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山西运城基地的冯文娟,很荣幸参加 “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我将与我们团队的吴晓娜、张丹、吴娟玲三位老师一起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学习方式的探索”,结合 “什么是面积” 这节课,思考探索发展学生 “量感” 的有效策略,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我们专业的发展,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
我们将虚心学习,不断改进,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776#r_74489
教学前侧分析:https://bbs.xsj21.com/t/1776#r_94622
教学设计一稿:https://bbs.xsj21.com/t/1776#r_74499
教学设计二稿:https://bbs.xsj21.com/t/1776#r_87671
教学设计三稿:https://bbs.xsj21.com/t/1776#r_96789
线上研讨与交流:https://bbs.xsj21.com/t/1776#r_77478
磨课研讨与交流:https://bbs.xsj21.com/t/1776#r_77496
磨课研讨与交流:https://bbs.xsj21.com/t/1776#r_92985
磨课研讨与交流:https://bbs.xsj21.com/t/1776#r_92904
教学后测分析:https://bbs.xsj21.com/t/1776#r_97820
教学反思:https://bbs.xsj21.com/t/1776#r_88537
【教材分析】 “什么是面积” 是北师大版第六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属于 “空间与图形” 领域的知识,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整个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为了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教材在安排上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第一层次通过比较数学书与语文书的封面、1 元和 1 角硬币的面、两片树叶的表面三个实物面积比大小的活动,建立面积的表象。第二层次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概念,又使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特别是感知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更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作好铺垫。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借助亲身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 “量感” 的表象。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实例,认识什么是面积。 2.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经验,在比较的过程中,把握量感的本质。 3. 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量感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感受数学来源与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进而把握量感的本质。 【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综合运用问题引领教学法、启发引导教学法等方法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 “量感” 意识,注重学法的引导,学生将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亲身经历说、摸、比等活动多感官体验,感悟面积的本质,丰富对面积的感知体验,提高学生对面积的认知力,让 “量感” 真正植入学生心中。 【教学资源】 教具准备:p p t 课件 学具准备:长方形 正方形 剪刀 小正方形 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体验感知,唤醒 “量感”(认识面积)
(一)直观感知,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今天我们一起探寻生活中的数学奥秘。“面” 字引入。
1、说一说
你能说一个你熟悉的面吗?
2、摸一摸
生活中的每一个物体都有面,它 “长” 在物体上,可以是物体的外面,可以是物体的里面,可以是物体的上面,可
以是物体的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总而言之,面离不开物体。
3、比一比:
观察桌面和书面,你发现了什么?(桌面大,书面小......)
你能试着说出这样的一组吗?( )面大 ( )面小
从学生课堂生成的面,进行比较。
物体表面的大小在数学上叫做它的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而引导学生在观察、实践、思考与交流中逐步建立面积 “量感” 表象,在 “说 —— 摸 —— 比” 的系列活动中,直观感知 “面在体上” 及物体表面的大小,激活学生对面积的 “量感” 意识,为学生进一步探索 “面积” 建立了感性认识。】
(二)丰富感知,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同学们从数学的角度思考一下,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些不同的面,从物体上 “拿” 下来,请到本子上来。
请同学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把它的一个面画出来。
指名说一说,你选的是哪一个物体?你画的是这个物体的哪个面?它是什么形?
圆形,长方形,三角形...... 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圆形大,三角形小......)
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提问:所有的平面图形都有面积呢?(课件出示:不封闭的图形)
小结: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实物中抽象出平面,使学生对面积的 “量感” 体验更加深入。】
二、动手操作,积累 “量感”(比较面积)
活动一:实际操作,比较大小
你能判断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吗?
预设 1:长方形面积比较大。
预设 2:正方形面积比较大。
数学不能只停留在猜想上,需要进行科学的验证。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你能借助它们想出比较的方法吗?
