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大脸猫爱吃鱼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秋】吴璀名师工作室 冯靖 2上 《课桌有多长》

  •  
  •  
    大脸猫爱吃鱼 · 3年前 · 155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951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来自成都市龙泉驿区吴璀名师工作室的冯靖,很荣幸能够参加本次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与我们团队老师一起聚焦本次活动主题 “学会学习─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围绕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一课,思考如何有效发展学生 “量感”。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祝愿每一个参赛团队都能取得优异成绩,也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02#r_102559 活动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902#r_102573 选课思考: https://bbs.xsj21.com/t/1902#r_103101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902#r_103103 一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02#r_118135 教案二稿:https://bbs.xsj21.com/t/1902#r_118145 二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02#r_121821 教案三稿:https://bbs.xsj21.com/t/1902#r_121829 三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02#r_121851 团队磨课图片及总结:https://bbs.xsj21.com/t/1902#r_121942 教案终稿: https://bbs.xsj21.com/t/1902#r_122268 课堂实录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MzMDI3Mg==.html?spm=a2hcb.profile.app.5~5!2~5~5!3~5!2~5~5~A

    155 次点击  ∙  2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250 条回复   2021-09-16 17:04:17 +08:00
    大脸猫爱吃鱼
    大脸猫爱吃鱼3年前

    活动主题解读:

    本次活动主题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学会学习” 我认为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教师要学会多方式学习,以学生为本,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二层意思是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只是通过书本,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也是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量” 指的是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生活中无处不在。量感则是指人们对以上事物的可测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侧重于对量的体验与感悟,它在学生感知世界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活动旨在借助群众的智慧,探寻能有效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

    刘平
    刘平3年前

    @大脸猫爱吃鱼 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谈 “学会学习” 值得学习,对 “量感” 的解读和认识有一定深度。

    刘平
    刘平3年前

    @大脸猫爱吃鱼 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谈 “学会学习” 值得学习,对 “量感” 的解读和认识有一定深度。

    刘平
    刘平3年前

    @大脸猫爱吃鱼 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谈 “学会学习” 值得学习,对 “量感” 的解读和认识有一定深度。

    刘平
    刘平3年前

    @大脸猫爱吃鱼 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谈 “学会学习” 值得学习,对 “量感” 的解读和认识有一定深度。

    大脸猫爱吃鱼
    大脸猫爱吃鱼3年前

    选课思考:

    结合本次活动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我们选择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一课。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会用 “长、短” 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并积累了用自定义单位测量的经验,已初步建立对长度的感知,本课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长度的感知需要借助外部活动,在 “做” 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所以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对长度这一量的直观感知。基于以上思考,我们选择本课内容,尝试培养和发展学生量感。

    徐慧玉
    徐慧玉3年前

    @大脸猫爱吃鱼 选课思考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特点,这里思考比较全面。

    徐慧玉
    徐慧玉3年前

    @大脸猫爱吃鱼 选课思考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特点,这里思考比较全面。

    大脸猫爱吃鱼
    大脸猫爱吃鱼3年前

    教案一稿: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较》单元,会用 “长、短” 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对长度的量感。本单元的第一课时,积累了测量的经验,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本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教材设计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串,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量感。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虽然有些小,对尺子并不陌生,但对 1 厘米有多长学生还是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在于认识厘米、认识直尺、会用直尺,更在于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表象,充分体验 1 厘米有多长,经历度量的过程,充分发展学生的量感。

    三、学习目标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3. 在观察、操作等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学生量感。

    四、教学重难点

    1.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会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量感。

    五、教学准备

    课件、1 厘米长小棒、4 厘米长纸条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发认知冲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制胜兵器是什么吗?金箍棒可以变长变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吧。(播放新世纪小学数学微课 3.0)

    师:为什么测量同样长度的金箍棒,他们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预设: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师:看来,要想让测量结果一样,在测量时就要用同样长的工具,也就是要有 “统一的标准”。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结合已有经验,在辨析中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建立长度单位表象,获得量态感觉

    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这个小棒的长度是 1 厘米,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1)用手比一比,感知 1 厘米

    师:把它放在食指和拇指中间,现在食指和拇指中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感受 1 厘米有多长

    师:收回小棒,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还记得 1 厘米有多长吗?用手指比出 1 厘米。老师用 1 厘米的小棒来验证谁比得更准确。

    (2)身边找一找,建构 1 厘米的长度

    师: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预设:手指的宽、上门牙的宽、图钉的长、橡皮的厚(师用长 1 厘米的小棒验证)

    【设计意图】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

    (3) 认识直尺,亲历直尺产生过程

    师:把 1 厘米长的小棒作为统一的标准,量一量纸条有多长?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

    活动要求:

    ①小组合作,用长 1 厘米的小棒测量纸条的长度。

    ②把测量结果摆好后不动。

    生汇报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预设:①4 根小棒长②4 个 1 厘米长③4 厘米长

    师:同学们刚刚通过摆小棒,数个数得出纸条的长度是 4 厘米。一根小棒是 1 厘米、两根小棒是 2 厘米...... 起始位置是 0(课件展示,标好刻度和数字),尺子就是这样产生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经历直尺产生的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获得量态感觉,感受度量的思想。为理解直尺的构造、借助直尺测量做铺垫。

    师:请同学们拿出直尺,寻找直尺上都有什么?

    ①单位:cm。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的英文缩写。

    ②数字:把它叫做刻度。数字有什么规律呢?刻度尺上的数字是从 0 开始,并且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③长短不一的线:把它叫做刻度线。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有长短不一的刻度线,每个数字都对着一根最长刻度线。两个数字之间有很多根最短的刻度线,我们今后要学习的更小的长度单位时会深入学习。数字 0 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我们把它叫做 0 刻度线,表示开始的意思。两根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就是一大格,规定刻度尺上一大格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例如:0 到 1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出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吗?

    生:寻找 1 厘米。

    活动要求:

    ①独立在直尺上找 1 厘米。

    ②组内说一说各自找到的 1 厘米,交流补充。

    ③一组上台汇报找到的 1 厘米,其余同学质疑提问。

    ④得出结论:相邻两个数,他们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师:你能在尺子上找到 2 厘米吗?3 厘米呢?

    师: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从 0 到第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 1 厘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认识直尺、找到直尺上的 1 厘米、找到直尺上的几厘米等活动,体会度量的思想,发展学生量感,为后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

    环节三:探究测量方法,促进量感形成

    师:估一估,你的铅笔有多长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的。

    【设计意图】通过估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探索估计较短物体长度的方法,发展量感。

    师:到底我们估得对不对,让我们来实际测量验证一下吧。

    生:量一量铅笔的长度,并和同桌说一说是怎么测量的,汇报交流。

    师:小熊他们是这样测量的,你觉得他们的测量方法对吗,说一说。

    生:辨析测量方法,说出错误原因,总结正确测量方法。

    1. 数一数铅笔的长度有几个大格,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到几就是几厘米。

    2. 数一数铅笔的长度有几个大格,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哪一种方法更简单呢?

