量感”。

    sym123
    sym1233年前

    唐老师在课堂上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

    13756607152
    137566071523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层次清晰,循序渐进,由估测到创建 1 米尺到联系生活寻找 1 米,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 1 米的长度,建立准确的 1 米量感。点睛之笔是 1 米尺的创建,联系了前面学过的度量单位 “厘米”,并建立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 “量感”。

    多多
    多多3年前

    唐老师在课堂上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测量舞台的长度,再次感受度量的本质是看测量对象里有多少个度量单位,以此发展量感,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多多
    多多3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层次清晰,循序渐进,由估测到创建 1 米尺到联系生活寻找 1 米,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 1 米的长度,建立准确的 1 米量感。点睛之笔是 1 米尺的创建,联系了前面学过的度量单位 “厘米”,并建立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 “量感”。

    多多
    多多3年前

    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从具象到抽象,又回归生活,寻找生活中的 1 米,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逐步建立学生的量感。

    多多
    多多3年前

    量源于量,量是对事物大小、长短、多少等物理属性的感性认识。《一米有多长》就需要学生去感知,如何去感知,唐老师通过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不断建立 1 米表象,深度体验,培养学生量感。

    多多
    多多3年前

    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多多
    多多3年前

    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引导学生进入米用于探索感知的长度,再通过实践估算,实际测量等活动,发现量,体验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多多
    多多3年前

    《1 米有多长》这一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来认识 “米” 这个概念,唐老师的教学中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让学生在大量的操作中来感知 “米”,在不断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来巩固 “米” 这个概念,来感知 1 米到底有多长。

    多多
    多多3年前

    本课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首先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米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让学生通过估测、动手实践测量等实践活动,充分认识米,增进对 “米” 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

    13756456684
    137564566843年前

    本节课中,唐老师通过回忆长度单位厘米,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了学习 “米” 的必要性,又通过比出心中的 1 米,探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视频认识 1 米。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米尺加深对 1 米的认知,感受 1 米,拉出 1 米,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从具象到抽象,又回归生活,寻找生活中的 1 米,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逐步建立学生的量感。

    13756827758
    137568277583年前

    本节课中,唐老师通过回忆长度单位厘米,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发现量,体验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黑白猫
    黑白猫3年前

    量源于量,量是对事物大小、长短、多少等物理属性的感性认识。量感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估测活动,学生每次完成估测后,马上使用一些工具测量一下结果,看看误差是多少,并让学生进行矫正。在这样不断估测和矫正的过程中,使学生的量感和估测能力不断得到提高。陈老师在练习巩固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估、描、数的过程中再次深化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进而丰富了学生的量感体验和感知。

    18343079759
    183430797593年前

    量源于量,量是对事物大小、长短、多少等物理属性的感性认识。

    董波
    董波3年前

    量感的培养要从学生认识量开始。这节课通过复习旧知,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进而自然的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

    18343079759
    183430797593年前

    本节课中,唐老师通过回忆长度单位厘米,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了学习 “米” 的必要性,又通过比出心中的 1 米,探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视频认识 1 米。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米尺加深对 1 米的认知,感受 1 米,拉出 1 米,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18343079759
    183430797593年前

    唐老师通过回忆长度单位厘米,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了学习 “米” 的必要性,又通过比出心中的 1 米,探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视频认识 1 米。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米尺加深对 1 米的认知,感受 1 米,拉出 1 米,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董波
    董波3年前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更清晰的表象。小学生由于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对量的把握不是十分准确,教师要注意耐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及时修正学生对于量的把握失误,帮助学生培养量感。同时,通过观看度量发展史的小视频,用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提升学生量感培养的好感度。

    18343079759
    183430797593年前

    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李玉晶
    李玉晶3年前

    唐老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感悟长度,提升量感!

    abuer
    abuer3年前

    通过厘米来测量操场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单位米的重要性,通过三个活动 1. 张开手臂感受 1 米的长度;2. 拉出 1 米长的彩带;3. 找出生活中 1 米长的物体充分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 1 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583304341@qq.com
    583304341@qq.com3年前

