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llzwyk9959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秋】广东深圳南山陈清容名师工作室 刘璐 二上 《课桌有多长》

  •  
  •  
    llzwyk9959 · 3年前 · 241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148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教育战线上的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广东深圳南山陈清容名师工作室的刘璐,很荣幸能参加本次教学设计大赛。自工作以来,我始终坚持参加每周三北师大数学工作室网络教研以及寒暑假的教材悦读活动,每一次的学习过程我都认真聆听专家对教材的解读,对疑难问题的解惑、对教学设计的精彩点评、对教学理念的引领,也目睹了教师们经过同行互助、专家引领后飞速的进步。我真心希望自己能在本次大赛中得到各位专家、同仁们的指点,使我在教学上有所提高。

    我参赛的内容是北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节 ——《课桌有多长》,欢迎各位专家、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您的观点对我和关注此帖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选手们取得好成绩!祝各位专家、同仁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65#r_102894

    活动主题解读: https://bbs.xsj21.com/t/1965#r_103080

    选课思考: https://bbs.xsj21.com/t/1965#r_103080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965#r_103093

    一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65#r_121560

    教案二稿:https://bbs.xsj21.com/t/1965#r_122191

    二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65#r_122192

    团队磨课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65#r_122193

    教案终稿: https://bbs.xsj21.com/t/1965#r_122462

    课堂实录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YxODQzNg==.html

    241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203 条回复   2021-09-23 07:00:30 +08:00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活动主题解读:

    1. 量感源于度量

    “量感” 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类实践的结果。量感是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直观感知。在量感的培养过程中要重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以及对统一的度量单位的理解和感知,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估计或得到度量的结果。

    2. 量感是一种感性认识

    量感也是一种能力,对量的一种感悟力。何为量感?“量感” 指的是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

    3. 实践中提升量感

    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量感,最后达到让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就能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的效果,并且帮助学生能对不同的量进行估测和预测,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生活中常见的较直观形象的 “量”,如长度单位的米、厘米等,这类 “量” 可以具体表现出来。如何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这些 “量” 呢?教师可通过开展估一估、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选课思考:

    1. 本课主要目的

    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课桌有多长》一课旨在引导学生首先从长度单位 “厘米” 理解测量。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并学习长度单位。在经历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后,最终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结合儿童的生理发展特点,鉴于有些孩子是视觉型的,有些孩子是听觉型的,有些孩子是运动型的,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中,应该注重调动多种感官体验,最终帮助孩子们在头脑中建立 1cm 的长度观念。

    2. 学习方式的探索

    《课桌有多长》一课,通过观察对比,回顾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通过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紧扣本次大赛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 量感 ' 学习方式的探索”。

    3. 量感的培养

    本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并学习长度单位,因此本节课是起始课,对于学生的量感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本节课的厘米认识是学生对于量感培养的基础。从对 1cm 的认识到多个厘米的认识,以及上升到断尺的认识都是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都在不断的变化和提升,采用小棒和 5 厘米的卡片让学生去体会 1cm 的长度并建立表象,能在未来的生活中估计和感受 1cm 的物体长度和利用 1cm 估计其他物体的长度。

    结合本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内容的解读分析,《课桌有多长》一课,学生在生动、真实、易于操作的活动中,通过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过程,逐步体会厘米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在活动中建构厘米的表象,在应用中丰富厘米表象,体会度量的本质,发展学生量感能力。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教案一稿

    课桌有多长

    一、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 6 单元《测量》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本节课是学生在测量中从厘米的概念引发理解,包括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么测量和如何记录等知识,建立起自最初的长度单位 —— 厘米,使学生能估计出一定的长度,不断明确过程。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但对尺子已有初步的认识,已初步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直的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长度,但 1 厘米多长还不清楚,没有形成表象。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 —— 厘米(cm);知道 1cm 有多长,清楚 1cm 和几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讨论,发展数学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厘米,会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

    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长度单位 “厘米”,建立量感。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小木棒、小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淘气和笑笑遇到的问题,追问: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

    小结:因为测量工具不同,所以测量结果不同,引出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有统一的工具进行测量 —— 尺子。

    (二)自主探究,认识尺子

    1. 活动一:认一认

    师:尺子上都有什么?(学生拿出直尺,观察)

    (1)数字:学生读数并说出尺子上的 0 表示的意义

    (2)刻度:尺子上一个一个的小道,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

    (3)厘米:cm 是长度单位,学生均在尺子上找

    2. 活动二:认识 1cm

    (1)寻找 1cm:在尺子上寻找 1cm 的实际表示,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2)木棒感受:学生感受 1cm 的木棒,再一次加深印象

    (3)再找一找还有 1cm 吗?在尺子上除了 0~1 是 1cm,还有其他 1cm 吗?

    (4)生活中的 1cm: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约为 1cm?

    例如:书的厚度,食指的宽度

    3. 活动三:认识几厘米

    (1)辩论几厘米:寻找直尺中的 2cm,3cm,怎么找?

    (2)研究几厘米:数格子,一个线段包含了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三)合作交流,学会测量

    1. 活动四:估一估 估一估老师发的卡片长度是多少?用 1cm 来估计

    2. 活动五:量一量 学生测量卡片的长度,交流测量方法

    强调: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 0 刻度

    3. 活动六:量一量,画一画

    (1)看图观察几种不同的方法,测量结果是否正确

    (2)0 起点和非 0 起点,注意:均可数格子

    4. 活动七:画一画

    (1)画 4cm 长的线

    (2)提供两种尺子:0 刻度和非 0 刻度

    (四)拓展延伸,活用知识

    1. 活动八:透彻理解断尺 如何在断尺上画线的长

    2. 量出物体多长并进行读数

    3. 计算多个物体堆在一起的高度

    七、课堂小结,唤起期待

    这节课学习了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还知道了 1 厘米和几厘米之间的关系,最后会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知道了有困难要通过智慧解决问题。
    八、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统一工具:尺子

    认一认:厘米(cm)、(0 刻度)

    量一量:起点、终点

    画一画:4cm 线段

    songyanqiu790913
    songyanqiu7909133年前

    在以前的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常常会被忽视。是否具有 “量感” 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来说十分重要,它的培养不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盲点。本课教学,刘老师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本节课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非常成功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13756337456
    137563374563年前

    教师让学生在生动、真实、易于操作的活动中,通过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的过程,逐步体会厘米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并开展了估一估、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在实践中体验了 “量”,在活动中建构厘米的表象,在应用中丰富厘米表象,体会度量的本质,获得了对 “量” 的独特感受,发展学生量感能力。

