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亲爱的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黑龙江大兴安岭基地的任晶晶。非常荣幸代表黑龙江大兴安岭基地,参加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育课堂展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究” 主题专场活动。非常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的展示、交流的平台!
我参赛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长方形周长》。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与我团队的三位老师一起围绕围绕本次活动主题深入探究,在探究中不断成长。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和同行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各位同仁们取得优异成绩!祝各位专家、同仁身体健康!万事顺遂!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58#r_102839
活动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958#r_102843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958#r_102844
学情调研:https://bbs.xsj21.com/t/1958#r_102845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958#r_102933
一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58#r_117489
教案二稿:https://bbs.xsj21.com/t/1958#r_117496
二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58#r_121823
教案三稿:https://bbs.xsj21.com/t/1958#r_121841
三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58#r_122316
团队磨课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58#r_121855
教案终稿:https://bbs.xsj21.com/t/1958#r_122320
课堂实录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M3NDgwOA==.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Ugc_1.dscreenshot
活动主题解读: 量感就是人们的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运用 “量” 的意识,它是一种对 “量” 的直觉、对 “量” 的敏感性、对 “量” 的直接反映。 在我们小学阶段,我们要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四个方面即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论哪一个方面都离不开数学量感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感受数量、形成量感的重要时期,因此,培养学生的量感对于数学教学至关重要。 而长度量感的培养在学生量感培养的过程中最为基础。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体验,在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想一想的过程中形成表象,也为长度量感的培养做好准备。
选题思考:《长方形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让学生主要学习《什么是周长》、《长方形周长》两方面的内容。《长方形周长》这节课是通过丰富测量活动、积累测量(操作)经验,发展空间观念、体会量感。本节课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特别注重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获得更多、更直观的有关周长的直观经验。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选择测量工具、确定测量方法,与伙伴合作探究,积累更为丰富的实际测量的活动经验,让学生感受量感。本节课将重点放在长、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和展示上,由一般到特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体会量感。在学习中,运用的不仅仅是某一种单一的知识,很多时候是众多知识的融合与交互,对于量感的感知与认识也是在运用中加以整合。因此,本节课借助测量活动,提出四个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试验,在操作中实现量感的多维感知。
学情调研: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多种平面图形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隶属于 “空间与图形” 范畴。在这一单元,主要是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发展对 “量” 的切身感受,促进量感的建立与发展,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有关知识的基础。《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要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就要让学生自己来亲身体验,到实践中来感受量,才能加深理解。在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个动手实践活动,通过微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参与探索周长计算的过程,发现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明白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算理。
【教案一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长方形周长》。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策略的多样化。
3. 在测量、计算、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体会量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卡纸、新世纪动画微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微课导入
课件出示微课。
师:看了微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周长?如果想知道长方形周长是多少怎么办?
同桌讨论解决办法。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体会到解决问题要从方法策略入手,而这种数学素养正是学生全面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量感的形成同时也需要各种感官相互协调配合,让学生通过微课的展示,对长方形进行观察,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量感。
二、合作探索,推理长方形周长
1. 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直尺和长方形纸板,小组探究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 在小组合作动手实践计算后,全班交流不同算法,得出三种算法。
方法一:四条边相加 5+3+5+3=16(厘米)
方法二:两条长加上两条宽 5×2+3×2=16(厘米)
方法三:一条长加一条宽,再乘以 2(5+3)×2=16(厘米)
设计意图:量感的建立,必须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总结提升经验,才能内化新知、加深认识。因此,这个环节的教学,我采用了看图形 — 找策略 — 想算法 — 看演示的教学步骤。这样在数与形的一一对应,图与式的相互诠释中,学生清晰的领会到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既开阔了思路又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了个性。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三、知识迁移,探究正方形周长
