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李密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 秋】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李密 3上《时间表》

  •  
  •  
    李密 · 3年前 · 698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972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繁荣校区)的李密。很荣幸,能作为东师附小基地校的教师代表,参加本届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感谢新世纪教材编委会、北京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专家、领导们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一个展示、研讨、交流以及促进专业发展的成长平台。

    我将与团队的老师们围绕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 的活动主题对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时间表》一课进行课例研讨,思考探索发展学生 “量感” 的有效策略,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在运用中积累数学思维的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与你并肩、与有荣焉,欢迎同仁们为我们多提宝贵意见,我们将集众思、广忠益,逐步优化教学设计,充盈教学智慧。谢谢大家!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46#r_102750

    【活动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946#r_102838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946#r_102840

    【教案一稿】 https://bbs.xsj21.com/t/1946#r_103168

    【一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46#r_116605

    【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https://bbs.xsj21.com/t/1946#r_116631

    【教案二稿】https://bbs.xsj21.com/t/1946#r_116651

    【二稿课堂观察与研讨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46#r_116683

    【二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46#r_121996

    【教案三稿】https://bbs.xsj21.com/t/1946#r_122000

    【三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46#r_122001

    【团队磨课图片】 https://bbs.xsj21.com/t/1946#r_122306

    【教案终稿】 https://bbs.xsj21.com/t/1946#r_122311

    【课堂实录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Q3NTQ3Ng==.html

    698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441 条回复   2021-09-25 19:35:09 +08:00
    李密
    李密3年前

    【活动主题解读】

    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量感来自于度量,它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快慢等关系的直觉感知。从度量的角度,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所以 “量感” 是对数量进行度量过程或度量结果的感知与感受。在教学中,通过引领学生经历量的意义的建构,将 “量感” 培植于教学之中,让学生体验 “量”,形成对 “量” 的切身感受,建立相关量感,学生才能运用恰当的策略进行估测,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才不会盲目思考,因此建立量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有关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李密
    李密3年前

    【选课思考】

    史宁中教授在《数学思想概论 — 自然界中的数学模型》一书的第二讲关于时间的模型中提到:时间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概念,是最重要的概念,通过时间可以分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顺序差异,事物发生与发展具有先后关系这个事实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时间是关于过程的度量,如何刻画时间的概念,完全依赖人的想象,既然时间是关于过程的度量,人们必须借助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个度量。如果说 “量感” 的培养需要对某一类量进行度量,那么 “时间量感” 的培养就显得最为特殊。一是 “时间量感” 相对而言更为抽象,时间建模的过程历时长且更复杂。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的东西本身就不容易通过直观的方式来理解。二是时间具有非可视化的特点,导致出现教师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轻视学生对 “量” 应有的感知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对 “从量建感” 的忽视,使量感的培养成为了教学的盲区,限制了学生量感素养的有效提升。三是时间量感是客观的,更是一种主观感受,比如每次外出,返程的时间似乎总是短一些。

    简而言之,可以把时间量感的内涵概括为:对时刻和时间(间隔)长短这一过程的度量和感知。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就是通过想象刻画时间概念,借助数学语言描述关于学生对时刻和时间长短等过程的感知。对时间长短这一过程的准确估测(度量), 是时间概念的重要方面,是珍惜时间、学会时间管理、提高应用意识、提升解决与时间相关问题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对时间长短这一过程的准确估测(度量)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 “时间量感” 的培养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年、月、日、时、分、秒)对时间的长短进行度量。

    2. 建立时刻与事件的联系。(如什么时刻做什么事,反之根据事件判断其发生的大概时刻。)

    3. 对时间(间隔)长短的感知。(如做什么事需要多长时间,反之根据时间长短选择可以做的事情。)

    4. 了解时间的差异。(如同一时间,做的事件不同;同一事件,所需的时间不同。)

    《时间表》一课是三年级《年、月、日》单元最后一课,也是小学阶段学习时间的最后一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它是在已掌握了与时间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以 “时间表” 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是一节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从发展学生时间量感而言,这一课无疑是非常好的载体。时间表的设计、制作、调整、完善的过程,就是量感生长的过程。因此,选择《时间表》一课进行研究,意在依托本课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体会时间模型的价值,加强对于时间量过程的度量和感知,在发展学生时间量感的同时提高时间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李密
    李密3年前

    【教案一稿】

    【教学内容】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时间表》。

    【教学目标】

    1. 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会看时间表,能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2. 能独立制作自己的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3. 在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 24 时记时法和计算时间等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 24 时记时法和计算时间等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1. 出示情境图。

    师:请你说一说每一幅图中谁在什么时刻,在做什么?

    2. 教师提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引导学生感受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地的作息时间有所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了解为什么两地作息时间会相差两时。

    设计意图 :通过趣味情境中两位小朋友作息时间不同,了解有关时区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经历过程,促进对时间的感知。

    1. 师:同学们了解的知识可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两地时间表的相关问题。(板书课题:时间表)

    出示小兰和古丽所在学校的上课时间表。

    师:认真观察这两份时间表,说一说从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观察图片、思考。

    2. 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预设:

    (1)学生针对一个时间表来获取信息,例如古丽上午 10 上第一节课,第四节下课是 13 时 35 分。

    (2)学生对两个时间表进行对比,如每天上午小兰和古丽都有 4 节课,上午 11:35 小兰午休而古丽刚刚做完眼保健操,新疆民族小学每节课的作息时间都要比北京启明小学上课时间晚 2 时等。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认识时间表,从不同角度的分析和对比,尽可能获取更多与时间有关的信息,通过充分的探讨,再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促进对时间长短的感知。

    三、实践活动,增加对量感的积累。

    任务一 上午第二节课,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的可能分别是右面的哪个时刻?

    出示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1. 独立学习

    对照上面的时间表,想一想第二节课是在哪个时间段,再找出相应的时刻。

    2. 小组交流

    在组内轮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 全班汇报

    汇总组内的方法,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方法,对汇报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提示。教师让学生明确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一是需要分别在两个时间表中找到上午第二节课的上课和下课时间;二是分析这段时间时针 和分针的位置特征;三是排除时针和分针不具备上述位置特征的钟面的时刻;四是保留下来的那个钟面的时刻,就是所求答案。

    设计意图 :通过寻找相关信息,进行推理,使学生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会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任务二 根据小兰和古丽的对话,将时间表补充完整。

    出示情境图,先读一读,并说一说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

    出示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1. 独立学习

    根据对话内容,将时间表补充完整。

    2. 小组学习

    在小组内轮流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补充时间表的方法,尽可能展示学生的多种方法。并在交流时,引导学生总结要按时上学、放学、遵守时间等。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推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时间的实际问题,在补充时间表的过程中,巩固计算时间的方法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交流总结的过程中,体会惜时守信的重要性;在补充时间表的过程中增加对时间量感的积累。

    四、梳理提升,沉淀对时间的感悟。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师:请独立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时间表,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梳理总结所学知识,经历制作时间表的过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初步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在制定时间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时间的感悟。

    【板书设计】

    时间表

    北京启明小学上课时间表 新疆民族小学上课时间表

    第五节课 13:00~13:40 第五节课 15:00~15:40

    大课间 13:40~14:40 第六节课 15:50~16:30

    第六节课 14:40~15:20 课外活动 16:30~17:30

    15835880438
    158358804383年前

    @李密 李老师的这节课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李密
    李密3年前

    感谢您的点评。希望通过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增强自信和创新意识,以此推动个人思维的发展。

    15835880438
    158358804383年前

    @李密 李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认识时间表,从不同角度的分析和对比,尽可能获取更多与时间有关的信息,通过充分的探讨,再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促进对时间长短的感知

    金色阳光
    金色阳光3年前

    李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依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表、评表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15835880438
    158358804383年前

    @李密 李老师通过观察认识时间表,从不同角度的分析和对比,尽可能获取更多与时间有关的信息,通过充分的探讨,再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促进对时间长短的感知。

    齐会敏
    齐会敏3年前

    本节课很新颖独特,有创意。激趣导入设计的很好:演示地球围绕太阳自转的情景,出示中国地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反向思维设计的好:如果告知某一个时刻,让学生猜测处在不同地区的学生可能在干什么?例如,中午 12 时整。学生思考后回答。

    李密
    李密3年前

    @齐会敏 感谢您的点评。我们将时间与事件建立起联系,将抽象的时间对应熟悉的事件,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lunyulan
    lunyulan3年前

    李老师独特的教学视角,和教学方法,让我们体验到本节课的精彩,时间是一个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李老师让学生把时间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从实际生活中理解时间,感受时间,很好的突破难点。

    李密
    李密3年前

    @lunyulan 感谢您的认可。时间是抽象的,因此我们设计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来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看得见的外在表象,以此促进学生时间量感的发展。

    苗春丽
    苗春丽3年前

    李老师让学生把时间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从实际生活中理解时间,感受时间,很好的突破难点。

    李密
    李密3年前

    @苗春丽 感谢您的点评。建立时间量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随着不断的积累而逐渐建立,我们希望通过搭建这样一种联系,让学生有意识的将时间与具体生活联系起来,发展时间量感。

    十月的雪叶子
    十月的雪叶子3年前

    李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通过比较学习,学生对时间量感有了感知,小组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增加了对量感的积累。

    李密
    李密3年前

    @十月的雪叶子 感谢您的点评。两地的时差现象正是学生的好奇点,以此来唤醒学生对时间的关注。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反向思维设计的好:如果告知某一个时刻,让学生猜测处在不同地区的学生可能在干什么?

    李密
    李密3年前

    @马艳玲 感谢您的点评。希望时差这一趣味性十足的事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时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一个热气腾腾的课堂。

    许静
    许静3年前

    量感源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通过小兰和古丽的时间表,经历读图、制表的过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于量感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量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密
    李密3年前

    @许静 感谢您的认可。本节课是时间学习的最后一课,希望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李野
    李野3年前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总结所学知识,经历制作时间表的过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初步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利用量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李密
    李密3年前

    @李野 谢谢您的点评。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是数学与生活的桥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并有意识的应用于生活之中,更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的时间。

    wangpengyu1995@126.com
    wangpengyu1995@126.com3年前

    简而言之,可以把时间量感的内涵概括为:对时刻和时间(间隔)长短这一过程的度量和感知。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就是通过想象刻画时间概念,借助数学语言描述关于学生对时刻和时间长短等过程的感知。对时间长短这一过程的准确估测(度量), 是时间概念的重要方面,是珍惜时间、学会时间管理、提高应用意识、提升解决与时间相关问题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对时间长短这一过程的准确估测(度量)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

    李密
    李密3年前

    @wangpengyu1995@126.com 十分同意您的说法。如果说 “量感” 的培养需要对某一类量进行度量,那么 “时间量感” 的培养就显得最为特殊。因为 “时间量感” 相对而言更为抽象,时间建模的过程历时长且更复杂。因此加强对于时间量过程的度量和感知,发展学生时间量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wangpengyu1995@126.com
    wangpengyu1995@126.com3年前

    激趣导入设计的很好:演示地球围绕太阳自转的情景,出示中国地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反向思维设计的好:如果告知某一个时刻,让学生猜测处在不同地区的学生可能在干什么?例如,中午 12 时整。学生思考后回答。

    李密
    李密3年前

    @wangpengyu1995@126.com 感谢您的认可。希望通过时差这一激趣导入,能唤醒学生对时间的关注,初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wangpengyu1995@126.com
    wangpengyu1995@126.com3年前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推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时间的实际问题,在补充时间表的过程中,巩固计算时间的方法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交流总结的过程中,体会惜时守信的重要性;在补充时间表的过程中增加对时间量感的积累。

    李密
    李密3年前

    @wangpengyu1995@126.com 谢谢您的关注。这节课是小学阶段学习时间的最后一课,本节课希望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时间的感悟。

    秦洪阳
    秦洪阳3年前

    教学设计中突出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通过想象刻画时间概念,借助数学语言描述关于学生对时刻和时间长短等过程的感知。对时间长短这一过程的准确估测也是时间概念的重要方面,是珍惜时间、学会时间管理解决与时间相关问题的基础,本节课重视培养学生对时间长短这一过程的准确估测,这也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

    李密
    李密3年前

    @秦洪阳 感谢您的认可。时间表作为学习材料,为学生对时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估计、感知和积累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希望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时间量感得到跟进一步的发展,并能掌握恰当的策略进行估测,从而提高估测能力。

    凝香
    凝香3年前

    李老师通过趣味情境中两位小朋友作息时间不同,了解有关时区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总结所学知识,经历制作时间表的过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初步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利用量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李密
    李密3年前

    @凝香 感谢您的点评。我们团队的老师们会继续探索更有效的学习活动,为发展学生时间量感这一领域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cyy19870914
    cyy198709143年前

    通过趣味情境中两位小朋友作息时间不同,了解有关时区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李密
    李密3年前

    @cyy19870914 感谢您的关注与点评。时间本是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希望通过激趣导入,能唤醒学生对时间的关注,初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赵艳艳
    赵艳艳3年前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推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时间的实际问题,在补充时间表的过程中,巩固计算时间的方法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交流总结的过程中,体会惜时守信的重要性;在补充时间表的过程中增加对时间量感的积累。

    李密
    李密3年前

    @赵艳艳 感谢的您关注与点评。时间量感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通过经历不同的学习活动,增加对时间量感的逐步积累。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同时,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并能够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的时间,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15202853892
    152028538923年前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两个时间表中,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时间信息,产生对比的兴趣与欲望。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推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时间的实际问题,在补充时间表的过程中,巩固计算时间的方法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个性成长。

    李密
    李密3年前

    @15202853892 感谢您的关注与点评。希望以时间表为载体,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逐层递进的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时间量感的发展和完善,使学生对抽象的时间有 “感觉”。

    chb13881988197
    chb138819881973年前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是基于儿童视野下的数学学习,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引导启发,学思相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建构的过程,丰实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数学思维,发展推理能力,构建时间 “体系” 量感。

    李密
    李密3年前

    @chb13881988197 感谢您的宝贵建议。我会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积极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加强合作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让课堂富有活力,让量感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得以培养。

    lynn1985
    lynn19853年前

    李老师对时间量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尊重儿童的认知和学习规律,注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认识量、应用量,培养了学生分析、表达、推理等能力。

    李密
    李密3年前

    @lynn1985 感谢您的认可与点评。通过学习量感的相关文献,仔细研读教材,了解到量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因此通过设计具体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时间量感,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对时间量感的积累。

    18043043620
    180430436203年前

    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 “最近发展区”。时间量感的培养是一件长期训练和建立的,需要学生体验和推理,利用经验得出。

    李密
    李密3年前

    @18043043620 十分同意您的观点。时间是抽象又是连续的,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累加、课堂有效的实践活动,都可以促进学生时间量感的发展和完善。

    郭锐
    郭锐3年前

    通过观察认识时间表,从不同角度的分析和对比,尽可能获取更多与时间有关的信息,通过充分的探讨,再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促进对时间长短的感知

    李密
    李密3年前

    @郭锐 感谢您的点评。我和团队的老师们会继续努力,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时间量感的积累。

    郭锐
    郭锐3年前

    《时间表》一课进行研究,意在依托本课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体会时间模型的价值,加强对于时间量过程的度量和感知,在发展学生时间量感的同时提高时间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李密
    李密3年前

    @郭锐 感谢您的点评。时间表是培养学生时间量感非常好的载体,可以借助这一载体增强学生对时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知,我们团队会继续努力开发时间表相关的活动,助力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WX
    WX3年前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以两地不同的时间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时间的思考,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量感。在教学中,以小组合作、思考操作、等方法展开学习,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培养量感落地,实现实践中感知和形成量。

    李密
    李密3年前

    @WX 感谢您的关注。时间是抽象的,将时间与学生熟悉的时间建立对应关系,这是形成时间量感的前提。生活中的时间要提升到数学思维中的时间量,再形成量感,需要生活中的多次经历与丰富的经验积累。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我和团队的老师们会继续研究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活动和教学策略,助力学生时间量感的培养。

    李月123
    李月1233年前

    时间量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在实践中逐渐积累,学生在独学、对学、群学中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时间量感。

    李密
    李密3年前

    @李月123 同意您的观点。时间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因此需要设计有效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我们团队的老师们会继续探究,助力学生时间量感的培养。

    陕西西安沈慧津
    陕西西安沈慧津3年前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有计划、有目的促使学生形成对时间量的定量刻画和定性描述的能力,推动学生对时间量精致化、精细化地把握,不断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量感。

    李密
    李密3年前

    @陕西西安沈慧津 感谢沈老师的高度认可。学生对于时间的感知多是主观的,我们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时刻和时间的长短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完善学生的时间量感。

    WX
    WX3年前

    李老师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推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时间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总结所学知识,经历制作时间表的过程,培养学生利用量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

    李密
    李密3年前

    @WX 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我会努力设计让学生真参与、真体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真感受,对时间有清晰、准确的感知,丰富时间量感的积累。

    杜国婷
    杜国婷3年前

    时间量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在实践中逐渐积累,学生在独学、对学、群学中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时间量感。量感源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杜国婷 是的,在小学数学量感所涉及的 7 个方面中,时间量感更为抽像,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积累,您提到的独学、对学、群学的不同学习方式非常好,我们也关注到,在李老师的教学中用到了 “学习指南”,其中也设计了 1. 个人独立学习 2. 小组学习 3. 全班汇报等学习活动环节,与您提到的所见略同,这样的设计也让学生有了主动探索,体验感知,交流描述的更多机会,对培养量感推波助澜。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认真阅读了李密老师对本次活动主题 ——“量感” 的解读,了解到 “量感 “是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2021 年 5 月,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史宁中教授在 “第十九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 上做了一次题为《为什么强调量感》的讲座,讲座中提到:“‘量感’是 2021 版新课标新提出的一项数学核心素养。” 
    既然是一项数学的核心素养,“量感” 的培养就一定会有数学基本特征 —— 培养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目标设定地精准,对各环节的设计意图阐述清楚,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围绕达成教学目标、落实学生 “四基” 和发展学生量感素养而进行,这一稿的教学设计很规范,环节清晰、任务明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活动设计的也很好,更主要的是每个教学环节之间都体现着对 “量感” 连续和次递的关注和培养。
    李密
    李密3年前

    @cs_fukai 感谢您的高度认可与点评。我也认真学习了史宁中教授《为什么强调量感》这一讲座内容,受益匪浅。史宁中教授对数感和量感的解读:数感对应的数源于数量,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量感对应的数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导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 “数感” 和 “量感” 是度量概念下的两个分支。小学阶段数感,体现在数与代数领域。量感,体现在图形与几何和综合与实践领域。小学阶段的量感更多的体现在了常见的量的学习当中。时间表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的结合,根据作息时间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符合课标的理念。因此我们设计了逐层递进的教学任务,意在通过丰富的活动丰富学生对时间量感的积累,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吉林榆树沈晓东
    吉林榆树沈晓东3年前

    史宁中教授在《数学思想概论 — 自然界中的数学模型》一书的第二讲关于时间的模型中提到:时间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概念,是最重要的概念,通过时间可以分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顺序差异,事物发生与发展具有先后关系这个事实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时间是关于过程的度量,如何刻画时间的概念,完全依赖人的想象,既然时间是关于过程的度量,人们必须借助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个度量。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吉林榆树沈晓东 通过文献查阅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对于数感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对于数的研究,较少涉及量,量感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关于时间量感,中、外数学领域的研究基本为空白,通过对时间概念、时间感与时间模型的学习,了解到时间的量感更为抽象,更具特殊性,因此开展小学生时间量感培养的实践研究也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李密
    李密3年前

    @cs_fukai 的确是这样,量感的学习不应成为教学的盲点,我和团队的老师们会努力挖掘有助于培养时间量感的生长点,打造有效的活动课堂,促进学生量感的发展。

    GRJ475
    GRJ4753年前

    依托本课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体会时间模型的价值,加强对于时间量过程的度量和感知,在发展学生时间量感的同时提高时间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李密
    李密3年前

    @GRJ475 感谢您的关注。本节课《时间表》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学生时间量感的载体。可以借助时间表增强学生对时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知,助力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52181969
    16521819693年前

    简而言之,可以把时间量感的内涵概括为:对时刻和时间(间隔)长短这一过程的度量和感知。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就是通过想象刻画时间概念,借助数学语言描述关于学生对时刻和时间长短等过程的感知。对时间长短这一过程的准确估测(度量), 是时间概念的重要方面,是珍惜时间、学会时间管理、提高应用意识、提升解决与时间相关问题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对时间长短这一过程的准确估测(度量)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

    李密
    李密3年前

    @1652181969 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评。时间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时间量感的培养也最为特殊。我们希望通过《时间表》一课增强学生对于时刻的感受,并对时间的长短有一个客观的感受。建立起时刻与生活、经过时间与生活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时间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表象,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

    维畅w
    维畅w3年前

    《时间表》是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时间虽然经常接触,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容易被理解,因此必须让学生主动探究,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学中,执教者让学生经历了时间表的设计、制作、调整、完善等一系列学习过程,学生经过动手、动脑,形成完整的学习知识的过程,感受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密
    李密3年前

    @维畅w 感谢您的高度认可,十分同意您的观点。对时间长短的准确估计是时间量感的重要方面,是珍惜时间和学会管理时间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对长短的准确估计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学生只有亲自经历这一过程,才能更清晰、更准确的感受时间的长短。

    lj
    lj3年前

    通过时间可以分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顺序差异,事物发生与发展具有先后关系这个事实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时间是关于过程的度量,如何刻画时间的概念,完全依赖人的想象,既然时间是关于过程的度量,人们必须借助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个度量。

    李密
    李密3年前

    @lj 感谢您的点评,我和您一样深有感触。时间的内涵非常复杂,对时间长短的感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和团队的老师们会继续努力探究有效的课堂活动,为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努力探索并不断实践。

    平淡的幸福
    平淡的幸福3年前

    教学设计中突出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通过想象刻画时间概念,借助数学语言描述关于学生对时刻和时间长短等过程的感知。

    李密
    李密3年前

    @平淡的幸福 感谢您的点评。时间的抽象性决定了时间量感的培养有待于不断探究,这节课我们通过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与时间建立起关联,并结合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时间能有所 “感觉”。

    平淡的幸福
    平淡的幸福3年前

    对时间长短这一过程的准确估测也是时间概念的重要方面,是珍惜时间、学会时间管理解决与时间相关问题的基础,本节课重视培养学生对时间长短这一过程的准确估测,这也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

    李密
    李密3年前

    @平淡的幸福 是的,很赞同您的说法。对时间长短的估测可以帮助学生更科学更合理的规划时间,而时间量感的培养正好有助于提高对时间长短的估测能力,即量感的培养也就是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平淡的幸福
    平淡的幸福3年前

    李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通过比较学习,学生对时间量感有了感知,小组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增加了对量感的积累。

    李密
    李密3年前

    @平淡的幸福 感谢您对教学环节的肯定。时间是抽象的,是客观存在的,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趣味性的引入,能够唤起学生对时间的关注。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通过文献查阅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对于数感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对于数的研究,较少涉及量,量感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关于时间量感,中、外数学领域的研究基本为空白,通过对时间概念、时间感与时间模型的学习,了解到时间的量感更为抽象,更具特殊性,因此开展小学生时间量感培养的实践研究也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李密
    李密3年前