工具箱:
小组活动要求:
1、从学具袋中取出图形和自己需要的材料,想办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2、活动中注意安全,组内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3、交流时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学生选择方法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二:分享交流,感受大小。
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我们来认真听听同学们的想法。
预设 1:将长方形和正方形放在一起,多的部分剪下来,再比一比,得出正方形的面积比较大。
预设 2:我们是在长方形上摆方块,然后数一数有 15 个方格,同样地,正方形有 16 个方格。
预设 3:我们直接在方格纸上数一数。
提问:比较两个图形面积时,正方形用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用小长方形摆,这样可以吗?
预设 1:不可以。
师:要用同样大的格子摆,也就是要统一标准。
小结:在刚才的活动中,同学们研究出多种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有观察法、重叠法、剪拼法、数方格的方
法,所以在比较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现在就让我们运用这些好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
问题吧。
【设计意图:量感的培养一定是基于 “一个单位” 的多层次体验才能得以建构,数学是 “做” 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通过活动,学生获得了亲自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体验比较方法,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 “统一标准”,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将生活 “量感” 逐渐转变为数学 “量感”,借助实践操作,形成 “量感”。】
三、创意设计,拓展 “量感”(深化面积)
创意大比拼(体会面积相同,形状可能不同)
在方格纸中画 3 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 7 个方格,比比看谁的图形最有创意。
你有什么发现吗?
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秘密:面积相等,形状不一定相同。
【设计意图:“量感” 与生活息息相关,用丰富的课堂体验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组织交流,渗透 “变中有不变” 的数学思想,这个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量”,发展学生的 “量感”,让 “量” 的认识充满张力,让量的形成由表及里。】
四、练习巩固,深化 “量感”(体验面积)
笑笑搬家,遇到了一些问题,请同学们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帮帮她。
1、基础练习
同学们帮忙看一看,卧室 、餐厅、客厅、书房、哪个房间需要的地砖最少?
2、巩固练习
笑笑在院子里规划了一块菜地,每一种蔬菜的种植面积有多大。
3、提升练习
笑笑去玩拼图游戏,请你来数一数两个拼图,谁的面积大?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要发展学生数学思考,通过理解常见的量达到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学的信息,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而数感的建立离不开 “量感” 的培养,怎样才能建立真正准确的 “量感”,需要让学生在反复中才能习得,学生在获得一个新知识之处是需要反复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才能在短时间内真实的形成 “量感”,巩固 “量感”。】
五、课堂总结,交流 “量感”(提升面积)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关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什么?
面积王国里还有很多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只要我们爱思考、多动手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梳理对知识的理解,内化新知,加深对面积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延伸,从而建构清晰、牢固、鲜活的面积表象,增强 “量感” 的感悟。】
教学设计关注了学生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说、摸、比、量、做等一系列活动,感受 “面积” 的表征,领会 “面积” 的本质。在操作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提升学生对 “量” 的感知能力。
冯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每个人的想法都成为一种课程资源,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补充、完善,不断吸纳他人的观点,实现资源共享。
。 今天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 1、能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实地理解面积的意义。 如利用数学书封面揭示面积的概念: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物体的面的面积,比较人民币和树叶面积的大小等,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 然后由观察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逐步过渡到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2、重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在课堂上有的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对剩余部分进行比较;有的用用硬币摆一摆、数一数;有的用透明方格纸比较面积的大小、有的用学具袋里的长方形纸条来拼摆,学生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这种资源共享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快乐,同时享受到积极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3、这节课一直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自己总结得出来的
从冯老师的教案中可以看出教师很注重对学生 “量感” 的培养和拓展,三年级的孩子刚刚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理解起来有难度。冯老师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并且探索出多样化的测量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另外在同一题中方法可以不同,但须注意 “统一标准”,这也能看到冯老师要求学生数学思维必须严谨。
冯文娟老师这节课的导入值得我学习,首先让孩子感知生活中的面,从实体引入,感知物体的表面积,加深对面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老师是主导,学生时主体。
冯老师的这节课第一环节由生活化导入 “面” 的概念,避免了抽象化的直接定义,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了 “面积” 这一定义。第二环节由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验证结果,从而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了比较图形大小方法的多样化。作业的设计上也由整格数数,到半格数数最后提升到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体现了作业的层次化,由易到难。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课冯老师主要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自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但要 “统一标准”。同时,通过分层次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巩固。