    得到测量物体的一般方法就是物体的一端对准 0 刻度,看铅笔的另一端,另一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操作交流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再通过分析小熊的测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操作要领和正确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环节四:巩固应用,发展量感

    学习了关于厘米的知识,你能接受挑战吗?

    (1) 断尺量小棒

    生:看图直接说出小棒长度,并说明原因。

    师:数出几个 1 厘米,合起来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 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直线

    生:先独立完成,再上台展示,总结画法。

    师:直尺放平,从 0 刻度开始,要画及厘米就在刻度几停笔。

    【设计意图】由量到画,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以及对厘米的认识。学生在画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画法,但都是 4 厘米,再次发展量感,明确 “度量” 的本质,即包含几个 1 厘米。

    环节五: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也认识了直尺,还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下课后小朋友们去测测身边的物体吧。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小结,不仅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七、 板书设计

    徐慧玉
    徐慧玉3年前

    @大脸猫爱吃鱼 在本节课中,对于短尺的使用和量感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可以放在下一个课时开课的时候进行。

    金色阳光
    金色阳光3年前

    @大脸猫爱吃鱼 本课中,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尤其是注重对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操作能力的训练,对 “厘米” 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教学活动中,虽然学生估计的结果与实际长度还有些差距,但我想,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估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对 “厘米” 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13756337456
    137563374563年前

    量感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需要真实的体验,教师设计了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充分体验,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帮助学生建立量感。

    xukaifu
    xukaifu3年前

    本次活动主题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学会学习” 我认为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教师要学会多方式学习,以学生为本,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二层意思是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只是通过书本,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也是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rookie
    rookie3年前

    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量感。

    万万
    万万3年前

    通过以往经验我们知道,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比较薄弱,主要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还没有形成数与量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示一个结果的经验。但在这节课当中, 老师让孩子尝试测量交流测量方法积累活动经验,再次测量积累活动经验的同时,提升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英英
    英英3年前

    量感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等量态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借助活动在做中充分感知体验,逐渐抽象,概括建立量感概念。

    邹邹
    邹邹3年前

    本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教材设计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串,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量感。

    傻笑
    傻笑3年前

    本课通过认识直尺、找到直尺上的 1 厘米、找到直尺上的几厘米等活动,体会度量的思想,发展学生量感,为后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本节课以学生为本,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二层意思是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本节课以学生为本,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二层意思是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本节课以学生为本,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二层意思是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本节课以学生为本,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二层意思是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本节课以学生为本,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二层意思是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本节课以学生为本,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二层意思是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本节课以学生为本,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二层意思是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本节课以学生为本,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二层意思是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本节课以学生为本,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二层意思是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本节课以学生为本,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二层意思是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本节课以学生为本,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二层意思是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风中云
    风中云3年前

    本节课通过设计系列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 “把物品左端对准 0 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这种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5567078709
    155670787093年前

    本次学习主题是发展学生量感,一层是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二层意思是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只是通过书本,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也是学习,获得量感的重要途径。

    陈立梅
    陈立梅3年前

    本节课教师在导入环节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结合已有经验,在辨析中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我爱多多
    我爱多多3年前

    本课通过认识直尺、找到直尺上的 1 厘米、找到直尺上的几厘米等活动,体会度量的思想,发展学生量感,为后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

    婉歌婷栀
    婉歌婷栀3年前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能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同时把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与生活结合展开教学体验,有助于学生增强感受以推动学生建立量感。

    我爱多多
    我爱多多3年前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会用 “长、短” 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并积累了用自定义单位测量的经验,已初步建立对长度的感知,本课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

    于明晶
    于明晶3年前

    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在活动中感知是一种对培养学生的 “量感” 非常有效的方法。

    于明晶
    于明晶3年前

    在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 “标准量” 表象,将数学知识真实运用到实践中。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构建对 “量感” 的认知,积累量感体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 “把物品左端对准 0 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这种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lmn198212
    lmn1982123年前

    本次学习主题是发展学生量感,一层是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二层意思是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只是通过书本,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也是学习,获得量感的重要途径。

    13598069096
    135980690963年前

    从小朋友熟知的金箍棒入手,引出课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通过 1 厘米的小棒来感受 1 厘米有多长,建立空间印象,再引入直尺,加深学生的印象。

    13756332018
    137563320183年前

    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自主操作交流环节,让学生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再通过分析小熊的测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操作要领和正确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并通过巩固应用发展学生量感。

    thistle918
    thistle9183年前

    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长度的感知需要借助外部活动,在 “做” 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所以冯老师在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对长度这一量的直观感知,尝试培养和发展学生量感。

    15246069711
    152460697113年前

    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结合已有经验,在辨析中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赵海峰
    赵海峰3年前

    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13756361668
    137563616683年前

    本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教材设计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串,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量感。

    13408608506
    134086085063年前

    本次主题是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量感是什么,量感是一个对 “量” 的直观感受为主的感觉,侧重对 “量” 的体验与感悟,是人对物体的轻重,多少,大小,厚薄等属性的一种感受力。那么这节课要学生充分体验即 1 厘米长短的感悟。通过学生估 -- 量 -- 比 -- 想一系列过程让学生体验到 1 厘米的长短,并且形成学生对 1 厘米的表象。具有一定的直觉感知力。虽然已经有了很多的体验活动,我觉得老师还可以在学生体验方面多下下功夫。

    abcd0517
    abcd05173年前

    冯老师的课让学生在经历直尺产生的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获得量态感觉,感受度量的思想。为理解直尺的构造、借助直尺测量做铺垫。

    陈国超
    陈国超3年前

    本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教材设计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串,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量感。

    杨景平
    杨景平3年前

    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教学,对尺子并不陌生,但对 1 厘米有多长学生还是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在于认识厘米、认识直尺、会用直尺,更在于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表象,充分体验 1 厘米有多长,经历度量的过程,充分发展学生的量感。

    hej514
    hej5143年前

    本课通过认识直尺、找到直尺上的 1 厘米、找到直尺上的几厘米等活动,体会度量的思想,发展学生量感,为后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

    15982430220
    159824302203年前

    量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老师从小朋友熟知的金箍棒入手,引出课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通过 1 厘米的小棒来感受 1 厘米有多长,建立空间印象,再引入直尺,加深学生的印象。

    15982430220
    159824302203年前

    量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老师从小朋友熟知的金箍棒入手,引出课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通过 1 厘米的小棒来感受 1 厘米有多长,建立空间印象,再引入直尺,加深学生的印象。

    15982430220
    159824302203年前

    量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老师从小朋友熟知的金箍棒入手,引出课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通过 1 厘米的小棒来感受 1 厘米有多长,建立空间印象,再引入直尺,加深学生的印象。

    15982430220
    159824302203年前

    量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老师从小朋友熟知的金箍棒入手,引出课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通过 1 厘米的小棒来感受 1 厘米有多长,建立空间印象,再引入直尺,加深学生的印象。

    15982430220
    159824302203年前

    量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老师从小朋友熟知的金箍棒入手,引出课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通过 1 厘米的小棒来感受 1 厘米有多长,建立空间印象,再引入直尺,加深学生的印象。