    @cs_fukai 感谢您对我们团队选课的认可。这节课极具挑战性,但是《时间表》又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学生时间量感的载体,我们团队的老师们会积极探索有效的学习活动,为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努力探索有效策略。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在小学数学量感所涉及的 7 个方面中,时间量感更为抽像,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积累。感谢 30 楼的杜老师,您提到的独学、对学、群学的不同学习方式非常好,我们也关注到,在李老师的教学中用到了 “学习指南”,其中也设计了 1. 个人独立学习 2. 小组学习 3. 全班汇报等学习活动环节,与您提到的所见略同,这样的设计也让学生有了主动探索,体验感知,交流描述的更多机会,对培养量感推波助澜。

    李密
    李密3年前

    @cs_fukai 感谢您对教学环节的关注。我们在教学中希望可以通过不同环节的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助力学生时间量感的发展。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本届活动是 “量感” 主题研究,如果说 “量感” 的培养需要对某一类量进行度量,那么 “时间量感” 的培养就显得最为特殊。时间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因而时间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通过时间可以分辨事物之间的先后关系,得到事物的顺序差异。在确定事物发生与发展具有先后关系这个事实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这一前提下,即便是在远古时代,人们也能感知时间的存在,基于这样的感知,使得人类逐渐建立起时间概念,并能够借助时间的概念来描述一个事物的发生过程。时间量感更为特殊的地方在于,时间是关于过程的度量,所以刻画时间的概念完全依赖人的想象,人们也必须借助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个度量。

    李密
    李密3年前

    @cs_fukai 感谢您这段有价值的学习资料,十分赞同您的观点。生活中的实践和教学中的有效实践活动,都会丰富时间量感的积累。在未来的教学设计中,我和团队的老师们会丰富学生的活动,重视过程的积累。

    15146374021
    151463740213年前

    它是在已掌握了与时间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以 “时间表” 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是一节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从发展学生时间量感而言,这一课无疑是非常好的载体。时间表的设计、制作、调整、完善的过程,就是量感生长的过程。因此,选择《时间表》一课进行研究,意在依托本课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体会时间模型的价值,加强对于时间量过程的度量和感知,在发展学生时间量感的同时提高时间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李密
    李密3年前

    @15146374021 感谢您的高度评价与认可。本节课是小学阶段学习时间的最后一课,时间表的设计、制作、调整、完善的过程,就是时间量感生长的过程。这节课有助于学生体会时间模型的价值,发展学生时间量感和数学的应用意识,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我们对比了多版本的教材,只有北师版教材把其作为独立的一节课,其他版本教材均没有此课的设置,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北师版应该可以说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

    吉林九台李旭
    吉林九台李旭3年前

    李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引领学生经历量的意义的建构,将 “量感” 培植于教学之中,让学生体验 “量”,形成对 “量” 的切身感受,建立相关量感,学生才能运用恰当的策略进行估测,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才不会盲目思考,因此建立量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有关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李密
    李密3年前

    @吉林九台李旭 感谢您的高度认可与评价。制定时间表和实施时间表的活动本身,就是对时间长短进行估测调整的过程,估测是否准确取决于时间量感,而时间量感又可以通过估测活动得到巩固与完善。

    张彦红
    张彦红3年前

    本节课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角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加强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课堂中不仅重视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欲望,诱发学生去猜想、去探索的思维活动;还重视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体验、操作、思考来解决问题,进行数学归纳,提升数学思想。

    李密
    李密3年前

    @张彦红 感谢您的点评。生活经验对于学生发展时间量感是非常重要的。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着实是在 “量感” 主题下的一次尝试与探索,在探寻小学生时间量感培养的实施路径时,还是建议研究者要站在整个关于时间量感领域的高度进行审视,站在整个教学单元的视角下去构建,这样更能关注到培养 “时间量感” 教学内容连续的观念和连续的次弟,使得对于 “时间量感” 培养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借鉴性和指导性。
    《时间表》一课作为 1~3 年级对时间内容学习的一个节点,其承载的使命不言而喻,正如 43 楼的专家老师所说 “本节课间表的设计、制作、调整、完善的过程,就是量感生长的过程。本课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体会时间模型的价值,加强对于时间量过程的度量和感知,在发展学生时间量感的同时提高时间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李密
    李密3年前

    @cs_fukai 感谢您为本节课提出的建议,这对我们团队来说十分宝贵。我们会站在全局的视角来把握课程的定位,仔细研读教材,开发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如何借助本节课来提升时间量感这方面认真思考、研究和探索。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时间量感” 的培养是从 “时间感知” 开始的,由于时间是抽象的,因此 “时间量感” 的培养有其特有的培养方式与策略。在李老师的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中可以看到李老师先出示了具象且富有激趣的情境图,并进行一个小系列问题串的对话环节:图中是什么时刻?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为什么?引发学生思考、想象。课堂伊始就使学生进入到对时间、事件的感知中,在问题对话中激发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意识。
    李密
    李密3年前

    @cs_fukai 感谢您对第一环节的认可与鼓励。我们希望通过时差这一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唤醒学生对时刻的感知,初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李启舫
    李启舫3年前

    李密老师在《时间表》教学设计中,讲练结合,联系实际拓展延伸,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也让学生体会到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的区别,对于本节课的重点有所突破。让时间量感变成实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简单了很多。

    李密
    李密3年前

    @李启舫 感谢您的点评。通过查阅文献,可以知道时间量感涵盖对具体时刻的感知和对时间段长短的感知。简而言之,可以把时间量感的内涵概括为:对时刻和时间(间隔)长短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就是培养学生对时刻和时间长短的感觉。

    鹿
    鹿3年前

    教师准确的把握了设疑的方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积极的的思维状态。

    李密
    李密3年前

    @鹿 感谢您的点评。希望激趣导入可以唤醒学生对时间的关注,初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鹿
    鹿3年前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效果好,语言清晰,能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性。

    李密
    李密3年前

    @鹿 感谢您的认可与点评。希望能通过努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提供有力的保障。

    鹿
    鹿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安排清晰明了,过渡自然。

    李密
    李密3年前

    @鹿 感谢您的肯定。我会与团队的老师们继续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活动,为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提供有力的支撑。

    鹿
    鹿3年前

    本堂课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板书大方,教师注意归纳总结,能联系书本以外的知识,扩大学生听闻。教学语言形象丰富生动,浅入深出,但与学生互动交流稍显欠缺。 该课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动手动口,注意矫正反馈,注重双基训练。

    李密
    李密3年前

    @鹿 感谢您的宝贵建议,我会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鹿
    鹿3年前

    基本功扎实,能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及分析事件与人物,解决讨论要点有成效。并注重学生的诵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

    ppx
    ppx3年前

    通过 “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议一议,说一说,填一填” 多种方式感知时间量感,在这些丰富的体验中逐步形成的 “量感” 会更加巩固。

    3348044102@qq.com
    3348044102@qq.com3年前

    本课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体会时间模型的价值,加强对于时间量过程的度量和感知,在发展学生时间量感的同时提高时间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李密
    李密3年前

    感谢您的关注与点评。“时间” 本身是很抽象的概念,具有流动性、有序性、不可逆转性、主观体验性…… 没有直观的形象,因此《时间表》这节课是很好的载体,时间表的设计、制作、调整、完善的过程,就是量感生长的过程。学生从中能体会时间模型的价值,可以发展学生时间量感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yuyingjie666
    yuyingjie666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学生理解了时间的概念,体会到了时间模型的价值,在发展学生时间量感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时间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1143487975@qq.com
    1143487975@qq.com3年前

    可以把时间量感的内涵概括为:对时刻和时间(间隔)长短这一过程的度量和感知。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就是通过想象刻画时间概念,借助数学语言描述关于学生对时刻和时间长短等过程的感知。对时间长短这一过程的准确估测(度量), 是时间概念的重要方面,是珍惜时间、学会时间管理、提高应用意识、提升解决与时间相关问题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对时间长短这一过程的准确估测(度量)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

    李密
    李密3年前

    @1143487975@qq.com 感谢您的点评。时间量感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估测活动,制定时间表和实施时间表的活动本身,就是对时间长短进行估测调整的过程,估测是否准确取决于时间量感,而时间量感又可以通过估测活动得到巩固与完善。

    15567080505
    155670805053年前

    这节课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板书大方,教师注意归纳总结,能联系书本以外的知识,扩大学生听闻。教学语言形象丰富生动,浅入深出,但与学生互动交流稍显欠缺。 该课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动手动口,注意矫正反馈,注重双基训练。

    李密
    李密3年前

    @15567080505 感谢您的宝贵建议。我会加强师生间的互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充分体验本节课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量感。

    15567080505
    155670805053年前

    李老师围绕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 的活动主题对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时间表》一课进行课例研讨,思考探索发展学生 “量感” 的有效策略,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在运用中积累数学思维的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李密
    李密3年前

    @15567080505 感谢您的认可。这节课是北师版小学阶段学习时间的最后一课,对于学生体会时间模型的价值,发展学生时间量感和数学的应用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节课具有挑战性,也具有探索性,我和团队的老师们会努力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时间量感的实践活动和有效策略,助力学生量感的培养。

    15567080505
    155670805053年前

    李老师通过 “估一估,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填一填” 多种方式感知时间量感,在这些丰富的体验中逐步形成的 “量感” 会更加巩固。

    15567080505
    155670805053年前

    讲课教师基本功扎实,注重对学生量感的培养。量感是无形的,是需要老师带动学生去感受,去想象。通过实际教学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不断摸索。

    15567080505
    155670805053年前

    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量感来自于度量,它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快慢等关系的直觉感知。从度量的角度,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所以 “量感” 是对数量进行度量过程或度量结果的感知与感受。在教学中,通过引领学生经历量的意义的建构,将 “量感” 培植于教学之中,让学生体验 “量”,形成对 “量” 的切身感受,建立相关量感,学生才能运用恰当的策略进行估测,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才不会盲目思考,因此建立量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有关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李密
    李密3年前

    @15567080505 感谢您的回复。量感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估测活动,在估测和完善的过程中,学生的量感和估测能力将会不断提高。我们会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争取让学生的量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15567080505
    155670805053年前

    李老师在《时间表》教学设计中,讲练结合,联系实际拓展延伸,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也让学生体会到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的区别,对于本节课的重点有所突破。让时间量感变成实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简单了很多。

    李密
    李密3年前

    @15567080505 感谢您的关注。时间量感的建立需要经历实践活动,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建立。因此以时间表为载体,设计了贴合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

    15567080505
    155670805053年前

    时间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概念,是最重要的概念,通过时间可以分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顺序差异,事物发生与发展具有先后关系这个事实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时间是关于过程的度量,如何刻画时间的概念,完全依赖人的想象,既然时间是关于过程的度量,人们必须借助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个度量。如果说 “量感” 的培养需要对某一类量进行度量,那么 “时间量感” 的培养就显得最为特殊。一是 “时间量感” 相对而言更为抽象,时间建模的过程历时长且更复杂。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的东西本身就不容易通过直观的方式来理解。二是时间具有非可视化的特点,导致出现教师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轻视学生对 “量” 应有的感知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对 “从量建感” 的忽视,使量感的培养成为了教学的盲区,限制了学生量感素养的有效提升。三是时间量感是客观的,更是一种主观感受,比如每次外出,返程的时间似乎总是短一些。

    李密
    李密3年前

    @15567080505 感谢您的关注。由于时间量感的特殊性,我和团队老师们会通过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客观存在,并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时间量感的培养和发展,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感知的具体的 “量”。

    15835880438
    158358804383年前

    @15567080505 量感的培养必须是先量再感?

    15567080505
    155670805053年前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推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时间的实际问题,在补充时间表的过程中,巩固计算时间的方法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交流总结的过程中,体会惜时守信的重要性;在补充时间表的过程中增加对时间量感的积累。

    李密
    李密3年前

    @15567080505 感谢您的关注和精彩回复。学生补充时间表的过程就是时间量感逐渐积累沉淀的过程,也为今后科学管理自己的时间打下基础,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15835880438
    158358804383年前

    @15567080505 在交流总结的过程中,体会惜时守信的重要性

    15567080505
    155670805053年前

    时间量感的培养是从 “时间感知” 开始的,由于时间是抽象的,因此 “时间量感” 的培养有其特有的培养方式与策略。在李老师的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中可以看到李老师先出示了具象且富有激趣的情境图,并进行一个小系列问题串的对话环节:图中是什么时刻?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为什么?引发学生思考、想象。课堂伊始就使学生进入到对时间、事件的感知中,在问题对话中激发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意识。

    李密
    李密3年前

    @15567080505 感谢您的关注与点评,非常赞同您的观点。时间是抽象的,因此在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第一个环节,通过趣味的引入,唤醒学生对时间的关注,通过将事件与时间建立对应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孟卫芳
    孟卫芳3年前

    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接受。本节课通过探究、体验、感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理解时间的意义和有序,真正体会时间的价值。

    李密
    李密3年前

    @孟卫芳 感谢孟老师的点评。由于时间是抽象的而且是连续的,学生对时间的理解是由经历不同时间长短的事情而得到发展的,因此一些有效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时间量感的发展和完善。

    15835880438
    158358804383年前

    @孟卫芳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前几节课的基础上学习的,我们一定要把握重点。

    15844048818
    158440488183年前

    时间感是主体体验性的,它受人的主观体验(如痛苦、愉悦)的影响,对时间的长短进行比较准确的估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时间度量单位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实现人类交流与更精细地刻画多样化的现实世界所需要的。

    李密
    李密3年前

    @[15844048818](https://bbs.xsj21.com/member/15844048818) 感谢您的回复。确实是这样,很有挑战性的一节课。我们希望通过这节课,能够让孩子对时间长短的感知更客观,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王玥兮
    王玥兮3年前

    在增加对量感的积累这部分设计很好,通过学生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三个环节来总结出基本方法:一是需要分别在两个时间表中找到上午第二节课的上课和下课时间;二是分析这段时间时针 和分针的位置特征;三是排除时针和分针不具备上述位置特征的钟面的时刻;四是保留下来的那个钟面的时刻,就是所求答案。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李密
    李密3年前

    @王玥兮 感谢王老师的鼓励。在这个环节,试图将时刻与事件建立联系,发展学生时间量感的同时也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盖欣
    盖欣3年前

    “时间量感” 十分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加难以理解。李密老师的教学设计将 “量感” 的体会自然植入到具体情境中,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策略的同时去有目的感知和建模,对于时间的长短进行度量,建立时刻与事件的紧密联系,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量感素养,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李密
    李密3年前

    @盖欣 感谢盖老师的点评和认可。对时间长短的估测是一件比较难的事,它受主观体验(如痛苦、开心)的影响,因此我们将具体事件与时间建立联系,丰富学生对时间的感觉。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新世纪小学数学组委会这一届” 量感 “的选题非常好!在新课程标准即将启用前夕,极具前瞻性和研究性。感谢有这样一个学习和研究的机会! 李老师在重多培养” 量感 “的教学内容中,选择了关于” 时间量感 “的内容 ——《时间表》一课进行研究,想必在选课伊始也是思考良多。具我们的学习所知,关于基础教育小学段” 量感 “的研究,近几年国内外的文献逐渐增多,理有所依,但对于” 时间量感 “的研究国内外还基本处于空白,可以理解为相比长度、面积、质量等其它能够提供直观、度量的量,时间就很抽象,且要思考该如何度量,在怎样活动中去积累和培养学生的” 时间量感 “,所以选择” 时间量感 “内容进行研究是极具挑战性和探索精神的。为李老师团队和其他几个选择《时间表》一课的团队点赞!并期待你们的研究成果!

    李密
    李密3年前

    @cs_fukai 感谢您的鼓励。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但时间量感的培养容易被忽视。我们查阅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究和努力,能为提高学生的时间量感助一臂之力,也能探索出一些发展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我引用一下杜利民老师在回贴中的话:” 虽然时间的知识贴近学生生活,但是时间的内容跨度大,又抽象,时间的数学内涵又广又深,让学生学起来并不容易。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感受时间的 “量”,要多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把时间度量转化为直观的时间尺和整数的竖式计算,去发现时间量中的规律和秘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问、讨论、推理、应用等学习能力。“这里提到了时间与空间,值得我们思考。还提到了时间尺、计算,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尝试。和友队一同借助《时间表》一课进行关于” 量感 “培养的实践研究,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幸事!

    李密
    李密3年前

    @cs_fukai 感谢您的关注,您的建议对于我们团队来说很宝贵。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在如何发展时间量感这一领域充满了挑战和未知,您的建议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也可以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直观的 “时间尺”。再次感谢您,我们会深入研究,争取有所突破。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杜老师还提到:时间表是管理时间的一种手段,是将某一时间段中已经明确的工作任务,清晰地记载和表明的表格,用来提醒使用人和相关人按照时间表的进程活动。本课通过学习能让学生学会制作时间表,并用好时间表来合理利用时间,规划时间和人生。的确,惜时守信的培养是面向学生人生发展,所以课程的设计要站位高远,面向未来的教育。

    李密
    李密3年前

    @cs_fukai 感谢您的鼓励,我们会继续挖掘时间表的必要性和实用价值,并在教学中让学生能有所感受,养成合理规划自己时间的意识,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donghuiqin
    donghuiqin3年前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推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时间的实际问题,在补充时间表的过程中,巩固计算时间的方法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交流总结的过程中,体会惜时守信的重要性;在补充时间表的过程中增加对时间量感的积累。整个过程,让量感在不知不觉中生发。

    李密
    李密3年前

    @donghuiqin 感谢您的点评。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显性的,量感发展目标是隐性的,我们借助知识为依托,希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发展学生时间量感的目标。

    福星高照
    福星高照3年前

    阅读了李老师关于《时间表》一课的教学设计,感受到了李老师在设计上对于学生 “量感” 培养的重视。“量感” 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时间量感” 的培养,对于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体会时间长短有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密
    李密3年前

    @福星高照 感谢您的鼓励。时间比较抽象,以往容易忽视对时间量感的培养,而时间表是发展学生量感非常好的载体,我们希望能挖掘出本节课更大的价值,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李老师借助《时间表》一课进行” 量感 “--” 时间量感 “培养的实践研究。

    提高时间量感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时间量的概念;体会时间量的程度;增加对时间的掌控能力;提升学生的作业效率。

    东师附小基地校 宣

    15844048818
    158440488183年前

    教师设计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时差产生的作息时间不同的问题,产生了研究的必要。打破了以往的只关注自己的周围的作息时间问题,开拓了孩子的视野和见识,让数学与生活、社会、世界联结起来。很新颖。 尹姝萍

    李密
    李密3年前

    @15844048818 感谢尹老师的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是被动去做事情,很少关注时间,希望借助我国两地存在时差这一有趣现象唤醒学生对时间的关注,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此外,也是将时刻与具体事件建立关联,让学生感受到相同的时刻,可能做不同的事,初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好好
    好好3年前

    李密老师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的参与度。学生在活动中亲自感受量的属性,从而对量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对量的经验,同时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李密
    李密3年前

    @好好 感谢您的关注与点评。时间对小学生而言相对抽象,时间建模的过程历时长且更复杂,学生对于时间量的积累就显得更为重要,这些积累起来的经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gy940221
    gy9402213年前

      李老师对时间量感的阐述清晰明了,看完后收获特别大。对导课环节提个小建议。     1. 先出北京图片:说说北京小朋友几时在做什么?   2. 再让学生猜猜:同样的时间鲁木齐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呢?你们猜一猜。 3. 出示乌鲁木齐图片:你猜对了吗?为什么会这样? 4. 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乌鲁木齐时间比北京时间晚 2 小时。 这样设计,趣味性更强。

    李密
    李密3年前

    @gy940221 感谢您宝贵的建议,这样的导入更具神秘感和趣味性。我们团队老师会参考您的建议,做出相应修改。

    wangmin
    wangmin3年前

    李老师对量感理解的比较透彻。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关注,也抓住了本节课的生长点。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什么呢?数量是度量的结果,在本质上,或者说有两种度量,或者说有三种度量,一种度量是对个数的度量和对顺序的度量,就是我们说的自然数,还有一种是长度的度量,长度的度量,后来数形结合都变成了数学的研究对象,两个合在一起,叫做集合,离散集合是个数,连续的就是长度。还有一类量就是:重量 、 容 积 、 时间 、 信息 , 这样的一种度量 。 这样的一种度 量和长度、面积、体积表示的度量不同。数是对度量结果的表达,是一种符号表达,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度量的本质在于数的表达。 二附小 王敏

    李密
    李密3年前

    @wangmin 感谢王老师的精彩点评,看完您的解读很有收获。数学的本质是度量。从度量的角度,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所以 “量感” 是对数量进行度量过程或度量结果的感知与感受。我们希望通过本节课设计一些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在度量时间的过程中,丰富对时间量感的积累。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了解到 “量感” 一词最早并非源于数学,之前在我国教育界并没有出现或被提及,但是在美术、建筑、音乐中量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李老师所授的《时间表》一课中,承载着数学” 量感 “中于关于” 时间量感 “的培养目标,数学时间量感本身就是一种数学抽象以及直观想象的过程。李老师通过对本次活动的主题分析,研读教材,教学设计,相信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定会本着发展时间量感的理念来帮助学生提升量感水平,促进学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李密
    李密3年前

    @cs_fukai 感谢您的关注与点评,团队老师们都很受鼓舞。我们会努力挖掘本节课发展学生量感的生长点,设计有效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量感的积累,实现对时间感受的精准化和精致化。

    15943064597
    159430645973年前

    学生的认知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当现有的知识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就会产生生长的需要。第一个环节两个小女孩在同一时间却在做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引起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让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时间量的愿望,从而丰富学生对量的认识。

    李密
    李密3年前

    @15943064597 感谢您的认可。第一环节通过时差的有趣现象希望能唤起学生对时间的关注,也希望能感受到时刻相同,做的事情可能不同,初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15943064597
    159430645973年前

    在校作息时间表,这个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来说容易理解,能激活学生自身生活经验。探究新知环节,李老师引导学生先自主学习,再交流互学,通过先有针对性地观察一个表,再到对比两个表,引导学生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环节设计遵循学生认知过程,科学合理,有自主学习,有交流合作,互相促进,有个性,有合作,有过程。

    李密
    李密3年前

    @15943064597 感谢您的认可和精彩点评。时间表是发展学生时间量感非常好的载体,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对时间的感知化难为易。

    15943064597
    159430645973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过,数学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 “会思考,会做事”。李老师的设计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有逻辑有步骤地思考问题。

    李密
    李密3年前

    @15943064597 感谢您的认可。知道事实不等于真理解,我和团队的老师们希望通过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樊娜
    樊娜3年前

    “时间” 本身是很抽象的概念,具有流动性、有序性、不可逆转性、主观体验性…… 没有直观的形象,这节课中时间表的设计、制作、调整、完善的过程,就是量感生长的过程。学生从中能体会时间模型的价值,可以发展学生时间量感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李密
    李密3年前

    @樊娜 感谢您的关注。时间量感包括对时间长短的感知,也包括推断某个时刻与哪个实际事件相互吻合,时间表正好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为发展学生量感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15943064597
    159430645973年前

    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生活实践,活动体验中不断感悟。李老师的设计注重调动学生,培养量感。让学生在多样、有效且贴近生活的数学活动中丰富量感的知识储备,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李密
    李密3年前