冯老师这节课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冯老师首先通过若干个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涂一涂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闫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 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如观察法、剪拼法、数格法等等,学生在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冯老师的这节课,什么是面积?学生在上册学习过了图形的周长,但是面积这个词还是比较陌生的,觉得是比较抽象的。首先比较图形的大小,结合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比较的过程中,感知量感;然后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从实物中抽象出平面,面积是封闭图形的大小;接下来动手操作比较谁的面积大,小组探讨交流完成,过程强调动手操作、交流分享、实践总结,多种方式探索出谁的面积大;再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练习由易到难,基础 - 巩固 - 提升;最后课堂总结你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领会 “面积” 的本质。本节课活动多,而且知识的学习层层递进,我觉得非常好,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冯老师的课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摸一摸生活中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行物体面的大小比较。先让学生探讨出比较的方法,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惨恻,学生用拼剪、数方格、重叠的方法,使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冯老师这节课,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认识图形面积,并比较图形面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 “面积” 这个较抽象的概念,符合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
冯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经历说一说、摸一摸、比一比的活动,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对面积的概念建立了初步的感知,激活了学生对面积的 “量感” 的意识。随后在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活动中经历比较面积大小、交流感受面积大小、创意大比拼的过程,更进一步的将生活量感转变为数学 “量感”,形成 “量感”、深化 “量感”,发展学生的 “量感”。最后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更进一步的巩固学生的 “量感”。整节课冯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数学素养,整节课在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数学素养上下了大功夫,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这样的数学课注重的不只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各种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本质。这样的数学课会让学生受用终生。
冯老师这节课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数一数,多角度感受面,理解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通过各种活动认识了面,体验了面的大小,知道比较面的大小方法有很多,渗透了用小的计量单位去量,为后续学习面积的计算方法及面积单位的认识做好铺垫。冯老师能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出发,注重调动孩子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冯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说,摸,量,比,数来初步感受面积这一概念,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并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上的主体作用!在操作中激活学生的” 量感” 意识,在比一比这一环节中,通过尝试,探索,操作,交流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冯老师的导入,一个 “面” 字引入来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又用一个 “长” 字,“长” 在物体上,有物体的外面、里面、上、下、左、右、前、后面等,很形象,从而激发孩子想要学习本节课的欲望。
老师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了孩子,孩子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引导者,让孩子自己说,自己寻找方法,注重了方法的多样化,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冯老师的一节课通过让孩子亲自来” 摆一摆 “,数一数 “,“比一比 “等教学活动引入‘图形面积 “的学习,提高孩子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对孩子的 “量感” 进行了培养,值得我们学习
冯老师的课堂给人一种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畅享,整个课堂孩子们在冯老师的有效引领下,积极探索感知新知,初步认识并理解面积的含义。从孩子的认知能力出发,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课上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突出重难点,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下轻松愉快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其周围熟悉的事物,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提供材料,鼓励学生尝试。那么在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积这一环节,我们能否考虑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 “度量工具”,比如圆片、小三角形?这样是不是能使学生经历更多层次的体验,才得以构建更好的量感。
导入从一个 “面” 字引入来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又用一个 “长” 字,“长” 在物体上,有物体的外面、里面、上、下、左、右、前、后面等,生动形象地激发孩子想要学习本节课的欲望。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整个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为了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教材在安排上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第一层次通过比较数学书与语文书的封面、1 元和 1 角硬币的面、两片树叶的表面三个实物面积比大小的活动,建立面积的表象。第二层次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概念,又使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特别是感知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更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作好铺垫。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借助亲身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 “量感” 的表象。
本节课,冯老师是让学生感受到面积相差很大的两个物体或图形,我可以用观察的方法直接比较出结果,当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差不大时,我们就不能凭肉眼观察了,得找出更合理的办法才能比较出结果,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调动他们动手尝试的欲望。从面的大小过度到数量的大小关系,培养量感。
本节课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了长方体面积计算的直观表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了思维活动的经验,形成了核心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重视了学生的实际的操作活动,设计了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面积、比较面积的过程,从面积表象的建立到面积大小的比较,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面积的含义,也在实际操作、感知中提升对量感的体验。
对于量感意义的理解源于感知量感的内涵与价值,小学阶段的 “量感” 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关注学生 “量感” 的形成有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育,是设计很棒的一堂课。
教学设计(二)稿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实例,认识什么是面积。
2.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经验,在
比较的过程中,把握量感的本质。
3. 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量感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感受数学来源与生
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进而把握量感的本质。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 课件
学具准备:长方形 正方形 剪刀 小正方形 方格纸 尺子
【教学过程】
一、体验感知,唤醒 “量感”(认识面积)
(一)直观感知,认识物体表面的面
今天我们一起探寻生活中的数学奥秘。“面” 字引入。
1、说一说
你能说一个你熟悉的面吗?