    15982430220
    159824302203年前

    量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老师从小朋友熟知的金箍棒入手,引出课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通过 1 厘米的小棒来感受 1 厘米有多长,建立空间印象,再引入直尺,加深学生的印象。

    15982430220
    159824302203年前

    量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老师从小朋友熟知的金箍棒入手,引出课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通过 1 厘米的小棒来感受 1 厘米有多长,建立空间印象,再引入直尺,加深学生的印象。

    15982430220
    159824302203年前

    量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老师从小朋友熟知的金箍棒入手,引出课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通过 1 厘米的小棒来感受 1 厘米有多长,建立空间印象,再引入直尺,加深学生的印象。

    金金橙
    金金橙3年前

    老师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对课堂做了充分的准备。

    金金橙
    金金橙3年前

    教学设计有趣好玩,供学生探究、巩固、拓展,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

    金金橙
    金金橙3年前

    在学习中有思考,眼睛会骗人、量了才知道,眼睛会骗人、数了才知道,让求真、求实的严谨融入孩子内心,可谓润物无声,无招胜有招

    金金橙
    金金橙3年前

    培养学生的数感与量感,这样的活动既是对知识的巩固,更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

    金金橙
    金金橙3年前

    让学生借助尺子进行比较,是让孩子们感知到度量守恒,让学生将本节课知识中的根深刻理解,让度量标准内化于心

    徐慧玉
    徐慧玉3年前

    本课教学内容是厘米,是一个固定的标准,开课的金箍棒例子可能在这里不是特别合适,其中的变化会影响学生的理解。改成不变的物体引入是否会更好。

    liyinhua
    liyinhua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15044395050
    150443950503年前

    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教师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对课堂做了充分的准备。

    刘平
    刘平3年前

    从小棒过渡到直尺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度量工具的产生,同时也在测量的过程中加深了对 1 厘米以及单位长度累加来测量长度的认识。

    408268820
    4082688203年前

    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教材设计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串,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量感。

    金金橙
    金金橙3年前

    注重对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操作能力的训练

    zdz123456
    zdz1234563年前

    学生认识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在观察、操作等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学生量感。由量到画,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以及对厘米的认识。由断尺量小棒,突破了难点。

    13408608506
    134086085063年前

    本次活动主题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学会学习” 本节课通过设计系列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 “把物品左端对准 0 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这种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3408608506
    134086085063年前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较》单元,会用 “长、短” 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对长度的量感。本单元的第一课时,积累了测量的经验,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本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教材设计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串,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从小棒过渡到直尺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度量工具的产生,同时也在测量的过程中加深了对 1 厘米以及单位长度累加来测量长度的认识

    13408608506
    134086085063年前

    量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老师从小朋友熟知的金箍棒入手,引出课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通过 1 厘米的小棒来感受 1 厘米有多长,建立空间印象,再引入直尺,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学设计有趣好玩,供学生探究、巩固、拓展,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

    心情*心晴
    心情*心晴3年前

    从引发冲突到统一标准建立表象,再由一系列活动体验发展量感,活动设计丰富多彩,让知识点过手落到实处!环节四处,“画一条 4 厘米的直线” 可改为 “画一条 4 厘米的线段”,注意表述的准确性。

    啾啾1011
    啾啾10113年前

    二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年的数学学习经历,但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学中一定要设计有趣的、好玩的内容供他们探究、巩固、拓展。本节课中,冯老师的几个练习设计十分巧妙:心中有数、心中有度、心中有悟,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思考,

    吉林九台李旭
    吉林九台李旭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changchunyush
    changchunyush3年前

    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只是通过书本,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也是学习,获得量感的重要途径。

    changchunyush
    changchunyush3年前

    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只是通过书本,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也是学习,获得量感的重要途径。

    changchunyush
    changchunyush3年前

    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只是通过书本,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也是学习,获得量感的重要途径。

    changchunyush
    changchunyush3年前

    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只是通过书本,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也是学习,获得量感的重要途径。

    changchunyush
    changchunyush3年前

    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只是通过书本,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也是学习,获得量感的重要途径。

    changchunyush
    changchunyush3年前

    指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只是通过书本,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也是学习,获得量感的重要途径。

    xulijuan
    xulijuan3年前

    进一步感知、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长度的感知需要借助外部活动,在 “做” 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

    xulijuan
    xulijuan3年前

    进一步感知、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长度的感知需要借助外部活动,在 “做” 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

    张彦红
    张彦红3年前

    在本节课中,冯老师组织了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丰富了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同时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做实际上就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测量活动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张彦红
    张彦红3年前

    在本节课中,冯老师组织了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丰富了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同时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做实际上就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测量活动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张彦红
    张彦红3年前

    在本节课中,冯老师组织了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丰富了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同时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做实际上就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测量活动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张彦红
    张彦红3年前

    在本节课中,冯老师组织了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丰富了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同时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做实际上就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测量活动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张彦红
    张彦红3年前

    在本节课中,冯老师组织了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丰富了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同时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做实际上就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测量活动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张彦红
    张彦红3年前

    在本节课中,冯老师组织了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丰富了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同时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做实际上就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测量活动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张彦红
    张彦红3年前

    在本节课中,冯老师组织了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丰富了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同时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做实际上就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测量活动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吴老师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比较薄弱,还没有形成数与量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示一个结果的经验。但在这节课当中,让孩子尝试测量交流测量方法积累活动经验,再次测量积累活动经验的同时,提升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吴老师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比较薄弱,还没有形成数与量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示一个结果的经验。但在这节课当中,让孩子尝试测量交流测量方法积累活动经验,再次测量积累活动经验的同时,提升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1143487975@qq.com
    1143487975@qq.com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会用 “长、短” 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并积累了用自定义单位测量的经验,已初步建立对长度的感知,本课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长度的感知需要借助外部活动,在 “做” 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对长度这一量的直观感知。

    1143487975@qq.com
    1143487975@qq.com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会用 “长、短” 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并积累了用自定义单位测量的经验,已初步建立对长度的感知,本课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长度的感知需要借助外部活动,在 “做” 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对长度这一量的直观感知。

    1143487975@qq.com
    1143487975@qq.com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会用 “长、短” 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并积累了用自定义单位测量的经验,已初步建立对长度的感知,本课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长度的感知需要借助外部活动,在 “做” 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对长度这一量的直观感知。

    1143487975@qq.com
    1143487975@qq.com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会用 “长、短” 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并积累了用自定义单位测量的经验,已初步建立对长度的感知,本课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长度的感知需要借助外部活动,在 “做” 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对长度这一量的直观感知。

    1143487975@qq.com
    1143487975@qq.com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会用 “长、短” 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并积累了用自定义单位测量的经验,已初步建立对长度的感知,本课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长度的感知需要借助外部活动,在 “做” 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对长度这一量的直观感知。

    姜生芽
    姜生芽3年前

    1 厘米的长度是抽象的,需要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才能在反复体验中积淀,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学生通过 “找、认、画、量” ,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