    @15943064597 感谢您的鼓励。很赞同您的观点,积累起来的活动经验对发展学生的量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5943064597
    159430645973年前

    时间表这一课不是认识某一个时间单位,某一个量,而是综合运用 “时、分、秒”、24 时记时法等知识认识时间表,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学会制作时间表。实质上也是通过应用 “量” 感知量,培养量感。

    李密
    李密3年前

    @15943064597 是的,《时间表》是小学阶段最后学习时间的一节课,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借助时间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在助力量感的生长。

    高俊英
    高俊英3年前

    时间表学生自己回会制定,而且能根据时刻与时间的区别去计算经过的时间,到达的时刻。这个内容学生理解有很多方式方法。

    高俊英
    高俊英3年前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不像长度那样课感知,时间与时刻的区别也是很难的,学生日常生活用语与书面有区别,不便于学生理解。

    李密
    李密3年前

    @高俊英 是的,虽然时间的知识贴近学生生活,但是时间抽象,其数学内涵又广又深,让学生学起来并不容易。为了更好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我们尽可能的多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去发现时间中的规律和秘密,并在发展量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问、讨论、推理、应用等多种能力。

    李向坤
    李向坤3年前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详实,新颖,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推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时间的实际问题,在补充时间表的过程中,巩固计算时间的方法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量感。

    李密
    李密3年前

    @李向坤 感谢李老师的点评和鼓励。时间表是发展学生量感的平台。在认识时间表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制作时间表时,进一步获得对时间长短的感爱,加深对时间长短的感知,丰富量感的积累。

    刘肖
    刘肖3年前

    在教学中,通过引领学生经历量的意义的建构,将 “量感” 培植于教学之中,让学生体验 “量”,形成对 “量” 的切身感受,建立相关量感,学生才能运用恰当的策略进行估测,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才不会盲目思考,因此建立量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有关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李密
    李密3年前

    “时间量感” 是对时间(间隔)长短的感悟”,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 5 分钟的活动体验环节,在体验后进行探究合理制表,这样的两件事...... 前者是 “感”,后者是 “悟”。“感” 就是外界刺激作用于主体生长的,主要是一种亲身经历的体感。“悟” 是主体自身的,主观的,通过大脑思维产生的,依赖基于数感的推理。这样的设计与 “感”、“悟” 的理论做对照,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贴合。

    杨虹
    杨虹3年前

    “量感” 是对量的感受力,也是学生数学学习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发展学生量感需要让学生充分的感受量,引导学生进行多项分析,多层体验,模仿迁移,在大量实践、感受基础上让学生明晰量感,建立量感。李老师的课通过让学生感受,体验,促进学生量感的生成,非常值得我学习。新课标对于量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学习研究,更好的培养孩子。

    李密
    李密3年前

    @杨虹 感谢杨老师的鼓励和点评。非常赞同您的观点,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对量的深度体验,形成具身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对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形成鲜明地表象,就会对时间有深刻的感知,这也是我和团队的老师们探究发展学生时间量感有效活动的一个思路。

    仙女
    仙女3年前

    在教学中,学生理解了时间的概念,体会到了时间模型的价值,在发展学生时间量感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时间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李密
    李密3年前

    @仙女 感谢您的关注。这节课的目标有两条线,一条是发展学生证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条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3944861068
    139448610683年前

    认真学习了李老师的教案设计,受益匪浅!从创设情境,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开始,再到经历过程,促进对时间的感知,然后进行实践活动,增加对量感的积累,最后梳理提升,沉淀对时间的感悟。所有的环节环环相扣,设计合理,值得学习。—— 靖艳双

    李密
    李密3年前

    @13944861068 感谢靖老师的关注和点评。这节课是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小学阶段学习时间的最后一课,因此希望以时间表为依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对时间长短的感知更准确、更精致。

    13944861068
    139448610683年前

    同样任教三年级,能够感受到李老师《时间表》一课很重要,它是在已掌握了与时间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以 “时间表” 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是一节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时间量感,这一课非常有学习价值。 —— 靖艳双

    13944861068
    139448610683年前

    本节课主要是运用 24 时计时法和计算经过时间等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在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靖艳双

    李密
    李密3年前

    @13944861068 感谢您的点评。学生在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也是时间量感发展的过程,可见时间表为发展时间量感一个非常好用的载体。因此,我和团队的老师们会继续挖掘时间表的价值,探索发展学生时间量感的有效活动和教学策略。

    山那边
    山那边3年前

    李老师的设计中,让学生通过对两地的时间表的对比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的分析和对比,促进对时间长短的感知。

    李密
    李密3年前

    @山那边 感谢您的鼓励和认可。通过分析对比两地的时间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希望学生可以感受到:时刻相同,做的事件可能不同,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liyanwen123
    liyanwen1233年前

    李老师的设计中让学生对计时法有了新的认识,结合具体情景作为主线,让学生在主线中体会经过时间的初步感受,在操作、感知、交流中学生学会制作时间表,并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李密
    李密3年前

    @liyanwen123 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评。时间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时间量感的培养也最为特殊。我们希望通过《时间表》一课增强学生对于时刻的感受,并对时间的长短有一个客观的感受。建立起时刻与生活、经过时间与生活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时间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表象,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

    小瓶盖
    小瓶盖3年前

    学生在生活中对时间已经有所了解,在操作感知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并且教会学生珍惜时间。

    李密
    李密3年前

    @小瓶盖 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评。学生在生活中对时间的感知多是主观的,本节课希望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对时间客观的认识和感知,对时间长短的判断更精准,实现量感培养的精致化。

    吉林榆树胡玲
    吉林榆树胡玲3年前

    李老师通过趣味情境中两位小朋友作息时间不同,了解有关时区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我认为无论哪一学科,上课伊始就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探究知识,这是最好的铺垫,会立刻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氛围中!

    李密
    李密3年前

    @吉林榆树胡玲 感谢胡老师的鼓励和认可。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间客观存在,但是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却容易忽视,因此希望通过这一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能感受到时刻相同,所作事件不一定相同,初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张梦娇
    张梦娇3年前

    学习数学不仅是计算,更是思维的活动,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方法,助力量感培养。

    李密
    李密3年前

    @张梦娇 感谢您的点评。多种教学模式的联合使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教学的效果,为实现量感培养提供有力的辅助。

    梁爽
    梁爽3年前

    李老师对培养量感的涵义理解深刻,特别是对时间量感的解析,如 “一是 “时间量感” 相对而言更为抽象,时间建模的过程历时长且更复杂。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的东西本身就不容易通过直观的方式来理解。二是时间具有非可视化的特点,导致出现教师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轻视学生对 “量” 应有的感知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对 “从量建感” 的忽视,使量感的培养成为了教学的盲区,限制了学生量感素养的有效提升。三是时间量感是客观的,更是一种主观感受,比如每次外出,返程的时间似乎总是短一些。” 可见李老师对本节课前已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对本节课的执教也增加信心,值得学习。

    李密
    李密3年前

    @梁爽 感谢您的关注和认可。这节课极具挑战性,前期查阅了大量资料,团队老师们深入学习研究,希望能为本节课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通过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为学生量感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梁爽
    梁爽3年前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并且经历了多种教学方式,独立学习 —— 小组交流 —— 集体学习,让学习发生在每个孩子身上,孩子们思想产生碰撞,激起学习的火花和热情。

    李密
    李密3年前

    @梁爽 感谢您的关注与点评。“时间” 本身是很抽象的概念,具有流动性、有序性、不可逆转性、主观体验性…… 没有直观的形象,因此《时间表》这节课是很好的载体,时间表的设计、制作、调整、完善的过程,就是量感生长的过程。学生从中能体会时间模型的价值,可以发展学生时间量感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韩兆红
    韩兆红3年前

    量感的持续发展需要思维去内化,通过思维的参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从而建立时间量的清晰概念。

    李密
    李密3年前

    @韩兆红 感谢您的宝贵建议。学生对于时间的认识多是主观的,对时间长短的估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对时间长短的估计是时间量感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因此,希望本节课的的教学,能让学生对时间长短的判断更客观,对时间的感悟更深刻。

    17767700334
    177677003343年前

    量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直观感受,它是对大小、重量、快慢的感受,小学生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尤其对时间的量感,由于其不可视性,所以更为抽象。李老师通过学生制定时间表,引导学生去主动感受时间的长短,通过课上安排的 “5 分钟能做哪些事” 学习活动,学生对时间有了更深入,细致、直观化的体验。这些实践活动,都有效的促进了学生量感的形成。--------- 高秀凤

    xiacc649
    xiacc6493年前

    @17767700334 您说的太好了!量感是需要通过过程来度量的。用特定的时间做的事情的多少和做特定的事情所需的时间来度量。在此教学设计中,我们采用了前者度量,并基于此,来推理做特定事情所需的时间。

    李密
    李密3年前

    @17767700334 感谢您的关注与点评。希望以时间表为载体,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逐层递进的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时间量感的发展和完善,使学生对抽象的时间有 “感觉”。

    wanglu
    wanglu3年前

    李老师在《时间表》这一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有机会展示多种方法,有利于加深对时间量感的体验。最后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时间安排,有利于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时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成长,

    李密
    李密3年前

    @wanglu 感谢您的分享,量感的培养是一个较长期的、反复体验、不断矫正的过程。通过前期的经历与记录,课堂的实践与反思,后期的调整与制定这一连串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经历制作时间表的过程,在培养时间量感的同时,掌握制定时间表的方法,并将数学化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时间的管理,让学生伴随着对时间的 “感觉” 有意识在未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合理的安排,形成时间管理的观念。

    13644407563
    136444075633年前

    非常欣赏李老师在课堂上设计的体验 “5 分钟” 的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时间的 “流逝” 进而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李老师通过设计体验时间的环节培养学生对时间的量感从而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调整自己的周末时间表,在此之前并未看到学生的时间表,建议学习之初展示交流学生各自的时间表,调整后对比说一说,为什么学习感受时间之后要进行调整.

    李密
    李密3年前

    @13644407563 感谢您的关注与点评。“时间” 本身是很抽象的概念,具有流动性、有序性、不可逆转性、主观体验性…… 没有直观的形象,因此《时间表》这节课是很好的载体,时间表的设计、制作、调整、完善的过程,就是量感生长的过程。学生从中能体会时间模型的价值,可以发展学生时间量感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17767700095
    177677000953年前

    本课是《年月日》单元的第三节课,学生已经积累了前两节课掌握的年月日的知识和计算经过时间的技能,本节课会调动学生经验,综合运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怎样延续学生已经积累的关于时间的量感经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时间问题的能力,李老师关注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抽象的时间量感,是很好的培养学生进一步形成时间量感的教学策略。

    李密
    李密3年前

    @17767700095 感谢您的认可与点评。通过学习量感的相关文献,仔细研读教材,了解到量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因此通过设计具体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时间量感,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对时间量感的积累。

    chaochao2021
    chaochao20213年前

    本节课以时间表为主题,对时间量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探索。什么是时间量感?李老师将时间量感的内涵概括为:对时刻和时间(间隔)长短这一过程的度量和感知。如何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呢?我想首先应该把握学生对时间都有哪些切身体验,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关于时间的经验,以此为出发点才能更好的确定培养学生哪方面的量感,到何种程度。

    李密
    李密3年前

    @chaochao2021 感谢您的问题。如果说 “量感” 的培养需要对某一类量进行度量,那么 “时间量感” 的培养就显得最为特殊。时间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因而时间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通过时间可以分辨事物之间的先后关系,得到事物的顺序差异。在确定事物发生与发展具有先后关系这个事实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这一前提下,即便是在远古时代,人们也能感知时间的存在,基于这样的感知,使得人类逐渐建立起时间概念,并能够借助时间的概念来描述一个事物的发生过程。时间量感更为特殊的地方在于,时间是关于过程的度量,所以刻画时间的概念完全依赖人的想象,人们也必须借助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个度量。

    haohanchangkong
    haohanchangkong3年前

    李老师在课堂上设计的体验 “5 分钟” 的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时间的 “流逝” 进而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李老师通过设计体验时间的环节培养学生对时间的量感从而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李密
    李密3年前

    @haohanchangkong “时间量感” 是对时间(间隔)长短的感悟”,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 5 分钟的活动体验环节,在体验后进行探究合理制表,这样的两件事...... 前者是 “感”,后者是 “悟”。“感” 就是外界刺激作用于主体生长的,主要是一种亲身经历的体感。“悟” 是主体自身的,主观的,通过大脑思维产生的,依赖基于数感的推理。这样的设计与 “感”、“悟” 的理论做对照,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贴合。

    15543196633
    155431966333年前

    这节课很新颖独特,有创意。激趣导入设计的很好:演示地球围绕太阳自转的情景,出示中国地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反向思维设计的好:如果告知某一个时刻,让学生猜测处在不同地区的学生可能在干什么?例如,中午 12 时整。学生思考后回答。本课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体会时间模型的价值,加强对于时间量过程的度量和感知,在发展学生时间量感的同时提高时间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李密
    李密3年前

    @15543196633 谢谢您的关注。这节课是小学阶段学习时间的最后一课,本节课希望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时间的感悟。

    甜甜圈
    甜甜圈3年前

    《时间表》这一课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时间量感确实有很大的必要性。李老师的教学第三环节小兰和古力看到的可能是哪个时刻,让学生从独立思考到小组交流再到全体交流的过程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讨论,非常有意义和价值,这个环节通过思考理解讨论正是培养学生时间量感的良好机会,量感不应是在老师的一问一答中培养,而是在自己和伙伴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找到对时间的量的感知。非常欣赏李老师这一环节的教学处理。

    李密
    李密3年前

    @甜甜圈 在小学数学量感所涉及的 7 个方面中,时间量感更为抽像,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积累,在教学中用到了 “学习指南”,其中也设计了 1. 个人独立学习 2. 小组学习 3. 全班汇报等学习活动环节,让学升在独学、对学、群学的不同学习方式中相互促进、助力思维的生长,这样的设计也让学生有了主动探索,体验感知,交流描述的更多机会,对培养量感推波助澜。

    李懿轩
    李懿轩3年前

    认真学习了李老师的第一稿,对教学中看一看说一说的环节中,孩子们判断第二节课是哪个时刻的环节很感兴趣,期待李老师的课堂实录。这个环节对于培养学生量感有重要的作用。时间量感很抽象,对于本节课来说,能够形成某一时段的量感,进而判断钟面上某一时刻在不在这个时段内,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思考过程和转化;学生也可能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期待这一环节的精彩呈现。

    李密
    李密3年前

    @李懿轩 感谢您的分享,对于给出时间段推断是哪个钟面的时刻问题,我们前期的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没有时间表之前也可以很好的把握,在进行教材的对比分析时人教版的教材这个问题呈现是在二年级上,没有学习掌握计算经过的时间以前。我们将本节课突破的难点定义在基于时间量感的时间表的制作及掌握制作时间表的方法。

    飞天小女警
    飞天小女警3年前

    李老师设计的第二个环节中,学生先经历观察认识时间表,再从不同角度的分析和对比,引发学生对时间的思考,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量感。学生独立思考,仔细观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期待李老师在课堂实录中的具体呈现。

    李密
    李密3年前

    @飞天小女警 感谢您的关注。这节课的目标有两条线,一条是发展学生证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条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芬芬
    芬芬3年前

    不可否认数学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时间表这一课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时间是抽象的,但时间表又是直观可视的。李老师的一课在于让学生切身感受抽象的时间,建立时间量感,经历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不仅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合理规划时间!

    李密
    李密3年前

    @芬芬 确实如您所说量感是应该现有 “感” 才有 “悟”,量感的培养是一个较长期的、反复体验、不断矫正的过程。通过前期的经历与记录,课堂的实践与反思,后期的调整与制定这一连串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经历制作时间表的过程,在培养时间量感的同时,掌握制定时间表的方法,并将数学化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时间的管理,让学生伴随着对时间的 “感觉” 有意识在未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合理的安排,形成时间管理的观念。

    安明辉15804436003
    安明辉158044360033年前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有机会展示多种方法,有利于加深对时间量感的体验。最后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时间安排,有利于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时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成长

    李密
    李密3年前

    @安明辉15804436003 时间是抽象的,将时间与学生熟悉的时间建立对应关系,这是形成时间量感的前提。生活中的时间要提升到数学思维中的时间量,再形成量感,需要生活中的多次经历与丰富的经验积累。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我和团队的老师们会继续研究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活动和教学策略,助力学生时间量感的培养。

    18844001399
    188440013993年前

    时间这一课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时间是抽象的,但时间表又是直观可视的。李老师的一课在于让学生切身感受抽象的时间,建立时间量感,经历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不仅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合理规划时间

    李密
    李密3年前

    @18844001399 感谢您的宝贵建议。学生对于时间的认识多是主观的,对时间长短的估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对时间长短的估计是时间量感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因此,希望本节课的的教学,能让学生对时间长短的判断更客观,对时间的感悟更深刻。

    15590282699
    155902826993年前

    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李老师通过设计体验时间的环节培养学生对时间的量感从而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调整自己的周末时间表,在此之前并未看到学生的时间表,建议学习之初展示交流学生各自的时间表,调整后对比说一说,为什么学习感受时间之后要进行调整。不可否认数学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时间表这一课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时间是抽象的,但时间表又是直观可视的。李老师的一课在于让学生切身感受抽象的时间,建立时间量感,经历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不仅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合理规划时间!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有机会展示多种方法,有利于加深对时间量感的体验。最后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时间安排,有利于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时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成长

    李密
    李密3年前

    @15590282699 感谢您的认可与点评。通过学习量感的相关文献,仔细研读教材,了解到量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因此通过设计具体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时间量感,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对时间量感的积累。

    谢志虹
    谢志虹3年前

    情境教学,运用 24 时记时法和计算时间等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

    xiacc649
    xiacc6493年前

    @谢志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开始就吸引孩子眼球,投入课堂学习。

    李玉晶
    李玉晶3年前

    李老师依托本课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体会时间模型的价值,加强对于时间量过程的度量和感知,在发展学生时间量感的同时提高时间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bwwsyt
    bwwsyt3年前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推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时间的实际问题,在补充时间表的过程中,巩固计算时间的方法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交流总结的过程中,体会惜时守信的重要性;在补充时间表的过程中增加对时间量感的积累。

    杨秀琪
    杨秀琪3年前

    “时间量感” 相对而言更为抽象,时间建模的过程历时长且更复杂。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的东西本身就不容易通过直观的方式来理解。且时间具有非可视化的特点,导致出现教师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轻视学生对 “量” 应有的感知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对 “从量建感” 的忽视,使量感的培养成为了教学的盲区,限制了学生量感素养的有效提升。时间量感是客观的,更是一种主观感受,比如每次外出,返程的时间似乎总是短一些。 教师准确地建立时间模型,利于学生时间量感的掌握

    李密
    李密3年前

    @杨秀琪 感谢您的分享,让学生在时间表的制作中对时间量进行深度体验,开展丰富的估测活动,加强学生对叠加量的感悟,促进学生形成具身经验,让时间量感在实践活动中拔节生长。在估计、制定、调整、合理规划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深度唤醒就学生的时间意识,激发学生有效时间管理的观念。

    杨秀琪
    杨秀琪3年前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中,学生交流补充时间表的方法,尽可能展示学生的多种方法。并在交流时,引导学生总结要按时上学、放学、遵守时间等,渗透德育。

    王绪荣
    王绪荣3年前

    时间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就潜移默化地感知到 “时间” 这一量感的存在,但这仅是粗浅的认识。尤其是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没有自己的亲身体会,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了。因此,在课堂上,李老师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体验,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冯爱爱
    冯爱爱3年前

    培养学生对时间长短这一过程的准确估测(度量)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本节课李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交流,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体会时间模型的价值,加强对于时间量过程的度量和感知,同时培养学生了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李密
    李密3年前

    @冯爱爱 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评。时间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时间量感的培养也最为特殊。我们希望通过《时间表》一课增强学生对于时刻的感受,并对时间的长短有一个客观的感受。建立起时刻与生活、经过时间与生活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时间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表象,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

    黑龙江大庆郑楠楠
    黑龙江大庆郑楠楠3年前

    “量感” 比较抽象,“时间量感” 相对而言更为抽象,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的东西不容易通过直观的方式来理解,李老师这节课功课做的非常充分,有有力的理论支撑,课堂中通过情景图,问题串,小组合作有效的解决难点。

    李密
    李密3年前

    @黑龙江大庆郑楠楠 时间表这一课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时间是抽象的,但时间表又是直观可视的。让学生切身感受抽象的时间,建立时间量感,经历制作时间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量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合理规划时间。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有机会展示多种方法,有利于加深对时间量感的体验。

    东师附小石迎春
    东师附小石迎春3年前

    认真阅读了李老师的教学研究,收获特别大,李老师团队对这个量感的主题研究的特别深入。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您,这个也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两个难题。一是如何让儿童理解时间这个概念呢?我在一年级教学生认识钟表的时候,学生举手问我:老师,时间是什么?我怎么看不到、摸不到呢?对于时间是什么,如何让儿童去感知呢?二是如何让儿童具有时间感呢?我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难题,就是早上 9 时,儿童不知道这个时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时刻?我是刚起床呢?还是在吃午饭呢?儿童对于这样一个具体的时刻,他无法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结合起来,也就是没有时间观念。以上是我的两个困惑,希望能够李老师一起探讨。

    xiacc649
    xiacc6493年前

    @东师附小石迎春 时间和长度、面积、体积不同,它的确看不见也摸不到,也没有像尺子这一类的测量工具来度量。但是时间能不能度量呢?我想是可以的。时间的度量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一是在特定时间内能做多少事情,而是做特定的事情需要多长时间。他们都指向用事件来度量,换句话说,我们也可以把 “事情” 当作时间的 “尺子”。

    15880601603
    158806016033年前❤️1

    《时间表》是小学阶段学习时间的最后一节课,也是培养学生时间量感的最关键时刻。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从生活实际出发并从中获得数学信息,感受地域间的时间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后通过让同学独立学习、小组交流和全班汇报的学习方式将补全时间表,就在这思考、交流、调整、完善的过程中,慢慢的培养学生的量感。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学,在学生生成基础上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李密
    李密3年前

    @15880601603 感谢您的关注。这节课的目标有两条线,一条是发展学生证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条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李密
    李密3年前

    【一稿反思】

    本节课以时间表为载体,学生通过读表、识表,知道在什么时刻做什么事;知道做一件事经过了多长时间;从什么时刻开始到什么时刻结束。经过试教后发现,本节课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时间量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但是仍不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制订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即学生对于时间长短的感觉仍有欠缺。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在被动的解决时间的相关问题,却没有提供一个有效的活动来为学生搭建一个梯子,让学生对时间长短的感知更加清晰和牢固,因此在制定自己时间表的时候没有抓手,更别提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即学生对时间长短的感觉并没有内化。因此,接下来我们团队将以此为重点,调整教学设计,探索如何更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15943088565
    159430885653年前