    唐老师以量感式发展教育思维为引领,引导学生切身感受量感体验,通过活跃课堂思维,量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中深受启迪,给学生以创新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量感思维能力养成教育。

    MM~
    MM~3年前

    唐老师对量感充分理解,内容丰富,结构非常清晰,从估计 1 米到认识 1 米再到感受 1 米,层层递进,发展量感。同时让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课堂上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渗透数学文化。

    冯爱爱
    冯爱爱3年前

    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本节课老师能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帮助学生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

    心有阳光
    心有阳光3年前

    唐老师对量感的理解深度到位,教学设计中也充分体现了唐老师的设计理念,从伸出双臂比出 1 米,到用彩带拉出 1 米,再到生活中找 1 米长的物体,最后用米作单位进行测量,丰富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米的长度量感。

    李舒洋
    李舒洋3年前

    唐老师的教学设计结构清晰,层次丰富,从估计 1 米到认识 1 米再到感受 1 米,层层递进,发展量感。同时让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课堂上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渗透数学文化。

    18735992376
    187359923763年前

    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了学生的量感。

    22018219780913092X
    22018219780913092X3年前

    量感的培养要从学生认识量开始。这节课通过让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进而自然的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

    zzzz
    zzzz3年前

    本课最重要的部分体现在学生能够通过寻找身边的 1 米加深对 1 米的感知,不仅能够用手臂进行比划,也是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抽象的概念。

    22018219780913092X
    22018219780913092X3年前

    认识 1 米是通过画一画量一量得出 1 米等于 100 厘米,又通过摆一摆建立 1 米的量感表象。

    22018219780913092X
    22018219780913092X3年前

    在实际操作中逐渐的建立米的量感。

    22018219780913092X
    22018219780913092X3年前

    通过火眼金睛找 1 米长的物体,逐渐的形成自己的量感,知识逐渐的内化。又估测提升量感。

    22018219780913092X
    22018219780913092X3年前

    最后联系生活,巩固量感的加深。

    18744106098
    187441060983年前

    唐老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18735992376
    18735992376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在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厘米到米的认识过程,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度量素养的发展。

    13488188148
    134881881483年前

    在导入环节重可以播放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新世纪小学数学微课 3.0 的 2 上第 6 单元《1 米有多长》同步微课 1 分 35 秒 —2 分 26 秒,作为导入环节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复习旧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也能够充分调动起孩子们学习兴趣。

    13488188148
    134881881483年前

    托拜厄斯。丹齐克 (Tobias Danzig,1967) 于 1954 年引入了 “数感” 这一术语,将之描述为:在个体没注意到的情况下,在一小堆物体中增加或者移除一个物体后,个体能够意识到这堆物体发生了变化的能力。

    崔迪
    崔迪3年前

    本节课通过复习旧知,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教学设计结构清晰,层次丰富,从估计 1 米到认识 1 米再到感受 1 米,层层递进,发展量感。

    15997599709
    159975997093年前

    唐老师通过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不断建立 1 米表象,在深度体验中培养学生量感。

    大岭
    大岭3年前

    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量感来自于度量,从度量的角度,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所以 “量感” 是对数量进行度量过程或度量结果的感知与感受。在教学中,通过引领学生经历量的意义的建构,将 “量感” 培植于教学之中,让学生体验 “量”,形成对 “量” 的切身感受,建立了相关量感,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黄姣惠
    黄姣惠3年前

    量感的形成不能仅仅依托于知识的传授和传递,只有学生切实地经历感受从而获得,才能逐渐形成真正的量感。本课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首先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米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让学生通过估测、动手实践测量等实践活动,充分认识米,增进对 “米” 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

    大岭
    大岭3年前

    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此外,还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

    gentleelephant
    gentleelephant3年前

    唐老师通过回忆长度单位厘米,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了学习 “米” 的必要性,又通过比出心中的 1 米,探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视频认识 1 米。一米这个长度量在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本就较少,学生对一米的认知也比较抽象,更多的是通过感知生活中用米做单位的物体来感受一米的长度,