    马晓霞
    马晓霞3年前

    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提升学生的量感,最后达到让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就能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的效果,并且帮助学生能对不同的量进行估测和预测,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xukaifu
    xukaifu3年前

    量感也是一种能力,对量的一种感悟力。何为量感?“量感” 指的是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

    rookie
    rookie3年前

    学生在生动、真实、易于操作的活动中,通过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过程,逐步体会厘米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在活动中建构厘米的表象,在应用中丰富厘米表象,体会度量的本质,发展学生量感能力。

    兰风草木香
    兰风草木香3年前

    “量感” 指的是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

    wyx
    wyx3年前

    通过观察对比,回顾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通过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

    wyx
    wyx3年前

    刘老师的课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非常成功,值得学习。

    齐会敏
    齐会敏3年前

    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许静
    许静3年前

    刘老师从学生熟悉的量入手,在 “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观察、操作、推理、想象” 的过程,逐步发展量感。

    weixin
    weixin3年前

    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老师能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

    牵手
    牵手3年前

    本节课教师鼓励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就能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的效果,并且帮助学生能对不同的量进行估测和预测,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18088687013
    180886870133年前

    刘老师的课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3年前

    教学设计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量”,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榆树李玉青
    榆树李玉青3年前

    量感也是一种能力,对量的一种感悟力。何为量感?“量感” 指的是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刘老师的课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非常成功,值得学习。

    秦洪阳
    秦洪阳3年前

    可以看出教师的设计中突出方法技能: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主动观察、猜想、类比、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转化应用:大胆猜测,实验操作,区别联系,交流归纳。能通过多种方式感知量,结合学习过程中自己形成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衔接了新旧知之间的联系,深化了量感的主题思想,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去观察、猜想、类比、实践、发现、验证,在体会和感悟中更深层次的渗透对量感的培养。

    18243067339
    182430673393年前

    本次学习主题是发展学生量感,一层是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二层意思是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只是通过书本,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也是学习,获得量感的重要途径。

    凝香
    凝香3年前

    刘老师的课构思新颖,有创意,从学生熟悉的量入手,在 “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观察、操作、推理、想象” 的过程,逐步发展量感。

    武云帆
    武云帆3年前

    教学中 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过程,调动多种感官,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凝香
    凝香3年前

    刘老师的课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鼓励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就能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的效果,并且帮助学生能对不同的量进行估测和预测,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王薇123
    王薇1233年前

    刘老师的课,通过开展估一估、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值得我学习借鉴。

    13756332018
    137563320183年前

    刘老师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调动多种感官体验,最终帮助孩子们在头脑中建立 1cm 的长度观念,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值得借鉴。

    15044119067
    150441190673年前

    刘老师的课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5044119067
    150441190673年前

    量感也是一种能力,对量的一种感悟力。何为量感?“量感” 指的是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刘老师的课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非常成功,值得学习。

    thistle918
    thistle9183年前

    刘老师从对 1cm 的认识到多个厘米的认识,以及上升到断尺的认识都是逐步提升的过程,让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都在不断的变化和提升,并且采用小棒和 5 厘米的卡片让学生去体会 1cm 的长度并建立表象,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估计和感受 1cm 的物体长度和利用 1cm 估计其他物体的长度。

    吉林九台李红影
    吉林九台李红影3年前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还知道了 1 厘米和几厘米之间的关系,最后会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知道了有困难要通过智慧解决问题。

    18202860939
    182028609393年前

    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直尺和丰富的现实材料做支撑,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对 1 厘米等长度的实际大小的清晰表象,并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在整节课,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将被测物体与尺子上的刻度重合,认识到度量的本质,帮助学生发展量感。

    15246069711
    152460697113年前

    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通过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

    赵海峰
    赵海峰3年前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辨析中明确周长的定义,引导学生先合作思考设计测量方法,再上台展示,加强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13756361668
    137563616683年前

    教学中 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过程,调动多种感官,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18243067339
    182430673393年前

    教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通过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

    13894804612
    138948046123年前

    教学中 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过程,调动多种感官,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王伟蓉
    王伟蓉3年前

    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其周围熟悉的事物,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形成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提供材料,鼓励学生借助这些参照物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王伟蓉
    王伟蓉3年前

    教师让孩子们从对手中直尺的粗浅感知,到较为深人去了解,最后到自主学会使用,是对测量本质一步一步的建构。“原来,测量的道理和方法就是这样”, 孩子们心中豁然开朗。同时,在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15202853892
    152028538923年前

    本节课教师直奔主题,让学生体会到计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识直尺、认识 1 厘米,下在直尺上找 1 厘米,建立表象后在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丰富了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再借助直尺认识几厘米,层次清晰存在认知的递进关系。最后在估、量、画的活动中深化对厘米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量感。

    abcd0517
    abcd05173年前

    刘老师的课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非常成功,值得学习。

    陈国超
    陈国超3年前

    通过观察对比,回顾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通过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

    徐利
    徐利3年前

    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13528751123
    135287511233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条理是十分清晰的,先让学生认识测量工具直尺,再借助直尺直观化地表示出 1cm。当学生认识了 1cm 的表象以后,教师通过开展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逐步培养学生量感。

    13772431552
    137724315523年前

    刘老师本节课先让学生经历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后,最终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结合儿童的生理发展特点,注重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设计了多感官的数学活动,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知识。

    15202853892
    152028538923年前

    量感是对量的一种感觉,要对某个量有感觉就必须要形成表象。所以在这节课中刘老师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认识 1 厘米,找直尺上的 1 厘米,感受 1 厘米木棒的实际长度,找生活中的 1 厘米等,让学生将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内化,所以学生的量感才能得到发展。后面又通过估计、测量、画一画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厘米的认知,在活动中进一步建立起厘米的概念。

    hej514
    hej5143年前

    刘老师的课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非常成功,值得学习。

    吉林榆树沈晓东
    吉林榆树沈晓东3年前

    生活中常见的较直观形象的 “量”,如长度单位的米、厘米等,这类 “量” 可以具体表现出来。如何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这些 “量” 呢?教师可通过开展估一估、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

    GRJ475
    GRJ4753年前

    学生在生动、真实、易于操作的活动中,通过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过程,逐步体会厘米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在活动中建构厘米的表象,在应用中丰富厘米表象,体会度量的本质,发展学生量感能力。

    15948156640
    159481566403年前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能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激发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和学习中有关量感单位的理解,也是学生对量感的一个初步感知。