    李老师选择 “时间表” 这节课作为研究课,特别有意义。时间表对每个人来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就更重要了。通过时间表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体会到合理安排时间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能够合理安排时间。时间看不到摸不着,没有办法直接感受它的长短,所以就有必要借助具体的活动来感受时间的长短。李老师在本节课设计了一个体验 5 分钟的活动,借助 5 分钟能做的事情来感受 5 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推导估计更长的时间,以此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建立时间观念,应该说 5 分钟的活动比较有意义。但是是不是又有些单一?5 分钟的活动相对来说是否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有些活动所用的时间是不能这样类推的,如写日记、写作文、做一道思考题等等,而且 5 分钟的活动不太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以我想能否从调查入手,连续记录几天日常做事所需要的时间,这样学生对常做的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有个大概的估计,建立时间观念。为自己制定时间表积累经验。

    李密
    李密3年前

    @17767700095 @15943088565 儿童对完成一件事情时间长短估计的方法,一种是通过不断记录完成这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最后得出自己对这件事时长的估计。另一种就依靠逻辑推理,借助一个单位时间标准,通过 “运算” 或者数出要估计完成这件事包含了多少个标准的时间单位,以此来估计事件的长短。本节课我们两种估计的方法都有体现。其实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不一定能从头做到尾得出一个时间段,然后再按照近乎合理这个时间段来执行,我们也会经常用到推理运算的方法。(比如我翻译一个章节要 3 天,5 章我大约需要 15 天。给我 15 天的时间差不多就足够了。)这 5 分钟的意义就在于如何使用一个单位时间标准去估计一件事儿时间的长短,让孩子感受到生活要去留意各种事情完成的时间长短,以及自己的 5 分钟、10 分钟、20 分钟这些时间的叠加量能做哪些事情,积累丰富的时间参照点,从而建立比较客观的时间量感,更好的规划管理自己的时间。

    5577
    55773年前

    这节《时间表》一课李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应用意识,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借助问题培养学生的时间 “量感” 和惜时守信的好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得到所需信息和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养成惜时守信的习惯,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的 “量感” 转化成数学中的 “量感”,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数学 “量感”。

    李密
    李密3年前

    @5577 量感源于度量,时间量感的建立和完善当然离不开估测活动。制定时间表和实施时间表的活动本身,就是对时间长短进行估测调整的过程,估测是否准确取决于时间量感,而时间量感又可以通过估测活动得到巩固与完善。从发展学生时间量感而言,时间表是很好的载体,它的设计、制作、调整、完善的过程,就是量感生长的过程。体会时间模型的价值,发展学生时间量感和数学的应用意识,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15943088565
    159430885653年前

    同时,连续记录同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如写数学作业、画一幅画等等,学生对一件完整的事情所需的时间有个大概的估计。

    xiacc649
    xiacc6493年前

    @15943088565 连续记录同一件事情所需的时间确实是能非常好的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但是像写数学作业等可能更多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关注,课上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视角和观念,留在课后进一步探索和积累。

    李密
    李密3年前

    【学情分析】

    《时间表》是 2013 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并学会了时、分、秒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了单位时间有多长。本单元则又认识了年、月、日,平年和闰年,24 时计时法等,对时间的长短有了初步的体验,时间量感得到了初步发展。学生在 “1 秒”“1 分”“1 时” 这些 “单位量” 的学习时,已经基本掌握了感知 “单位量” 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有初步的量感积累基础。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时间量感,我们运用访谈法,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前测。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的学情,从校内的 15 个班级中随机选取了学号为 1、11、21、31 号的学生,共计 60 人进行了访谈。

    一、访谈问题及设计意图

    通过梳理文献资料,研究团队认为 “时间量感” 的内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时间(间隔)长短的感悟,时间(间隔)是客观的,但个人对时间长短的感受是主观的,让主观感受更客观是发展学生时间量感的重要目标;其二,“量感源于度量”,时间量感是对事件过程的度量,需要借助具体的事件进行。通俗地说,就是 “做特定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和 “在特定时间内能做多少事”。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设计了以下访谈问题。

    问题 1.

    (1)周日,你都做什么?

    (2)上学日,你几点起床?

    (3)从家到学校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4)吃早饭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 了解学生对事件的描述和表达是否会主动考虑时间维度,是否对时间有所感知,学生对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时间意识程度如何。

    问题 2.

    (1) 你觉得 1 小时长吗?

    (2) 你觉得什么时间长?什么时间短?(请举例说明)

    (3)你和爸爸妈妈出去玩儿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 “去和回来的时间一样” 吗?

    设计意图: 了解学生对时间长短和快慢的感受。

    问题 3. 你觉得自己 5 分钟你能写多少个字?

    设计意图: 对比分析学生对自己做事效率的预制是否确切,借助具体事件的度量是否客观。

    二、访谈发现与结论分析

    根据访谈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三年级学生的时间意识普遍不强,对时间的关注度不够。

    学生对于时间的经验积累生活中可能主要依赖于家人对既定事件的催促,例如,被父母叫醒起床,被提醒吃饭、写作业、睡觉等;在学校中则主要来源于上下课的铃声。在问到学生 “从家到学校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时,有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或说的与实际情况相差比较大。在问及 “你周日都是怎么安排的” 这一问题时,多数孩子表示,“我一般会玩儿、写作业、上课外班”;鲜少有孩子会使用带有时间的词表达,“我上午去学游泳,下午上英语课,晚上读书写作业”;有的孩子甚至对自己所上的 “游泳课” 是多长时间也不太清楚。从访谈中可以看出,孩子在自主的日常表达中很少会考虑时间维度,对时间的关注较少,时间意识稍有欠缺。

    第二,学生对于时间长短的感觉主观性较强。

    学生对时间长短的个人主观感觉较强,对时间的客观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例如,在学生谈及 “1 个小时长吗” 这个问题时,多数学生表示:“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1 个小时就很短;如果让我做无聊的事情,我就会觉着 1 个小时很长。”“我下楼玩儿的时候 1 个小时很快,写作业和练钢琴的时候 1 个小时很长。”“我觉着睡觉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好像刚睡着就醒了。”“我上跆拳道课的时候时间过得特别快,上英语课的时候时间过得很慢。”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多数孩子对于客观存在的 “1 时”,做不同的事情时会有不同的体会,个人的主观感觉较明显。

    第三,借助 “单位” 量感推理 “叠加量” 的意识不强。

    当访谈学生 “5 分钟能写多少字” 时,学生的回答千差万别。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大约能写二十多个字,有约 30%的学生认为大约能写三百字,甚至四百、五百多,只有少部分学生的回答与实际较为贴切,认为自己能写 90 个字左右。但当问及 1 分钟能写多少字时,大多数学生能较为客观的表示自己一分钟能写 15 个字左右。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对像 “1 分”“1 时”“1 秒” 这样的 “单位量” 有了一定的感知和经验积累,因此,其对 1 分钟的认识是较为客观的;而对于像 “5 分钟” 这样的 “叠加量” 的认识相对更为主观一些。由此可见,三年级学生的时间量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借助 “单位” 量感推理 “叠加量” 的意识不强,对时间量感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相应调整。

    【教材分析】

    一、选题思考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 “量感”,选择《时间表》进行研究,意在依托本课进一步促进学生时间量感的发展。那么 “时间量感” 为何?它的内涵是什么?应该把握哪些要素?专家指出 “量感” 是指视觉和触觉等感官对物体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也就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 [1]。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并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 [2]。量感是人们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对事物可度量属性的数和量的感知 [3]。在心理学中,时间感是不借助于测量时间的工具,能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通过一定的逻辑运算对物体运动的时间久暂(长短)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4]

    “时间” 本身是很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将 “时间” 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史宁中教授提到:“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模型,也是一个比较难的数学模型。” 时间具有流动性、有序性、不可逆转性、主观体验性、没有直观的形象、时刻与时间段的易混性,上述特性给学生学习、理解时间带来障碍 [5]

    通过查找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时间量感” 应涵盖以下几个要素: 1. 对具体时刻的感知。(如什么时刻做什么事儿,反过来根据所做的事情判断大概的时刻。)2. 对时间段长短的感知。(如做什么事需要多长时间?或者反过来根据时间长短选择可以做的事情。)3. 了解不同时区的时间是存在差异的。(如同一个时刻,不同时区的人做的事情不同。)4. 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对时间的长短进行度量。(如选用时、分、秒、年、月、日来度量一件事。)简而言之,可以把时间量感的内涵概括为:对时刻和时间(间隔)长短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就是培养学生对时刻和时间长短的感觉。

    “量感源于度量” [6],时间量感的建立和完善当然离不开估测活动 [7]。制定时间表和实施时间表的活动本身,就是对时间长短进行估测调整的过程,估测是否准确取决于时间量感,而时间量感又可以通过估测活动得到巩固与完善。从发展学生时间量感而言,时间表是很好的载体,它的设计、制作、调整、完善的过程,就是量感生长的过程。体会时间模型的价值,发展学生时间量感和数学的应用意识,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把其作为独立的一节课,在教材的编排北师版应该可以说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

    二、教材解读与比较

    (一)北师版教材分析

    《课标》对第一学段关于时间内容学习的界定是:“能认识钟表,了解 24 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能根据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简单的实际问题 [8]。” 这一学习目标中,不仅包括对时间概念的理解,而且还包括时间量感的建立。《时间表》是北师版教材三年级第七单元第 4 课时,隶属于数与代数的 “常见的量”。时间表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的结合,根据作息时间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符合课标的理念。教材的编排上把其作为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时间的最后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 24 时记时法、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的基础之上(包括求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从某一个时刻起一定时间之前或一定时间后的时刻问题。),综合的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

    教材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位为:

    1. 结合现实生活情景,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会看时间表,能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2. 能独立制作自己的时间表,掌握制定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3. 在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教材呈现上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呈现了北京的小兰和乌鲁木齐的古丽作息时间有关信息,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会存在时差,存在时差两个地区上课的时间表是不同的,会看时间表。第二个环节,学生能从时间表中获取需要的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时间表的认识和理解。第三个环节,根据小兰和古丽提供的有关信息,补充完整时间表。最后练习题环节让学生独立制定自己的时间表。实际教学实施中,前三个环节学生很快就可以完成。第三个环节是达成目标 “学生能独立制作自己的时间表,掌握制定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的支撑,教学建议重点说一说自己思考、推算的过程,鼓励有不同方法的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关注重点在推理计算的方法上,根据提示的信息把它转化成时间表的形式。从时间量感培养的角度,引入时差的认识,让学生对时刻的感受更丰富深刻。学生会主动比较自己和新疆同学上课、休息时长的长短,体会时间间隔短长。本课是以制作时间表项目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比较适合做综合实践课。

    (二)国内外教材比较

    研究过程中,团队主要对比了人教、浙教、沪教、冀教、苏教、台湾康轩版、日本京东书局等教材,通过教材比较,相对于北师版教材而言,其他版本的教材都没有 “时间表” 的这节课。

    从作息时间表素材的使用上分析,人教版最早的时间表内容以练习题形式出现在二年上,考察学生对 12 时记时法时间表的认读、对应钟面的推理判断,可见学生对时间表的认读、分析是存在一定先验性的,在没有学 24 时计时法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此能力。冀教版三年级上练习题用时间表记录自己做的事情,在亲身体验中积累生活中不同的长短时间段,丰富 “时间叠加量” 的感知。冀教版三年级下练习题用不同计时法记录作息时间(刻)表,体会 12 时记时法与 24 时记时法的关系,加深对熟悉事件所发生时刻的感知。人教版、苏教版、北师版在三年下练习题中出现制定自己一天假期的时间表。通过实践性任务,培养估计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养成惜时守信的习惯,为学会时间管理打下基础。其他版本教材没有使用作息时间表素材。综上,(作息)时间表作为学习材料,在学生对时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估计、感知、积累,良好时间观念的培养上存在价值。

    从达成 “时间量感” 素养培养分析各版本教材的编写:

    1. 对时刻的感受方面。各版本教材重视 “时刻” 与学生熟悉的事件建立对应关系,将抽象的时刻转化为看的见、摸得着的外在表象和行为 [8],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通过用时间的语言来讲故事的活动,体会时间的流动性和有序性,使学生对时刻的能有所 “感觉”。

    2. 对时间长短的感受方面。相比日本、台湾版教材,国内版本的教材更重视学生对小的 “时间单位量” 的感知,设计丰富的学生所熟知的活动体验 “1 分有多长”“1 秒有多长”,通过测算单位时间完成数量的多少,将抽象的时间转化成能够具体感知的 “量”。帮助学生对时间单位有清晰、准确的感知,促进形成具身经验。对 “时间叠加量” 的感知,相比于其它版本教材注重经过时间的计算,考察选择合适单位的问题。北师、人教、冀教材同时关注到 “时间叠加量” 经验的积累,北师版设计记录上学时间有多长的综合实践活动,人教版 “15 秒有多长” 体验活动,冀教版引起学生关注完成身边熟悉的事所用时间的长短,估计洗澡、刷牙、吃饭、穿鞋大约多长时间,利用时间表去记录自己所做事情的时间,积累 “叠加量” 的经验。

    (三)结论

    通过教材的解读及对比分析,拟对《时间表》一课的教学做出以下调整:

    1. 把时间与学生熟悉的事件建立联系。

    2. 使用时间的语言去表达描述客观世界。

    3. 重视对时间单位量的感知

    4. 加强对时间叠加量的感知。

    5. 开展丰富的体验估测活动,掌握一定估测时间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梁培斌。张先锋。量感的内涵、特征、价值与培养策略 [J]. 江苏教育,2020.56

    [2] 周国荣.6 年级学生量感的建立与分析 [D].2014.10-11

    [3] 武传刚.“量感” 培养应关注的几个要素 [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3

    [4] 刘加霞。儿童时间概念形成的 —— 心理基础与有效教学活动设计 [J]. 小学数学,2009.03

    [5] 刘加霞。对于时间我们了解多少 ——“认识时间” 背后的深层次思考 [J]. 数学版,2008.12

    [6] 史宁中。为什么要强调量感 [R]. 第十九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2021

    [7] 梁培斌 张先锋。量感的内涵、特征、价值与培养策略 [J]. 江苏教育,2020.56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S]. 北京师范出版社,2012

    李密
    李密3年前

    【教案二稿】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感受时间的意义,感知时间客观存在,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2. 能运用本节课的知识独立制作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3. 在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独立制作自己的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息时间表、学习卡片、口算题卡、古诗卡片、故事卡片、小绳、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 以切身感受唤醒对时间长短的感知。

    师:刚刚铃声一响,老师就发现同学们快速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坐姿非常端正,同学们真有时间观念,知道现在是上课的时间了。

    师:我们一起来聊一聊有关时间的事,你知道我们每天的第一节课是什么时候上课吗?我们一节课是多长时间?你觉得 40 分钟是长还是短?

    师:你觉得 1 小时长吗?

    师:我们和爸爸妈妈出去玩,去的时候和回来的时候,你觉得在路上的时间一样吗?

    师:你觉得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什么时候又很慢呢?

    师:你也有相同的感受吗?你和他有共鸣吗?

    师:看来时间像个淘气包(一会跑得特别快一会走得十分慢,一会很漫长一会又很短暂短),当我们玩得开心时,觉得刷的很快过去,无聊枯燥时,觉得很慢很煎熬。这是因为我们在做不同的事情时自己的(主观)感受不同。

    师:老师刚刚看了一眼自己的手表,现在刚好是 8 时 03 分。如果老师将我手表的发条调慢,或者将我们班级钟表的电池取出来,你觉得时间会停止吗?

    生:不会。

    设计意图 :通过时间话题的访谈,借助自身对时间的主观感受引发群体的情感共鸣,唤醒学生的时间概念,使学生对时间的客观性有所感知,初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二、以生活经验建立时间量感的表象。

    师:尽管时间不会停止,但我们可以将时间和所作的事情记录下来,周日我们就做了这件事,记录了自己的时间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时间表的知识。(板书:时间表)

    师:请同学们拿出记录单,老师特别好奇,你利用周日的时间都做了什么事?完成这件事情用了多长时间?

    预设:吃早餐 20 分钟。

    师:还有谁也记录了吃早饭?你用了多长时间?

    师:观察同学们做的事情和所用的时间,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1)吃早餐大概需要 15-20 分。

    (2)事件相同用时不同;

    (3)用时相同事件不同。

    设计意图 :通过自己真实可感的经历与记录,并结合同学的汇报,了解生活中做某一件事情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即将生活中的事件与时间建立联系,形成时间量感的表象,积累真实的时间量感。初步感受相同的事情所用时间可能不同,相同的时间可以做不同的事情。

    三、以实践体验撬动量感发展的杠杆。

    师:时间是公平的,相同的时间每个人做同样的事,完成的情况却不一定相同,相同的事情,可能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接下来,李老师邀请同学们共同体验一下,在相同的时间里,究竟可以完成哪些事?请看一下我们的活动规则。

    1. 活动名称:我的 5 分钟。

    活动指南:

    (1)想一想  

    自己打算利用这 5 分钟做哪件事情?

    画画、做口算、读故事、背古诗、跳小绳…… 任选其一。

    (2)估一估

    估测一下自己在这 5 分钟内能完成的目标是多少。

    (3)试一试  

    尝试完成体验。

    (4)记一记

    将自己实际完成的情况记录下来。

    教师计时 5 分钟,学生个性化实践体验各种活动。

    2.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完成情况和感受。

    师:看到有的人汗流浃背,有的人心如止水,有的人似乎成就感十足,老师采访几位同学,看看你们预测的和实际完成的情况究竟如何?

    师:经过刚刚这 5 分钟的体验,你有什么感受吗?

    预设:

    (1)口算完成数量特别多的学生。效率这么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在于平时的练习和积累。

    (2)跳小绳的学生,觉得特别累,5 分钟比自己想象的要长。

    (3)比平时背单词完成的数量多,集中注意力,完成效率高;

    (4)古诗背下来 2 句,比自己想象的有效率,很有成就感。

    设计意图 :同样的空间中,同样的时间里(5 分钟),完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件,结合自身多种感官实践体验和外界信息对自身的刺激,形成具身经验,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表象和行为,即转化为能够感知的具体的 “量”,感悟过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并体会相同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可以提高做事效率,利用有效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四、以经验迁移助推量感发展的进程。

    1. 师:看来同学们刚刚体验后,都有了很深的触动,接下来你想不想参考这 5 分钟的感受和同学们的经验,来好好规划一下你下周日的时间呢?

    活动指南:

    (1)观察上周日的时间表,看看是否有需要调整的地方?是否有想加入的计划?

    (2)合理制定下周日的时间表。

    2. 学生根据调整方案为自己制定下周日的时间表。

    3. 展示同学作品。请同学们说一说,与上周日的时间表相比,哪些事件的时间没有变化,你对新的时间表做出了哪些改变,为什么做出这样的改变?

    预设:

    (1)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争取有效率地做更多事情。

    (2)今后在假期提前制定好时间表,让自己的时间有规划。

    4. 了解各类时间表。

    师:通过刚刚的调整,同学们更合理的规划了自己一天的时间。

    师:你想对时间表这位朋友说点什么吗?

    师:是啊,时间表能让我们的生活张弛有度,把握好时间,会将时间规划的更合理、更科学、做事情也会更有效率。

    师:时间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各类时间表)比如寒暑假的作息计划、旅游出行计划表、我们每天都在遵循的学校的课程表、老师每学期制定教学计划等等,各种各样的时间表帮助我们更好的利用时间,合理规划我们的生活。

    5. 总结制定时间表的方法。

    师:时间表真是帮助我们规划生活的好朋友。你有没有学会如何制定时间表呢?师: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最先记录(板书:记录)了上周日的时间表,今天课上亲身体验了 5 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板书:实践体验),将这 5 分钟作为参考又重新制定了新的更合理的时间表(板书:合理制定),那今后我们在需要制定时间表的时候,也可以参考这个过程,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试验一下看看集中注意力能不能提高效率,看看完成一件事情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然后再制定更合理的时间安排,自己做时间的主人,争取能更有效率的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后的反思,学生对时间的感知更加清晰和牢固,在制定时间表的过程中将这种感知逐渐内化,进一步加深对时间的感悟。并通过前期的经历与记录,课堂的实践与反思,后期的调整与制定这一连串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经历制作时间表的过程,在培养时间量感的同时,掌握制定时间表的方法,并将数学化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时间的管理,让学生伴随着对时间的 “感觉” 有意识在未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合理的安排,形成时间管理的观念。

    五、以拓展延伸助力素养积淀的升级。

    师:李老师认识一位小朋友,生活在我国的新疆,这是她制定的周日作息时间表,请你们看看,这份时间表,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生:8 时起床,起床时间比我们晚了两个小时。

    师:是啊,8 时我们已经开始上课了,在新疆才起床。这是为什么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我们吉林省位于东部,而新疆位于西部,当我们已经日出的时候,新疆还是满是星空的夜晚。日出时间比我们大约晚 2 小时,所以才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差。

    师:我们这边晚上 9:00 已经是晚上,准备睡觉了,那新疆地区在晚上 9:00 是什么情况?是不是还亮着呢?真想知道呀!有机会同学们可以亲自去看一看!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分析和对比,感受两地作息时间有所不同,了解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提升数学专业素养。

    【板书设计】

    时间表

    记录→实践体验→合理制定   

    吃早饭 15 分   18 分    20 分

    练口算 5 分    2 分    3 分

    做运动 15 分   10 分    20 分

    写作业 20 分    30 分    40 分

    做游戏 1 时    30 分    15 分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李老师在第二稿教学设计中,大胆创新教学设计,努力挖掘培养学生 “感量” 的生长点。学生体验 5 分钟在这节课里面起的作用是让学生重新感受一段时间或者一个单位的量,再去衡量它一天或一段的时间,学生知道了在一个时间段中能够做什么事情,然后实施调整时间表,有助于更科学的规划事情,5 分种的体验是有作用的。但是 5 分钟占据了 1/8 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时间占比中,我们就要更加深入的探讨这 5 分钟作用,要把这 5 分钟对其他目标落实的这个事做得更充分。

    李密
    李密3年前

    “时间量感” 是对时间(间隔)长短的感悟”,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 5 分钟的活动体验环节,在体验后进行探究合理制表,这样的两件事...... 前者是 “感”,后者是 “悟”。“感” 就是外界刺激作用于主体生长的,主要是一种亲身经历的体感。“悟” 是主体自身的,主观的,通过大脑思维产生的,依赖基于数感的推理。这样的设计与 “感”、“悟” 的理论做对照,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贴合。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在李老师的二稿设计中,我们感受到了 “时间是关于过程的度量” 这一属性,关于时间的度量,可以把它想象成直观些,如,把时间当成一把尺子,那么李老师课上让学生体验的 5 分钟,就相当于尺子上这一段最小的刻度相当于一毫米,用这个时间的尺子度量什么呢?用来进行事件的度量。积累对事件度量的经验,有助于学生进行下一步科学合理的制作自己的时间表。

    李密
    李密3年前

    @cs_fukai 感谢您的评价,史宁中校长总是在提倡 “数学直观”,例如。求一个物体的面积,只需看一眼即可得到个大概或准确。这就是直观。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这样直观的能力呢?那就需要对数和量的感悟和积累。 5 分钟课上体验的作用,其实就是在为制定时间表中的每个间隔时间,在感受在积累,为了避免学生只能感受自己做一件事所用的一个 5 分钟,我们还要将这(5 分 / 事 / 人),在这个环节以小及大以少及多。一是通过亲自做,掌控自己的 5 分钟。二是横向展开,通过听同学汇报,参考别的同学 5 分钟做的事件,依靠想象,在分析自己能力后,确定自己完成这样的事件需要多长时间。 这些 5 分钟的活动都就是在积累量感,为下一步制定合理时间表的(直观)在服务。

    成都李梅
    成都李梅3年前

    教学设计写得略微有些简略,看评论知道老师有生动丰富的关于 “时差” 的背景知识介绍。在浏览的时候没有看到。 教材提供的情景本身比较有趣,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基本都是按着教材结构来的,只要注意在授课时,尽量能吸引学生进入场景,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

    李密
    李密3年前

    @成都李梅 时间是抽象的,将时间与学生熟悉的时间建立对应关系,这是形成时间量感的前提。生活中的时间要提升到数学思维中的时间量,再形成量感,需要生活中的多次经历与丰富的经验积累。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我和团队的老师们会继续研究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活动和教学策略,助力学生时间量感的培养。

    福星高照
    福星高照3年前

    时间这个度量咱们可以把它想象直观点,比如说把时间当成一把尺的话,‍‍那么我们感觉 5 分钟就相当于尺子这一段的小的刻度相当于一毫米,‍‍那么这个时间的尺子上面度量什么呢?是拿事件来度量,当然你这个事件是客观的一件事,但是你有主观的感受不同,它可能就长或短。‍‍但是因为是对事件他有个人的主观能力效率的问题。

    李密
    李密3年前

    @福星高照 感谢您的宝贵意见,确实如您所说时间是抽象的,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希望借助 “事件” 这把尺子来帮助孩子刻画时间的长短。心理学上定义的时间感是不借助于测量时间的工具,能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通过一定的逻辑运算对物体运动的时间长短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体验 5 分钟(钟表出示)目标是借助完成事件数量的多少刻画相对 “客观的” 5 分钟。最终在没有钟表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借助考逻辑推理,“运算” 或数出要估计的时间段中包含了多少个单位时间量,以此来估计完成一件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您说的线段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将 “时间的长短” 变成直观的 “线段的长短”,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就可以是由不同长短的时间(事件)线段组成的。

    好好
    好好3年前

    最后一个拓展内容,让孩子感受时差,感觉孩子感受的不够充分。

    李密
    李密3年前

    @好好 感谢您的宝贵建议。时差的体现是想让孩子感受时间量感的其中一个内涵指向,即 “相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儿”。这种体验对孩子来说是相对容易的,所以没有重描。谢谢您的建议,我们会对此做进一步分析与考量。

    15844048818
    158440488183年前

    我有一个关于时间点的事件衔接的问题,我在下面巡视的时候看,有的小孩比如说这件事他的结束时间是 9 点,那么下一件事情我的起始时间就是 9:01,他觉得我应该过一分钟才能开始下一个时间,‍‍然后有的小孩干脆就跳到 9:30 去了,他这两件事情中间的衔接就对于孩子来讲,‍‍我觉得就在制作时间表中是不是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孩子应该明确的一个想法。学生写法各种各样的,就是相邻事件的时间的衔接,‍‍有的是隔一分钟,有的是半小时,有的他都不考虑我要不要衔接,有的是说他很清楚,他知道上一个是 9 点,下一个也是 9 点,我知道在下一件事件是从这个事件‍‍结束开始的。

    李密
    李密3年前

    @15844048818 非常感谢您的建议!我们在试讲后也进行了相关的反思,制定时间表的基本方法和规范理应在课堂中进行细致的讨论,我们将进行相关的改进。谢谢!