    15997599709
    159975997093年前

    设计层层递进,首先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米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然后通过学生认识 “米”,建立对 “米” 的认识,再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充分认识米。

    冯霞
    冯霞3年前

    印象最深刻片段是:在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2972260604
    29722606043年前

    唐老师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有价值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丰富了学生的量感。在此基础上找生活中的 1 米,学生能在头脑中充分建立 1 米的模型。通过估测、动手测量等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燕子
    燕子3年前

    量感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估测活动,学生每次完成估测后,马上使用一些工具测量一下结果,看看误差是多少,并让学生进行矫正。陈老师在这样不断估测和矫正的过程中,使学生的量感和估测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18010558172
    180105581723年前

    1 米有多长,是学生在学习和认识厘米后进行的,他们对长度单位厘米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还需要关注学生理解为什么需要新的单位米。1 米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对比学习提升量感的形成。

    吴丽丽
    吴丽丽3年前

    唐老师教学设计就是要让学生把脑中记住的 “米” 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起来,会用眼睛去估量周围物体的长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吴丽丽
    吴丽丽3年前

    学生能在观察、估计、测量等探究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值得借鉴学习。

    吴丽丽
    吴丽丽3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有效又有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测量、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在 “做中学” 让学生建立丰富的数学表征,构建模型,发展学生 “量感”。

    吴丽丽
    吴丽丽3年前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材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

    吴丽丽
    吴丽丽3年前

    教学中老师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借助生活经验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

    成都李梅
    成都李梅3年前

    这节课的设计,与我在 8 月 18 日量感悦读的比赛中分享的原创的教学设计非常相似。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困惑?无意中浏览到的,无意冒犯,但是确实有些困惑。

    成都李梅
    成都李梅3年前

    刚又去看了下,是 8 月 17 日下午 6 点在 cctalk 做的线上比赛分享。确实标题内容和大环节都非常相似。

    zzzz
    zzzz3年前

    整堂课设计比较清晰,从认识一米 —— 感知一米 —— 寻找生活中的一米 —— 亲自测量一步步层次分明,不断强化,将量感深深刻入学生脑海

    1129377906@qq.com
    1129377906@qq.com3年前

    先让学生比划 1 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量感,在通过摆一摆建立厘米与米之间的联系,丰富量感意识,通过估一估,运用量感,最后通过量一量活动感受度量的本质。

    任艳花
    任艳花3年前

    唐老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初步建立起 1 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在深度体验中发展学生量感。再通过估测、实际测量等活动中发展学生量感。

    黄姣惠
    黄姣惠3年前

    量是对事物大小、长短、多少等物理属性的感性认识。《一米有多长》就需要学生去感知,如何去感知,唐老师通过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不断建立 1 米表象,深度体验,培养学生量感。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宋裕文
    宋裕文3年前

    数学来源于生活,量感在实际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多维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未知想需知,从已知想可知,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与思考,在知识的内化过程中提升了量感的认知。

    宋裕文
    宋裕文3年前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从小学逐渐建立这种感觉,感知事物的不同,感知时间的特点,真正地做到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宋裕文
    宋裕文3年前

    量与计量” 的学习,普遍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这就使得量感的培养有着丰富、真实的教学资源,而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恰恰为学生量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宋裕文
    宋裕文3年前

    教师可以结合相关量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宋裕文
    宋裕文3年前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从小学逐渐建立这种感觉,感知事物的不同,感知时间的特点,真正地做到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宋裕文
    宋裕文3年前

    将数学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

    宋裕文
    宋裕文3年前

    老师对量感的到位,深刻,对选材的思考很详细。师通过几个教学环节,注重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操作、交流。

    Yp13550086058
    Yp135500860583年前

    《一米有多长》这节课从度量的本质去设计课程,并发展学生量感,在实际操作中,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结合实际生活发展的更好的提升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建立。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就是让全体学生想象拉出一米的彩带,如果换成让每一位学生准备一米长的彩带,让他们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对发展学生的量感会不会建立的印象更为准确?