2、摸一摸
生活中的每一个物体都有面,它 “长” 在物体上,可以是物体的外面,可以是物体的里面,可以是物体的上面,可
以是物体的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总而言之,面离不开物体。
(二)丰富感知,认识封闭图形的面
(课件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同学们从数学的角度思考一下,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些不同的面,从物体上 “拿” 下
来,请到本子上来。
请同学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把它的一个面画出来。
指名说一说,你选的是哪一个物体?你画的是这个物体的哪个面?它是什么形?
圆形,长方形,三角形...... 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三)观察比较,获得量态感觉
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圆形大,三角形小......)
提问:所以的图形都有面积呢?
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
解”,因而引导学生在观察、实践、思考与交流中逐步建立面积 “量感” 表象,在 “说 —— 摸 —— 比” 的系列活动
中,直观感知 “面在体上” 及物体表面的大小,激活学生对面积的 “量感” 意识,为学生进一步探索 “面积” 建立
了感性认识。】
二、动手操作,积累 “量感”(比较面积)
活动一:实际操作,比较大小
你能判断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吗?
预设 1:长方形面积比较大。
预设 2:正方形面积比较大。
预设 3:面积一样大。
数学不能只停留在猜想上,需要进行科学的验证。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你能借助它们想出比较的方法吗?
工具箱
小组活动要求:
1、想一想:选择合适的工具。
2、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3、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活动二:分享交流,感受大小。
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我们来认真听听同学们的想法。
预设 1:将长方形和正方形放在一起,多的部分剪下来,再比一比,得出正方形的面积比较大。
预设 2:我们是在长方形上摆方块,然后数一数有 15 个方格,同样地,正方形有 16 个方格。
预设 3:我们直接在方格纸上数一数。
提问:如果让你再比较一次,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量感的培养一定是基于 “一个单位” 的多层次体验才能得以建构,数学是 “做” 出来的,学生只有
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通过活动,学生获得了亲自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
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体验比较方法,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
样性,以及方法的优化,帮助学生将生活 “量感” 逐渐转变为数学 “量感”,借助实践操作,形成 “量感”。】
四、练习巩固,深化 “量感”(体验面积)
1、基础练习
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
2、巩固练习
用方砖铺满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最少。
3、提升练习
哪个图案面积大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要发展学生数学思考,通过理解常见的量达到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学
的信息,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而数感的建立离不开 “量感” 的培养,怎样才能
建立真正准确的 “量感”,需要让学生在反复中才能习得,学生在获得一个新知识之处是需要反复刻意练习,刻
意练习才能在短时间内真实的形成 “量感”,巩固 “量感”。】
四、创意设计,拓展 “量感”(深化面积)
创意大比拼(体会面积相同,形状可能不同)
在方格纸中画 3 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 7 个方格,比比看谁的图形最有创意。
你有什么发现吗?
面积相等的图形,形状不一定相同。
【设计意图:“量感” 与生活息息相关,用丰富的课堂体验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
然后组织交流,渗透 “变中有不变” 的数学思想,这个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量”,发展学生的 “量
感”,让 “量” 的认识充满张力,让量的形成由表及里。】
五、课堂总结,交流 “量感”(提升面积)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关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什么?