    姜生芽
    姜生芽3年前

    1 厘米的长度是抽象的,需要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才能在反复体验中积淀,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学生通过 “找、认、画、量” ,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

    姜生芽
    姜生芽3年前

    1 厘米的长度是抽象的,需要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才能在反复体验中积淀,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学生通过 “找、认、画、量” ,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

    姜生芽
    姜生芽3年前

    1 厘米的长度是抽象的,需要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才能在反复体验中积淀,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学生通过 “找、认、画、量” ,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

    金金橙
    金金橙3年前

    能跟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发学生们讨论,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们合作精神

    金金橙
    金金橙3年前

    能跟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发学生们讨论,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们合作精神

    金金橙
    金金橙3年前

    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金金橙
    金金橙3年前

    老师在课堂上以一位倾听者、分享者、助推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探究与交流中,时而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时而又是孩子们的解惑者,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

    金金橙
    金金橙3年前

    讲解精辟,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们积极性,处理好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落实

    刘力瑛
    刘力瑛3年前

    冯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重视操作,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量感。

    315818720@qq.com
    315818720@qq.com3年前

    测量同样长度的金箍棒,他们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引发认知冲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解决了为什么要学习本课的问题?小棒的长度是 1 厘米,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用手比一比,感知 1 厘米 。把它放在食指和拇指中间,现在食指和拇指中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感受 1 厘米的长度。收回小棒,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还记得 1 厘米有多长吗?用手指比出 1 厘米。老师用 1 厘米的小棒来验证谁比得更准确。这个设计太好了,学生对一厘米感知非常深刻。通过多种活动,突破难点,增强量感,让我受益匪浅。

    17784413756
    177844137563年前

    冯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设计的,是有利于学生好学而设计。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重视操作,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量感。

    梦醒了
    梦醒了3年前

    “量感” 是一种关于现实世界中量的直觉,主要指对长度、大小、重量、货币、时间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它需要在生活体验中建立,在动手操作中形成与发展,在发现与解决问题中强化。其中培养量感的关键性课程就是长度单位的教学。“量” 作为一条学习主线贯穿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四大领域,教材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精心安排了相关知识(图一),通过培养学生的量感拓展和锻炼学生的思维。

    侯海英1051
    侯海英10513年前

    学生通过 “找、认、画、量” ,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重视操作,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量感。

    13739466501
    137394665013年前

    建立 1 厘米的实际意义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重难点,冯靖老师在课堂上采用 “比一比,找一找” 等活动让学生获得量态感觉,然后回归度量本质,教会学生正确的测量方法,提升量感准确性。 个人认为能估测是量感已经形成的重要表现,是否将估一估的活动放在最后,以检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到位与否呢?

    金金橙
    金金橙3年前

    课堂活动开展的很有实际性,并且活动很有效果很成功

    lm321
    lm3213年前

    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促进学生量感发展。冯老师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lm321
    lm3213年前

    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促进学生量感发展。冯老师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lm321
    lm3213年前

    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促进学生量感发展。冯老师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lm321
    lm3213年前

    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促进学生量感发展。冯老师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lm321
    lm3213年前

    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促进学生量感发展。冯老师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wlz66890
    wlz668903年前

    讲解精辟,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们积极性,处理好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taomeng1988
    taomeng19883年前

    老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核心,重视学生知识的探索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发展思维的主战场。

    山那边
    山那边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已初步建立对长度的感知,但更多是停留在用长短描述物体的长度。本课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要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表象,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必不可少,从冯老师的设计中,我们能看到老师在活动设计非常用心,学生深度参与,让量感的培养可视、可触、有形。

    小学数学常伟
    小学数学常伟3年前

    让学生在经历直尺产生的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获得量态感觉,感受度量的思想。为理解直尺的构造、借助直尺测量做铺垫。由量到画,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以及对厘米的认识。学生在画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画法,但都是 4 厘米,再次发展量感,明确 “度量” 的本质,即包含几个 1 厘米。

    小学数学常伟
    小学数学常伟3年前

    会用 “长、短” 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对长度的量感。本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

    1275677783@qq.com
    1275677783@qq.com3年前

    冯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设计的,是有利于学生好学而设计。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重视操作,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量感。

    1275677783@qq.com
    1275677783@qq.com3年前

    会用 “长、短” 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对长度的量感。本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

    金金橙
    金金橙3年前

    应用与拓展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出发提出问题,创设充分的活动去探索去解决问题

    金金橙
    金金橙3年前

    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与量感,这样的活动既是对 1 厘米的巩固,更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

    fengna
    fengna3年前

    本课在基础上进一步感知、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要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表象,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必不可少,从冯老师的设计中,我们能看到老师在活动设计非常用心,学生深度参与,让量感的培养可视、可触、有形。

    sxj15935932402
    sxj159359324023年前

    长度观念的形成不能仅靠单线条的记忆、理解等方式来实现,而是需要结合一定的观察或动手操作活动来对学生的眼、手、脑等多种感官进行刺激后逐渐形成的。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形成清晰的长度单位的量感。

    徐宏梅
    徐宏梅3年前

    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15543196633
    155431966333年前

    在课堂上以一位倾听者、分享者、助推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探究与交流中,时而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时而又是孩子们的解惑者,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长度观念的形成不能仅靠单线条的记忆、理解等方式来实现,而是需要结合一定的观察或动手操作活动来对学生的眼、手、脑等多种感官进行刺激后逐渐形成的。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13578817289
    135788172893年前

    本节课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感知!

    18295961155
    182959611553年前

    老师在课堂上以一位倾听者、分享者、助推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探究与交流中,时而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时而又是孩子们的解惑者,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本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

    18080838371
    180808383713年前

    本课是在一定基础上进一步感知、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要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表象,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必不可少,从冯老师的设计中,我们能看到老师在活动设计非常用心,学生深度参与,让量感的培养可视、可触、有形。

    陈希珍
    陈希珍3年前

    将一厘米的小棒放在食指和拇指中间,收回小棒,闭着眼睛想一想,一厘米到底有多长,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一厘米,手指的宽,上门牙宽,图钉的长,橡皮的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从而建立一厘米的量感

    杨霞
    杨霞3年前

    冯老师借助微课引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生动有趣,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身体尺是离学生最近的尺子,善用身体尺感知长度单位 1 厘米,运用生活中的物体建构 1 厘米,再不断地进行量的累加,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操作活动丰富,紧扣教师学会学习和学生学会学习的主题。

    sym123
    sym1233年前

    “量” 指的是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生活中无处不在。量感则是指人们对以上事物的可测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侧重于对量的体验与感悟,它在学生感知世界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FF779477577
    FF7794775773年前

    量感则是指人们对以上事物的可测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侧重于对量的体验与感悟,体验和感悟需要在活动中实践,然后领悟。

    FF779477577
    FF7794775773年前

    课桌有多长,是学生已经体验了多种测量工具 / 方法的基础上,然后认识一厘米这个长度概念,因为长度可以通过工具测量,就要求教师设计具体的测量活动,但是如何让学生对一厘米有感知,需要想象的参与。