1. 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正方形周长的算法。
2. 小组汇报,得出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授课最大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目的。由于有了长方形周长的知识基础进行迁移,学生很容易就能总结出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从环节二到环节三,也体现了由扶到放的教学。
3. 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教科书没有用公式的形式呈现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目的是鼓励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防止学生死记硬背。这个环节是引领学生如何思考的过程,也是周长计算方法逐步抽象的过程,更是对周长本质理解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建立长、正方形周长概念本质的理解。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培养准确的量感,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趣味练习,感悟深化
1. 淘气想靠墙围一个长方形的蔬菜园,长是 6 米,宽是 4 米。可以怎么围?分别需要多长的围栏?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计算的方法。
2.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
3. 淘气用一根 40 厘米长的绳子围成了一个正方形,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吗?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好的练习既巩固复习所学知识,深化学生的认知体验。本节课的练习既有层次性,又不失趣味,还可达到良好的思维训练的效果。三道习题由简单到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交流感受,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板书】
长方形周长
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5+3+5+3=16(厘米) 3+3+3+3=12(厘米)
5×2+3×2=16(厘米) 3×4=12(厘米)
(5+3)×2=16(厘米)
在教学过程中,任老师并没有采用传统的 “公式 — 例题 — 习题” 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让学生更多的进行交流、讨论、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总之,整节课体现了数学的教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实践中应用数学,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体验数学、探索数学。
@guojuan8888 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就是考虑到了孩子的认知特点,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模式中学习,我想是不是更加有利于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呢?咱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了,谢谢您的鼓励,期待您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
任老师通过回忆旧知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以学生的观察、发现、思考为主线,学生在量一量、算一算等实践操作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量感体验,真正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在学习中培养量感意识。
@songyanqiu790913 感谢您的鼓励。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想到的主题就是在操作中体会量感,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体会量感。期待您提出更多宝贵意见。
@育才小学任晶晶 我觉得加上这一环节让学生不仅是将知识进行总结,也是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量感,让量感体验更加真实的展现在学生记忆里,加深理解,巩固动手操作的感性认识。
在小学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论哪一点的完成都离不开数学量感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感受数量、形成量感的重要时期,量感的培养培养对于数学教学至关重要。 而长度量感的培养在学生量感培养的过程中属于种子培养!
任老师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以学生的观察、发现、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量感体验,真正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中,学生经历小组探究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利用学生已有的度量经验,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对量感的感受,学生经历了测量和计算过程,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经历量感。
任老师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量感的认识,在学生已总结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上,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度量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量感的认识。
一定的测量活动的经验,对探究实践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参与积极性高。在具体动手操作,计算周长,展示交流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不断有新的发现,感受着其中蕴含的规律,达到培养学生 “量感” 这一数学素养的目的。
采用了 “看图形 — 找策略 — 想算法 — 看演示” 的教学步骤。这样在数与形的一一对应,图与式的相互诠释中,帮助学生清晰地领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设计很巧妙,既开阔了学生思路又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了个性!我的思考:但这一环节在课堂实施时,教师是不是更得多关注那些能力相对弱的学生,防止他们人云亦云,不能自己真正思考。
加深对长方形周长量感的理解和认识,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我觉得可以作为拓展作业,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并找到解决问题的 “捷径”,也就是通过平移把另外三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体会到:平移后图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周长和原图形的周长相等。
任老师以学生的观察、发现、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中充分探索周长的各种解法,注重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总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探究时间,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量感。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长、正方形的周长概念时,通过让学生摸课本,课桌等面的边线,量长、正方形纸的各边,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并在其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 “做数学” 中学会知识,并为求周长作铺垫。