    13880126864
    138801268643年前

    数源于数,量源于量,量感的培养,从学生的操作活形成。本节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王建英
    王建英3年前

    本堂课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建立了 1 米有多长的表象。

    allie_s
    allie_s3年前

    学生的量感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和引导。本课教学环节清晰,教师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感悟量感。经历、感知 1 米的实际长度,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长度观念。

    allie_s
    allie_s3年前

    曹培英老师曾说过:“数感是数出来的” 同样地,量感应该是量出来的。唐老师循循善诱,让学生大胆地估、细心地量。使学生的估测意识和量感在过程中不断提升,尤其对估测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探究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本节课,老师给学生创造了亲自感悟米的机会和活动。让学生真实地量,1 米有多长。在唐老师刺激学生想要了解米这个单位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再通过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真实的感受,达到了量感真的可量。最后形成关于米的模型,有了深刻的感悟,达到了量感的真实可感。

    刘亚丹
    刘亚丹3年前

    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无形中产生对量感的理解和感知。

    李鸿儒
    李鸿儒3年前

    唐老师从回忆长度单位厘米,观察生活中的 “1 厘米” 实物以及一些物体的长度开始自然地迁移到米的学习,通过感知生活中用米做单位的物体来感受一米的长度,在多次观察感知中初步建立单位量感。然后再利用身边实事做对比,建立量感表象,最后利用表象进行估测活动,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量感.

    唐宁博
    唐宁博3年前

    在对物体的大小、粗细、长短、轻重等进行估测时,往往需要用标准单位量作为参照。要求学生通过选择参照物使 用标准单位表示物体的量,然而学生更多的是运用生活中的非标准量来进行评估。这时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唐宁博
    唐宁博3年前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量感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在长度单位的过唐老师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即在知识表象与生活经验之间建立有效联结,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依靠熟悉的生活经验感知学习内容

    18091811467
    180918114673年前

    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更清晰的表象。小学生由于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对量的把握不是十分准确,教师要注意耐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及时修正学生对于量的把握失误,帮助学生培养量感。

    ql1234
    ql12343年前

    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ql1234
    ql12343年前

    量源于量,量是对事物大小、长短、多少等物理属性的感性认识。《一米有多长》就需要学生去感知,如何去感知,唐老师通过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不断建立 1 米表象,深度体验,培养学生量感。

    ql1234
    ql12343年前

    量源于量,量是对事物大小、长短、多少等物理属性的感性认识。《一米有多长》就需要学生去感知,如何去感知,唐老师通过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不断建立 1 米表象,深度体验,培养学生量感。

    侯莹莹
    侯莹莹3年前

    本节课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度量的意义,首先从具体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引发兴趣同时可以充分感知长度。知道一米有多长,让长具体化生活化。然后再利用长度去测量也就是应用。

    13880126864
    138801268643年前

    米这个计量单位的学习比较重要,生活中也经常用到,本节课在设计时通过回忆旧知厘米这个单位量,产生新的认知冲突,体会学习大的长度单位的 “米” 的必要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多个活动让学生去感知和体验,再通过观看视频深刻认识,最后再回到生活实践中来。整节课通过米尺加深对 1 米的认知,感受 1 米,建立 1 米的概念,逐步形成量感。

    13880126864
    138801268643年前

    米这一计量单位是生活中经常用到长度单位,本节课通过回忆长度单位厘米,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认识学习 “米” 的必要性,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建立 1 米的概念,结合米尺探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学生量感的建立在于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唐老师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加深对 1 米的表象的认知,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13880126864
    138801268643年前

    米这一计量单位的学习非常重要,生活实际中经常用到,唐老师通过回忆长度单位厘米,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了学习 “米” 的必要性,再通过各种活动认识的 1 米,利用米尺探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立 1 米的表象,逐步形成量感。

    13880126864
    138801268643年前

    米这一计量单位的学习非常重要,生活实际中经常用到,唐老师通过回忆长度单位厘米,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了学习 “米” 的必要性,再通过各种活动认识的 1 米,利用米尺探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立 1 米的表象,逐步形成量感。