面积王国里还有很多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只要我们爱思考、多动手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梳理对知识的理解,内化新知,加深对面积意义的理解,让
学生对知识有更多延伸,从而建构清晰、牢固、鲜活的面积表象,增强 “量感” 的感悟。】
用体验丰盈 “量感”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什么是面积》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动手操作,
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体验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注重让学
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主动参与,强化体验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再说 “面
积” 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学生的思维从一维向二维过度,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物体来理解。因
此,采用学生熟悉的物体(桌面、书面等)和课件演示图形,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
动,在 “摸一摸” 中初步体会 “面是一大片”;在 “比一比” 中感知 “面有大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
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
展。
(二)矛盾激趣,引导体验
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单位,对于比较相近图形面积的大小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
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揭示面积的概念之后,学生已初步通
过观察法感知物体、平面图形的面积都有大小之分,接着引导学生得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重叠 --- 剪拼 --- 数
方格,逐步揭示矛盾,并个个击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
使学生参与获得概念的过程。
(三)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听了,忘了,看了,记住了,动手了,理解了。” 在教学感知面积大小时,设计教学活动,我尽可能地给
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比一比、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让学生深切体会面积是有大小的,发展学生空间观
念,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再现面积大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相近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
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课老师用丰富的课堂体验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组织交流,渗透 “变中有不变” 的数学思想,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量”,发展学生的 “量感”,让 “量” 的认识充满张力,让量的形成由表及里。
这一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面积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体入手,首先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
磨课研讨与交流:
课堂的魅力是教师智慧和底蕴的演绎。运城市教研员李瑞江老师结合本节课教给老师们课堂提问的技巧,处理 课堂常见问题和突发问题的艺术。结合本节课,李老师有针对性地点拨、讲解,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生动朴实,轻拨心弦,余韵无穷。
市教研室教研员杨华老师全程跟踪我们的专题活动,鼓励老师们要不断在磨课中历练、成长。倡导所有老师, 教学时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做到眼中有学生;抓住 “数学思想” 这一灵魂,深挖教材背后的东西,做到心中有教材。努力让课堂有点温度,多点角度,来点深度。“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学习中实践、反思,做一名有情怀的数学老师,享受数学课堂之乐趣,创造数学课堂之魅力。
“量感” 课堂韵悠长。老子曰:大道无形,育生天地。教学上的 “道” 亦无痕,它,育生课堂。今天,老师们以 “量感” 课堂为契机,悟成长道,寻育人之道,生教学之道。道生智,生情,生爱,滋润心灵,启迪智慧,让课堂绽放生命的精彩。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场相遇。有幸遇见两位同样追逐理想教育的专家,收获成长,一路高歌,风光无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豪情在,梦犹在,这个春天,我们砥砺扬帆!
让学生感受到 “量感” 与生活息息相关,用丰富的课堂体验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组织交流,渗透 “变中有不变” 的数学思想,这个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量”,发展学生的 “量感”,让 “量” 的认识充满张力,让量的形成由表及里。
教学设计三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 “量感” 需求
老师的手机,想给它贴上保护膜,哪个合适?
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 “面的大小” 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手机贴膜” 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解决问题中强化、积累自身的
“量感” 经验,初步培养学生对面的大小的感知。】
二、体验感知,唤醒 “量感”(认识面积)
(一)直观感知,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1、找一找
身边哪些物体上有面?
2、比一比
每天陪伴我们的数学书和语文书也有面,请你比一比哪本书的封面的大?你是怎么比的?
你能试着再来比一比吗?
小结: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表面的面积。
请你试着说一说身边物体的面积。
(二)丰富感知,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面积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这些物体的面画在屏幕上,也就变成了正方形、长方形...... 它们都是平面图形,这
些图形也是有大有小。
小结:图形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
提问:是不是所以的图形都有面积呢?