任老师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思考,让学生在量一量、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程度把握恰当,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节课教材设计的意图就是弱化公式的背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等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体会什么是周长,怎么样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所以本节课设计了多种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任老师用微课的学习回顾周长的概念,引起思考怎样计算长方形周长,引发讨论,随后让学生再合作探索中推理长方形周长,知识迁移中,探究正方形周长,趣练习中,感悟深化学生的认知体验。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
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应该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出示了长方形以后,老师马上请一位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并思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同学们讨论得出答案以后又及时让学生动手测量各边的长度并用多种方法计算,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了学生解题的方法多样化的能力。
任老师在,同学们讨论得出答案以后又及时让学生动手测量,并用多种方法计算,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了学生解题的方法多样化的能力。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
@吉林省德惠市同太乡中心小学 多种方法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更有助于拓展孩子们的思维,这也是北大师版教材最有特色的地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爱上数学。
任老师这节课以学生的观察、发现、思考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等等实践活动,通过小组探究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中亲身经历体验长方形的周长,充分探索周长的各种解法,注重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总结,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抽象知识具体化,再通过知识迁移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从而形成量感,让学生理解体会什么是周长,怎么样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增强量感体验。
量感的建立,必须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总结提升经验,才能内化新知、加深认识。因此,这个环节的教学,我采用了看图形 — 找策略 — 想算法 — 看演示的教学步骤。这样在数与形的一一对应,图与式的相互诠释中,学生清晰的领会到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既开阔了思路又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了个性。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任老师通过微课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通过看图形、找策略、想算法、看演示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体验中形成思维表象。归纳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任老师通过微课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通过看图形、找策略、想算法、看演示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体验中形成思维表象。归纳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长方形周长》这节课是通过丰富测量活动、积累测量(操作)经验,发展空间观念、体会量感。本节课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特别注重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获得更多、更直观的有关周长的直观经验。
本节课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特别注重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获得更多、更直观的有关周长的直观经验。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选择测量工具、确定测量方法,与伙伴合作探究,积累更为丰富的实际测量的活动经验,让学生感受量感。
在第二环节:合作探索,推理长方形周长中,“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直尺和长方形纸板,小组探究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这一问题中,能否再细致一些,安排一些组内的活动,比如:说一说,量一量,算一算。这样,让学生的组内活动更有序。
【教案二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长方形周长》。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策略的多样化。
3. 在测量、计算、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体会量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探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趣味游戏,旧知导入
1.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是周长》,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游戏,看看咱们学的怎么样?
(1)双人对抗游戏。
(2)填空巩固什么是周长。
图形 的长度,叫做周长。
围成一个平面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 )。
2. 师:以前我们的校园里有一处特别受同学们欢迎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的校园植物园了!一到夏天我们的植物园里就种上了鲜花和蔬菜等植物,成为了我们育才小学独具特色的美景!今年我们学校的操场进行了维修,把之前的轮胎植物园清除了,但是学校决定在校园的西北角为我们重新开辟出一块植物园,你们高兴吗?你们看,它是什么形状的啊?现在啊学校想为这块植物园四周围上栅栏,到底需要多长的栅栏?你们能帮帮忙吗?要想知道需要多少栅栏,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如果想知道长方形周长是多少怎么办?学生谈论解决办法。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体会到解决问题要从方法策略入手,而这种数学素养正是学生全面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量感的形成同时也需要各种感官相互协调配合,让学生通过游戏,对图形进行观察,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量感。
二、合作探索,推理长方形周长
1. 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直尺和学习单,小组探究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 在小组合作动手实践计算后,全班交流不同算法,得出三种算法。
方法一:四条边相加 5+3+5+3=16(厘米)
方法二:两条长加上两条宽 5×2+3×2=16(厘米)
方法三:一条长加一条宽,再乘以 2(5+3)×2=16(厘米)
3. 理解计算方法。