    徐慧玉
    徐慧玉3年前

    量感的建立一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尝试、内化后得到的对于长度、面积、体积等不同量的感受。所以在量感的教学中必须有大量的学生借助自己对标准的认识来对物体某方面的属性的估计感受的过程。

    徐慧玉
    徐慧玉3年前

    学生初次建立长度单位时,可能不能够准确估计一定长度的物品,但是可以通过对这个物品的估计,然后测量,调整自己的认知,这样不断估、测、调,则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估计的能力,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准确估计出一个物品的长度,那么说明学生对于长度的感觉是敏感的,是在长度这个量建立起了量感的。

    李玉晶
    李玉晶3年前

    冯老师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悟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并在测量中感悟长度单位,提升量感。

    bwwsyt
    bwwsyt3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对长度这一量的直观感知。教师设计了丰富的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厘米产生的必要性。

    abuer
    abuer3年前

    冯教师让学生在生动、真实、易于操作的活动中,通过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的过程,逐步体会厘米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并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在实践中体验了 “量”,在活动中建构厘米的表象,在应用中丰富厘米表象,体会度量的本质,获得了对 “量” 的独特感受,发展学生量感能力。

    吴丽丽
    吴丽丽3年前

    学生通过 “找、认、画、量” ,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重视操作,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量感。

    吴丽丽
    吴丽丽3年前

    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促进学生量感发展。冯老师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吴丽丽
    吴丽丽3年前

    会用 “长、短” 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对长度的量感。本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

    吴丽丽
    吴丽丽3年前

    本节课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感知

    吴丽丽
    吴丽丽3年前

    本课是在一定基础上进一步感知、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要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表象,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必不可少,从冯老师的设计中,我们能看到老师在活动设计非常用心,学生深度参与,让量感的培养可视、可触、有形。

    燕子
    燕子3年前

    冯老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操作活动丰富,紧扣教师学会学习和学生学会学习的主题。身体尺是离学生最近的尺子,善用身体尺感知长度单位 1 厘米,运用生活中的物体建构 1 厘米,再不断地进行量的累加,让学生在经历直尺产生的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获得量态感觉,感受度量的思想。为理解直尺的构造、借助直尺测量做铺垫。由量到画,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以及对厘米的认识。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冯霞
    冯霞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李小梅
    李小梅3年前

    本节课中,冯老师通过自主操作交流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再通过分析小熊的测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操作要领和正确的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17790036948
    177900369483年前

    本节课,冯老师设计了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丰富了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同时明确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测量活动的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培养量感。

    2972260604
    29722606043年前

    冯老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趣的情境 ,引发认知冲突,学生在辨析中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让学生经历 “量” 中产生 “量” 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量感的发展。

    涟漪高
    涟漪高3年前

    引导学生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并且让学生在实际的尺子中让学生找 1 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在通过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多方位认识长度单位。在测量单位时,学生先估再测量,发展学生的量感,最后借助断尺学生理解测量的方法,帮助学生完善思考。

    13654471670
    136544716703年前

    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徐慧玉
    徐慧玉3年前

    量感的形成一定是一个从懵懂的感知到清晰的过程,在本节课中,冯老师利用一根纸条,让学生在量的过程中感受尺子的产生。将对于 1 厘米的认识从脑海中的感固化到实物的尺子上。进而帮助学生发展量感,形成认识。

    徐慧玉
    徐慧玉3年前

    量感的形成一定是一个从懵懂的感知到清晰的过程,在本节课中,冯老师利用一根纸条,让学生在量的过程中感受尺子的产生。将对于 1 厘米的认识从脑海中的感固化到实物的尺子上。进而帮助学生发展量感,形成认识。

    15843068118
    158430681183年前

    在讨论解疑环节中,冯老师让孩子仔细阅读课本所学习的有关内容,并让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充分尊重。 在反馈总结环节中,冯老师设计的练习题层层递进,更好的测验了孩子学习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冯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15843068118
    158430681183年前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 “趣” 字。为此,我们呼唤 “知情” 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冯老师在导入环节创造性使用教材,学生兴趣高涨。加冯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这样的课堂气氛令人感觉轻松愉快,课堂成为一条充满活力、涌动灵性的溪流。

    霍小敏
    霍小敏3年前

    教师有多长是在学习标准度量单位前,让学生在生活中的测量活动,感受测量的过程,增加学生的生活量感的体验,为后面学习标准测量建立表象,积累测量活动经验。

    15928411273
    159284112733年前

    老师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直尺产生的过程,并且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获得量态感觉,感受度量的思想。

    15928411273
    159284112733年前

    冯老师通过让学生自主操作交流来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再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小熊的测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操作要领和正确的测量方法。

    黄姣惠
    黄姣惠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会用 “长、短” 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并积累了用自定义单位测量的经验,已初步建立对长度的感知,本课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吴老师设计符合学情的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发展量感。

    15534364866
    155343648663年前

    本节课冯老师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接着,让学生在经历直尺产生的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获得量态感觉,感受度量的思想。然后,通过自主操作交流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再通过分析小熊的测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操作要领和正确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冯老师的整节课都注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习得新知,发展量感,提升能力。

    15582087256
    155820872563年前

    什么是量感,量感是一个对 “量” 的直观感受为主的感觉,侧重对 “量” 的体验与感悟,是人对物体的轻重,多少,大小,厚薄等属性的一种感受力。本节课要学生充分体验即 1 厘米长短的感悟。冯老师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量感。

    大脸猫爱吃鱼
    大脸猫爱吃鱼3年前

    一稿反思

    大家好,接下来我对《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一稿进行反思如下:

    《课桌有多长》是测量学习的第二节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感受 1 厘米的长度,培养学生量感。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由此学会用刻度尺去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

    在教学设计上

    1. 通过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建立 1 厘米长度表象

    本节课我设计了利用 1 厘米长的吸管,帮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通过 “比一比、找一找” 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在 “找一找” 环节中,学生找身边长度为 1 厘米的物体都找得比较准确,说明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量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经历尺子产生过程,认识并学会使用尺子

    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经历尺子产生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借助长度为 1 厘米的吸管测量纸条的长度。在小组讨论中不断辩论和完善测量方法,从开始粗略移动吸管测量,到边移吸管边做标记,再到记录好移动的次数,标上数字。学生们都十分投入,本环节不仅为后面认识和使用尺子奠定基础,还发展了学生的量感,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几个 1 厘米是这么长。

    3. 进行估计活动,发展学生量感

    在学习使用尺子的环节中,让学生先基于刚刚对 1 厘米的感觉,估计铅笔有多长,再用直尺测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加深厘米认识和感觉。

    本次设计中有一些不足之处:

    在引入环节刚开始使用的几位小朋友用不同的标准测量孙悟空金箍棒长度的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但是在我们团队老师研讨和采访学生后发现学生对金箍棒这个情景确实比较感兴趣,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动手操作,对这个相同物体测量出来结果不相同的冲突认识不够,体会不到统一标准的必要性。所以在二稿中将引入环节设计成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教室课桌的长度,这样学生在强烈的认知冲突中,认识到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进而引入对厘米的认识和学习。

    大脸猫爱吃鱼
    大脸猫爱吃鱼3年前

    教案二稿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较》单元,会用 “长、短” 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对长度的量感。本单元的第一课时,积累了测量的经验,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本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教材设计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串,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量感。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虽然有些小,对尺子并不陌生,但对 1 厘米有多长学生还是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在于认识厘米、认识直尺、会用直尺,更在于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表象,充分体验 1 厘米有多长,经历度量的过程,充分发展学生的量感。

    三、学习目标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3. 在观察、操作等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学生量感。

    四、教学重难点

    1.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会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量感。

    五、教学准备

    课件、1 厘米长小棒、4 厘米长纸条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建立量感对象,引发认知冲突

    师:小朋友们,后勤部的李老师想请大家一起来帮个忙,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今天就用学到的知识,同桌合作,帮李老师量一下课桌的长度,好不好?