    3348044102@qq.com
    3348044102@qq.com3年前

    本节课的厘米认识是学生对于量感培养的基础。从对 1cm 的认识到多个厘米的认识,以及上升到断尺的认识都是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都在不断的变化和提升,采用小棒和 5 厘米的卡片让学生去体会 1cm 的长度并建立表象,能在未来的生活中估计和感受 1cm 的物体长度和利用 1cm 估计其他物体的长度。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教学中 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过程,调动多种感官,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zhanghe
    zhanghe3年前

    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孟卫芳
    孟卫芳3年前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逐步从 “模糊” 到 “清晰”,的认识,建立厘米的认知表象模型,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发展量感,解决实际问题。

    刘卫红
    刘卫红3年前

    生活中常见的较直观形象的 “量”,如长度单位的米、厘米等,这类 “量” 可以具体表现出来。如何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这些 “量” 呢?教师可通过开展估一估、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

    刘卫红
    刘卫红3年前

    生活中常见的较直观形象的 “量”,如长度单位的米、厘米等,这类 “量” 可以具体表现出来。如何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这些 “量” 呢?教师可通过开展估一估、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

    刘卫红
    刘卫红3年前

    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其周围熟悉的事物,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形成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提供材料,鼓励学生借助这些参照物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刘卫红
    刘卫红3年前

    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其周围熟悉的事物,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形成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提供材料,鼓励学生借助这些参照物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刘卫红
    刘卫红3年前

    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其周围熟悉的事物,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形成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提供材料,鼓励学生借助这些参照物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刘卫红
    刘卫红3年前

    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其周围熟悉的事物,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形成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提供材料,鼓励学生借助这些参照物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13739466501
    137394665013年前

    量感作为一种感觉,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组织多种活动,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形成量感。刘老师的教学中设计了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脑思考,用嘴表达,用手操作多感官参与的各种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在或送至感知量,形成对量的独特感觉,发展量感。

    牛牛
    牛牛3年前

    刘老师设计的活动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量感,最后达到让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就能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的效果,并且帮助学生能对不同的量进行估测和预测,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侯海英1051
    侯海英10513年前

    刘老师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调动多种感官体验,最终帮助孩子们在头脑中建立 1cm 的长度观念,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

    15500277983
    155002779833年前

    本节课教师鼓励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就能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的效果,并且帮助学生能对不同的量进行估测和预测,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95839
    95839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帮助学生将生活 “量感” 逐渐转变为数学量感。创境中,用学生喜爱的金箍棒引入,站在从儿童的角度,激活潜在的量感;三个活动中,通过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形成量感。

    刘肖
    刘肖3年前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非常成功,值得学习。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刘肖
    刘肖3年前

    这类 “量” 可以具体表现出来。如何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这些 “量” 呢?教师可通过开展估一估、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

    13694615357
    136946153573年前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量感的建立必须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总结提升经验,才能内化新知,加深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耐心,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对于量的感知。

    13694615357
    136946153573年前

    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非常成功,值得学习。

    13694615357
    136946153573年前

    本节课教师直奔主题,让学生体会到计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识直尺、认识 1 厘米,下在直尺上找 1 厘米,建立表象后在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丰富了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再借助直尺认识几厘米,层次清晰存在认知的递进关系。最后在估、量、画的活动中深化对厘米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量感。

    13694615357
    136946153573年前

    整节课,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将被测物体与尺子上的刻度重合,认识到度量的本质,帮助学生发展量感。

    小学数学常伟
    小学数学常伟3年前

    本单元的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本节课是学生在测量中从厘米的概念引发理解,包括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么测量和如何记录等知识,建立起自最初的长度单位 —— 厘米,使学生能估计出一定的长度,不断明确过程。

    娄玉英
    娄玉英3年前

    本节课教师通过开展估一估、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

    娄玉英
    娄玉英3年前

    本节课学生在生动、真实、易于操作的活动中,通过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过程,逐步体会厘米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在活动中建构厘米的表象,在应用中丰富厘米表象,体会度量的本质,发展学生量感能力。

    刘畅
    刘畅3年前

    以 “量感” 主题,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小组合作 等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的量感的形成和培养,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小瓶盖
    小瓶盖3年前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感性认知。

    fengna
    fengna3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计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识直尺、认识 1 厘米,丰富了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再借助直尺认识几厘米,层次清晰存在认知的递进关系。最后在估、量、画的活动中深化对厘米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量感。

    李佳霖
    李佳霖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采用传统的 “公式 — 例题 — 习题” 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让学生更多的进行交流、讨论、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总之,整节课体现了数学的教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实践中应用数学,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体验数学、探索数学。

    张梦娇
    张梦娇3年前

    本节课设计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测量的完整过程,让学生体会度量的本质就是度量单位的累加,积累了有效度量经验,培养了经验意识。

    15339131168
    153391311683年前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 6 单元《测量》的内容。是学生在测量中从厘米的概念引发理解,包括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么测量和如何记录等知识,建立起自最初的长度单位 —— 厘米,使学生能估计出一定的长度,不断明确过程,从而发展学生量感。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刘老师的课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非常成功,值得学习。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刘老师的课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非常成功,值得学习。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计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识直尺、认识 1 厘米,丰富了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再借助直尺认识几厘米,层次清晰存在认知的递进关系。最后在估、量、画的活动中深化对厘米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量感。

    李佳霖 Reply81 李佳霖 5 小时前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帮助学生将生活 “量感” 逐渐转变为数学量感。创境中,用学生喜爱的金箍棒引入,站在从儿童的角度,激活潜在的量感;三个活动中,通过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形成量感。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帮助学生将生活 “量感” 逐渐转变为数学量感。创境中,用学生喜爱的金箍棒引入,站在从儿童的角度,激活潜在的量感;三个活动中,通过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形成量感。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能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激发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和学习中有关量感单位的理解,也是学生对量感的一个初步感知。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量感是对量的一种感觉,要对某个量有感觉就必须要形成表象。所以在这节课中刘老师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认识 1 厘米,找直尺上的 1 厘米,感受 1 厘米木棒的实际长度,找生活中的 1 厘米等,让学生将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内化,所以学生的量感才能得到发展。后面又通过估计、测量、画一画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厘米的认知,在活动中进一步建立起厘米的概念。