    13880126864
    138801268643年前

    米这一计量单位的学习非常重要,生活实际中经常用到,唐老师通过回忆长度单位厘米,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了学习 “米” 的必要性,再通过各种活动认识的 1 米,利用米尺探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立 1 米的表象,逐步形成量感。

    香山math
    香山math3年前

    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一定是要体验经历,在自主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认知。

    香山math
    香山math3年前

    对于本节课一米有多长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度量的意义。首先从具体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引发兴趣同时可以充分感知长度。

    grass3768
    grass37683年前

    认真看了唐老师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发表一下个人的浅见,不当之处请唐老师和各位同仁多指正: 1. 首先,唐老师对量感进行了定义,有一定的道理,但个人有点不同的看法。唐老师在的定义中提到 “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 实际上 “不使用测量工具” 对 “量” 进行体验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使用 “测量工具” 也不影响体验和感觉,反而更准确。当然,后面的 “推断” 等关键词,也要随之改动。 个人浅见,不当之处,唐老师和各位同仁多批评,咱多交流。 2. 教学环节设计堪称完美,符合学生对 “量” 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 “量感”。 唐老师从激发学生好奇心入手,建立模型,结合自身情况创造米尺,寻找 1 米来丰富表象,运用 1 米,一步一步将学生对 “量” 的体验逐步加深,达到了学以致用效果,相信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刘颖
    刘颖3年前

    今日听了老师的《一米有多长》这一课,真是受益非浅。我从中得到启发看似很简单的知识,可让学生能掌握长度单位,巩固量感的建立,创设情境的动手操作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教师却做到了。是一节精彩的好课!

    储著华
    储著华3年前

    老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在帮助学生建立 1 米的表象,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冷月云
    冷月云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余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了米是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单位,再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充分认识米。培养了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

    lzzcm
    lzzcm3年前

    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量源于量,本课教师由测量操场的长引入,既复习了又制造了认知冲突,引出 “米” 这个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 “米” 这个度量单位的认识,建立起它的长度表象,需要学生在大量操作活动中感悟体会,亲身经历这一度量单位的形成发展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充分做到了这一点,在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fengpiaoyi
    fengpiaoyi3年前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 “厘米” 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 “米”。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米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

    一、学生对 “米” 的认识情况

    “米” 在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比如测量孩子的身高、比如乘坐公交车、去游乐场玩对于孩子身高都有要求。但是 1 米究竟有多长,以及 1 米的实际意义,孩子其实并不是很清楚,所以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逐步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各种学习活动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量感”。

    二、不足之处

    1.“米” 这个长度单位,在日常中应用很广泛,而且学生身边很多物品长度都适合用 “米” 做单位,所以在学习这节课时,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多结合,如讲台的高、门宽、窗户的高等,这些与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应在课堂中加入这样的环节,这样,学生在以后也可以通过看到教室里这些熟悉的场景,回忆起 1 米有多长,对学生形成 1 米的量感非常有帮助。

    2. 对学生学具的收放应该再结合小组评比来进一步规范,同时要加强训练。

    3. 在拉 1 米长的彩带这现活动中,为了起到更好的效果,可以只请 2 位同学上台来。这样可以更高效地开展活动,避免时间的耽搁。

    fengpiaoyi
    fengpiaoyi3年前

    [教案二稿]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 米有多长》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在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厘米到米的认识过程,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2. 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建立 1 米的表象,深度体验,建立学生的数学量感。

    4. 使学生建立对 “测量” 的结构化认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学习重难点:

    1. 建立 1 米的表象,建立学生的数学量感。

    2. 使学生建立对 “测量” 的结构化认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形成结构化知识。

    教学过程:

    一、畅所欲言,引入 “米”

    师:小手比一比,1 厘米有多长?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 1 厘米长的小纸条,你有什么感受?

    师:有了厘米咱们就可以去量很多物体的长度。瞧,橡皮擦长 ——

    这支铅笔长 ——

    师:老师还去量了我们操场的跑道,可把老师累坏了!咱们看跑道长 ——

    师:你有什么感受?