    好好
    好好3年前

    用周日的情境,不太恰当。周日孩子们的起床的时间不一定,所以感受不到时差。因为有的孩子懒床,也可能九、十点钟起床,他不会从中发现问题。

    李密
    李密3年前

    @好好 感谢您的分享,针对周末会淡化时差的影响的问题,在时间表素材的选择我们会在有所调整,可以考虑上学的上课时间表作为学生共同交流讨论的学习素材。

    好好
    好好3年前

    如果改成第一节上课的时间,跟咱们的对比,孩子就会感受的深刻。

    wangmin
    wangmin3年前

    第一次李密老师试讲听过之后,我提出了一些问题:1、“时间表” 首先要有个表,就像本节课最后呈现的工作日程表、暑假的作息表、课程表等,在这些时间表中体现的都是一个时间点到一个时间点,我们做了什么,而不是我们那些活动经过的时间。2、

    wangmin
    wangmin3年前

    2、感受 5 分钟的活动,我觉得很好。学生积累了一个对 5 分钟的时间长度的感受,但是根据这 5 分钟能不能估计一天的时间呢,这个跨度有点大。但用这样的 5 分钟时间单位来度量课后服务 1 个小时的时间,还是比较合理的。

    李密
    李密3年前

    @wangmin 认同您说的对于 5 分钟体验的感受。孩子的日常经验积累的持续的调查与记录的确是积累量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制定时间表的重要参考,但从对学生的前测来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并未十分关注时间,尽管每天都在写数学作业,很多同学却未留意过究竟用了多长时间。本课这个 5 分钟体验价值便在这里,孩儿不仅能积累某件事情的量感,同时也能学会一种意识,一种关注时间的意识。课上的 5 分钟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课堂上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其中的一个角,剩下的无穷奥妙需要学生通过我们课上掌握的方法去进一步探索。从这个视角去看待这个 5 分钟,或许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涟漪高
    涟漪高3年前

    老师在引入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唤醒对时间的感知。40 分钟有多长,1 小时有多长,20 分钟有多长,看看学生对时间的感觉。学生对时间这一量态认识如何,呀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时间的必要性,觉得不能准确估计时间,有必要学习 时间。这样有生活经验,过渡到数学学习,有效的唤醒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量感。

    涟漪高
    涟漪高3年前

    老师开展五分钟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事情中体验五分钟的时间长短,让看不见的时间以具体的事情展示出来,帮助学生让时间直观。最后让学生说感受,本来量感的建立,就是一种感觉的培养,需要让谈感受,帮助学生建立时间的量感。也让学生意识到如何更好的使用时间,做到珍惜时间。

    李密
    李密3年前

    @zhengyanna @涟漪高 感谢您的点评。通过查阅文献,可以知道时间量感涵盖对具体时刻的感知和对时间段长短的感知。简而言之,可以把时间量感的内涵概括为:对时刻和时间(间隔)长短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就是培养学生对时刻和时间长短的感觉。

    涟漪高
    涟漪高3年前

    通过 5 分钟的感受,让学生观察周日的时间时间表,让学生对周末的时间更清晰的感受和认识,也从短时间的感受,迁移到长时间的感受,帮助学生提升量感。学生自己制作时间表,对事件有规划,在制作中有对时间的估计,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时间的长短,从而有效培养了时间的量感。

    涟漪高
    涟漪高3年前

    最后环节,进行拓展,了解时间之间差异,帮相学生更好的认识时间。老师在板书的设计上,不仅仅时展示了过程,也展示了具体的运动个数,让学生更直观的建构时间这一概念,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量感。

    李密
    李密3年前

    @涟漪高 感谢您的关注,本节课让学生在时间表的制作中对时间量进行深度体验,开展丰富的估测活动,加强学生对叠加量的感悟,促进学生形成具身经验,让时间量感在实践活动中拔节生长。在估计、制定、调整、合理规划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深度唤醒就学生的时间意识,激发学生有效时间管理的观念。

    李延春
    李延春3年前

    制定 5 分钟体验很好,但是在课上跳小绳这一活动对其他静态的活动是有干扰性的。那么,是让这几个同学到门外去跳,还是考虑取消这一体验活动呢?‍‍

    xiacc649
    xiacc6493年前

    @李延春 您提的这个点太好了,静态活动与动态活动确实是相互干扰的,在后续的设计中应该酌情考虑调整。

    李卓
    李卓3年前

    本节课主要是运用 24 时记时法和计算经过时间等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教材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会看时间表,能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能独立制作自己的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在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李密
    李密3年前

    @李卓 感谢您的关注。这节课的目标有两条线,一条是发展学生证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条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zhengyanna
    zhengyanna3年前

    让学生去感受自己的 5 分钟,我觉得可以安排到前一天的任务里,‍‍然后都感受自己的 5 分,自己的 5 分钟写了多少个字,我自己的 5 分钟做了多少道题。

    zhengyanna
    zhengyanna3年前

    然后根据你自己的 5 分钟制作你自己的表格。因为像跳绳各种能力都不一样的,‍‍有的小孩 5 分钟不断的跳,有的小孩 5 分钟一个一百都不到,他怎么去借鉴别人的。

    李密
    李密3年前

    @zhengyanna 感谢您的点评,首先要了解面积单位,如 1cm² 和小拇指指甲,1dm² 和手掌面积…… 相当于 1 时、1 分、1 秒、1 年、1 月、1 日。的认识(非《时间表》一课内容) 其次是用多个面积单位去度量,或用小拇指指甲或手掌去度量,度量熟悉、感兴趣、常见的规则或不规则物体面积,为的是用更熟悉、具体事物的面积产生新的标准量和参照量,去感受和度量万物的面积,从而发展量感。正同我们用 5 分钟去选择画画、背古诗、读书等活动,这种对过程的度量和对事件感受的积累,就是在为制定和修改时间表 —— 发展时间(间隔)长短感受,根据事件选择适当的时间间隔,依据时间间隔的长短确定能完成事件量的多少在服务。 最后,对所有规则或不规则物体要有适合的方法度量和计算它的面积,最终能够达到,用眼睛一看就能得出较为的面积(史校长说的直观)。迁移回《时间表》一课,就是能够培养学生不管在什么事件中都能赋予合理的时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合理制定时间表,做的惜时守信的能力。

    zhengyanna
    zhengyanna3年前

    ‍‍所以我想说如果把它调在课前,给孩子多安排几个体验项目,我自己的 5 分钟,我跳小绳跳多少个,干这个干多少个,好了,今天我根据我的尺度然后去制定我的表格。

    李密
    李密3年前

    @zhengyanna 非常感谢您的建议!我们在试讲后也进行了相关的反思,制定时间表的基本方法和规范理应在课堂中进行细致的讨论,我们将进行相关的改进。谢谢!

    zhengyanna
    zhengyanna3年前

    班里头跳这么好的毕竟是少数,肯定‍‍对于我一不行的小孩,我没啥感觉。

    zhengyanna
    zhengyanna3年前

    班里头跳这么好的毕竟是少数,肯定‍‍对于我一不行的小孩,我没啥感觉。

    李密
    李密3年前

    @zhengyanna 感谢您的宝贵意见,确实如您所说时间是抽象的,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希望借助 “事件” 这把尺子来帮助孩子刻画时间的长短。心理学上定义的时间感是不借助于测量时间的工具,能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通过一定的逻辑运算对物体运动的时间长短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体验 5 分钟(钟表出示)目标是借助完成事件数量的多少刻画相对 “客观的” 5 分钟。最终在没有钟表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借助考逻辑推理,“运算” 或数出要估计的时间段中包含了多少个单位时间量,以此来估计完成一件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您说的线段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将 “时间的长短” 变成直观的 “线段的长短”,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就可以是由不同长短的时间(事件)线段组成的。

    wangmin
    wangmin3年前

    孙微老师说:听完课后,我感觉 5 分钟的体验,孩子有了充分的体验,建立了时间的量感,之后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的经验上,这个活动非常有价值。

    李密
    李密3年前

    @wangmin感谢您的分享,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 5 分钟的活动体验环节,在体验后进行探究合理制表,这样的两件事...... 前者是 “感”,后者是 “悟”。“感” 就是外界刺激作用于主体生长的,主要是一种亲身经历的体感。“悟” 是主体自身的,主观的,通过大脑思维产生的,依赖基于数感的推理。这样的设计与 “感”、“悟” 的理论做对照,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贴合。

    wangmin
    wangmin3年前

    所以我觉得这个量感重新要找一下怎么更好的体现,‍‍因为我没教过这几年级,但是就是凭你这节课给我的印象,就是说我不知道这个目标落在哪儿,‍‍但是我看你写的写板书,让我认为他一定得落在时间表上这个表上的

    李密
    李密3年前

    @wangmin 关于第一个环节的目标:通过时间话题的访谈,借助自身对时间的主观感受引发群体的情感共鸣,唤醒学生的时间概念,使学生对时间的客观性有所感知,初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wangmin
    wangmin3年前

    但是我听完不是落在这,‍‍所以目标不清楚,而且每一个环节你要干啥就也很难‍‍琢磨不懂。‍‍但是我觉得应该就是每一个板块的目标一定要落实,要干什么,我要通过哪个活动来达成我这个目标。‍‍

    wangmin
    wangmin3年前

    你最后会设计时间表就达成你的目标了,啥也不用解决,你最后还是放在制表,你在制表的过程中这些内容都在其中了。

    徐慧玉
    徐慧玉3年前

    时间是抽象的,教师在设计中关注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来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通过具体的活动或任务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看得见的外在表象,以此促进学生时间量感的发展,教学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期待精彩表现!

    李密
    李密3年前

    @徐慧玉 感谢您的认可与点评。通过学习量感的相关文献,仔细研读教材,了解到量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因此通过设计具体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时间量感,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对时间量感的积累。

    徐慧玉
    徐慧玉3年前

    低段小学生对于时间的感知是很困难的,本课中教师能够利用生活中具体 的例子,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制作完成时间表,将抽象的时间拉到学生身边来,有利于学生感受时间。

    xiacc649
    xiacc6493年前

    @徐慧玉 是啊,学生在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大脑应该是在持续的思索的,反复的思考每件事情的体验和经验,来 “匹配” 相对合适的时长,这应该就是让思维 “活” 起来的课堂吧!

    15943088565
    159430885653年前

    ‍‍前面老师提到可以一课后托管作为载体制作时间表。这个想法是比较好的。从放学到课后托管结束大约是 2 个小时的时间,如果学生能够将这两个小时的时间规划好,那么进而也能意识到去规划一天的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同时,课后托管的时间是固定的,班级学生之间有共同交流的必要,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的时间表可能不同,可以互相探讨各自的时间表都是什么样的。做每件事情的经过时间是多少。这样也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15943088565
    159430885653年前

    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谈论个人对时间的感受,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各自周日的活动,最后引导学生体会 5 分钟能做哪些事情,再据此进一步估计时间表的合理性,并进行适当的调整。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有这样的几点思考:首先我觉得感受一定是伴随着活动产生的,上课伊始教师就直接问学生对时间的感受,我想指向不明确,学生不清楚到底要说什么,如放在这节课的结尾问效果会不会好一些?其次,记录周日的时间表,记录本身的目的是什么,有待于进一步商榷。最后是 5 分钟的活动,这个活动设计得比较好,借助 5 分钟的活动来调整时间表。那么 5 分钟活动是否有代表性是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所以个人建议通过调查的方式来把握活动时间,通过调查记录把握常规活动所用的时间。以此作为制定时间表的依据。是否更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更便于建立时间观念。

    xiacc649
    xiacc6493年前

    @15943088565 非常认同您说的对于 5 分钟体验的感受。孩子的日常经验积累的持续的调查与记录的确是积累量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制定时间表的重要参考,但从对学生的前测来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并未十分关注时间,尽管每天都在写数学作业,很多同学却未留意过究竟用了多长时间。那么,课上李老师的这个 5 分钟体验价值便在这里,孩儿不仅能积累某件事情的量感,同时也能学会一种意识,一种关注时间的意识。课上的 5 分钟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课堂上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其中的一个角,剩下的无穷奥妙需要学生通过我们课上掌握的方法去进一步探索。从这个视角去看待这个 5 分钟,或许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密
    李密3年前

    @cs_fukai @xiacc649 感谢你的关注,5 分钟课上体验的作用,其实就是在为制定时间表中的每个间隔时间,在感受在积累,为了避免学生只能感受自己做一件事所用的一个 5 分钟,我们还要将这(5 分 / 事 / 人),在这个环节以小及大以少及多。一是通过亲自做,掌控自己的 5 分钟。二是横向展开,通过听同学汇报,参考别的同学 5 分钟做的事件,依靠想象,在分析自己能力后,确定自己完成这样的事件需要多长时间。这些 5 分钟的活动都就是在积累量感,为下一步制定合理时间表的(直观)在服务。

    18644855067
    186448550673年前

    本节课中李老师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感知时间长短,并以生活经验为平台建立起时间量感的表象,并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性。但是有一个小疑问,二稿这节课中第四个环节调整时间表是否有必要?前面三个环节已经在引导学生建立时间量感,后面继续加深对时间量感的理解是否会更深刻呢?

    xiacc649
    xiacc6493年前

    @梁爽 @18644855067 感谢您的宝贵建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体验到制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表的完整过程,已有经验或对所做事件的体验都是制定时间表的重要资料,本节课中的调整意在让学生体会这一点,我体验过了,所以我可以根据我的体验结果来制定恰当的时间表。一方面加深对事件量感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指向了制表这一目标。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通过阅读该团队的学情分析 -- 访谈提纲,我们能够深刻的感受到李老师的团队做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已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将 “时间量感” 的内涵分析的非常全面,“分析” 中谈到,“时间量感” 的两个方面:一是对时间(间隔)长短的感悟。在这种感悟中,提到了对时间(间隔)是客观感受与主观感受,总结出 “让主观感受更客观是发展学生时间量感的重要目标”。二是提出了从度量角度出发,明确时间量感是对事件过程的度量,并且需要借助具体的事件进行表征。

    我感觉,该团队对 “时间量感” 在小学数学领域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刻、全面、超前,对在 “时间量感” 的培养在其它内容的教学上也会有指导作用,期待该团队的终稿呈现!

    xiacc649
    xiacc6493年前

    时间是极其抽象的,它看不见,也摸不着。教学生制作时间表,并发展时间量感也绝非易事。李老师的第二稿与第一稿相比添加了 5 分钟的体验,这也是李老师这节课中最吸引人的地方:用特定的 5 分钟时间,看学生能做多少事情来度量时间,这是时间的度量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教给学生制作时间表应借助自身体验或已有经验来制定。很欣赏!

    xiacc649
    xiacc6493年前

    看了团队的学情分析,很喜欢你们的研究。虽说时间是抽象的,但却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紧密联系。那孩子究竟是怎么想的呢?他们是如何认识的呢?会有什么样的主观感受呢?这都是有趣的问题,感谢贵团队分享的研究成果,让我们看到了儿童内心世界对于时间的理解。

    李密
    李密3年前

    @xiacc649 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评。时间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时间量感的培养也最为特殊。我们希望通过《时间表》一课增强学生对于时刻的感受,并对时间的长短有一个客观的感受。建立起时刻与生活、经过时间与生活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时间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表象,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

    xiacc649
    xiacc6493年前

    在教学中,我曾主观的以为,学生在二年级积累的 1 分钟的量感体验,会直接用于推理 5 分钟的叠加量,但贵团队的研究改变了我不成熟的想法。有些时候我们以为的 “直接” 推理可能只是成年人的想法,如果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会发现这样的推理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儿童来说,是极其困难的。

    李密
    李密3年前

    @xiacc649 感谢您的分享,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量感来自于度量,它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快慢等关系的直觉感知。从度量的角度,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所以 “量感” 是对数量进行度量过程或度量结果的感知与感受。在教学中,通过引领学生经历量的意义的建构,将 “量感” 培植于教学之中,让学生体验 “量”,形成对 “量” 的切身感受,建立相关量感,学生才能运用恰当的策略进行估测,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才不会盲目思考,因此建立量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有关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阅读了李老师的第二稿教学设计,使我既能感到《时间表》从识到做这条课程的明线很清晰,还能感受到教学设计中的各个环节都有一条暗线,在为培养和积累学生的 “时间量感” 而涌进。 在看过二稿的教学设计后,我个人建议,可以在学生对于 5 分钟感受之后,和要进行时间表开始之时,还得把握教学节奏,学生在充分地进行自身对 5 分钟时间感受后,不是马上就进入修改,得让学生在整个是时间表的过程当中再消化消化、再提升提升。‍‍

    这样的 5 分钟可做到以小及大、以一及多,由主观体验得出更客观的制表策略。

    李密
    李密3年前

    @cs_fukai 感谢您的关注。这节课的目标有两条线,一条是发展学生证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条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感谢您给出的建议,在这两条线的安排上我们会进一步的完善。

    Lmoxin
    Lmoxin3年前

    李老师的数学课堂与生活密切联系。从感受两地两个不同时间表,作息时间不一样引出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分析对比一个时间表里的内容。再根据日常作息推理第二节课的时间,最后发散孩子们思维,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个性制作。层层递进~将抽象的时间问题生活化。

    李秀娟
    李秀娟3年前

    时间量感的内涵概括为:对时刻和时间(间隔)长短这一过程的度量和感知。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就是通过想象刻画时间概念,借助数学语言描述关于学生对时刻和时间长短等过程的感知。通过观察有时差两地孩子可能在不同时刻干着相同的事,可能花的时间还是一样的,比如一节课,让学生发现时刻虽不同,但时间段有可能是一样的。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

    福星高照
    福星高照3年前

    想到 5 分钟就想到什么,时间既是主观的有失客观的,我们这节课要体现的是时间的客观性,对吧?那么客观性时间又是不可度量的,它不像米尺拿过来我就能知道。全班同学都能知道这个米尺到底有多长,学生如果比划出一个 1 米长度,完全可以去衡量,去判断他说的对还是错。

    福星高照
    福星高照3年前

    要想表现出时间的客观性,就要通过一个事件体现出这个时间到底有多长,那么这节课用 5 分钟就想让孩子们感觉到到底这个时间 5 分钟有多长呢,他只能通过他自己做的一件事儿来感受。

    李密
    李密3年前

    @福星高照 如果说 “量感” 的培养需要对某一类量进行度量,那么 “时间量感” 的培养就显得最为特殊。时间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因而时间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通过时间可以分辨事物之间的先后关系,得到事物的顺序差异。在确定事物发生与发展具有先后关系这个事实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这一前提下,即便是在远古时代,人们也能感知时间的存在,基于这样的感知,使得人类逐渐建立起时间概念,并能够借助时间的概念来描述一个事物的发生过程。时间量感更为特殊的地方在于,时间是关于过程的度量,所以刻画时间的概念完全依赖人的想象,人们也必须借助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个度量。

    左孟子
    左孟子3年前

    “量感” 在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同是一直以来也是重点难点。“时间量感” 的培养是从 “时间感知” 开始的,由于时间是抽象的,因此 “时间量感” 的培养有其特有的培养方式与策略。在李老师的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中可以看到李老师先出示了具象且富有激趣的情境图,并进行一个小系列问题串的对话环节:图中是什么时刻?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为什么?引发学生思考、想象。课堂伊始就使学生进入到对时间、事件的感知中,在问题对话中激发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意识。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以两地不同的时间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时间的思考,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量感。在教学中,以小组合作、思考操作、等方法展开学习,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培养量感落地,实现实践中感知和形成量。 期待李老师后续的教学设计和思考!

    左孟子
    左孟子3年前

    丰富的体验活动一定吸引了孩子,用小快的时间来度量大块的时间是一个新的体验。时间这个摸不着,看不到,有时候感觉还会干扰的量,在这里变得清晰明确,点赞!