    13578817289
    135788172893年前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并学习长度单位,对于学生的量感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本节课的厘米认识是学生对于量感培养的基础。对 1cm 的认识到多个厘米的认识,以及上升到断尺的认识都是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都在不断的变化和提升,采用小棒和 5 厘米的卡片让学生去体会 1cm 的长度并建立表象,能在未来的生活中估计和感受 1cm 的物体长度和利用 1cm 估计其他物体的长度。

    sxj15935932402
    sxj159359324023年前

    量感的建立开始时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积累。学生的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教师要从一个计量单位开始。学生只有在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一个计量单位的标准,量感的形成才会有参照,才会有发展的基石。在进行物体计量的时候,学生会不自觉的拿这个标准去比对,从而发展量感。教师通过开展估一估、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

    吉林榆树
    吉林榆树3年前

    本节课教师鼓励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就能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的效果,并且帮助学生能对不同的量进行估测和预测,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平凡123
    平凡1233年前

    本节课教师鼓励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就能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的效果,并且帮助学生能对不同的量进行估测和预测,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平凡123
    平凡1233年前

    量感的建立开始时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积累。学生的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教师要从一个计量单位开始。学生只有在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一个计量单位的标准,量感的形成才会有参照,才会有发展的基石。在进行物体计量的时候,学生会不自觉的拿这个标准去比对,从而发展量感。教师通过开展估一估、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

    平凡123
    平凡123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帮助学生将生活 “量感” 逐渐转变为数学量感。创境中,用学生喜爱的金箍棒引入,站在从儿童的角度,激活潜在的量感;三个活动中,通过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形成量感。

    平凡123
    平凡1233年前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感性认知。

    平凡123
    平凡1233年前

    本节课设计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测量的完整过程,让学生体会度量的本质就是度量单位的累加,积累了有效度量经验,培养了经验意识。

    平凡123
    平凡1233年前

    以 “量感” 主题,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小组合作 等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的量感的形成和培养,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平凡123
    平凡1233年前

    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非常成功,值得学习。

    haohanchangkong
    haohanchangkong3年前

    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13944050960
    139440509603年前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品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量感。

    18080838371
    180808383713年前

    “量感” 指的是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刘老师的课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非常成功,值得学习。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本课程的设计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进步

    吉林省德惠市同太乡中心小学
    吉林省德惠市同太乡中心小学3年前

    教学设计十分新颖,环节设计紧密相扣,在 “比、看、测、想、估”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推理、想象” 的过程,逐步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Mango
    Mango3年前

    刘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通过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的过程,逐步体会厘米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并开展了估一估、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在实践中体验了 “量”,在活动中建构厘米的表象,在应用中丰富厘米表象,体会度量的本质,形成有关于长度单位的 “量感”,“量感” 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

    15549313796
    155493137963年前

    学习了刘老师的教学设计,因为厘米是学生第一次规范认识并学习的长度单位。刘老师结合儿童的生理发展特点,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引导学生从长度单位 “厘米” 理解测量。并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概念;并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并经历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后,帮助孩子们在头脑中建立 1cm 的长度观念,并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

    18080010195
    180800101953年前

    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杨霞
    杨霞3年前

    “量感” 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类实践的结果。关于 “量”,可以是借助工具得到的,也可以是通过实践活动得到的感性的认识。刘老师通过观察对比,回顾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再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在多种活动中,逐步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发展学生量感。

    黑白猫
    黑白猫3年前

    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 “课桌有多长” 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 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徐慧玉
    徐慧玉3年前

    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活动调动了学生的触觉、视觉和听觉。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徐慧玉
    徐慧玉3年前

    很欣赏老师设计的估和量的过程,在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估进行调整,进而内化对于 1 厘米的认识,促进量感的发展。

    李玉晶
    李玉晶3年前

    刘老师引导学生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通过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紧扣本次大赛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 量感 ' 学习方式的探索”。

    bwwsyt
    bwwsyt3年前

    刘老师的课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非常成功,值得学习。

    董波
    董波3年前

    本节课的厘米认识是学生对于量感培养的基础。从对 1cm 的认识到多个厘米的认识,以及上升到断尺的认识都是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都在不断的变化和提升,采用小棒和 5 厘米的卡片让学生去体会 1cm 的长度并建立表象,能在未来的生活中估计和感受 1cm 的物体长度和利用 1cm 估计其他物体的长度。

    abuer
    abuer3年前

    刘老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多样的课堂活动,亲身体会 1 厘米的长度,对长度单位厘米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的体验。

    583304341@qq.com
    583304341@qq.com3年前

    本课是 “图形与几何” 板块中图形的测量这一部分的内容。本课前,在教材上,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 “比长短” 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学生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也就是学习定量的方法,要能比较准确的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

    李舒洋
    李舒洋3年前

    刘老师的教学设计,每个学生都充分经历、充分感受,积累了测量活动经验,发展了度量意识和能力,培养了 “量感”。结构化的板书设计和层层递进的学力单更是为教学设计锦上添花。

    李舒洋
    李舒洋3年前

    刘老师的课重视学生的活动体验,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结,整堂课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建立了对厘米的认识,学会了测量的方法,发展了量感。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刘老师从淘气和笑笑遇到的问题入手,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引出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观察直尺,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看到尺子上的数、刻度、字母;在直尺中寻找 1 厘米,通过 1 厘米的小棒感受 1 厘米,找生活中的 1 厘米,帮助学生逐步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量感。

    MM~
    MM~3年前

    本节课设计了丰富的活动,在实践中感知 “量”、体验 “量”、感悟 “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感官体验、动手实践中,学生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让学生形成清晰的 1 厘米的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13488188148
    134881881483年前

    “量” 起源于 “量”,这是量的形成过程。只有学生确确实实地经历了、体验了、获得感受了,量才不是一种规定性的知识,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体验、生命感受的一部分,学生对量的感受才能逐步明晰。

    18744106098
    187441060983年前

    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提升学生的量感,最后达到让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就能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的效果,并且帮助学生能对不同的量进行估测和预测,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18744106098
    187441060983年前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回顾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 “摸一摸” 的活动亲身感受 “周长”,初步培养 “量感”。

    曹丹丹
    曹丹丹3年前

    本节课从对 1cm 的认识到多厘米的认识,以及上升到断尺的认识是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都在不断的变化和提升,采用小棒和 5 厘米的卡片让学生去体会 1cm 的长度并建立表象,从而逐步发展量感。

    18735992376
    187359923763年前

    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多样化活动设计使课堂富有趣味性,让学生层次化体验,不断丰富学生的量感。

    (1)在直观中建立量感(2)在体验中丰富量感 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感量的培养 “具体化” 可行化。