    师:我跟你一样的感受。老师换了一个方式量了一下。400——

    师:对,就是米。还是那条跑道,数字变小了,单位也变了。

    师:那生活中你听说过米这个长度单位吗?

    师:米在生活中很常见。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读 “1 米有多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量感的培养要从学生认识量开始。这节课通过复习旧知,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进而自然的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

    二、动手动脑,探究 “米”   

    (一) 认识 1 米,建立模型

    活动一:1 米有多长,比一比

    师:你心目中的 1 米有多长? 比一比

    活动二:米尺有多长,摆一摆

    师:我们来画一画,量一量都可以,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视频播放北师大微课:1 米上有 100 个 1 厘米)

    师:为了方便我们观察,老师准备了一些 10 厘米长的小纸条,咱们可以来摆一摆。

    师:现在我们可以非常肯定的说,1 米和 100 厘米是一样长的。

    设计意图: 由于用 1 厘米摆 1 米的操作难度太大,这里借助 10 厘米这个桥梁来认识 “1 米”,建立起厘米和米的联系,有效形成 “1 米” 的表象,同时也为以后认识分米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认识新的测量工具 —— 米尺,感受 1 米是通过较短的长度逐渐累加到 1 米的长度。

    (二) 创造米尺,感受 1 米

    活动一:比一比 1 米

    师:孩子们像这样从零刻度到 100 厘米,就是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我们就把这样的长度固定下来,制作成了一把尺子,它叫做 —— 米尺。

    师:我们把左手固定在零刻度这儿,看我这儿右手比划一下,10 厘米,20 厘米,30 厘米。我们一起来比一比:10 厘米,20 厘米……90 厘米,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1 米到底有多长呢?

    活动二:拉一拉 1 米

    师:轻轻从魔盒里拉出一米长的彩带。看谁拉的更接近 1 米呢?

    师:我们想像每个手里边都拿着彩带的一头,拉一拉。

    师:再和米尺比一比,你觉得你拉的彩带准不准?

    设计意图: 在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三) 找生活中的 1 米,丰富表象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 1 米或大于约 1 米长。同桌商量一下:哪儿能找到 1 米?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物体的高度或长度大约是 1 米,看来 1 米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 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 1 米有多长,将 1 米的长度与身边或者是身上熟悉的物体建立联系,学生在操作中思考怎样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的长度作标准,去比较或推测一个物体的长短。这里也注重对学生估测方法的指导。这个环节不只是帮助学生建立 1 米有多长的长度表象,还为估测提供了一个标准,即两手握拳张开的长度,或者是两手张开拉软尺的感觉,充分建立 1 米的表象,更利于学生建立 1 米的模型。

    (四) 运用 1 米,测量 “几米”

    活动:看谁估得准

    1. 估一估 黑板这条边大约长几米?全班先估后验证

    小结:用熟悉的一米去估计其他物体的长度,找准参照物估计得更加准确。

    2. 小组合作 量一量 学生测量教室的宽大约有几米。

    设计意图: 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 1 米有多长,将 1 米的长度与身边或者是身上熟悉的物体建立联系,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通过测量教室的宽,再次感受度量的本质是看测量对象里有多少个度量单位,以此发展量感,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三、拓展延伸,运用 “米”

    1.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

    2. 播放微课,了解数学史和数学文化,回归度量本质,结构化测量的知识

    师:同学们,关于 1 米还有很多的知识,想了解一下吗?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更清晰的表象。小学生由于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对量的把握不是十分准确,教师要注意耐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及时修正学生对于量的把握失误,帮助学生培养量感。同时,通过观看度量发展史的小视频,用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提升学生量感培养的好感度。

    四、梳理提升,回顾 “米”

    1.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总结全课。

    师:孩子们学了 1 米有多长,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 在课的结束学生回顾梳理学习的过程并畅谈,通过交流再次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思维能力。

    fengpiaoyi
    fengpiaoyi3年前

    [二稿反思]