针对只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同学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在交流中明确: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
4. 对比评价。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和评价不同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量感的建立,必须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总结提升经验,才能内化新知、加深认识。因此,这个环节的教学,我采用了看图形 — 找策略 — 想算法 — 看演示的教学步骤。这样在数与形的一一对应,图与式的相互诠释中,学生清晰的领会到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既开阔了思路又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了个性。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三、知识迁移,探究正方形周长
1. 在探究出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总结出正方形周长的算法。
2. 汇报,得出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授课最大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目的。由于有了长方形周长的知识基础进行迁移,学生很容易就能总结出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从环节二到环节三,也体现了由扶到放的教学。
3. 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 师总结。
5. 计算出长方形植物园的周长。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教科书没有用公式的形式呈现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目的是鼓励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防止学生死记硬背。这个环节是引领学生如何思考的过程,也是周长计算方法逐步抽象的过程,更是对周长本质理解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建立长、正方形周长概念本质的理解。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培养准确的量感,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趣味拓展,感悟深化
1.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建造植物园的西面是有一面墙的,如果我们靠墙围一个植物园,长是 6 米,宽是 4 米。可以怎么围?分别需要多长的围栏?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与思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量感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全面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即在知识表象与生活经验之间建立有效联结,引导学生依靠熟悉的生活经验感知学习内容。灵活运用长方形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求围栏的长,实际就是求长方形三条边长的和。注意到具体情境中还标明墙的长度 10 米,这不是一个多余的信息;有了这个信息,问题才有两解。第一种解答是利用墙面作 6 米长的围栏;第二种解答是利用墙面作 4 米长的围栏。在加深难度,如果靠两面墙呢?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之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 如果靠两面墙呢?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 趣味运动会比赛答题。
2.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
3. 淘气用一根 40 厘米长的绳子围成了一个正方形,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吗?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好的练习既巩固复习所学知识,深化学生的认知体验。本节课的练习既有层次性,又不失趣味,还可达到良好的思维训练的效果。三道习题由简单到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评价一下自己或同学在本节课中的表现。
设计意图与思考:这既是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程,提炼学习方法。虽然整堂课不乏评价,但课尾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的方式,可以达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效果。
2. 拓展作业:教材 49 页第五题。
设计意图与思考:拓展题,侧重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使思维更加敏捷。加深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和认识,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并找到解决问题的 “捷径”,也就是通过平移把另外三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体会到:平移后图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周长和原图形的周长相等。
【教学板书】
长方形周长
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5+3+5+3=16(厘米) 3+3+3+3=12(厘米)
5×2+3×2=16(厘米) 3×4=12(厘米)
(5+3)×2=16(厘米)
任老师教学中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不仅体会到解决问题要从方法策略入手,还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培养。还让学生形成了量感,同时也学会了相互协调配合。
任老师您好,看到了二稿的设计极具有趣味性,又体现生活化,设计的过程更加的细致。在这里有一些个人看法和任老师探讨交流,开篇我们已经有了游戏的环节,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进行激趣,又能复习旧知,而接下来教师又进入了情境的导入环节,这二者之间同属课前的导入,会不会占用过多的时间。老师用心设计了导入的情镜,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维修,共建栅栏,求栅栏的长度。我认为三年级的学生空间感觉还没有那么强。求长方形周长是求线长,而落实到栅栏植物园的栅栏,就是在一个三维的空间中,栅栏不是一个平面的图形,而是立体的,不仅有线长,而且还涉及到高度问题,这样会不会为后续的学生的理解及操作带来不便。个人看法,有不对之处希望共同探讨交流。
任老师的第二稿,内容相对第一稿的内容,更加细致,考虑的也更加全面。在第二稿的中更加注重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为学校的植物园围围栏为主线,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在第四个环节中,需要让学生解决植物园的栅栏靠一面墙或两面墙分别需要多长的围栏,有的孩子的空间观念不是很强烈,即使画图也不能更好的理解靠墙的意思,在教学中,你是通过怎样引导而让孩子理解的?
【教案三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长方形周长》。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策略的多样化。
3. 在测量、计算、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体会量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探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趣味游戏,旧知导入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是周长》,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游戏,考察一下你们学的怎么样?