    姚佳
    姚佳3年前

    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发展量感。另外,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

    2972260604
    29722606043年前

    本节课刘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去观察 — 猜测 — 对比 — 实践 — 发现 — 验证,既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在亲身体验中增强了量感意识。

    薄荷糖
    薄荷糖3年前

    “量” 起源于 “量”,在实际生活中用测量培养学生的 “量感”,进一步明确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刘老师让学生经历了比、想、找、画、移,建立了厘米的概念,在逐步的探究中掌握了用尺子测量的方法,比较准确的描述 1 厘米有多长,使学生快乐学习,形式数感。

    yangxingmei
    yangxingmei3年前

    课桌由多长一课,表面上看是一节无关紧要的课,在实践教学中,也发现过,很多教师觉得没啥讲的,而简单掠过,或者只是单纯的说一说知识点,这样是完全不对的,因为一个人的量感的产生与建立是需要直接经验的积累的,就像我们周围卖豆腐的师傅能很精准的切出一斤的豆腐,裁缝能很精准的量出布的尺寸一样,这些良好量感的来源就是丰富的活动积累的丰富的直接经验,所以本课不断探索和感受的过程,为学会生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从而生发出量感。

    yangxingmei
    yangxingmei3年前

    操作课最难的一个问题就是秩序的整理调控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一旦将这两样完美结合,那学生在一节课中的收获一定是非常大的,本节课中教师的设计大大的提升的学生的参与成度和积极性,从学生心里和认知发展出发积极调动,学生情绪也不断高涨,教师有的放矢,学生游刃有余。

    新世纪WX
    新世纪WX3年前

    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了估一估、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多感官体验到 1 厘米有多长,在测量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们的量感。

    徐凤
    徐凤3年前

    教学设计很完整,引课非常有特色,首先给出一个大问题情境,通过首学、互学、群学、共学的形式体会一米产生的必要性;运用小组合作法和活动法,让学生体验 1 米,进而得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量”,形成 “感”,不断培养量感。

    ql1234
    ql12343年前

    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yyx13834764113
    yyx138347641133年前

    刘老师的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一个知识框架,在新知探索中,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并认识了测量工具,让学生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学设计很完整,引课非常有特色,首先给出一个大问题情境,通过首学、互学、群学、共学的形式体会一米产生的必要性;运用小组合作法和活动法,让学生体验 1 米,进而得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量”,形成 “感”,不断培养量感。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量” 起源于 “量”,在实际生活中用测量培养学生的 “量感”,进一步明确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刘老师让学生经历了比、想、找、画、移,建立了厘米的概念,在逐步的探究中掌握了用尺子测量的方法,比较准确的描述 1 厘米有多长,使学生快乐学习,形式数感。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刘老师从淘气和笑笑遇到的问题入手,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引出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观察直尺,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看到尺子上的数、刻度、字母;在直尺中寻找 1 厘米,通过 1 厘米的小棒感受 1 厘米,找生活中的 1 厘米,帮助学生逐步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量感。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刘老师的教学设计,每个学生都充分经历、充分感受,积累了测量活动经验,发展了度量意识和能力,培养了 “量感”。结构化的板书设计和层层递进的学力单更是为教学设计锦上添花。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量感” 指的是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刘老师的课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非常成功,值得学习。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学习了刘老师的教学设计,因为厘米是学生第一次规范认识并学习的长度单位。刘老师结合儿童的生理发展特点,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引导学生从长度单位 “厘米” 理解测量。并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概念;并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并经历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后,帮助孩子们在头脑中建立 1cm 的长度观念,并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所以,我觉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厘米是长度单位大家族中的一员。日常用的公制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公里) 等;市制长度单位有:分、寸、) 厘米尺、丈、里等;其他国家还有各自的长度单位,如英国的英尺 (呎)、英寸 (吋) 等;海上的海里;天文界用的长度单位有:光年、秒差距、天文单位等;微观世界里的分子用的长度单位有纳米等;原子结构空间的长度单位用埃。长度单位不只以上所述这么飞量出它的长多,还有很多很多有 10 进制的,有 100 进制的,也有 1000 进制的。不同的长度单位,适用于不同的度量范围。 这个内容的设计对学生增长见识有很大的帮助!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本节课中老师注重开展自主学习,供给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构成与发展的过程”. 教师摒弃了 “师生问答” 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供给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经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理解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本事,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进取性。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老师让学生从丰富的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以及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借助问题培养 “量感”,通过测量培养 “量感”,通过自主探究培养 “量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逐渐积累的过程,从而逐渐将生活 “量感” 转变为数学 “量感”。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所以,我觉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本课教学,老师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本节课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非常成功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课桌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量” 起源于 “量”,在实际生活中用测量培养学生的 “量感”,进一步明确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李老师让学生经历了比、想、找、画、移,建立了厘米的概念,在逐步的探究中掌握了用尺子测量的方法,比较准确的描述 1 厘米有多长,使学生快乐学习,形式数感。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操作课最难的一个问题就是秩序的整理调控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一旦将这两样完美结合,那学生在一节课中的收获一定是非常大的,本节课中教师的设计大大的提升的学生的参与成度和积极性,从学生心里和认知发展出发积极调动,学生情绪也不断高涨,教师有的放矢,学生游刃有余。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多样化活动设计使课堂富有趣味性,让学生层次化体验,不断丰富学生的量感。 (1)在直观中建立量感(2)在体验中丰富量感 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感量的培养 “具体化” 可行化。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感念。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通过 “比、看、想、估、测” 等活动,直观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在测量过程中,设计了从 0 刻度开始和不从 0 刻度开始的测量,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了厘米的概念。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量” 起源于 “量”,在实际生活中用测量培养学生的 “量感”,进一步明确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李老师让学生经历了比、想、找、画、移,建立了厘米的概念,在逐步的探究中掌握了用尺子测量的方法,比较准确的描述 1 厘米有多长,使学生快乐学习,形式数感。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重视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掌握了知识,经历了 “做数学” 的过程,落实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 “量感” 的建立与培养。“做前思”“做中学”“做后悟” 是师生共同探究课堂中核心问题的三部曲,其目标是在问题驱动的引领下,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的过程,从而达到个体的思考充分打开,集体的智慧共享共进的目标。教师做到了。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区别中建立量感,在体验中丰富量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学生根据已有量感选择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很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这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突出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Tina
    Tina3年前

    思维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所以,本节课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体现量感给学生带来的变化。