    第二次试讲,课堂上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建 “1 米”,找 “1 米”,拼 “1 米”,用 “1 米”,和让学生一起经历在实践中体会 1 米的产生、操作中建立 1 米的表象、估量中体会 1 米的累加、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等实践活动,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感受 1 米有多长。

    在本节课中,还有以下问题值得思考:

    1. 第 2 次试讲时,原本设计好的测量教室前面和后面从一头到另一头的长度,可是发现全班都参加的话,因为人数比较多,场地比较小,学生可能会比较拥挤。最后选择了老师和同学代表进行示范,造成了课堂上学生活动较少的情况,在后面的磨课过程中需要注意。

    2. 课程的后半部分学生注意力明显下降,在后面的试讲中要注意激励学生,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3. 在巩固练习环节,之前设计的是学生在任务单上填写,实际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书写的速度不一样,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打算改成抢答,学生回答后注意追问,这样填写的原因。

    fengpiaoyi
    fengpiaoyi3年前

    【团队磨课图片】

    fengpiaoyi
    fengpiaoyi3年前

    【教案终稿】

    《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 米有多长》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在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厘米到米的认识过程,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2. 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建立 1 米的表象,深度体验,建立学生的数学量感。

    4. 使学生建立对 “测量” 的结构化认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学习重点:

    1. 建立 1 米的表象,建立学生的数学量感。

    学习难点:

    1. 使学生建立对 “测量” 的结构化认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形成结构化知识。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10 厘米长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畅所欲言,引入 “米”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刚学习了一个测量长度的单位,它叫 ——

    师:请看,厘米的英文缩写是 ——

    师:小手比一比,1 厘米有多长?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 1 厘米长的小纸条,你有什么感受?

    师:有了厘米咱们就可以去量很多物体的长度。瞧,橡皮擦长 ——

    师:这支铅笔长 ——

    师:老师还去量了我们操场的跑道,可把老师累坏了!咱们看跑道长 ——

    师:你有什么感受?

    师:老师换了一个方式量了一下。40—— 知道是 400 什么吗?

    师:对,就是米。还是那条跑道,数字变小了,单位也变了。米(板书)英文缩写是 ——m,也读作 —— 米。

    师:那生活中你听说过米这个长度单位吗?

    师:你懂得真多。米在生活中很常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1 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量感的培养要从学生认识量开始。这节课通过复习旧知,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进而自然的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

    二、动手动脑,探究 “米”   

    (一) 认识 1 米,建立模型

    活动一:1 米有多长,比一比

    师:你认为 1 米有多长呢?

    师:你能比一比 1 米有多长吗?

    活动二:米尺有多长,摆一摆

    师:老师也把 1 米请到了我们的现场。出来吧,朋友。(从白板后面拉出米尺)

    哎,(边拉边问)还有吗?

    原来 1 米有这么长,我们现在就来认一认,1 米到底有多长?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是 1 厘米,这是 1 米,同学们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呢?

    师:多少个 1 厘米连起来是 1 米呢?

    师:同意的点点头。真聪明!那你怎么让我们看到 1 米里面有 100 个厘米呢?

    师:老师听懂你的意思了,你是想用这个 1 厘米在 1 米里面画一画。我们来画一画,量一量都可以,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视频播放北师大微课:1 米上有 100 个 1 厘米)

    师:同学们,1 厘米的小棒可不好摆,为了方便我们观察,老师准备了一些 10 厘米长的小纸条,我们可以自己动手来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纸条,在桌上的尺子上摆一摆。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摆一摆?

    师:这是 10 个 1 厘米。老师在这儿写上 10,同学们一起来数一数。(边数边做上记号)这是 20 个 1 厘米 ——30 个 1 厘米、40 个 1 厘米……100 个 1 厘米。

    师:真能干,谢谢你们的配合。我们给他标个起点,我们是从哪儿开始的?这个起点用哪个数表示?

    你们发现没有,摆了多少个 1 厘米?

    师:也就是 100 厘米。刚才这个纸板长 ——1 米。

    师: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1 米和 100 厘米是怎样的?