    李密
    李密3年前

    @左孟子 感谢您的肯定,创设体验 “5 分钟” 丰富的活动中,结合多种感官实践体验对自身的刺激,促进学生形成具身经验,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表象和行为,即转化为能够感知的具体的 “量”,感受时间叠加量的积累对于规划制定时间表的意义,给予孩子估计时间的策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期待您的更多关注和宝贵意见。

    新世纪WX
    新世纪WX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 “生本” 理念。

    李密
    李密3年前

    @新世纪WX 感谢您的关注与点评。“时间” 本身是很抽象的概念,具有流动性、有序性、不可逆转性、主观体验性…… 没有直观的形象,因此《时间表》这节课是很好的载体,时间表的设计、制作、调整、完善的过程,就是量感生长的过程。学生从中能体会时间模型的价值,可以发展学生时间量感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王妮
    王妮3年前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有机会展示多种方法,有利于加深对时间量感的体验。最后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时间安排,有利于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时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成长

    李密
    李密3年前

    @王妮 谢您的评价与认可。时间表的设计、制作、调整、完善的过程,就是时间量感生长的过程。这节课有助于学生体会时间模型的价值,发展学生时间量感和数学的应用意识,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我们对比了多版本的教材,只有北师版教材把其作为独立的一节课,其他版本教材均没有此课的设置,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北师版应该可以说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

    13644407563
    136444075633年前

    教材编写第一个问题串是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表,这是第一个目标所在,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会看时间表,能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从李老师的第一次试讲看,并没有呈现这一教学环节和目标,只是在课程结束前进行了简单的说明,请问李老师为什么考虑如此设计的呢?

    李密
    李密3年前

    @13644407563 第一个环节的设置意在通过自己真实可感的经历与记录,并结合同学的汇报,了解生活中做某一件事情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即将生活中的事件与时间建立联系,形成时间量感的表象,积累真实的时间量感。初步感受相同的事情所用时间可能不同,相同的时间可以做不同的事情。

    薄荷糖
    薄荷糖3年前

    量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直观感受,它是对大小、重量、快慢的感受。 教师在在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认识时间,感受时间的长短,为学生量感的培养创造条件。本节课学生认识时间并不难,对于时间长短的掌握是相当的困难,但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本节课中就轻松的判断了时间的长短,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

    李密
    李密3年前

    @薄荷糖 感谢您的分享,经历丰富的活动体验,对于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体会时间的长短有重要的作用,并能加强对于时间量过程的度量和感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时间应用意识、根据时间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的空间中,同样的时间里(5 分钟),完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件,结合自身多种感官实践体验和外界信息对自身的刺激,形成具身经验,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表象和行为,即转化为能够感知的具体的 “量”,感悟过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并体会相同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可以提高做事效率,利用有效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zhengyanna
    zhengyanna3年前

    许多人认为数学是抽象的,的确如此,因为我们的数学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计算和各式各样的符号。然而,刻板印象的形成正是由于人们对 “数” 的重视远远超过了 “量”。

    zhengyanna
    zhengyanna3年前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存在各式各样的 “量”,买东西需要比较价格,做事情需要看时间,开车需要控制速度…… 这些都与数学息息相关。但由于这些量与我们的生活过于密切,我们反而容易忽略它们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人类对于量的感知是早于数字的,正如许多动物虽然不会数数,但是能够感受到不同量的差异。

    zhengyanna
    zhengyanna3年前

    对于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来说,从感知 “量” 的方式引入数学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李密
    李密3年前

    @zhengyanna 感谢您的分享,量感的培养是一个较长期的、反复体验、不断矫正的过程。通过前期的经历与记录,课堂的实践与反思,后期的调整与制定这一连串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经历制作时间表的过程,在培养时间量感的同时,掌握制定时间表的方法,并将数学化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时间的管理,让学生伴随着对时间的 “感觉” 有意识在未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合理的安排,形成时间管理的观念。

    gy940221
    gy9402213年前

    5 分钟孩子充分的去感受‍‍它价值有不大,因为一堂课总共才 8 个 5 分钟,你拿出一个 5 分钟去干这事儿去,它的价值体现‍‍有没有没达成你的目标,你拿一分钟可以一分钟,我感受我认真的对待这一分钟,这一分钟可以很长,但平时我们很短,这就是什么人的感受,对这个时间的一个感觉。

    李密
    李密3年前

    @gy940221 特别感谢你的问题。对于我分钟我们团队做出了深入的思考: 史宁中校长总是在提倡 “数学直观”,例如。求一个物体的面积,只需看一眼即可得到个大概或准确。这就是直观。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这样直观的能力呢?那就需要对数和量的感悟和积累。 5 分钟课上体验的作用,其实就是在为制定时间表中的每个间隔时间,在感受在积累,为了避免学生只能感受自己做一件事所用的一个 5 分钟,我们还要将这(5 分 / 事 / 人),在这个环节以小及大以少及多。一是通过亲自做,掌控自己的 5 分钟。二是横向展开,通过听同学汇报,参考别的同学 5 分钟做的事件,依靠想象,在分析自己能力后,确定自己完成这样的事件需要多长时间。 这些 5 分钟的活动都就是在积累量感,为下一步制定合理时间表的(直观)在服务。

    gy940221
    gy9402213年前

    拿 5 分钟一堂课才 8 个 5 分钟,你拿走 5 分钟你能不能立住?‍‍你能不能跟评委说我这 5 分钟价值非常大?

    李密
    李密3年前

    “时间量感” 是对时间(间隔)长短的感悟”,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 5 分钟的活动体验环节,在体验后进行探究合理制表,这样的两件事...... 前者是 “感”,后者是 “悟”。“感” 就是外界刺激作用于主体生长的,主要是一种亲身经历的体感。“悟” 是主体自身的,主观的,通过大脑思维产生的,依赖基于数感的推理。这样的设计与 “感”、“悟” 的理论做对照,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贴合。

    gy940221
    gy9402213年前

    时间表的课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时间表,可供孩子们共同去讨论交流。

    gy940221
    gy9402213年前

    孩子是周日的时间表,他只能看到自己的,他和同学之间交流跟老师交流,是一个空对空的过程,可以拿学校的时间表进行交流,这样孩子会有共同精力,有共同的话题。

    李密
    李密3年前

    @gy940221 感谢您的分享。通过第二次是试讲,相比于周末学生的时间表,日常学生班级课表确实学生是更为熟悉的,孩子对第一节课、第二节课、第三节课等每个时段的感受也是很深的,班级课表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共同的话题,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共同交流的空间。同时周日的活动通常是零散的、很多项目也不是学生所能支配的,借助体验活动调整优化时间表的环节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时间表素材的选用我们会再做斟酌,感谢您给我们团队带来更多的灵感与思考。

    gy940221
    gy9402213年前

    这节课是一个是时间表,我感觉如果说定时间目标的话,就应该是给你个时间表,‍‍你跟这段时间孩子要知道,比方说我说 9 点,全班同学都要知道我 9 点在干嘛。

    gy940221
    gy9402213年前

    不同的人在同一时刻做不同事情,这个可以放在最后自己制定时间表的时候可以去体现。‍‍我就觉得没有穿成一条线,然后空对空的在讨论。

    李密
    李密3年前

    感谢您的建议,对同一时刻做不同的事情在时间表的认读中孩子会有所感受。时间表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时间量 感认识发展的过程,我们将把时间的主观性、同一事情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不同、同一时刻做不同的事情等等对时间 的感受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对时间的认识变得更丰富、更深刻。

    gy940221
    gy9402213年前

    李晓伏老师说:可以找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这一天少儿频道要播放哪些节目,我们来看一下电视台的节目时间表,你能从表中看懂什么,这个节目播出多长时间?结合节目时间表,初步感受时间表的样子。

    李密
    李密3年前

    @gy940221 感谢李晓伏老师的分享,我们团队还可深入的挖掘生活中各行各业不同用途的时间表,在孩子们在读表的同时感受时间表对我们实际生活的价值,感受时间表产生的必要性。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李老师在学情分析中提到了量感的内容之一是 “对时间(间隔)长短的感悟”,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能看到教师加入了 5 分钟的活动体验环节,在体验后进行探究制表与改表,这样的两件事,前者是 “感”,后者是 “悟”。“感” 就是外界刺激作用于主体生长的,主要是一种亲身经历的体感。“悟” 是主体自身的,主观的,通过大脑思维产生的,依赖基于数感的推理。将李老师的设计,与 “感”、“悟” 的理论做对照,我们霎时即能发现,理论与实践的贴合是那样的完美!

    李密
    李密3年前

    @cs_fukai 确实如您所说量感是应该现有 “感” 才有 “悟”,量感的培养是一个较长期的、反复体验、不断矫正的过程。通过前期的经历与记录,课堂的实践与反思,后期的调整与制定这一连串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经历制作时间表的过程,在培养时间量感的同时,掌握制定时间表的方法,并将数学化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时间的管理,让学生伴随着对时间的 “感觉” 有意识在未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合理的安排,形成时间管理的观念。

    东师附小杨祎
    东师附小杨祎3年前

    由于时间的抽象性,所以对于时间量感的培养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以往像长度、面积的量感培养,只需要产生度量单位,并体验到度量单位的累加能够得到不同的长度和面积,那么学生对于长度或面积两个量就会有一定的感知。但对于时间的体验和感知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李老师在设计里利用事件感受时间的做法我非常赞同,将抽象的时间用具体的事件体现出来,便于学生体会时间这样一个特殊的量。看了李老师的课我忽然头脑种冒出一个想法,除了用事件感受时间的长短,是否也可以加入用钟表,用线段图来感受时间呢,将时间表里的具体时间段和整个线段长做对比,感受一节课的时间占了我们一整天时间的多大部分呢,从而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想法还不成熟,也期待李老师的每一版精彩设计,让我们对于时间教学的理解能够更加深入。

    李密
    李密3年前

    @东师附小杨祎 感谢您的宝贵意见,确实如您所说时间是抽象的,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希望借助 “事件” 这把尺子来帮助孩子刻画时间的长短。心理学上定义的时间感是不借助于测量时间的工具,能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通过一定的逻辑运算对物体运动的时间长短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体验 5 分钟(钟表出示)目标是借助完成事件数量的多少刻画相对 “客观的” 5 分钟。最终在没有钟表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借助考逻辑推理,“运算” 或数出要估计的时间段中包含了多少个单位时间量,以此来估计完成一件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您说的线段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将 “时间的长短” 变成直观的 “线段的长短”,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就可以是由不同长短的时间(事件)线段组成的。

    王建英
    王建英3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过:经历、体验、探索是过程,结果是得到经验。孩子们一是会想问题,一是会做事情。借助时间表,让学生有对比,有感受,从而得出经验!

    李密
    李密3年前

    @王建英 感谢您的肯定。我会与团队的老师们继续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活动,为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提供有力的支撑。

    418796211@qq.com
    418796211@qq.com3年前

    第二稿相对于第一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几点想法与李老师交流: 1. 量感的培养以生活中实际经验为依托。杜威说,教育就是经验的加工及其改造。时间量感的已有经验是什么,课上又需要积累哪些新的经验?第二稿设计的时候,主要是激发了学生哪部分经验,又是指向时间量感的哪些维度? 2. 主观的体验是不是量感,还是只有客观的经验才是量感?第二稿第一个环节讨论了有关时间量感主观体验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是不是有点早。这个问题类似于理性和经验的问题,这也是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分歧不断的问题,至今没有结论的问题。主观的体验不只局限于时间量感,其他的量感也都有主观的维度,课堂的开始就讨论这个问题,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

    李密
    李密3年前

    @418796211@qq.com 非常感谢你提出的问题和观点的分享。那么下面我将基于您的问题逐条来回复。第一点,关于学生时间量感原有的基础。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体验过一分有多长,一秒有多长,对于时间的单位量学生是比较清楚的、并能清晰准确的刻画(单位时间完成事件数量的多少)。在生活中学生体验过记录过上学的时间,同时学生对于在校的每堂课 40 分钟,课间休息 10 分钟,这样的时间叠加量也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些构成了学生对于时间量感建立和发现的基础。本节课显性时间量感的积累是 5 分钟量感的积累,我们希望学生通过 5 分钟的实际体验去明确自己 5 分钟能够做多少事情,而借助这样的 5 分钟的叠加量,可以进推理和运算,估计出完成整个事件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本节课隐性时间量感的积累,除了课堂上体验的明确的 5 分钟以外,我们制表时间的 8 分钟,然后还有整节课的 40 分钟,其实都是在无形中去让孩子们感受一个时间段的长短。通过这样的先体验再制表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自主感知,产生真实体验的量感,即时间的基本量感。第二在学生对时间量无法实际感知时,他可以通过推理来建立量感,即时间的衍生量感。在丰富的估测体验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估测时间长短的方法,从而促进时间量感的进一步发展。

    李密
    李密3年前

    @418796211@qq.com 第二稿的设计主要是唤醒学生对于时间主观性、不可逆性的关注,激发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 “时间标准量” 的关注需求,作为 “标准量” 的时间单位既可以是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时间单位,例如:1 秒、1 分;也可以是学生熟知的 “标准”,例如:课间休息 10 分钟、吃简餐的 15 分钟时间、抄写单页田字格的 5 分钟时间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指向时间量感的维度:1. 同一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可以不同。2. 同一件事情,所需时间(长短)不同。3. 时间具有方向性、不可逆性。(惜时)4. 时间的规划要基于时间量感的积累,感受标准时间量(单位量、叠加量)对估计时间长短的价值。5. 掌握估计时间长短的策略。

    李密
    李密3年前

    @418796211@qq.com 所有的量感都具有主观的维度和客观的维度,我们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对时间量感从主观层面更多的迈向客观层面,关于本课第一个环节讨论时间量感的主观体验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们团队会在进一步的研讨分析,再次感谢您的分享。

    418796211@qq.com
    418796211@qq.com3年前

    时间表是一个很好的调用学生时间体验的素材,能够综合运用关于时间的知识和体验解决制表的问题。那么关于时间表为什么重要?也就是制定时间表的必要性,是不是也应该成为本节课的一个目标?当然,必要性可以体现在课的开始,也可以体现在课的结尾部分。但让学生体会时间表的价值,还是非常必要的。

    李密
    李密3年前

    @418796211@qq.com 感谢您的分享。本节课借助的载体是周日一整天的时间表,但周日的活动往往都是零散的,并且每个人的周日安排均不相同,这样就缺少了学生共同讨论学习的空间,并且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时间表的必要性和意义。学生的课程时间表,是孩子们每天共同经历,学生有些丰富的经验体会,再次认读时间表让学生体会制表的科学性,同时能够感受的正式课程表很好的规划了我们上学一天的时间,初步感受时间表的必要性。

    418796211@qq.com
    418796211@qq.com3年前

    课上李老师安排了 5 分钟的体验,我个人觉得还是有必要的。虽然每个孩子只能体验其中的一项,但这样的体验是制定时间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课上仅有的时间,经历时间表制定的完整过程,这五分钟便成为了必要的环节,科不科学是退而求其次的问题,但作为完整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非常有意义的。制定时间表原本就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更多的部分是在课后更长的时间历程中去完善的。这就是最近特别火的 “长作业” 的价值体现!

    李密
    李密3年前

    @418796211@qq.com 制定时间表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是非常有挑战性的,由于生活中学生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多是主观的,这在前测和第一环节的谈话中就有所体现,却缺失对时间长短的客观估测。课堂上,创设 “我的 5 分钟” 这一环节,让学生共同拥有一个 5 分钟的体验,这让学生们在制定时间表的时候便有了抓手,例如有学生在汇报时谈到:“我利用刚刚的 5 分钟读了 24 页的书,因此周末我规划 30 分钟的时间来读书,因为我想将一本 120 页的书读完。” 可见,5 分钟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脚手架,让学生在制定计划表的时候便有了依据,即学生可以借助体验情况来制定自己的时间表,并且这一环节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制定时间表上,还渗透给学生一个制定时间表的方法,即可以先体验再规划。您说的 “长作业” 特别好,在时间量感的培养上是很好载体,特别感谢您的分享。

    廖金萍666
    廖金萍6663年前

    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它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建构时间概念,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 呢?如何给学生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 让学生真正体会时间的价值?这节课中,李老师做到了给学生一把度量时间的尺子,让学生在时间表中让量感生根发芽。

    李密
    李密3年前

    是的,正如您所说,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它看不见、摸不着,本课学生引表、读表、补表、体验 5 分钟、制表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建构时间概念,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 。给学生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渗透给孩子制作时间表的方法,即可以先体验再规划。

    蜕变
    蜕变3年前

    时间是极其抽象的,它看不见,也摸不着。教学生制作时间表,并发展时间量感也绝非易事。看了团队的学情分析,很喜欢你们的研究。虽说时间是抽象的,但却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紧密联系。那孩子究竟是怎么想的呢?他们是如何认识的呢?会有什么样的主观感受呢?这都是有趣的问题,感谢贵团队分享的研究成果,让我们看到了儿童内心世界对于时间的理解。

    李密
    李密3年前

    @蜕变 感谢您的肯定,制作时间表对三年级的孩子是非常有挑战性的,由于生活中学生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多是主观的,这在前测和第一环节的谈话中就有所体现,却缺失对时间长短的客观估测。我们希望通过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对时间感知从主观认识走向客观感知,初步体会制作时间表科学性。

    唐宁博
    唐宁博3年前

    培养量感有利于拓展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计量单位是其中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还要使学生能够将计量单位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和生活中锻炼数学思维,更好地 认识世界。

    唐宁博
    唐宁博3年前

    培养量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小学生的量感是他们通过自身的多种感官对数和量产生的整体感知,与其时间与空间想象力的发展有关。在学习计量单位时,学生需要掌握空间计量单位和时间计量单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 量感将得以加强,并由此更好地理解时间观念与空间观念。

    唐宁博
    唐宁博3年前

    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经验基础的情况下,才能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初基础主要来源于自身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实际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历各种不同的活动,这些活动都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感性经验

    李密
    李密3年前

    @唐宁博 感谢您的分享,时间量感的经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孩子们经历不同长短的事情去不断的体会。

    李密
    李密3年前

    @唐宁博 学生需要基于积累的时间量感来估计,同时估计的准确与否又会促进时间量感的发展。本节课希望传授给孩子估计时间的方法,第一基于日常经验估计时间长短。第二基于单位时间量(可以是 1 分钟、5 分钟、10 分钟等等)完成时间多少,计算推导的时间长短。

    18091811467
    180918114673年前❤️1

    本节课通过时间话题的访谈,借助自身对时间的主观感受引发群体的情感共鸣,唤醒学生的时间概念,使学生对时间的客观性有所感知,初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李密
    李密3年前

    @18091811467 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它看不见、摸不着,本课学生引表、读表、补表、体验 5 分钟、制表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建构时间概念,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 。给学生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渗透给孩子制作时间表的方法,即可以先体验再规划。

    邓怡岑
    邓怡岑3年前

    通过自己真实可感的经历与记录,并结合同学的汇报,了解生活中做某一件事情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即将生活中的事件与时间建立联系,形成时间量感的表象,积累真实的时间量感。初步感受相同的事情所用时间可能不同,相同的时间可以做不同的事情。

    李密
    李密3年前

    @邓怡岑 感谢您肯定,本课初始环节通过学生记录并汇报周日的一天安排,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做某一件事情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很好地将生活中的事件与时间建立起了联系,形成时间量感的表象,帮助学生积累了真实的时间量感。

    dsfxyjf
    dsfxyjf3年前

    首先感谢李老师团队选择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主题来研究,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地研究范本。时间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要建立时间的量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的一件事。很欣赏李老师课堂上安排了学生体验 5 分钟的活动,孩子集中时间感受 5 分钟能做什么事,为他制作时间表提供了一个依据,学生借助这个经验,能够预估出我下次做同样的事情所需要的大概的时间。即由这样一小段时间作为度量较长时间单位的工具。建议所安排的体验活动与学生制作时间表上的活动是一致的,这样 5 分钟的体验更有价值。相信伴随着李老师团队的深入研究,必将呈现给各位老师精彩的教学设计,期待李老师这节课下一稿的亮相。

    李密
    李密3年前

    5 分钟体验活动。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是有很多考量的,最初并不确定这 5 分钟会带给孩子多大的感受和参考价值,40 分钟课堂是否值得拿出 5 分钟(八分之一)的时间来给孩子体验,试教后发现,这 5 分钟的体验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生活中学生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多是主观的,这在前测和第一环节的谈话中就有所体现,却缺失对时间长短的客观估测。课堂上,创设 “我的 5 分钟” 这一环节,让学生共同拥有一个 5 分钟的体验,这让学生们每个人手中都拥有一把 “5 分钟” 的尺子,在制定时间表的时候便有了抓手。即学生可以借助体验情况,来制定自己的时间表,并且这一环节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制定时间表上,还渗透给学生一个制定时间表的方法,即可以先体验再规划。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曾国藩说: “天可补, 海可填, 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在李老师《时间表》一课中,我们通过了解教学设计,体会到到教师在落实” 时间量感 “时的独具匠心,教师通过学情分析确定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了学生关于时间的已有生活经验,课上各环节围绕情景体验、交流省思进行展开,尊重学生个性,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真实的学习,课堂真实的发生,在落实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目标的同时,特别要称赞的是对情感态度的目标完成的更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 时间是能力发展的地盘,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是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批评家,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关键看一个人善不善于安排。

    李密
    李密3年前

    @cs_fukai 曾国藩说: “天可补, 海可填, 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时间是能力发展的地盘,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是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批评家,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关键看一个人善不善于安排。经典的语录,精彩的分享。诚如您说时间会随着事件的发生而不断流逝,无法重回过去,即时间是不可逆的。正式时间的不可逆才有规划时间的必要性!!!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量感” 是对量的 “感” 与 “悟”。“感” 更多是体感,是基于身体体验而形成的经验判断;“悟” 则是基于数感的推理。 小学生所要感悟的量感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本量感,是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自主感知,产生真实体验的量感,在李老师的课上,我们看到了 5 分钟体验环节的设计,这种匠心独运的设计恰巧体现的就是基本量感培养策略。第二类是衍生量感,学生在对量无法实际感知时,需要通过推理来建立量感,在李老师的教学中,我们更能看到,在 5 分钟体验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学生自主设计时间表,其参照和依据一方面是学生已有经验,另一方面更是来自 5 分钟体验活动的推理。此教学设计非常巧妙且完美的完成了这两类量感培养。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每每读到李老师团队的教学设计,都能激发我不断学习,引发我深入思考。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引入 5 分钟的体验活动,一方面在基本量感和衍生量感培养的策略上做了很好的感悟。另一方面活动的积累更有助于学生从 “量 liáng” 的视角去感知时间,去审视和探索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李密
    李密3年前

    @cs_fukai 感谢您的肯定,给予我们团队的更多的信心和研究的动力。5 分钟体验活动。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是有很多考量的,最初并不确定这 5 分钟会带给孩子多大的感受和参考价值,40 分钟课堂是否值得拿出 5 分钟(八分之一)的时间来给孩子体验,试教后发现,这 5 分钟的体验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5 分钟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脚手架,让学生‍‍在制定计划表的时候便有了依据,还渗透给学生一个制定时间表的方法,即可以先体验再规划。