(1)双人对抗游戏。
(2)填空巩固什么是周长。
图形 的长度,叫做周长。
围成一个平面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 )。
2. 如果想知道长方形周长是多少怎么办?指名说解决办法。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量感的形成需要各种感官相互协调配合,让学生通过谁有周长的游戏,回忆什么是周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的量感。通过说一说怎么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到解决问题要从方法策略入手,而这种数学素养正是学生全面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合作探索,推理长方形周长
1. 师:请同学们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直尺和学习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 师:你们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指名小组板书,在小组合作动手实践计算后,全班交流不同算法,得出三种算法。边说教师边演示。
方法一:四条边相加 5+3+5+3=16(厘米)
方法二:两条长加上两条宽 5×2+3×2=16(厘米)
方法三:一条长加一条宽,再乘以 2(5+3)×2=16(厘米)
3. 理解计算方法。
针对只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同学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在交流中明确: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
设计意图:量感的建立,必须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总结提升经验,才能内化新知、加深认识。因此,这个环节的教学,我采用了看图形 — 找策略 — 想算法 — 看演示的教学步骤。这样在数与形的一一对应,图与式的相互诠释中,学生清晰的领会到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既开阔了思路又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了个性。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三、知识迁移,探究正方形周长
1. 师 :你能用刚才我们探索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来求正方形的周长吗?
试一试。
生:求正方形的周长
师: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周长你是怎么求的?在探究出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总结出正方形周长的算法。
2. 汇报,得出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 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 师总结。
设计意图:教师授课最大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目的。由于有了长方形周长的知识基础进行迁移,学生很容易就能总结出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也体现了由扶到放的教学。
四、趣味拓展,感悟深化
1.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建造植物园的西面是有一面墙的,如果我们靠墙围一个植物园,长是 6 米,宽是 4 米。可以怎么围?分别需要多长的围栏?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计算的方法。
2. 如果靠两面墙呢?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量感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全面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即在知识表象与生活经验之间建立有效联结,灵活运用长方形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教材中的问题串 4 中的情景,改成我们为我们学校围植物园的情景,引导学生依靠熟悉的生活经验感知学习内容。再根据本校围墙的实际情况,加深难度,如果靠两面墙呢?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之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
2. 淘气用一根 40 厘米长的绳子围成了一个正方形,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吗?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好的练习既巩固复习所学知识,深化学生的认知体验。本节课的练习既有层次性,又不失趣味,还可达到良好的思维训练的效果。两道习题由简单到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评价一下自己或同学在本节课中的表现。
2. 拓展作业:教材 49 页第五题。
设计意图与思考:通过这道拓展题,把今天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侧重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使思维更加敏捷。加深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和认识,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并找到解决问题的 “捷径”,也就是通过平移把另外三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体会到:平移后图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周长和原图形的周长相等。
【教学板书】
长方形周长
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5+3+5+3=16(厘米) 3+3+3+3=12(厘米)
5×2+3×2=16(厘米) 3×4=12(厘米)
(5+3)×2=16(厘米)
认真研读了任老师的教学设计,三稿更加细化,从中可以看出任老师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的,其中二稿中 “校园植物园” 这一情境从导入、到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到联系生活的拓展贯穿始终。三稿中靠墙围植物园作为了的趣味拓展,我想知道任老师这样设计出于怎样的考虑?
@wangchunxia 第三稿游戏导入后直接进入问题串一的学习主题:求长方形的周长,这样更直接的引入问题,不绕弯,让学生在复习什么是周长后,马上进去学习状态,对于接下来的学习更有实效性,同时节省更多的时间放在探索长方形的周长上。
任老师的三份教学设计稿都进行了认真的研读,三稿更加细化,任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实际创设了植物园围栏的情境代替课本中的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中带领学生通过活动进行学习,活动是学生量感的生长点,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并通过参与活动培养了量感。
【教案终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长方形周长》。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策略的多样化。
3. 在测量、计算、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体会量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探究学习单、直尺、小棒、绳子。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思辨周长,明晰概念
1. 双人对抗游戏。
平面图形谁有周长?
男女生代表到前面进行 PK。
2. 填空巩固什么是周长。
总结一下刚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谁有周长,谁没有周长的?说一说?
课件出示:
(1)( ) 图形 ( ) 的长度,叫做周长。
(2)围成一个平面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 ) 。
3. 复习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设疑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长方形图片
如果想知道长方形周长有多长,你们有什么办法?