它跟这几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小结: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
解”,因而引导学生在观察、实践、思考与交流中逐步建立面积 “量感” 表象,在 “说 —— 摸 —— 比” 的系列活
动中,直观感知 “面在体上” 及物体表面的大小,激活学生对面积的 “量感” 意识,为学生进一步探索 “面
积” 建立了感性认识。】
二、动手操作,积累 “量感”(比较面积)
活动一:实际操作,比较大小
你能判断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吗?
预设 1:长方形面积比较大。
预设 2:正方形面积比较大。
预设 3:面积一样大。
数学不能只停留在猜想上,需要进行科学的验证。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你能借助它们想出比较的方法吗?
工具箱
小组活动要求:
1、想一想:选择合适的工具。
2、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3、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活动二:分享交流,感受大小。
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我们来认真听听同学们的想法。
预设 1:将长方形和正方形放在一起,多的部分剪下来,再比一比,得出正方形的面积比较大。
预设 2:我们是在长方形上摆方块,然后数一数有 15 个方格,同样地,正方形有 16 个方格。
预设 3:我们直接在方格纸上数一数。
提问:如果让你再比较一次,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量感的培养一定是基于 “一个单位” 的多层次体验才能得以建构,数学是 “做” 出来的,学生只有亲
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通过活动,学生获得了亲自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
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体验比较方法,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以及方法的优化,帮助学生将生活 “量感” 逐渐转变为数学 “量感”,借助实践操作,形成 “量感”。】
四、练习巩固,深化 “量感”(体验面积)
1、基础练习
2、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要发展学生数学思考,通过理解常见的量达到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学的
信息,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而数感的建立离不开 “量感” 的培养,怎样才能建立
真正准确的 “量感”,需要让学生在反复中才能习得,学生在获得一个新知识之处是需要反复刻意练习,刻意练习
才能在短时间内真实的形成 “量感”,巩固 “量感”。】
3、提升练习创意设计,拓展 “量感”(深化面积)
创意大比拼(体会面积相同,形状可能不同)
在方格纸中画 1 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 7 个方格,比比看谁的图形最有创意。
你有什么发现吗?
面积相等的图形,形状不一定相同。
【设计意图:“量感” 与生活息息相关,用丰富的课堂体验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
后组织交流,渗透 “变中有不变” 的数学思想,这个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量”,发展学生的 “量感”,
让 “量” 的认识充满张力,让量的形成由表及里。】
五、课堂总结,交流 “量感”(提升面积)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关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什么?
面积王国里还有很多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只要我们爱思考、多动手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梳理对知识的理解,内化新知,加深对面积意义的理解,让学
生对知识有更多延伸,从而建构清晰、牢固、鲜活的面积表象,增强 “量感” 的感悟。】
冯老师团队三稿的调整以 “手机贴膜” 的情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会用大小去描述面的属性,学生的量感经验也充分体现。教师及时概括总结 “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教师用规范的语言引导学生用 “面积” 一词来描述,学生的量感经验在表述中提升。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量感意识进一步提升,可以用 “数量” 来描述,如长方形面积有 15 个方格大小,设计活动进一步发展体现学生量感,让 “面积” 在学生心底生根发芽!