    福星高照
    福星高照3年前

    我觉得这堂课除了考虑课程安排以外,还要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现有的能力,因为时间量感就很抽象了,咱们需要让孩子充分去在这个体验过程中感受这个时间的长短,小孩是没有概念的。所以我觉得就是要通过感受有 5 分钟这个叠加时间量感,去度量你要做的事情有多长时间,这种感受要深刻一些是对的。但是这堂课咱们开始就是读表,孩子对于表格是陌生的,所以首先第一个是要有读表的能力,这样安排孩子们对于我们一堂课 40 分钟,下课休息 10 分钟这种感受是有的。那么他对于这个时间表认识以后,他是不是要感受为什么要制作这样的表格?我们生活中这些表格它都起到哪些作用?我们费这么多的劲去规划,事这个表格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李密
    李密3年前

    @福星高照 感谢您提出的问题。对于 5 分钟体验活动及其价值。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我们团队是有很多考量的,最初并不确定这 5 分钟会带给孩子多大的感受和参考价值,40 分钟课堂是否值得拿出 5 分钟(八分之一)的时间来给孩子体验,试教后发现,这 5 分钟的体验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5 分钟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脚手架,让学生在制定计划表的时候便有了依据,还渗透给学生一个制定时间表的方法,即可以先体验再规划。引入 5 分钟的体验活动,一方面在基本量感和衍生量感培养的策略上做了很好的感悟。另一方面活动的积累更有助于学生从 “量 liáng” 的视角去感知时间,去审视和探索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观莫
    观莫3年前

    很欣赏李老师关于 “5 分钟” 实践活动的设计,学生只有真正地在这 5 分钟里去做具体的事情,才能感受到 5 分钟到底有多长,对于 5 分钟到底能干什么有大致的了解。也只有通过对比与同学们在这 5 分钟内活动的完成情况,学生才可能反思自我与同学之间的差别,对规划时间的重要性有进一步的认知。但我也一个想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想象:5 分钟差异就这么大了,那一天呢?一年呢?从而学生自发联想到时间的规划上,想要去做什么,进而对自己的课后时间(或是课后托管)进行作业或者活动进行规划。在规划之后的汇报中,比较中知道 “表格” 的形式最直观、简洁、美观,最后形成时间表。

    李密
    李密3年前

    @观莫 感谢您的分享,引入 5 分钟的体验活动,一方面在基本量感和衍生量感培养的策略上做了很好的感悟。另一方面活动的积累更有助于学生从 “量 liáng” 的视角去感知时间,去审视和探索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该教学团队在对 “感量” 这一核心素养主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 “好”。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1. 内容选择好。

    ●“时间感量” 有研究难度,便有挑战,亦有 “研究” 二字的需要。

    ●与其它 “量感” 学习内容不同,例如,学生可以直观 “看” 到长度、面积、体积;可以在做中获得质量单位的体验感;而时间最抽象,看不见、摸不着,更侧重于让学生内在感觉(关于时间量感培养的特殊性,在前面也有较全面的提到过)。虽然 “时间量感” 的培养要尽量借助想象和语言,但支撑学生想象和语言的更是多元的学习活动。例如李老师教学设计中精心打造的 5 分钟活动体验,小组合作制作时间表,留给学生实践性的长作业等,这不仅是对” 时间量感 “这一主题深挖成果,更是对” 时间量感 “培养策略的实践探索。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2. 教学设计好。

    ●教材原有的设计就很好,值得每们参赛团队给予尊重,例如,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时差),读表、识表等,但在此基础上为更好的发展学生” 时间量感 “这一素养,仍有值得思索、能够突破的创新点。

    ●其实每一类的量的培养,都有基本和衍生两种策略,基本的培养重体验建立表象,在” 感量 “中发展” 量感 “。衍生的培养基于逻辑经验重推理、重在活动中建模形成表象。该团队的教学设计,例如,5 分钟的体验和学生制作时间表等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能够使学生的逻辑经验顺应发展。找到了教材的生长点,让学习走向深入,助推了学生” 时间量感 “的生长。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3. 创新策略好。

    ●明确的” 量感 “主题需要创新的教学设计来承载,更需要科学的培养策略来落实。

    ●该团队的教学设计创新且多元,设计的理念体现着” 情境具象 “-” 操作体验 “-” 对话省思 “......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以问题情境引领,问题串衔接,知识显根源、学习有过程,操作重实效,处处悟” 量感 “,不仅如此,对于这节课的创新,该团队更是大胆将此课上出了综合实践课的意味,有” 项目式 “的合作制表,有实践学习样子的汇报互鉴,有” 长作业 “的延续拓展等,由于创新点较多,不一一陈列。创新不偏重心,创新有度,研究得法,思索致远。

    李密
    李密3年前

    感谢您的分享,非常赞同您对时间表作用的思考。在前面其他老师回帖中,我们团队觉得时间一去不复返,正是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我们才需要很好的规划自己的时间,谁能帮助我们很好规划一天的时间,课程时间表。借助时间表我们不仅可以规划一天的时间、还可以规划一周的、一个月的、甚至一年的,时间表让时间不虚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规律。进一步感受时间表的意义和价值。

    wangmin
    wangmin3年前

    上周听完李密老师的再一次试讲,感觉收获颇多。 首先,这节课的亮点颇多,比如 “我的 5 分钟”,充分让学生建立时间的量感。对于同样长的 5 分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而这个感受是非常主观的,没有参照的量。这个主观的感受是学生对与时间估测的基础,是建立时间表必须具有的经验感受。所以,这 5 分钟学生的体验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利器。

    李密
    李密3年前

    感谢您提出的问题。对于 5 分钟体验活动及其价值。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我们团队是有很多考量的,最初并不确定这 5 分钟会带给孩子多大的感受和参考价值,40 分钟课堂是否值得拿出 5 分钟(八分之一)的时间来给孩子体验,试教后发现,这 5 分钟的体验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5 分钟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脚手架,让学生在制定计划表的时候便有了依据,还渗透给学生一个制定时间表的方法,即可以先体验再规划。引入 5 分钟的体验活动,一方面在基本量感和衍生量感培养的策略上做了很好的感悟。另一方面活动的积累更有助于学生从 “量 liáng” 的视角去感知时间,去审视和探索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wangmin
    wangmin3年前

    其次,这节课结构非常合理,从认识一个课程的时间表,到自己构建一个课后服务的时间表,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以致用的学习活动。思路清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的目标都很明确,指向性强。

    wangmin
    wangmin3年前

    但是,不足之处是教学环节需要详略得当,小组讨论要少而精。前面节奏加快,突出后面的环节,制作时间表。

    刘惠
    刘惠3年前

    时间表中的量感较长度,面积,体积,角的度量更为抽象,李老师团队提供的教学设计新思路让人眼前一亮,突破了以往学生理解的难点与困惑,整节设计观摩下来,真是受益良多。

    15943088565
    159430885653年前

    听了李老师试讲,感觉课的每个环节都比较有意义,导入环节感受时差;观察时间表,感受一天的在校时间安排;补充时间表、巩固练习经过时间、实验 5 分钟能够做哪些事情;依据实验制定课后托管时间表。但是要有所取舍,内容比较多,反而不利于突出重点。其次,是否还需要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个人感觉是否需要进一步聚焦教学目标,也就是时间表这节课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围绕核心目标精简学习活动。

    15943088565
    159430885653年前

    赞同前面老师的观点,就是时间表的作用是什么?也就是说制定时间表的意义在哪里?一方面时间表能够帮助我们合理规划时间,另一方面,时间表也能起到提醒的作用。此外,时间表中有时也蕴含着一定的规律,如生活规律。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在制定时间表之前体会到时间表的意义呢?如果学生能够先感受到时间表的意义,是不是会增强制作时间表的任务感呢?

    李密
    李密3年前

    @15943088565 感谢您的分享,非常赞同您对时间表作用的观点。在回答前面帖子中对于时间产生的必要性,我们有更多的思考时间一去不复返,即时间的不可逆性。正式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我们才需要好好的规划自己的时间,时间表就是帮助我们规划时间的工具。时间表多种多样,不仅可以规划一天的时间,还可以是一周的、一个月的、甚至是一年的,有了时间表的合理规划,让我们的时间不虚度,生活变的更加规律,感受时间表的意义和价值。

    李密
    李密3年前

    【二稿反思】 二稿教学设计试教后,感受颇深。从发展学生时间量感的角度出发,效果比较好的是其中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其一,是第二环节,通过学生记录并汇报周日的一天安排,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做某一件事情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很好地将生活中的事件与时间建立起了联系,形成时间量感的表象,帮助学生积累了真实的时间量感。

    其二,是第三环节,5 分钟体验活动。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是有很多考量的,最初并不确定这 5 分钟会带给孩子多大的感受和参考价值,40 分钟课堂是否值得拿出 5 分钟(八分之一)的时间来给孩子体验,试教后发现,这 5 分钟的体验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认识时间表、计算经过时间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是难点,难点是如何制定时间表,制定时间表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是非常有挑战性的,由于生活中学生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多是主观的,这在前测和第一环节的谈话中就有所体现,却缺失对时间长短的客观估测。课堂上,创设 “我的 5 分钟” 这一环节,让学生共同拥有一个 5 分钟的体验,‍‍这让学生们在制定时间表的时候便有了抓手,‍‍例如有学生在汇报时谈到:“我利用刚刚的 5 分钟读了 24 页的书,因此周末我规划 30 分钟的时间来读书,因为我想将一本 120 页的书读完。” 可见,5 分钟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脚手架,让学生‍‍在制定计划表的时候便有了依据,‍‍即学生可以借助体验情况‍‍来制定自己的时间表,并且这一环节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制定时间表上,还渗透给学生一个制定时间表的方法,即可以先体验再规划。

    试教之后,也发现本次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如本节课借助的载体是周日一整天的时间表,但周日的活动往往都是零散的,并且每个人的周日安排均不相同,这样就缺少了学生共同讨论学习的空间,并且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时间表的必要性和意义;而且,5 分钟的体验活动有动有静,相互干扰;此外,尽管经历了 5 分钟的体验,但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及课堂观察,制定周日一天的计划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非常困难。因此在下一阶段,我将与团队老师们着重将时间表知识学习的显性目标与时间量感培养的隐性目标合二为一,思考如何让知识目标落实、量感培养落地。

    李密
    李密3年前

    【教案三稿】

    【教学目标】

    1. 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会看时间表,能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2. 结合实践活动,能独立制作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3. 在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发展时间量感。

    【教学难点】

    能独立制作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程时间表、记录卡、计算题卡、古诗卡片、练字卡、美文摘抄资料、语数当天作业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以趣味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1. 出示班级同学上午 8 时上课的图片。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生:长春的小兰在上午 8 时,在上课。

    师:请你猜猜看,此时此刻,乌鲁木齐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呢?

    2. 出示乌鲁木齐小朋友上午 8 时起床的图片。

    师:你猜对了吗?为什么同样是 8 时,我们已经开始读书了,而乌鲁木齐的小朋友却才起床呢?

    3. 出示中国地图。

    师:我国幅员辽阔,当我们已经日出了,在乌鲁木齐依然是满是星空的夜晚。乌鲁木齐时间比长春时间大约晚 2 小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差。因此,我们的作息时间表与乌鲁木齐小朋友的一定不一样。这两地的时间表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时间表的学问。

    设计意图 :通过现实生活中两地小朋友作息时间不同,了解时区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通过将生活中的事件与时间建立联系,感受时刻相同,所作事情可能不同,初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二、 以学习经验建立时间量感的表象。

    (一)读表、识表。

    1. 出示两地上课时间表。

    师:一起来看看我们学校的时间表和新疆民族小学的时间表。

    出示学习指南

    独立学习。(建议:2 分钟)

    (1)观察两份时间表。找一找时间表上有什么信息?

    (2)对比两份时间表。你发现了什么?

    可以在时间表上圈一圈、画一画、算一算。

    小组学习。(建议:2 分钟)

    在小组内,轮流说一说你的发现。

    2. 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师:说一说,时间表上有什么信息?你的什么发现是什么?

    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中间的 10 分钟去哪了?

    师:看来时间表制定要有科学依据,里面有很多学问。

    预设:

    (1)学生针对一个时间表来获取信息,例如古丽上午 10 上第一节课,第四节下课是 13 时 45 分。

    (2)学生对两个时间表进行对比,如每天上午我们和古丽都有 4 节课,上午 10:50 我们第 3 节下课,而古丽要上第二节课。

    (3)新疆民族小学每节课的作息时间都要比我们小学上课时间晚 2 时等。

    (4)课间 10 分钟去哪了?(时间表可能是不连续的)

    (5)第四节结束是午休的开始。(前一事件的结束时刻是下一事件的开始)

    (6)午休时间长短不同。(事件相同,时间长短不同)

    小结: 你们真爱动脑筋、有很善于发现!不但发现了在相同时刻、我们和新疆小学的同学们做的事件不同,还发现了我们都有午休,但是时间长短不同,还能 发现时间表上时刻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不连续的。

    (二)补充时间表。

    师:对这份时间表,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缺少下午的时间表。

    师:是啊,我们的时间表不完整。如果由你来制定下午的时间表,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生:下午有几节课?

    师:接下来给你们一个挑战。

    课件出示:下午从 13:25 开始上两节课,第 5 节课后是 15 分钟的课间休息,然后上第 6 节课。

    师:请你来补充我们班级下午的时间表。

    学生独立完成时间表后教师组织汇报。

    设计意图 :经历读表、识表,使学生尽可能获取更多与时间表有关的信息, 体会时间表的制定要科学合理。 在从不同角度观察、对比、计算、分析的过程中 ,促 进学生对时间长短的感知 体会相同的事情所用时间可能不同、相同的时间可以做不同的事情,丰富学生的时间量感。

    三、 以实践体验撬动量感发展的杠杆。

    师:现在我们已经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拥有了上、下午的作息时间表,每天我们都在遵照时间表来上课。有了这份时间表,我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就会非常有规律。

    师:我们一天的学习生活有没有结束呢?

    生:还有课后托管时间。

    师:课后托管的时间,你会做哪些事?

    预设:先完成作业,再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师:是啊,上面这些我们是按照学校的安排来学习生活的。课后托管的时间可是真真正正属于你自己支配的。你想没想过也要好好规划自己的这一段时间呢?

    师:你知道完成每一项作业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吗?知道的同学请举手。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不太清楚完成每一项作业需要多长时间?

    (师:这么多同学都知道,那你知道完成每一项作业大概是多长时间吗?)

    师:这样,我们来做个小实验,看看在一小段时间里,我们能完成多少?我们看看可不可以参考这个小实验,对你制作课后托管的时间表提供一些帮助?

    1. 活动名称:我的 5 分钟。

    活动指南:

    (1)想一想

    打算利用这 5 分钟做哪件事情?小组同学每人从以下活动中各选一项(小组 4 人不重复)。

    ①做计算题 ②练字 ③美文摘抄 ④背古诗。

    (2)估一估

    各自估测一下自己在这 5 分钟内能完成的目标是多少。

    (3)试一试  

    尝试完成体验。

    (4)记一记

    将自己实际完成的情况在 “记录卡” 上记录下来。

    教师计时 5 分钟,学生个性化实践体验各种活动。

    2.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完成情况和感受。

    师:老师看到刚刚每一位同学都很努力的完成自己领取的实验活动。老师很好奇,你们预测的和实际完成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师:经过刚刚这 5 分钟的体验,你有什么感受吗?

    师:刚刚这 5 分钟,与在家完成情况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预设:

    (1)我选择的是背古诗,我背下来 2 句。比自己想象的有效率,很有成就感。(2)我选择的是练字,我预测能写 5 行,实际也写了 5 行。

    (3)我选择的是美文摘抄,我完成了 2 句的摘抄。

    (4)我完成了 15 道计算题。比我想象的要多,因为我集中注意力了,沉浸在其中,做事效率高。

    设计意图 :同样的空间中,同样的时间里(5 分钟),完成学习生活中熟悉的事件,结合自身多种感官实践体验和外界信息对自身的刺激,形成具身经验,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表象和行为,即转化为能够感知的具体的 “量”,感悟过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并体会相同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可以提高做事效率,利用有效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四、以经验迁移助推量感发展的进程。

    1. 师:看来同学们刚刚体验后,都有了很深的触动,接下来请小组同学参考这 5 分钟的完成情况,来制定一份课后托管(15 时 - 17 时)的时间表。

    活动指南:

    (1)全班交流。时间表上都需要有什么信息?

    (2)小组合作。参考 5 分钟的体验情况,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制定一份课后托管的时间表。(建议:5 分钟)

    (3)全班展示。将组内的时间表,展览到白板上。相互学习,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建议:2 分钟)

    2. 小组合作制定课后时间表。

    3. 全班汇报。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小组的课后托管时间,是如何规划的?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规划?

    生:我们计划用 10 分钟的时间来完成数学作业,因为刚刚 5 分钟,我们完成了 15 道问题,作业卡上面的问题要更复杂,因此,我们推断需要 10 分钟。

    生:我们计划用 20 分钟背古诗,根据刚刚的体验,5 分钟背了 2 句,20 分钟应该差不多可以背下来。

    生:我们计划练字和美文摘抄一共需要 15 分钟。

    生:还要留出 10 分钟,整理物品和书包。

    4. 了解各类时间表。

    师:通过刚刚的制定,同学们自己做了时间的主人,合理地规划了自己的时间表。

    师:你想对时间表这位朋友说点什么吗?

    生 1:时间表,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能让我的生活更有规律。

    生 2:时间表,你真有用,有了你,我就可以好好规划我的生活,让我更合理的利用时间,做更多的事。

    师:是啊,时间表能让我们的生活张弛有度,把握好时间,会将时间规划的更合理、更科学、做事情也会更有效率。

    师:其实,时间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各类时间表)比如寒暑假的作息计划、旅游出行计划表、老师每学期制定教学计划,各种各样的时间表帮助我们更好的利用时间,合理规划我们的生活。

    5. 总结制定时间表的方法。

    师:对于刚刚我们小组合作的这份时间表,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呢?这份时间表一定适合小组内的每一个人吗?

    师:是啊,这份时间表不是自己的,我们课上只是经历了一个制定时间表的过程,为了更好的规划自己的生活,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那你有没有学会制定时间表方法呢?

    学生汇报制定时间表的方法:先实验,再制定。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制作时间表的方法,那接下来李老师来给你们留一个长作业,你也来制定一个专属于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可以是一天的,也可以是一周的。在制定之后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自己做时间的主人,争取能更有效率的完成任务。在下周,将你的时间表带来,我们再做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 5 分钟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的时间量感从主观臆测走向参照推理,学生对时间的感知更加清晰和牢固,在制定时间表的过程中将这种感知逐渐内化,进一步加深对时间的感悟。并在培养时间量感的同时,掌握制定时间表的方法,发展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让学生伴随着对时间的 “感觉” 有意识在未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合理的安排,形成时间管理的观念。

    李密
    李密3年前

    【三稿反思】 第三次试教,与前两次相比,课堂效果有了明显提升。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确定以下几个环节的设计对培养学生时间量感是恰到好处的。

    首先是借助本校的时间表,为学生提供了可以集体讨论的素材,在与新疆时间表的对比环节,学生兴趣很高,对时差这一有趣现象兴趣颇浓,通过观察、对比、计算、分析 ,深刻 体会到相同的时间可以做不同的事情,丰富了学生的时间量感。

    “我的 5 分钟” 活动依然是本节课的亮点,我们总结上次试教中的 5 分钟体验项目有动有静,相互干扰,因此我们本次将体验项目改为了静态体验:①做计算题 ②练字 ③美文摘抄 ④背古诗。这四项体验活动的设计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确定的,它们均是三年级的作业项目,是为了后一环节:学生制定课后托管时间表而服务的。试教后发现,学生对这 5 分钟感受颇深,深刻体会到集中注意力效率更高,并在制定课后托管时间表时,充分利用了这 5 分钟的体验,参考体验情况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写作业时间安排。

    此外,本节课还突破了一个难点:每位学生均体验一项活动,那么如何保证学生完整的经历制作时间表的过程?团队老师们群策群力,经过几轮研讨,确定出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突破这一难题。小组 4 人,每人分别体验一项,这样就可以制定出一份完整的课后托管时间表,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完整的经历了制作时间表的过程,尽管这份时间表并不一定符合每一个小组成员,但是学生可以很容易的体会到适合自己的时间表是需要自己亲自去体验再制定的,并且在学生经历了制定过程并掌握了制定方法后,制定自己的时间表这一问题自然化解。这也为我们 “长作业” 的布置做好了铺垫。

    最后,“长作业” 的布置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作业内容从课本拓展到了课外,我想学生在完成这份长作业时,更能体会到时间表的价值所在,更能体会到规划时间的必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反思本节课,课堂教学有序、有效,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到突破,但依然有所缺憾。在第一环节,对比两地时间表时,绝大多数学生的关注点都放在了 2 小时的时差,而缺少对其他信息的关注,如:时间表中上一事件的结束也是下一事件的开始;事件相同,时间长短不同等等,预设在这一环节达成的量感培养目标没有很好的得以实现。这一不足,争取在下一稿教学设计时能得以弥补。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学生对眼保健操的时间,对一节课的时间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学生对这些无意识的直觉会出现熟视无睹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5 分钟的课堂体验就承载了激发学生对制作时间表中相关事件的关注,从而将生活中的量感运用到数学中,形成更为准确的感知。

    xiacc649
    xiacc6493年前

    李老师的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联系紧密,以时间表为依托,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时间量感。在导入环节,借助学生真实的时间表,让学生引起共鸣,共同讨论,同时,乌鲁木齐的时间表更加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落笔思考,夯实实践活动课的价值。后面 “我的五分钟” 是最大的亮点,让学生充分体验,明确了制表是有理可依,有据可循的,是一节真正开放又完整的课!点赞!

    xiacc649
    xiacc6493年前

    李老师在最后对时间表的丰富和展示,让学生充分认识了时间表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渗透了从一段时间到一天再到一周甚至一年等时间单位尺度不断放大后的时间表,从短时间的规划到长线的规划,都彰显了时间表的价值。

    宋桂娟
    宋桂娟3年前

    李老师对孩子的解读特别的到位。 一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的东西本身就不容易通过直观的方式来理解。二是时间具有非可视化的特点,导致出现教师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轻视学生对 “量” 应有的感知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对 “从量建感” 的忽视,使量感的培养成为了教学的盲区,限制了学生量感素养的有效提升。三是时间量感是客观的,更是一种主观感受,比如每次外出,返程的时间似乎总是短一些。这些都会成为孩子制定时间表的障碍。

    宋桂娟
    宋桂娟3年前

    课堂新加入学生对这 5 分钟感受非常的棒,深刻体会到集中注意力效率更高,并在制定课后托管时间表时,充分利用了这 5 分钟的体验,避免盲目制定,节约了时间,让时间的安排更加合理,让课后托管时间表更有提醒的价值。这对学生以后制定日计划和月计划都有启示作用。

    zhengyanna
    zhengyanna3年前

    李老师在这节课初借助了本校的时间表,为学生提供了可以集体讨论的素材。 在与新疆时间表的对比环节,学生兴趣很高,对时差这一有趣现象兴趣颇浓,通过观察、对比、计算、分析 ,深刻 体会到相同的时间可以做不同的事情,丰富了学生的时间量感。

    zhengyanna
    zhengyanna3年前

    这节课的亮点依然是 “我的 5 分钟” 活动。有原来的动静结合调整为静态体验,增强了学生对这 5 分钟感受。

    zhengyanna
    zhengyanna3年前

    本节课确定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突破体验缺失这一难点。

    zhengyanna
    zhengyanna3年前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也深刻的体会到,时间这一量感的时效性,错过就是错过了,所以让学生懂得了珍惜时间的道理。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学生在《时间表》这节课的学习中,李老师设计了 5 分钟体验是很有必要的,学生要将原有模糊不清的感觉变得具体,逐渐将生活量感转化为数学量感,体验是为了将” 时间量感 “清晰且数学化,为制作时间表和解决问题做服务。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这 5 分钟的体验活动,积累了经验,通过交流、反思、内化,内心对时间量感有了更多的标准、更多的评价、更多的表达,这些体验的学习环节,也正是学生时间量感精细化的过程。

    zhengyanna
    zhengyanna3年前

    “长作业” 的布置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作业内容从课本拓展到了课外。

    zhengyanna
    zhengyanna3年前

    李晓伏老师说: 取消不必要的讨论,节省很多时间,保留最后的小组制表交流讨论,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学生量感的形成和发展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立即习得。本节课对于 “时间量感” 的培养也是基于单元知识框架和学生学情基础的,站在统一知识体系的框架下培养学生 “时间量感”,量感的体验更应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并非通过统一教学让学生开成统一标准。《时间表》一课也需要学生在充分的感知、体验活动中自行建立 “时间量感”,在感知过程中不断修正,最终获得制作时间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量感得以发展。

    15844048818
    158440488183年前

    认真研读学习了李老师的第三稿,本课定位的难点是掌握制作时间表的方法。相比于二稿的设计,第三稿对于难点的突破更具有针对性和梯度性。在课堂引入的环节引入了学生们共同经历的课程时间表和新疆时间表,增加了读表、补表的环节。在此活动中帮助学生明晰时间表的特征,初步感受制定时间表的科学性。学生清楚每个时间段在做什么事,每件事用时多长时间,时间表中上一件事情的结束时刻就是下一件事情的开始时刻,时间表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对于约定俗称的事(课间休息)可以省略。在读表活动中,学生对时间表的特征有着清晰的刻画。在体验 5 分钟后,由个人学习制定时间表模式改成小组学习的模式制作时间表,这个处理给我特别多的惊喜,我特别欣赏。根据个人经验制作是困难的,将其改成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之间能有所辅助,而且设计托管时间表,让 5 分钟的价值更加明显,基于 5 分钟的体验,使得每一项任务时间长短的设计都有了依据,学生进一步体会时间表是可以先体验在制作的学生不仅从浅层上掌握时间表的特征,能够将信息转化成时间表的样式,同时先体验在制作的活动设计,使学生掌握了科学制表的方法。如此有针对性性,有梯度的环环相扣的设计,让本课目标的达成直指素养。感谢李密老师的分享,让我收获甚多,学习了。

    15844048818
    158440488183年前

    有一点个人建议,本课组织了两次小组学习,第一个环节读表的小组学习模式可否改成个人学习后集体交流,读表的难度并不大,而且小组交流再集体汇报第一环节会用时过长,个人认为小组学习的模式在制表环节非常有必要。第一个环节出示学生日常的课程时间表和新疆课程表时,学生会把更多关注的重点放在时差上,会减弱对时间表特征的关注。时差的学习对于制作时间表是否是必要的?