    Tina
    Tina3年前

    教师创设了大量的形式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到动手用自己的方法 “量一量” 课桌长,在尺子上 “找一找” 1㎝,并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记住 1㎝米的方法,都让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中建立 1㎝、几㎝的表象和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chenmingbao
    chenmingbao3年前

    生活中常见的较直观形象的 “量”,如长度单位的米、厘米等,这类 “量” 可以具体表现出来。如何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这些 “量” 呢?教师可通过开展估一估、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

    chenmingbao
    chenmingbao3年前

    生活中常见的较直观形象的 “量”,如长度单位的米、厘米等,这类 “量” 可以具体表现出来。如何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这些 “量” 呢?教师可通过开展估一估、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

    chenmingbao
    chenmingbao3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亲自比一比、说一说 “1 厘米有多长?” 是学生对 1 厘米的独特体验。 这样,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而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量”,发展学生的 “量感”。

    张文
    张文3年前

    在 1 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建构上,老师十分重视,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从认识尺子开始,先是让学生找尺子上的 1 厘米,再是用手比划 1 厘米,然后找身边的 1 厘米,闭上眼睛想象 1 厘米,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与建构,尤其是让学生猜猜世界各地的 1 厘米是否一样长时,让学生借助尺子进行比较,更是让孩子们感知到度量守恒,让学生将本节课知识中的根深刻理解,让度量标准内化于心,让随后的估计活动、测量活动成为可能。

    张文
    张文3年前

    注重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与量感,这样的活动既是对 1 厘米的巩固,更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这也充分反映出老师丰厚的教育积淀。

    张文
    张文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前置学习单中实践问题的设置,对孩子们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老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要让二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保持长久的兴趣,课堂上的活动一定要有意义、有趣味,教师也一定要懂得时刻弯腰,老师在课堂上以一位倾听者、分享者、助推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探究与交流中,时而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时而又是孩子们的解惑者,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

    张文
    张文3年前

    二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年的数学学习经历,但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学中一定要设计有趣的、好玩的内容供他们探究、巩固、拓展。

    张文
    张文3年前

    本节课中,老师的几个练习设计十分巧妙:心中有数、心中有度、心中有悟,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思考,在戏中有感触,眼睛会骗人、量了才知道,眼睛会骗人、数了才知道,让求真、求实的严谨融入孩子内心,可谓润物无声,无招胜有招!

    张文
    张文3年前

    学生普遍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本节课是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单位的换算,而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重视不够,致使学生缺乏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学生估测物体的长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与物体实际的长度差距较大。教师可在学生认识 1 厘米的基础上,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够不够 1 厘米,再在认识几厘米之后,估计物体的长度。

    张文
    张文3年前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所以,我觉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根据本节课知识特点,教师创设了大量的形式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到动手用自己的方法 “量一量” 课桌长,在尺子上 “找一找” 1㎝,并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记住 1㎝米的方法,都让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中建立 1㎝、几㎝的表象和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张文
    张文3年前

    新课程倡导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数学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先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出发提出问题,创设充分的活动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再通过生活经验上升为自己探寻得来的体验,建构新知反过来应用到数学中。当学生已建立起 1㎝的表象并掌握测量方法后,让学生判断铅笔长几厘米,又让学生先估计后测量数学课本等的长,并判断 4 只小熊量的对错,最后又回到课前的问题情境,量课桌的长、宽、高,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既解决了问题又使学生经历了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再次体验到数学的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张文
    张文3年前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来伟大的发现。”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 “猜想” 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促进知识的建构。教学 1 厘米时,让学生知道尺子 0—1 的长度是 1 厘米,从而猜猜 1—2 有多长?2—3 有多长?几到几的长度是 1 厘米?在此基础上 “猜” 的层次提升到 0—2 有多长?0—3 呢?4—6 呢?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跳跃思维,加快了建构 1 厘米、几厘米的表象。

    张文
    张文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张文
    张文3年前

    在本课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合作有序、分工明确,但部分学生合作能力较差,如:一人操作,一人旁观等。在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要加强。

    张文
    张文3年前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但如何把操作、语言表达与思维的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操作的实效性?

    张文
    张文3年前

    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 1 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 1 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 1 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蓝纸条的长度,并通过交流掌握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张文
    张文3年前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有值得商讨的地方。 这节课教师只是单纯的在完成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很好的。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最后可设计一个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

    张文
    张文3年前

    接着刘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 1 厘米。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 1 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 1 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张文
    张文3年前

    1 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刘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再找一找生活中长 1 厘米的物体,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 1 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

    张文
    张文3年前

    刘老师和二年级 6 班的孩子们一起从教室的 《课桌有多长》入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尺子,面对尺子,二年级的小朋友又有什么样的问题呢?直尺上的数字是干什么的?直尺的 “cm” 是什么意思?直尺上的线表示什么?1 厘米有多长?怎样用直尺进行测量?

    张文
    张文3年前

    本节课中老师注重开展自主学习,供给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构成与发展的过程”.

    张文
    张文3年前

    教师摒弃了 “师生问答” 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

    张文
    张文3年前

    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供给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经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理解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本事,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进取性。

    张文
    张文3年前

    要让二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保持长久的兴趣,课堂上的活动一定要有意义、有趣味,教师也一定要懂得时刻弯腰,老师在课堂上以一位倾听者、分享者、助推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探究与交流中,时而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时而又是孩子们的解惑者,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一稿反思: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测量” 的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本节课我通过 “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 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以及画的方法。 本节课,我们团队比较满意的地方如下:

    1. 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量感。

    2. 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认一认”、“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 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利用小木棍深刻感受 1cm 到底有多长,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3. 关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达到了新课程标准下对新型课堂的要求,达到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本课教学中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展示认识厘米尺的时候节奏太快,观察 1 厘米和比量 1 厘米的活动没有充分落实,导致学生对 1 厘米没有形成准确的概念;在找一找生活中的 1 厘米物体时,学生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大多数学生不能凭借回忆和想象找到准确的物体;整节课下来,老师的发言比较多。 再教学时,我们准备放缓认识厘米尺的速度,让学生先看一看厘米尺并观察有什么发现,1 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指去多次比量,在操作中充分认识 1 厘米;为学生准备生活中长度大约 1 厘米的物体,加深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学习活动中和活动后的追问和反馈,让活动充分落实,充分培养学生的量感。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教案二稿:

    课桌有多长

    一、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 6 单元《测量》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本节课是学生在测量中从厘米的概念引发理解,包括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么测量和如何记录等知识,建立起自最初的长度单位 —— 厘米,使学生能估计出一定的长度,不断明确过程。