冯老师在教材处理上也有许多改变,值得我去学习,讲 “画 7 个方格大小” 的图形调整到后续,学生对 “半格” 面积有了认识,在创作时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对面积的量感体验更丰富!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践、思考与交流中逐步建立面积 “量感” 表象,在 “说 —— 摸 —— 比” 的系列活动中,直观感知 “面在体上” 及物体表面的大小,激活学生对面积的 “量感” 意识,为学生进一步探索 “面积” 建立了感性认识。
整节课冯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数学素养,整节课在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数学素养上下了大功夫,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这样的数学课注重的不只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各种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本质。这样的数学课会让学生受用终生。
冯老师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设计了比较图形面积大小这个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多种策略的比较大小,培养他们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与合作意识,避免了对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的混淆。
冯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从观察物体的表面面积逐步过渡到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并且设计一个非封闭图形让学生判断其是否有面积,巩固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內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
带着思考前行
山西运城 冯文娟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对于量感意义的理解源于感知量感的内涵与价值,小学阶
的 “量感” 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关注学生 “量感” 的形成有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1、联系生活情境,燃起学习量的欲望
本节课属于面积概念教学,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
解和掌握 “面积” 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直接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入手,“手机贴膜” 这一情境,进而引出今天
要研究的数学问题 “什么是面积”。
2、有效抓住 “量”,打开孩子用方格数面积的思路。
面积的大小是可以度量的,正如华罗庚先生说过:“形缺数时难入微。” 对形的入微刻画,当然依靠数,面积就是
大小,大小就是数,数是靠数出来的。面积单位的累加就是面积…… 长方形和正方形谁的面积大,大多少?孩子
们在比较的过程中,除了用重叠的办法,进而还想到了测量的办法,引导学生用统一标准来度量两个图形,学生
思维从一维长度上升到二维的面积,无论孩子找到怎样的标准量,学生已经找到 “数” 的这一种办法,进而顺理成
章体会到面积是数量概念。
3、利用课堂生成,数源于数。
课堂中充分利用在方格图中画出 1 个面积等于 7 个方格的面积的操作活动,在这样的操作思考活动中,孩子也进
一步体会到相同面积的图形可能具有不一样的形状,课堂上应该让学生自己数一数有 7 个方格面积的边线总和,
这时会和自己前面的认知产生冲突,使自己不合理的地方得以澄清,顺其自然的发生对错误的自我否定,这样,
两个不一样的 “数”,刻画了周长与面积在孩子头脑中的清晰概念,面积相同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零零碎碎,整理如此,掩卷而思,数学课堂需要思考、挖掘、剖析的还有很多。掩卷而思,量感教学的路上还
有很多事情需要积极去做。抛却堕怠,抛却迷茫,将一片真心付诸学生、付诸课堂才是正理。
冯老师的这节教学设计能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体入手,首先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然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
冯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给了学生充分动手和交流的空间。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币摆一摆、用小正方形去摆,这几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老师的教学设计给了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孩子在玩耍中思考,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到知识,并且最后还通过练习和总结使得学生巩固提高,让学生可以感知面积,学习到面积。
学生在已有知识,在周长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面积,感受不同图形的面积量的大小比较,充分认识面积,对特殊图形面积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动手操作,手眼脑感知,亲身体会面积的知识.
老师在上课前对孩子们做了《什么是面积》课堂前测,很好的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掌握情况,对更能准确定位本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预设,更能合理选定教学行为。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一系列活动,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了知识点,更好地掌握本节课内容.
在学生一有人值得基础上,认识面积,通过步步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面积与周长是不同的概念。学生利用各种方法,观察法、重叠法、剪拼法、数方格等方法充分感受到 面积的概念。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在快乐中学习。
@山西运城冯文娟 (https://bbs.xsj21.com/member/ 山西运城冯文娟 ) 1、冯老师对教材的把控上很有高度。 2、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正确引导孩子学得新知。 3、课堂中,冯老师组织学生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手,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量感” 是一种对于物体的感觉,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冯老师这节课着重通过感知,感受量感存在的必要性,激发学生亲身体验的意识,只有在感知中,去触摸,才能体会面积的真正内涵。
冯老师这节课注重体验,注重感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的数学知识 —— 面积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对比,“量感” 的意图就在于把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具体化。这样数学就变得有了动感。
冯老师在教学感知面积大小时,设计了比一比、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让学生深切体会面积是有大小的,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再现面积大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相近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总结,增强 “量感” 的感悟。
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找生活中物体的面,用手去摸物体的面,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在把不同物体的面进行大小比较,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对封闭图形的大小感知,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面积。
长度上升到二维的面积,无论孩子找到怎样的标准量,学生已经找到 “数” 的这一种办法,进而顺理成章体会到面积是数量概念。在课堂活动中,有序有趣的给学生带来量感的思考,课堂中充分利用在方格图中画出 1 个面积等于 7 个方格的面积的操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