    师:所以我们这样写:1 米 = 100 厘米。

    设计意图:由于用 1 厘米摆 1 米的操作难度太大,这里借助 10 厘米这个桥梁来认识 “1 米”,建立起厘米和米的联系,有效形成 “1 米” 的表象,同时也为以后认识分米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认识新的测量工具 —— 米尺,感受 1 米是通过较短的长度逐渐累加到 1 米的长度。

    (二) 创造米尺,感受 1 米

    活动一:比一比 1 米

    师:孩子们像这样从零刻度到 100 厘米,就是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我们就把这样的长度固定下来,制作成了一把尺子,它叫做 —— 米尺。

    师:现在请你来观察,找到 0 刻度了吗?找到 100 厘米了吗?也就是我们说的一米。我们把左手固定在零刻度这儿,看我这儿右手比划一下,10 厘米,20 厘米,30 厘米。我们一起来比划一下。10 厘米,20 厘米…… 注意两只手比划。90 厘米,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注意不要把手拿开固定住。所有小朋友把眼睛闭上想:1 米到底有多长呢?

    活动二:拉一拉 1 米

    师:有感觉了吗?那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轻轻从魔盒里拉出一米长的彩带。老师给你准备了魔盒,请看这儿。先拉出一头用左手拉着,感觉拉出 1 米以后就停下来。这两根彩带谁更接近 1 米呢?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一下吗?

    预设 1:用米尺量。

    师:你们想不想玩儿?

    师:我们就想像,我们每个手里边都拿着彩带的一头,拉一拉。

    师:再和米尺比一比,你觉得你拉的彩带准不准?

    设计意图:在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三) 找生活中的 1 米,丰富表象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 1 米或大于约 1 米长。还有我们的身体上也能找到 1 米。我们就来找一找。看一下周围,同桌商量一下:哪儿能找到 1 米?

    师:同学们可以把我们的眼光稍微放长远一点,想好了的请举手。(抽生)

    预设:教室的门宽大约是 1 米。

    师:我们拿米尺来量一量。现在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门口,比较接近,对吧?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物体的高度或长度大约是 1 米,请看 ——

    看来 1 米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 1 米有多长,将 1 米的长度与身边或者是身上熟悉的物体建立联系,学生在操作中思考怎样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的长度作标准,去比较或推测一个物体的长短。这里也注重对学生估测方法的指导。这个环节不只是帮助学生建立 1 米有多长的长度表象,还为估测提供了一个标准,即两手握拳张开的长度,或者是两手张开拉软尺的感觉,充分建立 1 米的表象,更利于学生建立 1 米的模型。

    (四) 运用 1 米,测量 “几米”

    活动:看谁估得准

    师:你觉得黑板的这条边大约长几米?用你刚才 1 米的感觉来比一比。

    师:这是 1 米啦,再比一次就是两米……

    师:请大家估一估,教室的宽大约几米?(从这一头到另一头)把你估计的结果写在任务单上。

    师:下面我们就实际来量一量,看你们刚才说的对不对?听要求:

    小组开展测量。

    请小组汇报测量的结果。

    小结:用熟悉的一米去估计其他物体的长度,找准参照物估计得更加准确。

    设计意图: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 1 米有多长,将 1 米的长度与身边或者是身上熟悉的物体建立联系,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通过测量教室的宽,再次感受度量的本质是看测量对象里有多少个度量单位,以此发展量感,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三、拓展延伸,运用 “米”

    师:看来你的用处还真不少呢,现在你们熟悉这个单位了吗?考考你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

    抢答:

    师:同学们,关于 1 米还有很多的知识,想了解一下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更清晰的表象。小学生由于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对量的把握不是十分准确,教师要注意耐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及时修正学生对于量的把握失误,帮助学生培养量感。同时,通过观看度量发展史的小视频,用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提升学生量感培养的好感度。

    四、梳理提升,回顾 “米”

    师:孩子们学了 1 米有多长,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孩子们,关于测量还有很多的秘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设计意图:在课的结束学生回顾梳理学习的过程并畅谈,通过交流再次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思维能力。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9:41 · PVG 03:41 · LAX 12:41 · JFK 15:41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