    二、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但对尺子已有初步的认识,已初步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直的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长度,但 1 厘米多长还不清楚,没有形成表象。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 —— 厘米(cm);知道 1cm 有多长,清楚 1cm 和几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讨论,发展数学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厘米,会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

    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长度单位 “厘米”,建立量感。

    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小木棒、小卡片

    六、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淘气和笑笑遇到的问题,追问: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

    小结:因为测量工具不同,所以测量结果不同,引出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有统一的工具进行测量 —— 尺子。

    (二) 自主探究,认识尺子

    1. 活动一:认一认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然后把你的发现小组内说一说。(孩子交流时可以走到孩子身边倾听孩子的想法,为下面孩子汇报时做铺垫)

    小组代表汇报:学生可能会说出

    (1) 数字:学生读数并说出尺子上的 0 表示的意义

    (2) 刻度:尺子上一个一个的小道,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

    (3) 厘米:cm 是长度单位,学生均在尺子上找

    如果说不出来可以追问:这表示什么?(如问:这一大格是多少?一大格里有多少小格)

    2. 活动二:认识 1cm

    (1) 寻找 1cm:在尺子上寻找 1cm 的实际表示,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2) 木棒感受:学生感受 1cm 的木棒,再一次加深印象

    (3) 再找一找还有 1cm 吗?在尺子上除了 0~1 是 1cm,还有其他 1cm 吗?

    (4) 生活中的 1cm: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约为 1cm?

    例如:书的厚度,食指的宽度

    3. 活动三:认识几厘米

    (1) 辩论几厘米:寻找直尺中的 2cm,3cm,怎么找?

    (2) 研究几厘米:数格子,一个线段包含了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三) 合作交流,学会测量

    1. 活动四:估一估

    估一估老师发的卡片长度是多少?用 1cm 来估计

    2. 活动五:量一量

    学生独立测量卡片的长度;

    小组交流测量方法;

    (汇报方法;1,对准 0 刻度的,2,对准刻度 1 或者其它的)

    小结强调:通常情况下,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 0 刻度。如 果是对准其它刻度时要注意数出起点到终点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3. 活动六:量一量,画一画

    (1) 看图观察几种不同的方法,测量结果是否正确(为什么有不同的测量方法?这些测量方法有什么异同?引出智慧老人的话,用 0 作为起点比较方便)

    (2) 0 起点和非 0 起点,注意:均可数格子

    4. 活动七:画一画

    (1) 画 4cm 长的线

    (2) 提供两种尺子:0 刻度和非 0 刻度

    (四) 拓展延伸,活用知识

    1. 活动八:透彻理解断尺

    如何在断尺上画线的长

    2. 量出物体多长并进行读数

    3. 计算多个物体堆在一起的高度

    七、 课堂小结,唤起期待

    这节课学习了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还知道了 1 厘米和几厘米之间的关系,最后会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知道了有困难要通过智慧解决问题。

    八、 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统一工具:尺子

    认一认:厘米(cm)、(0 刻度)

    量一量:起点、终点

    画一画:4cm 线段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二稿反思: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测量” 的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本节课我通过 “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 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以及画的方法。

    本节课,我们团队比较满意的地方如下:

    1. 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量感。

    2. 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认一认”、“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 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利用小木棍深刻感受 1cm 到底有多长,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3. 关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达到了新课程标准下对新型课堂的要求,达到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改进了第一次教学中出现的很多不足,比如在展示认识厘米尺的时候节奏放慢,观察 1 厘米和比量 1 厘米的活动充分落实,让学生对 1 厘米形成准确的概念;在教学时,让学生先看一看厘米尺并观察有什么发现,1 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指去多次比量,在操作中充分认识 1 厘米;加深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学习活动中和活动后的追问和反馈,让活动充分落实,充分培养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

    1. 在材料方面,为学生准备的是塑料密封袋,放在桌子中央,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部分学生无法专心听课。

    2. 在课程导入中,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述的测量正对的桌子边的长度无法真正理解,所以下次上课应注意语言表述,帮助学生快速找到测量的是哪条边。

    3. 在找一找生活中的 1 厘米物体时,学生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大多数学生不能凭借回忆和想象找到准确的物体。

    4. 学生对于几厘米的知识讲解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对于几个 1cm 就是几厘米的概括还是不到位,希望下节课能够更好的引导他们。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团队磨课图片:

    我们团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思维碰撞、不断交流,不断总结和反思,在更加深入讨论的过程中将量感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团队合作体现出对教学设计的重视,对各个环节的重视,我们团队将注重每个细节的处理,不断磨练和反思,将每个细微之处都处理的恰到好处。

    团队合作是宝贵的精神,也是在大赛中集合所有人智慧的方式,将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集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也会预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教案终稿:

    课桌有多长

    一、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 6 单元《测量》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本节课是学生在测量中从厘米的概念引发理解,包括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么测量和如何记录等知识,建立起自最初的长度单位 —— 厘米,使学生能估计出一定的长度,不断明确过程。

    二、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但对尺子已有初步的认识,已初步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直的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长度,但 1 厘米多长还不清楚,没有形成表象。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 —— 厘米(cm);知道 1cm 有多长,清楚 1cm 和几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讨论,发展数学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厘米,会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

    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长度单位 “厘米”,建立量感。

    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小木棒、小卡片

    六、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介绍学生坐着的正六边形桌子的边,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自己正对的这条边的长度。

    课件展示淘气和笑笑遇到的问题,追问: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

    小结:因为测量工具不同,所以测量结果不同,引出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有统一的工具进行测量 —— 尺子。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入手,让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工具测量结果不一样,方便测量引出测量工具 —— 尺子。

    (二) 自主探究,认识尺子

    1. 活动一:认一认

    师:引出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关于尺子了解多少?

    请同学们拿出尺子,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然后把你的发现小组内说一说。(孩子交流时可以走到孩子身边倾听孩子的想法,为下面孩子汇报时做铺垫)

    小组代表汇报:学生可能会说出

    (1) 数字:学生读数并说出尺子上的 0 表示的意义

    (2) 刻度:尺子上一个一个的小道,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

    (3) 厘米:cm 是长度单位,学生均在尺子上找

    如果说不出来可以追问:这表示什么?(如问:这一大格是多少?一大格里有多少小格)

    2. 活动二:认识 1cm

    (1) 寻找 1cm:在尺子上寻找 1cm 的实际表示,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2) 木棒感受:学生感受 1cm 的木棒,再一次加深印象

    (3) 学生闭上眼睛,再次感受 1cm 有多长,建立 1cm 的表象

    (4) 再找一找还有 1cm 吗?在尺子上除了 0~1 是 1cm,还有其他 1cm 吗?