    预设: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师:看来,要想让测量结果一样,在测量时就要用同样长的工具,也就是要有 “统一的标准”。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结合已有经验,在辨析中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建立长度单位表象,获得量态感觉

    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这个小棒的长度是 1 厘米,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1)用手比一比,感知 1 厘米

    师:把它放在食指和拇指中间,现在食指和拇指中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感受 1 厘米有多长

    师:收回小棒,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还记得 1 厘米有多长吗?用手指比出 1 厘米。老师用 1 厘米的小棒来验证谁比得更准确。

    (2)身边找一找,建构 1 厘米的长度

    师: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预设:手指的宽、上门牙的宽、图钉的长、橡皮的厚(师用长 1 厘米的小棒验证)

    【设计意图】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

    (3) 认识直尺,亲历直尺产生过程

    师:把 1 厘米长的小棒作为统一的标准,量一量纸条有多长?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

    活动要求:

    ①小组合作,用长 1 厘米的小棒测量纸条的长度。

    ②把测量结果摆好后不动。

    生汇报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预设:①4 根小棒长②4 个 1 厘米长③4 厘米长

    师:同学们刚刚通过摆小棒,数个数得出纸条的长度是 4 厘米。一根小棒是 1 厘米、两根小棒是 2 厘米...... 起始位置是 0(课件展示,标好刻度和数字),尺子就是这样产生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经历直尺产生的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获得量态感觉,感受度量的思想。为理解直尺的构造、借助直尺测量做铺垫。

    师:请同学们拿出直尺,寻找直尺上都有什么?

    ①单位:cm。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的英文缩写。

    ②数字:把它叫做刻度。数字有什么规律呢?刻度尺上的数字是从 0 开始,并且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③长短不一的线:把它叫做刻度线。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有长短不一的刻度线,每个数字都对着一根最长刻度线。两个数字之间有很多根最短的刻度线,我们今后要学习的更小的长度单位时会深入学习。数字 0 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我们把它叫做 0 刻度线,表示开始的意思。两根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就是一大格,规定刻度尺上一大格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例如:0 到 1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出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吗?

    生:寻找 1 厘米。

    活动要求:

    ①独立在直尺上找 1 厘米。

    ②组内说一说各自找到的 1 厘米,交流补充。

    ③一组上台汇报找到的 1 厘米,其余同学质疑提问。

    ④得出结论:相邻两个数,他们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师:你能在尺子上找到 2 厘米吗?3 厘米呢?

    师: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从 0 到第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 1 厘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认识直尺、找到直尺上的 1 厘米、找到直尺上的几厘米等活动,体会度量的思想,发展学生量感,为后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

    环节三:探究测量方法,促进量感形成

    师:估一估,你的铅笔有多长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的。

    【设计意图】通过估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探索估计较短物体长度的方法,发展量感。

    师:到底我们估得对不对,让我们来实际测量验证一下吧。

    生:量一量铅笔的长度,并和同桌说一说是怎么测量的,汇报交流。

    师:小熊他们是这样测量的,你觉得他们的测量方法对吗,说一说。

    生:辨析测量方法,说出错误原因,总结正确测量方法。

    1. 铅笔的一端对准 0 刻度,看铅笔的另一端,另一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2. 数一数铅笔的长度有几个大格,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哪一种方法更简单呢?

    得到测量物体的一般方法就是物体的一端对准 0 刻度,看铅笔的另一端,另一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操作交流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再通过分析小熊的测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操作要领和正确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环节四:巩固应用,发展量感

    学习了关于厘米的知识,你能接受挑战吗?

    (1) 断尺量小棒

    生:看图直接说出小棒长度,并说明原因。

    师:数出几个 1 厘米,合起来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 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直线

    生:先独立完成,再上台展示,总结画法。

    师:直尺放平,从 0 刻度开始,要画及厘米就在刻度几停笔。

    【设计意图】由量到画,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以及对厘米的认识。学生在画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画法,但都是 4 厘米,再次发展量感,明确 “度量” 的本质,即包含几个 1 厘米。

    环节五: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也认识了直尺,还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下课后小朋友们去测测身边的物体吧。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小结,不仅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七、 板书设计

    徐凤
    徐凤3年前

    节课教学设计简单明了中不乏开拓创新,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过程中建构新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及理解能力有限,对 “长度” 这个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在本节课将开始学习 “定量刻画” 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老师在几厘米的认识中,教学扎实,让学生明白几厘米,它里面就包含了几个 1 厘米,这对于直尺的使用包括断尺子的使用学生都很容易理解

    孟晓静
    孟晓静3年前

    本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教材设计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串,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量感。

    ql1234
    ql12343年前

    在操作、观察中培养学生量感!

    ql1234
    ql12343年前

    在讨论解疑环节中,冯老师让孩子仔细阅读课本所学习的有关内容,并让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充分尊重。 在反馈总结环节中,冯老师设计的练习题层层递进,更好的测验了孩子学习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冯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yyx13834764113
    yyx138347641133年前

    本节课冯老师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表象,通过自主操作交流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再通过分析小熊的测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操作要领和正确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李秀娟
    李秀娟3年前

    对学生已有认知清晰: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虽然有些小,对尺子并不陌生,但对 1 厘米有多长学生还是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在于认识厘米、认识直尺、会用直尺,更在于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表象,充分体验 1 厘米有多长,经历度量的过程,充分发展学生的量感。

    李秀娟
    李秀娟3年前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今天就用学到的知识,同桌合作,帮李老师量一下课桌的长度,好不好?