    15844048818
    158440488183年前

    本课结束环节呈现了暑假时间表、课程进度表、习总书记一天的时间表,能够感受到时间表在生活中应用广泛。阅读楼上的帖子中对时间表作用的阐释,第一,时间表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规划一天的时间。第二,时间表有一定的制约性,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规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具有不可逆性,从这个角度很好的规划我们的时间是如此重要,时间表做为人类规划时间的工具,它产生的意义或必要性不言而喻。在时间表的意义上还可以进一步的突显。

    15844048818
    158440488183年前

    赵红:本节课除了关注这 5 分钟,其实我们还经历 8 分钟的制表,一节课 40 分钟的学习。本节课整个学习的过程都是时间量感积累的过程,所以建议李密老师不光关注这 5 分钟的计时,8 分钟也要计时,40 分钟也可以在结尾有所体现。

    13009015109
    130090151093年前

    比较欣赏李老师对 “五分钟活动” 的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时间量,形成量感。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都积累了对五分钟这个时间量的体验,并能够以此作为参照估测某一具体活动所需时间的多少,从而发展灵感,提高能力,这正是我们最想要的。

    15844048818
    158440488183年前

    尹姝萍: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引入 5 分钟的体验活动,一方面在基本量感和衍生量感培养的策略上做了很好的感悟。另一方面活动的积累更有助于学生从 “量 liáng” 的视角去感知时间,去审视和探索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与其它 “量感” 学习内容不同,例如,学生可以直观 “看” 到长度、面积、体积;可以在做中获得质量单位的体验感;而时间最抽象,看不见、摸不着,更侧重于让学生内在感觉(关于时间量感培养的特殊性,在前面也有较全面的提到过)。虽然 “时间量感” 的培养要尽量借助想象和语言,但支撑学生想象和语言的更是多元的学习活动。例如李老师教学设计中精心打造的 5 分钟活动体验,小组合作制作时间表,留给学生实践性的长作业等,这不仅是对” 时间量感 “这一主题深挖成果,更是对” 时间量感 “培养策略的实践探索。

    15844048818
    158440488183年前

    尹姝萍:在李老师的课上,我们看到了 5 分钟体验环节的设计,这种匠心独运的设计恰巧体现的就是基本量感培养策略。我们更能看到,在 5 分钟体验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学生自主设计时间表,其参照和依据一方面是学生已有经验,另一方面更是来自 5 分钟体验活动的推理。此教学设计非常巧妙且完美的完成了量感的培养。

    15844048818
    158440488183年前

    尹姝萍:好的课堂活动设计让课堂、学生与学习任务融合在一起,三者和谐的相处达到了教有所学。

    好好
    好好3年前

    特别喜欢李老师设的体验 5 的分钟这个环节,在体验 5 分钟后,李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时间表。其实根据个人经验制作是困难的,学生小组合作,可以基于 5 分钟的体验,又可以相互合作和帮助,而且设计托管时间表,让 5 分钟的价值更加明显。基于 5 分钟的体验,使得每一项任务时间长短的设计都有了依据,学生进一步体会时间表是可以先体验再制作的学生不仅从浅层上掌握时间表的特征,能够将信息转化成时间表的样式,同时先体验在制作的活动设计,使学生掌握了科学制表的方法。

    好好
    好好3年前

    时间量感相对于其他量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李老师设计了体验 5 分钟这个环节,让学生体验,在真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量感。

    左孟子
    左孟子3年前

    认真研读了李老师新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收获特别大,能感受到李老师对于 “量感” 概念的思考非常深入。给我印象最深的仍然是 “我的 5 分钟” 体验环节,同样的空间中,同样的时间里(5 分钟),完成学习生活中熟悉的事件,结合自身多种感官实践体验和外界信息对自身的刺激,形成具身经验,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表象和行为,即转化为能够感知的具体的 “量”,感悟过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并体会相同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可以提高做事效率,利用有效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我认为这一环节很好的实现了以上的教学目标,突破了 “时间无形” 这一感知难点。感谢李老师及团队对这节课的打磨,让我们耳目一新!

    微微安
    微微安3年前

    时间对于孩子来说太抽象了,平时的感受不深刻,李老师设计时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给了孩子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5 分钟的实践活动,让孩子有了对时间的感受,再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自己托管的时间表,相信孩子会更有兴趣,也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做合理的计划!

    微微安
    微微安3年前

    对于时间表这样抽象的内容,李老师设计了几个环节,层层递进,让孩子感受得更直观,更具体,先是观察认识北京和新疆的时间表,再补充完整两个时间表,最后自己体验结合实际制定时间表,孩子学的轻松,感兴趣,学的更深刻!—— 刘丽丽

    13009015109
    130090151093年前

    本节设计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学环节动静结合,学生对时间量有切实体验后,再为自己的课后学习做计划,这样的时间表会比较合理,更有价值!

    李密
    李密3年前

    【教案终稿】

    【教学目标】

    1. 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会看时间表,能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2. 结合实践活动,能独立制作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3. 在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独立制作自己的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时间表、计算题卡(绿卡)、古诗卡片(粉卡)、练字卡(白卡)、美文摘抄资料(蓝卡)、语数当天作业、倒计时表。

    【教学过程】

    一、以生活感知搭建量感培养的桥梁。

    师: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刚刚过去的周日,你都做了什么事?

    师:这一天过去了,它还会再回来吗?

    师:是啊,时间太宝贵了,每一天都是生命里唯一的一天。

    课件出示时间饼图。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周末的时间饼图,这就是我们的一天,请你来看看,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什么?

    生:都在睡觉。

    师:除了睡觉,在仅剩的有限时间里,如果我们合理地规划它,就可以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师:其实我们在学校生活的每一天,就有一位好朋友,在帮助我们规划时间,知道这位好朋友是谁吗?

    师:这位好朋友就是时间表(板书课题),那接下来老师就将我们这位好朋友请出来。

    设计意图 :经由生活经验感觉时间的存在,体会时间会随着事件的发生而不断流逝,无法重回过去,即时间是不可逆的。借助时间饼图,引发学生对时间长短的关注,感受珍惜时间、规划时间的必要性,初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

    二、 以学习经验建立时间量感的表象。

    (一)认识时间表。

    1. 师:一起来看看我们学校的时间表(课件出示上课时间表)。

    看一看,时间表上有什么信息?你再认真观察,能发现什么呢?请拿出你的那份时间表,可以在时间表上圈一圈、画一画、算一算。一会来汇报一下你的发现。2. 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预设:

    (1)直接读取时间表上的信息。如:8:00 开始上第一节课,上午有 4 节课等。

    (2)根据时间表,推理计算得到信息。如:①每节课都是 40 分钟。②眼保健操和英语每日读都是 15 分钟。③第四节结束时刚好是午休的开始。④时间表上两个事件的时刻也可能是断开的。

    师:同学们真是爱思考又善于发现,不仅找到了时间表上呈现出来的信息,还能通过计算发现了每节课都是 40 分钟这个小秘密,竟然还能 发现时间表上的时刻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不连续的。

    师:老师可要考考你们(课件出现钟表),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在这个时刻(9:45),同学们在做什么?

    生:现在是 9:45,同学们在上大课间。

    师:同学们毫不费力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看来大家对时间表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了。

    (二)补充时间表。

    师:对这份时间表,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缺少下午的时间表。

    师:是啊,我们的时间表并不完整。接下来李老师给你提供一个信息。

    课件出示:下午从 13:25 开始上两节课,第 5 节课后是 15 分钟的课间休息,然后上第 6 节课。

    师:通过这条信息,你能不能判断出我们需要补充几项内容?

    生:需要补充第 5 节课、课间休息和第 6 节课这三项内容。

    师:接下来,就把挑战给你们,由你们将下午的时间表补充完整,好吗?

    学生独立完成时间表后教师组织汇报。

    师:你是怎么判断第 5 节课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

    生:英语每日读 13:25 结束,第五节课的开始时间是 13:25 开始,经过 40 分,14:05 结束。(教师补充板书)

    师:接下来呢?

    生:课间休息是 14:05-14:20,第 6 节课是 14:20-15:00。

    师:真是太好了!同学们补充后,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份完整的上课时间表,每天我们都在遵照这份时间表来学习生活。

    设计意图 :经历读表、识表,使学生尽可能获取更多与时间表有关的信息, 体会时间表的制定要科学合理。鼓励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持续时间, 在观察、计算、分析、补充时间表的过程中 ,促 进学生对时间长短的感知 丰富学生的时间量感。

    三、以实践体验撬动量感发展的杠杆。

    (一)实践体验 5 分钟。

    1. 感受体验的必要性。

    师:我们在学校的一天有没有结束呢?

    生:还有课后托管时间。

    师:课后托管时间是几时开始?几时结束?

    生:下午 3 时 - 5 时(15 时 - 17 时)。(教师板书:课后托管 15:00-17:00)

    师:一共是 2 小时的时间,你会利用这 2 小时,做些什么事呢?

    生:先吃一些简餐,再完成作业,最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师:你知道完成每一项作业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吗?

    师:看来有些同学平时比较关注自己完成任务需要多长时间,但是还有很多同学对于自己完成作业的时间是不清楚的。老师这里有你们平时经常布置的几项作业:数学作业卡、古诗、练字、美文摘抄。

    师:请你估计一下,你完成这一项作业需要多长时间?

    生:数学作业卡大约 10 分钟,背古诗大约 20 分钟,美文摘抄 10 分钟,练笔需要 10 分钟。

    师:同学们估计的对不对呢?接下来就实际体验一下,看看在 5 分钟内你能完成多少?

    师:老师给大家 1 分钟的时间,现在请组长分配任务。

    2. 学生利用 5 分钟个性化体验各项活动。

    (二)交流完成情况和体验后的感受。

    师:时间结束。请同学来说一说,刚刚这 5 分钟,你体验的是什么?完成了多少?

    预设:

    生 1:我体验的是练笔,完成了 4 行。

    生 2:我体验的也是练笔,完成了 5 行。

    生 3:我选择的是美文摘抄,我完成了 2 句的摘抄。

    生 4:我选择的是背古诗,我背下来 2 句。比自己想象的有效率,很有成就感。

    生 5:我选择的也是背古诗,我背下来 4 句。

    生 6:我选择的是脱式计算,我完成了 10 道计算题。

    生 7:我也选择的是脱式计算,完成了 16 道。比我想象的要多,因为我集中注意力了,沉浸在其中,做事效率高。

    设计意图 :同样的空间中,同样的时间里(5 分钟),完成学习生活中熟悉的事件,了解相同的时间做的事件不同,相同的事件完成的数量不同,并且体会到并不会因为完成数量的不同而改变 5 分钟的长短。结合自身多种感官实践体验和外界信息对自身的刺激,形成具身经验,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表象和行为,即转化为能够感知的具体的 “量”,感悟过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并体会相同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可以提高做事效率,利用有效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四、以经验迁移助推量感发展的进程。

    (一)制定课后托管时间表。

    1. 布置制定任务。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刚刚 5 分钟的体验,都有了自己的感受。接下来,请你们参考刚刚 5 分钟的完成情况,来规划一下今天课后托管的时间。

    活动任务:小组合作共同制定一份课后托管时间表。(建议:8 分钟)

    (1)参考今天的作业清单,完成时间表的制定。

    (2)完成后,将小组时间表粘贴到展板上。

    (3)小组间相互学习,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2. 小组合作制定课后时间表。

    3. 全班汇报。

    师:哪个小组想先来汇报一下,这 2 小时你们是如何规划的?

    预设:整段规划写作业时间。

    师:你们能说说为什么确定写作业的时间是 40 分钟呢?

    生:根据刚刚的体验,确定每一项作业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将每一项时间加起来后大约是 40 分钟。

    师:谁和这个小组类似,也是这样将写作业的时间整段规划的?

    师:老师发现,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规划了吃简餐的时间,规划了休息的时间,也规划了写作业的时间。

    师:但是关于学习这段时间,每个组的规划是有区别的。还有哪个小组能来具体说一说你们写作业的这段时间是如何规划的?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规划?

    预设:详细规划写作业时间。

    生:我们计划用 10 分钟的时间来完成数学作业,因为刚刚 5 分钟,我们完成了 15 道问题,作业卡上面的问题要更复杂,因此,我们推断需要 10 分钟。我们计划用 20 分钟背古诗,根据刚刚的体验,5 分钟背了 2 句,20 分钟应该差不多可以背下来。我们计划练字和美文摘抄一共需要 15 分钟。最后还要留出 10 分钟,整理物品和书包。

    (二)体会时间表的广泛应用。

    师:感谢同学的用心规划和精彩汇报。现在我们每个小组都拥有了一份非常完整的学校生活时间表,是不是所有学校的时间表和我们的都一样呢?老师这里还有一份其他学校的时间表,这所学校位于我国的新疆,他们的时间表什么样?你们好奇吗?

    师:请看!(课件出示新疆时间表)这是新疆小学的时间表,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0 时才上第一节课,而我们第一节是在 8 时上课。。

    师:为什么新疆的小朋友上课时间这么晚呢?

    师:我国幅员辽阔,当我们已经日出了,在西部的新疆依然是满是繁星满空。日出时间比长春时间大约晚 2 小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差。

    师:其实时间表随处可见,不仅出现在我们的校园里,生活中处处都有它的身影。

    课件出示暑假计划表、老师每学期制定教学计划。

    师:李老师制定的是我们三年级每周的教学计划,老师每天都要按照这个来开展工作。时间表可以是一个时间段的,可以是一天的,还可以是一周的。

    (三)总结制定时间表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规划时间的好朋友 —— 时间表。

    师:你想对时间表这位朋友说点什么吗?

    生 1:时间表,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能让我的生活更有规律。

    生 2:时间表,你真有用,有了你,我就可以好好规划我的生活,让我更合理的利用时间,做更多的事。

    师:是啊,时间表能将时间规划的更合理、更科学,做事情也会更有效率。

    师:既然时间表这么有用,那你有没有学会制定时间表方法呢?

    学生汇报制定时间表的方法:先体验,再制定。(板书:体验→制定)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制作时间表的方法,那你认为刚刚我们小组合作的这份时间表,一定适合小组内的每一个人吗?

    生:每个人情况不同,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

    师:是啊,这份时间表并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我们课上只是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制定时间表的过程,为了更好的规划自己的生活,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四)布置 “长作业”。

    师:那接下来李老师来给你们留一个长作业,你来制定一个专属于你自己的时间表,可以是一天的,也可以是一周的。自己做时间的主人,争取能更有效率的完成任务。在下周,随时将你的时间表带来,我们再做交流。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设计意图 :经过对比两地时间表,了解时差相关知识。通过 5 分钟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的时间量感从主观臆测走向参照推理,学生对时间的感知更加清晰和牢固,在制定时间表的过程中将这种感知逐渐内化,进一步加深对时间的感悟。并在培养时间量感的同时,掌握制定时间表的方法,发展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让学生伴随着对时间的 “感觉” 有意识在未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合理的安排,形成时间管理的观念。

    【板书设计】

    15943088565
    159430885653年前

    看了李老师的教学反思,感觉这节课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尤其是 5 分钟体验环节中体验活动的选择,是基于对学生日常作业内容的调查。这就让体验活动更具有实际意义。在这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下,更有利于学生通过比较反思做同一件事情的时间差,提醒自己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活动。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实验意识,对于自己不确定的事情,可以做一做,试一试、调整调整。既学习了知识,也端正了学习态度。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详细看了李老师的三稿教学反思和最终稿的教学设计,让我学到了很多,更让我想到了很多。 《时间表》这节课,算得上是小学阶段关于 “时间量感” 学习的最后一节课,既要落实有关 “时间量感” 的培养,又是结合时间表这一情境,综合运用时间量的知识解决问题。本人认为《时间表》一课更适合开展数学综合实践类学习,该内容融汇了 “量感”、“应用意识”、” 运算 “和” 时间模型 “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时间表》一课既需要学生在课上的有限时间内经历体验、感悟、推理和应用等,更需要将学习延展到课后,应用所学去制定更广阔的计划任务,养成惜时守信好习惯,发展学生” 时间量感 “。

    13009015109
    130090151093年前

    将不同地域的两个时间表同时呈现在学生眼前,尽管信息量比较大,但在老师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引导下,孩子们各抒己见,把自己已有的对于时间量的感受和经验表达的准确清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也关注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15844048818
    158440488183年前

    给喜欢 5 分钟体验活动的设计,通过 5 分钟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的时间量感从主观臆测走向参照推理,学生对时间的感知更加清晰和牢固,在制定时间表的过程中将这种感知逐渐内化,进一步加深对时间的感悟。并在培养时间量感的同时,掌握制定时间表的方法,发展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让学生伴随着对时间的 “感觉” 有意识在未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合理的安排,形成时间管理的观念。

    cs_fukai
    cs_fukai3年前

    李老师最终稿的教学设计规范且精彩,每个环节都值得细细品味与学习。

    例如,第一环节:“以生活感知搭建量感培养的桥梁”—— 引课环节中,教师开篇就以 “ 一天过去了,它还会再回来吗?”、“时间太宝贵了,每一天都是生命里唯一的一天。” 的对话提升学生惜时的情感。接着教师出示了一张时间饼图(如下图),让学生通过观看,来感受一天当中哪部分占据的时间最长,此活动以抽象的时间图代替了且象但难以展现的具体的事件,这就潜移默化的将学生从感性的具体过渡到了感性的一般中来,学生对图中的相关事件的时间量既有经验又有估计。此环节的引课,不论从数学教学的抽象过程、激趣作用还是对时间量感的初步感知等方面来评说,设计的都很包容、很精巧。

    (样图,替代图)

    dsfxyjf
    dsfxyjf3年前

    详细看了李老师第三稿和最终稿的设计,一些教学环节都有做改动。首先最终稿增加了饼图让孩子感受到原来睡觉占了一天中的很长一段时间,这和学生原有关于时间的认知上是有差异的,睡眠的时间的长短,孩子往往感受不到,有了这个饼图,使得孩子和其他事情所用时间有了对比,让孩子有了感受,这也是对时间的一种感知。最终稿在课的伊始只保留了自己学校的时间表,去掉了新疆的时间表,表面上失去了第三稿对比的趣味性,实际上也减少了原来学生过多关注两所学校时间的对比,而对时间表的要素关注不够这一现象。这样学生更专注于这一张时间表的研究,会让学生更清楚时间表的要素有哪些,有事件,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有连续的,有间断的,知道一节课的时间,眼保健操时间以及课间休息时间等,有了前面的这些做铺垫,学生才能顺利完成制作下午时间表的任务。李老师并没有把新疆时间表这一素材摒弃,将它放到了生活中有哪些时间表这一环节上,既和我们的时间表有关系又不同,从而引出 “时差” 这一有趣现象。觉得这个处理很巧妙,赞!各位老师都欣赏的 “我的 5 分钟” 环节,安排了学生经常做的 4 项静态学习活动,并且是小组内每个同学体验其中一项活动,每个同学都有切身体验,这一体验获得的数据就为后面制定托管班的时间表提供了依据。在同学们体验之前,李老师安排了让学生估计完成一项学习活动大约需要多长时间这个环节,不要小看这个环节,它是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用以往自己对时间的感知来初步判断完成一项活动所需要的时间。接下来学生在实际体验中真正获得了完成一件学习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对于估计比较准确的孩子来说,会获得愉悦的体验,对于估计差得比较多的孩子来说,会对时间的长短有了重新的认识。孩子们利用获得的经验来估计托管班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犹如获得了一把时间的尺子,使得估计时间时有了依靠,更加合理。由于是小组合作完成的托管班的时间表,不是某个学生个人的时间表,所以老师让学生经历了制作时间表的过程,那就是先实验再制定,这样才是科学的。老师还布置了让学生制定一天,一周等 “长时间表” 作业,所学内容又有了课外延伸。感谢李老师团队为我们奉献了这样一节精彩的培养学生 “时间量感” 的一节课,让我在学习中受益匪浅,谢谢。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09:34 · PVG 17:34 · LAX 02:34 · JFK 05:34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