    (5) 生活中的 1cm: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约为 1cm?

    例如:书的厚度,食指的宽度(学生会指出很多身边近似 1cm 的物体,对学生提出表扬,善于观察的孩子是值得表扬的)

    3. 活动三:认识几厘米

    (1) 辩论几厘米:寻找直尺中的 2cm,3cm,怎么找?

    (2) 研究几厘米:数格子,一个线段包含了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是学生认识 1cm 和建立 1cm 表象最重要的阶段,学生对 1cm 的认识从此开始,因此本环节设置了很多关于学生认识和感受 1cm 的环节,再多次感受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量感,为之后以 1cm 为基础进行后续的测量奠定基础。

    (三) 合作交流,学会测量

    1. 活动四:量一量 —— 判断测量方法

    (1) 看图观察几种不同的方法,测量结果是否正确(为什么有不同的测量方法?这些测量方法有什么异同?

    学生在分析测量结果和测量方法的过程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但是测量结果只有一个。

    (2) 0 起点和非 0 起点,注意:均可数格子(让学生感受几厘米就是几个 1cm 构成的)

    2. 活动五:估一估

    估一估老师发的卡片长度是多少?用 1cm 来估计,学生会有不一样的估计结果

    3. 活动六:量一量 —— 自己独立测量

    学生独立测量卡片的长度;

    小组交流测量方法;

    (汇报方法;1,对准 0 刻度的,2,对准刻度 1 或者其它的)

    小结强调:通常情况下,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 0 刻度。如果是对准其它刻度时要注意数出起点到终点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4. 活动七:画一画

    (1) 画 4cm 长的线,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1. 将尺子放平 2. 找到起点,如果从 0 开始,沿着尺子画线,画 4cm 长的线终点就到 4cm,停止 3. 在旁边标注 4cm)

    (2) 提供两种尺子:0 刻度和非 0 刻度

    请两位同学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画线的过程,让学生再次感受断尺也可以画线。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在经历了判断测量方法、估一估、量一量的过程,真正的掌握测量的知识,并能为后续的画线做好铺垫,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是在提升学生的量感。

    (四) 拓展延伸,活用知识

    活动七:画一画

    画 4cm 长的线,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1. 将尺子放平 2. 找到起点,如果从 0 开始,沿着尺子画线,画 4cm 长的线终点就到 4cm,停止 3. 在旁边标注 4cm)

    提供两种尺子:0 刻度和非 0 刻度

    请两位同学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画线的过程,让学生再次感受断尺也可以画线。

    透彻理解断尺:知道如何在断尺上画线的长

    设计意图:画一画的环节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画线、并帮助学生知道断尺画线的方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断尺。

    七、 课堂练习

    (一) 根据石头的摆放位置读数

    总结出不管石头怎么摆放,尺子都要对准才能测量

    (二) 计算多个物体堆在一起的高度

    根据桥的高度来计算三种方式下是否能通过

    八、 课堂小结,唤起期待

    这节课学习了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还知道了 1 厘米和几厘米之间的关系,最后会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知道了有困难要通过智慧解决问题。

    九、 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统一工具:尺子

    认一认:(0 刻度)、 厘米(cm)

    量一量:起点、终点

    画一画:4cm 线段

    llzwyk9959
    llzwyk99593年前

    课堂实录视频: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YxODQzNg==.html

    张文
    张文3年前

    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构成与发展的过程”. 教师摒弃了 “师生问答” 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

    张文
    张文3年前

    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供给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经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理解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本事,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进取性。

    张文
    张文3年前

    斯根普将数学理解分为:工具性理解和关系性理解。工具性理解:是指知道事物或某一知识是什么,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张文
    张文3年前

    关系性理解:既要知道事物或某一知识是什么,也要知道为什么(即如何得来的,如何运用的)说明或者证明这个知识。

    张文
    张文3年前

    理解并掌握度量的本质是本课核心内容,学生对度量的认识并不是仅基于尺子测量读出测量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从度量本质出发有所获得和发现。

    张文
    张文3年前

    在数有多少个 1 厘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测量物体的长度就是看 1 厘米长度的累加,度量数量是这样,度量长度也是这样,是将一个一个的 1 厘米累加到一起。

    张文
    张文3年前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认一认”、“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 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利用小木棍深刻感受 1cm 到底有多长,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13016483445
    130164834453年前

    是否能在直尺上找出不同位置的 1cm,能否比划出近似 1cm,能否用不同的方式准确的量出具体的长度里有几个 1cm,是否能画出指定长度,都可以作为判断孩子们是否理解了长度单位的标准。

    13016483445
    130164834453年前

    刘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用食指和拇指比划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 摸一摸 1 厘米长的小棒 找一找尺子里哪段是 1 厘米 找一找我们身边或者自己身体,哪些物体地 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量一量具体线的长度,说出是有几个 1 厘米组成的 画一画具体长度的线,说出你画的线是有几个 1 厘米组成的 这些教学环节都很好的帮助学生发展了量感。

    13016483445
    130164834453年前

    刘老师让娃们在课堂上进行 “比、做、说、想、估” 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推理、想象” 的过程,逐步发展量感。

    13016483445
    130164834453年前

    量感的本质是度量,数量是度量的结果,而数又是数量的抽象,因此,数是对度量结果的表达,是一种符号表达,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度量的本质在于数的表达。

    13016483445
    130164834453年前

    量感的本质是度量,数量是度量的结果,而数又是数量的抽象,因此,数是对度量结果的表达,是一种符号表达,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度量的本质在于数的表达。

    13016483445
    130164834453年前

    “个数”“长度”“重量”“容积”“时间”“面积 “信息” 等等都是我们度量的对象。可以说贯穿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量感是儿童必须具备的数学 “核心素养”。作为教师,我们务必引领学生经历物体度量的过程,努力将量感的培养根植于数学教学之中。

    13016483445
    130164834453年前

    量感就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借助明暗、色彩、线条等造型因素,表达出物体的轻重、厚薄、大小、多少等感觉。

    13016483445
    130164834453年前

    刘老师的把课堂大胆交给孩子,自己担当组织者和引领者,这样的课堂赞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86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86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07:32 · PVG 15:32 · LAX 00:32 · JFK 03:3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