    预设: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师:看来,要想让测量结果一样,在测量时就要用同样长的工具,也就是要有 “统一的标准”。在这里:“测量时要用同样长的工具” 值得商榷。

    李秀娟
    李秀娟3年前

    建立长度单位表象,获得量态感觉

    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这个小棒的长度是 1 厘米,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1)用手比一比,感知 1 厘米 这里直接告知的 “1 厘米” 让学生缺失了它产生的必要性和再次经历这些创造性的经历这个过程

    李秀娟
    李秀娟3年前

    (1)用手比一比,感知 1 厘米

    师:把它放在食指和拇指中间,现在食指和拇指中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感受 1 厘米有多长

    师:收回小棒,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还记得 1 厘米有多长吗?用手指比出 1 厘米。老师用 1 厘米的小棒来验证谁比得更准确。

    (2)身边找一找,建构 1 厘米的长度

    师: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预设:手指的宽、上门牙的宽、图钉的长、橡皮的厚(师用长 1 厘米的小棒验证)

    【设计意图】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

    (3) 认识直尺,亲历直尺产生过程

    师:把 1 厘米长的小棒作为统一的标准,量一量纸条有多长?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

    活动要求:

    ①小组合作,用长 1 厘米的小棒测量纸条的长度。

    ②把测量结果摆好后不动。

    生汇报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预设:①4 根小棒长②4 个 1 厘米长③4 厘米长 这个过程是否正确呢?我们认识的 1 厘米是需要借助工具直尺来进行度量的。

    李秀娟
    李秀娟3年前

    我理解的过程如下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过程:产生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后,产生工具的必要性,所以可否先认识工具,再借助工具来认识厘米呢?

    Yp13550086058
    Yp135500860583年前

    冯靖老师的《课桌有多长》一课对学情分析的很准确,孩子对描述物体长度的特征并不是零基础,是有生活经验的。同时,让孩子用手比一比,在身边找一找一厘米,再过渡到认识直尺,充分的尊重孩子的认知过程,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身边的数学,对于学生量感的发展有实际的意义。

    冷月云
    冷月云3年前

    本次活动主题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学会学习” 本节课通过设计系列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冷月云
    冷月云3年前

    量感的形成一定是一个从懵懂的感知到清晰的过程,在本节课中,冯老师利用一根纸条,让学生在量的过程中感受尺子的产生。

    冷月云
    冷月云3年前

    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13981819842
    139818198423年前

    运用金箍棒的情景引入,不仅吸引二年级学生的眼球,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产生统一标准的必要性。统一标准是学生量感发展的重要基础。

    13981819842
    139818198423年前

    老师在第二个环节,建立长度单位表象,获得量态感觉的过程中,通过用手比,在身边找,在直尺上认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1 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学生的感觉直觉器官得到了充分的调动,量感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13981819842
    139818198423年前

    估计是学生量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老师在学生充分认识了 1 厘米的长度,建立了 1 厘米长的争取表现象,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再向外输出,设计估计铅笔的长度,运用建立的表象去估计生活中物体的长度,深化了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是发展学生量感的一个重要环节。

    13981819842
    139818198423年前

    当学生学会了测量方法后,教师并没止步,而是继续带领学生研究更多的测量方法,比如数格子,比如 “断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宽,更深的领域。

    13981819842
    139818198423年前

    几个问题: 1. 第一环节,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 “金箍棒” 变为 “测量教室的长度”,用以何在? 2. 本节课在学生长度单位量的体系中起什么作用? 3. 多样测量方法多学生量感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金金橙
    金金橙3年前

    让学生在经历直尺产生的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获得量态感觉,感受度量的思想。为理解直尺的构造、借助直尺测量做铺垫。

    金金橙
    金金橙3年前

    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金金橙
    金金橙3年前

    在讨论解疑环节中,冯老师让孩子仔细阅读课本所学习的有关内容,并让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充分尊重。 在反馈总结环节中,冯老师设计的练习题层层递进,更好的测验了孩子学习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冯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金金橙
    金金橙3年前

    已学习,老师辛苦了

    大脸猫爱吃鱼
    大脸猫爱吃鱼3年前

    大家好,我对《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二稿进行反思如下:

    《课桌有多长》是测量学习的第二节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感受 1 厘米的长度,培养学生量感。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由此学会用刻度尺去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

    本次教学设计更加注重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但是一稿在教学引入时设计的是学生看测量金箍棒的视频,发现金箍棒不是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所以为什么几个小朋友测量结果会不同并不会让学生产生很强烈的认知冲突,进而就无法让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就大大减弱了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兴趣。所以在二稿中对教学引入做了修改。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结果是不相同的,设计让学生同桌合作,自己动手量一量课桌的长,进而引发强烈的认知冲突,深刻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在开课时也让学生对本节课充满无限的期待。

    但是本次实际教学后发现学生虽然在比一比,找一找的活动中建立了 1 厘米的表象,但是在估几厘米物体长度时还是有困难,所以经过我们团队研讨后,思考还需要再设计一些实际感受的活动,让学生们通过量、测更多生活中的物体,建立更多几厘米的表象,理解几厘米是通过 1 厘米不断累加的。

    大脸猫爱吃鱼
    大脸猫爱吃鱼3年前

    教案三稿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较》单元,会用 “长、短” 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对长度的量感。本单元的第一课时,积累了测量的经验,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本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教材设计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串,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量感。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虽然有些小,对尺子并不陌生,但对 1 厘米有多长学生还是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在于认识厘米、认识直尺、会用直尺,更在于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表象,充分体验 1 厘米有多长,经历度量的过程,充分发展学生的量感。

    三、学习目标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3. 在观察、操作等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学生量感。

    四、教学重难点

    1.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会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量感。

    五、教学准备

    课件、1 厘米长吸管、4 厘米长纸条、橡皮、扑克、钢夹、棉签,粉笔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建立量感对象,引发认知冲突

    师:小朋友们,后勤部的李老师想请大家一起来帮个忙,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今天就用学到的知识,同桌合作,帮李老师量一下课桌的长度,好不好?

    预设: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师:看来,要想让测量结果一样,在测量时就要用同样长的工具,也就是要有 “统一的标准”。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结合已有经验,在辨析中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建立长度单位表象,获得量态感觉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国际上通用的,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测量长度的标准 —— 厘米。

    (1)用手比一比,感知 1 厘米

    师:在直尺上找到 1 厘米,并用食指和拇指比一比,感受 1 厘米有多长。

    (2)找一找 1 厘米,建构 1 厘米的长度表象

    师:找一找这些吸管中哪些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

    (3) 找几厘米,建构几厘米的长度表象

    师:请你用刚刚找到的长 1 厘米的习惯量一量,这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填一填,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活动要求:

    ①小组合作,用长 1 厘米的习惯物品的长度。

    ②把测量结果记录在学习单上。

    生汇报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师:同学们刚刚通过摆吸管,数个数得出纸条的长度是 4 厘米。一根吸管是 1 厘米、两根吸管是 2 厘米...... 起始位置是 0,单位是厘米(课件展示,标好刻度和数字),其实我们的尺子就是这样产生的。

    师:同学们对尺子并不陌生,找一找直尺上都有什么?

    ①单位:cm。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的英文缩写。

    ②数字:把它叫做刻度。数字有什么规律呢?刻度尺上的数字是从 0 开始,并且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③长短不一的线:把它叫做刻度线。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有长短不一的刻度线,每个数字都对着一根最长刻度线。两个数字之间有很多根最短的刻度线,我们今后要学习的更小的长度单位时会深入学习。数字 0 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我们把它叫做 0 刻度线,表示开始的意思。两根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就是一大格,规定刻度尺上一大格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经历直尺产生的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获得量态感觉,感受度量的思想。为理解直尺的构造、借助直尺测量做铺垫。

    环节三:探究测量方法,促进量感形成

    (1)用尺子量一量直线的长是多少?