课件出示:长方形周长的四种测量方法。
判断谁测量的是长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有多长呢?导出课题。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量感的形成需要各种感官相互协调配合,让学生通过谁有周长的游戏,回忆什么是周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的量感。通过说一说怎么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到解决问题要从方法策略入手,而这种数学素养正是学生全面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测量中,计算周长,掌握方法
(一)合作测量计算长方形周长
1. 量一量,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课件: 温馨提示
(1)你想测量哪几条边的长度?
(2)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周长有几种方法。然后同桌之间摆一摆,交流想法。
(3)探究时间为 5 分钟。
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直尺和学习单,以同桌为单位,合作探究,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 汇报探究结果。 指名小组板书,在同桌合作动手实践计算后,全班交流不同算法,得出三种算法。学生边说边演示。
方法一:四条边相加 5+3+5+3=16(厘米)
方法二:两条长加上两条宽 5×2+3×2=16(厘米)
方法三:一条长加一条宽,再乘以 2(5+3)×2=16(厘米)
3. 理解计算方法。
针对只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同学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在交流中明确: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
4. 教师总结:这三名同学的方法都能够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有多长,无论选择哪种方法,只要能够正确的得出长方形的周长就可以。
设计意图:量感的建立,必须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总结提升经验,才能内化新知、加深认识。因此,这个环节的教学,我采用了看图形 — 找策略 — 想算法 — 看演示的教学步骤。这样在数与形的一一对应,图与式的相互诠释中,学生清晰的领会到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既开阔了思路又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了个性。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二)知识迁移,探究正方形周长
1. 你能 用刚才探索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来求正方形的周长吗? 在探究出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总结出正方形周长的算法。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你有几种计算方法?独立完成。
2. 汇报, 说说正方形的周长你是怎么求的? 得出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1)四条边都加起来,3+3+3+3=12 厘米
(2)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一条边是 3 厘米,一共有四条边, 3x4=12 厘米
设计意图:教师授课最大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目的。由于有了长方形周长的知识基础进行迁移,学生很容易就能总结出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也体现了由扶到放的教学。
(三)总结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课件出示: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总结说一说。
4. 教师总结:是的,无论是求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周长,都是算出他们四条边的总和。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教科书没有用公式的形式呈现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目的是鼓励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防止学生死记硬背。这个环节是引领学生如何思考的过程,也是周长计算方法逐步抽象的过程,更是对周长本质理解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建立长、正方形周长概念本质的理解。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培养准确的量感,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生活中,活用周长,优化策略
1. 学校要在西面靠文化墙围一个植物园,长是 6 米,宽是 4 米。你有几种围法?分别需要多长的围栏?
先说一说什么是靠墙围?然后学生在学习单上画一画,完成后,汇报计算的方法。
生边说边演示。
2. 如果靠两面墙呢?
边说边演示。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量感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全面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即在知识表象与生活经验之间建立有效联结,灵活运用长方形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教材中的问题串 4 中的情景,改成为学校围植物园的情景,引导学生依靠熟悉的生活经验感知学习内容。再根据本校围墙的实际情况,加深难度,如果靠两面墙呢?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之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四、演练中,巩固周长,强化量感
1.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算一算咱们学校的篮球场的周长有多少吗?把数学书打开 49 页,把这道题写在书上。
生汇报三种方法。
2. 淘气用一根 40 厘米长的绳子围成了一个正方形,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吗?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用准备好的绳子演示。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好的练习既巩固复习所学知识,深化学生的认知体验。本节课的练习既有层次性,又不失趣味,还可达到良好的思维训练的效果。两道习题由简单到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梳理中,回顾周长,提升能力
1. 回顾总结。
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师生边梳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边课件演示。
2. 课后拓展:教材 49 页第五题。
设计意图与思考:通过这道拓展题,把今天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侧重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使思维更加敏捷。加深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和认识,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并找到解决问题的 “捷径”,也就是通过平移把另外三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体会到:平移后图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周长和原图形的周长相等。
【教学板书】
长方形周长
长方形周长
5+3+5+3=16(厘米) 5×2+3×2=16(厘米) (5+3)×2=16(厘米)
正方形周长
3+3+3+3=12(厘米) 3×4=1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