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NA刘老师
NA刘老师

【活动综述】

经过解读教材、学习课标、了解 “量感”、围绕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 )及前期调研,团队共同设计初稿。

经过第一次试课,发现学生关于时分秒的已有经验差异比较明显。于是,我们团队又选择了县城、农村多个班级学生进行问卷,同时也选取了一个农村 3 年级班学生进行了相同内容的问卷。发现学生即使经历了有关 “时分秒” 的课堂学习,但相关 “量感” 程度还不理想。于是,我们又设计了第 2 稿,重点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调整了课内体验性活动,把 “做一做” 和 “数一数” 做了分割,使 “数出 60 秒” 的活动由 1 秒到 60 秒,水到渠成。同时,也调整了板书设计,列举了 1 分钟完成的事情,突出了 “量感”。

第二次试教后,经过团队研讨,又调整了教学过程板块,把感知 1 分 = 60 秒与体验 1 分有多长,放到一个板块之中,形成第 3 稿教学设计。

第三次试教后,我们明显发现 “教学资源” 的重要作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的量感学习方式探索”,前 3 稿的设计,突出了探索性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性学习。但是,作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少专业化,缺少专业引领。教材解读不到位,课堂教学很难凸显学科思想,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的也不够。所以,本工作室重点在 “如何引领农村学校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组织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方式上进行进一步探索与实践。通过参加上一届 “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展示活动”,我们积累了一些关于混合式学习的经验,明确了 “思考 —— 探究 —— 分享” 这样 “互动式” 的 “混合式” 学习方式。我们认为像 “新世纪 3.0 微课” 这样优质的 “新能源” 不能 “昙花一现”,应该的得到很好地发掘和利用。所以,在终稿的教学设计中,融入了新世纪 3.0 微课资源。充分体现了 “互动式” 的 “混合式” 学习方式。力求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线下学生与线上虚拟人物(淘气、笑笑)实现互动。当淘气和笑笑提出问题时,线下学生一起思考和探索;当线下学生遇到想不清楚的问题时,就要听一听淘气和笑笑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最后一次利用教学设计终稿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了我们的设计意图。体现了 “思考 —— 探究 —— 分享” 这样 “互动式” 的 “混合式” 学习方式。课堂中,彰显了 3.0 微课直观性、趣味性、提示性等特点,为学生明确 1 分 = 60 秒,体验 1 分、1 秒的实际意义,增强时间观念,发展关于时间的量感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历了本次以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 为主题的教学设计与展示活动,我们团队对如何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对 “量感” 及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量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可以说是收获颇丰,具体有以下几点感悟:

1. 学生的已有基础和生活经验是建构数学知识的 “基模”。

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累加,要以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和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就本课来说,学生对时、分 (尤其是分) 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是认识 “秒” 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就能在比 “1 分” 时间还短的范围内认识秒;同时以往对钟面上 “分针走一小格是 1 分” 的认识也构成了探究发现 “1 分 = 60 秒” 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并且要充分 “调动” 学生的已有基础和先前经验参与新知识的建构过程。

2. 认知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

已经认识了时间单位 “时、分”,能够表示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时间了,为什么要认识时间单位 “秒”?学习这个时间单位 “秒” 有什么必要?这是促发学生学习需要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课设计在学生读出钟面上 “8 时 05 分” 的基础上,出示分针指向两个小格之间位置的钟面,让学生读出表示的时间,学生读不出来了,不知道比 1 分还短的时间怎样表示了,这时出示带秒针的钟面,认识秒针,说明借助秒针可以表示不到 1 分钟的时间,再结合观察电子表上时刻,学生就感受到了学习时间单位 “秒” 的必要性。 同时,利用新世纪 3.0 微课资源,创设 “淘气、笑笑” 与学生互动的情境 —— 一起学习数学(当淘气和笑笑遇到问题,我们要一起思考,帮着解决;当我们有想不清楚的问题,也要听一听淘气和笑笑他们的想法,共同分享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智慧),借助 “淘气” 提出的问题 “多少秒才是 1 分钟?” 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这种在教师引领下充分利用线上资源与线下学生互动性的 “混合式” 学习方式,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 “新能源” 动力,也是围绕本次活动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 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是普遍现象。备课时对教材理解不透,隐性目标挖掘不出来,教学时学科理念、思想体现不充分。当下,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最快捷方式就是充分利用好优质的网络资源这个 “新能源”。本课设计,突出体现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互动性。体现了学生看新世纪 3.0 微课,是在有了需要基础上的。力求让微课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期待,利用微课进行混合式学习成为小学数学课堂(尤其是农村课堂)的一种常态。

3. 经历数学知识的 “再创造” 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通过课前调研了解到,有很多学生课前都知道 “1 分 = 60 秒”。但是为什么 “1 分 = 60 秒”?学生是说不清楚的。所以,本节课教学中就是要还给学生一个 “为什么”,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 “1 分 = 60 秒” 的过程。有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知道的不仅是这样一个数学事实,还知道这样的数学事实是怎么来的,还体验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快乐,获得了 “发现” 数学规律的成功体验。

4. 数学课堂上的体验性活动是发展学生 “量感” 的必要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 (2011 版)》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1 分有多长” 这一课中设计的 “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秒针走动拍手、数数、写字、跳绳、拍球……” 这些体验性活动,就是学生 “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生本人对 “秒” 实际意义的感悟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不能传授的。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会对 “1 秒、几秒、几十秒、1 分” 有真实的体验,才能逐步形成关于时间的 “量感”。当然,“量感” 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是课堂上有限的几项活动就能使学生形成很好的 “量感”,有必要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走进更加丰富的现实生活,进一步去体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量感。

5.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关注数学核心素养。

传统 “常见的量” 教学,过于注重抽象概念的记忆和背诵、单位的计算与转换,忽视了学生对概念实际意义的理解和感悟。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评价的问题。以往的数学教学评价以单纯的 “纸笔测试” 为主,测试题也都是形如 “1 分 =( )秒、120 秒 =( )分、3 时 =( )分、5 吨 =( )千克” 这样问题,缺少类似 “一个西瓜大约重 8( )、学校操场上旗杆高 15( )、跳绳 20 次用的时间约是 20( )” 这样填单位名称的题型。所以,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保证正确的方向,必须要有科学的教学评价做保障。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关注数学核心素养。

最后,非常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为我们教师搭建的学习、交流、展示和提升的平台。愿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越办越好!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58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58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4:53 · PVG 22:53 · LAX 07:53 · JFK 10:5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