    师:请你用尺子量一量下面这条直线的长度。

    生:量一量直线的长度,并和同桌说一说是怎么测量的,汇报交流。

    总结方法:直线的一端对准 0 刻度,看直线的另一端,另一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师:小熊他们是这样测量的,你觉得他们的测量方法对吗,说一说。

    生:辨析测量方法,说出错误原因,总结正确测量方法。

    1. 铅笔的一端对准 0 刻度,看直线另一端,另一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2. 数一数直线长度有几个大格,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哪一种方法更简单呢?

    得到测量物体的一般方法就是物体的一端对准 0 刻度,看铅笔的另一端,另一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操作交流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再通过分析小熊的测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操作要领和正确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2)用直尺画一条长 5 厘米的直线。

    生:操作。

    总结方法:从 0 刻度开始,要画几厘米就在刻度几停笔。

    【设计意图】由量到画,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以及对厘米的认识。学生在画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画法,但都是 5 厘米,再次发展量感,明确 “度量” 的本质,即包含几个 1 厘米。

    环节四: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你能估一估铅笔的长吗?数学书的长?黑板的长?黑板太长了,厘米只用来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像黑板这样较长物体的长度我们还有新的标准,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研究。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小结,不仅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七、板书设计

    大脸猫爱吃鱼
    大脸猫爱吃鱼3年前

    三稿反思

    大家好,现在我对《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三稿进行反思如下:

    《课桌有多长》是测量学习的第二节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感受 1 厘米的长度,培养学生量感。通过让学生经历用长度都为 1 厘米的不同物品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从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延伸至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认识到厘米是度量长度的单位。

    本次教学设计在注重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去测量,从开始无处下手到最后轻车熟路,也经历了直尺的产生过程,对直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是在引导学生借助已经找到的 1 厘米(1 厘米长的吸管)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时,直接让学生自己开始测量。由于准备的学具有点多,学具袋总共有将近 10 件物品,同学们拿到后无从下手,不知道要测量哪一个物体的长度。所以在此环节就显得学习过程不是很紧凑,由于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而浪费了一些宝贵的课堂时间。所以经过我们团队老师研讨后,一致认为要将学具更加生活化,也就是说要寻找生活中学生更加常见的物品来建立对几厘米的量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借此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大脸猫爱吃鱼
    大脸猫爱吃鱼3年前

    暑假网络研讨

    返校研讨

    磨课

    研讨

    磨课

    研讨

    磨课

    总结:

    本次通过对《课桌有多长》这一课的反复修改、调整教学设计到磨课,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厘米这个看上十分简单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却是很抽象,怎么能不断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我们设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设计了用 1 厘米长物体量一量各种物品的长度,并辨析尺子的正确使用方法等实践操作活动,这些活动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长度单位厘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东西。学生在刚开始估棉签长度估成 2、3 厘米,到最后再估棉签的长度时,估计的长度都在 7、8、9 左右,充分说明学生已经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而发展量感。

    让学生经历 “有过程的学习”,是促进深度学习实现的最好途径。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培养和发展学生量感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大脸猫爱吃鱼
    大脸猫爱吃鱼3年前

    教案终稿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较》单元,会用 “长、短” 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对长度的量感。本单元的第一课时,积累了测量的经验,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本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教材设计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串,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量感。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虽然有些小,对尺子并不陌生,但对 1 厘米有多长学生还是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在于认识厘米、认识直尺、会用直尺,更在于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表象,充分体验 1 厘米有多长,经历度量的过程,充分发展学生的量感。

    三、学习目标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3. 在观察、操作等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学生量感。

    四、教学重难点

    1.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会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量感。

    五、教学准备

    课件、1/2/3/4 厘米长吸管、5 厘米长纸条、书夹、橡皮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建立量感对象,引发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有几位小朋友想用同样的方法来测量课桌的长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视频)

    师:为什么同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预设: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师:你说的工具不一样,其实就是测量的标准不一样。看来,要想让测量结果一样,在测量时就要用同样长的工具,也就是要有 “统一的标准”。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结合已有经验,在辨析中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建立长度单位表象,获得量态感觉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国际上通用的,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测量长度的标准 —— 厘米。

    师:你在哪里见过厘米呢?

    预设:直尺上。

    师:直尺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在直尺上像 0-1 这样每一大格的长度是 1 厘米。

    (1)用手比一比,感知 1 厘米

    师:在直尺上找到 1 厘米,并用食指和拇指比一比,感受 1 厘米有多长。

    生:汇报交流自己找到的 1 厘米。

    总结: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2)找一找 1 厘米,建构 1 厘米的长度表象

    师:找一找这些吸管中哪些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找生活中的 1 厘米

    师:你能想一想、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吗?

    【设计意图】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

    环节三:探究测量方法,促进量感形成

    用 1 厘米测量学具长度

    师:同学们,你能借助刚刚对 1 厘米有多长的感觉,估一估老师手上这根棉签的长度吗?

    生:估计棉签长度。

    师:为什么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呢?看来大家对厘米这个新朋友还不够熟悉,下面就让我们跟随 1 厘米去认识更多厘米的好朋友吧。

    师:你能用刚刚找到的 1 厘米(吸管 / 食指指甲盖的宽)测量学具袋里面学具的长度吗?

    生:测量并记录。

    小组合作:

    1. 在小组内交流刚刚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2. 交流时首先说我使用的是吸管的长或食指指甲盖的宽,测量结果是 )厘米。

    生:全班汇报交流。

    师:刚刚同学们把长度为 1 厘米的吸管作为标准,通过 1 厘米的不断累加测量了这些学具的长度。我们已经对几厘米有多长的认识更加深刻了,现在你能再来估一估这根棉签的长度吗?

    生:估计棉签长度。(比前一次估计更加接近)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获得量态感觉,感受度量的思想。再次发展量感,明确 “度量” 的本质,即包含几个 1 厘米。

    环节四:巩固应用,发展量感

    (1)辨析测量方法

    师:棉签的长度到底是多少,笑笑请来了几只小熊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看谁对谁错吧。

    生:辨析测量方法。

    师: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依次汇报自己的想法。

    总结:从 0 刻度开始测:棉签一端对齐 0 刻度,看棉签另一端,另一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不从 0 刻度开始测:数棉签的长度有几个大格,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2)直尺应用

    师:认识了直尺,你会用了吗?完成练习,完成后思考为什么?

    生:上台讲解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操作交流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再通过分析小熊的测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操作要领和正确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你能估一估铅笔的长吗?数学书的长?黑板的长?黑板太长了,厘米只用来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像黑板这样较长物体的长度我们还有新的标准,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研究。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小结,不仅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七、板书设计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8ms · UTC 18:48 · PVG 02:48 · LAX 11:48 · JFK 14:4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