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山那边1980
山那边1980

【教学设计】第二稿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底面积 × 高” 对探索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有正迁移作用。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经历 “猜想与验证” 的探索过程,在探索中理解、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观察、实物感知、实践操作等活动,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学生体积量感。

2.通过圆柱与长方体的 “类比”,经历 “猜想与验证” 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 “类比” 的数学思想方法。 3. 会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圆柱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首次感知,唤醒量感意识

1. 出示问题,揭示意义。

师:同学们,圆柱形的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的问题是和圆柱的什么有关呢?

生:体积。

师:这些问题都是求圆柱的体积,你能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生: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探索新知的热情。)

2. 比较体积,产生量的需要

(1)估一估水的体积

出示 1 杯水

师:这个圆柱形杯子里装了一些水,水是什么形状的?谁来估一估这杯水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杯水的体积是多少呢?你有什么办法能得到水的体积?

生 1:倒入量杯量直接测量。

生 2:. 倒入长方体容器中,测量出长宽高计算体积。

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

师:同学们估的结果和实际差距比较大啊!每个小组都有 60 个体积为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小组内任意摆一摆,看看 60 立方厘米的小方块可以摆成多大的立体图形。

(2)出示生活中圆柱(接力棒)。

师:每一个物体都有体积,在估的时候可以先想一想 1 立方厘米 1 立方分米 1 立方米到底有多大,避免估计结果和实际相差比较大。

师:水的体积可以倒入量杯直接量。如果要求这根接力棒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不能)

师:那像这样的圆柱,它的体积应该怎样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师:你可以先试着想一想,圆柱的体积可能和它的什么有关? (学生可能会说:半径和高,直径和高,周长和高,面积和高)

(设计意图:学生对体积量感经验是有些缺失的,借助已有的经验,很难正确的进行估计。学生出现不同估算结果后,再通过实际量,与之前估的结果对比,可以对学生体积量感的经验进行修正,再通过摆 60 个小正方体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体积量感。学生想到测量水的体积的方法非常好,但这些方法都具有局限性,求接力棒的体积就不能用到刚才的方法,这时让学生试着想想圆柱的体积与它的什么有关?这时学生会自动唤醒已有知识经验,将影响体积大小的因素指向到底面积和高上来,为后续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叠加实物,领悟(体积)量的要素

1. 感知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大小相同的圆片和一些硬币,请在小组内叠一叠。

要求:

(1)将纸片(硬币)一片一片往上叠。

(2)叠的过程:边叠边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叠好后:组内观察或与周围小组对比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

(4)把你们的发现写在学习单对应的地方。

生 1:我发现一张纸片很薄,一张的厚度可以忽略不计,当很多张纸片叠在一起时就有了厚度,就得到了一个近似的圆柱。

生 2:在往上叠的过程中,高度在增加,体积也在增加,说明圆柱的体积与高有关。

生 3:第一小组叠的纸片(硬币)比我们小组高(底),圆柱的体积比我们大(小),说明圆柱的体积与高有关。

生 4:我们小组将 1 元的硬币和 1 角的硬币叠起来,发现高度相等,但 1 元硬币底面比较大,所以叠起来的物体体积大,说明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有关。

2. 回顾旧知,类比猜想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猜一猜,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猜想吗?

生:因为长方体体积 = 底面积 × 高,所以我猜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量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叠纸片的活动,不仅能感知形成的圆柱是圆形纸片面的叠加,还能感知圆柱的体积与高有关。通过叠硬币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圆柱的体积不仅和高有关还和底面积有关,学生亲身经历圆柱体积变化的过程,丰富了对圆柱体积量感的经验。同时在组内对比,组外对比中加深对体积与底面积和高的关系的体会。通过通过回顾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通过类比猜想,唤醒体积量感的敏感以及对量的直接反应,学生很容易得出 “圆柱体积 = 底面积 × 高” 的猜想。)

三、操作验证,推导体积公式

1. 观看微课,启发思维

师:转化真奇妙,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个过程对你有什么启示?

生 1:不能直接求时可以尝试转化。

生 2:可以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设计意图:借助微课,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做铺垫,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内在的统一。)

2. 动手操作,沟通联系

首学:

(1)操作: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2)思考并交流:转化后的长方体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3)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互学 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做好记录,做好全班交流的准备。 群学 :

(1)小组汇报,展开思维

生:(平均分成 8 份)转化后的长方体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 = 长方体的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体积 = 圆柱的底面积乘高。

教师追问: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等积变形)

(2)对比观察,拓展思维

师:将平均分成 16 份拼成的长方体与刚才的长方体对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分成 16 份拼成的图形更像长方体。

(3)播放课件,加深理解

师:如果我们将圆柱底面等分成 32 份,64 份,甚至更多,然后再拼起来会是什么情况呢? 生: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师: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这个精彩过程吧!

师:老师想把刚才这个过程做成微课,让更多的同学能看到,你能给这个过程配一段解说吗?谁来试试。

生:圆柱通过切拼,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用字母表示:V=Sh。(板书)

3. 回顾梳理,建构模型

师: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验证了之前的猜想,我们再次回顾之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猜想、叠纸片硬币、切拼火腿肠、推理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量感的培养需要丰富的活动经验。学生经历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更容易理解转化前后 “量” 之间的变与不变,感受量变背后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通过观看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讨论归纳,让极限思维、转化思想有机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量感。)

四、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固化量感

1. 下面的问题是求什么?

包装易拉罐(表面积) 水池蓄水(体积) 油桶涂漆(表面积) 多少石料(体积)

2. 估一估,算一算

(1)估一估:

20 张纸片的高大约 0.5 厘米,纸片的面积约 22 平方厘米,估一估,你们小组用纸片叠出的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算一算:

下面这堆纸片的高是 4.5 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算式是( )。

3. 知道底面积和高就能求圆柱的体积,如果不告诉底面积,要求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课本第 9 页练一练第 2 题: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设计意图:第一题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判断哪些问题是和圆柱表面积有关?哪些问题是和圆柱体积有关,通过辨析,沟通圆柱体积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第二题是与之前叠纸片的活动相呼应,给学生一个体积标准后再对纸片叠成的圆柱体积进行估计,在估算中继续发展学生体积量感。第三题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通过告诉半径和高、直径和高、周长和高,拓展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在公式的转化过程中培养学生量感。)

五、沟通联系,拓展延伸,发展量感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形状不同,但它们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它们之间是否有一些我们不易察觉的联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沟通几种直柱体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拓展对 “体积 = 底面积乘高” 这一公式的运用,拓展学生思维,在沟通交流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六.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在这里采用提问式小结,使学生畅谈收获、发现不足,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3ms · UTC 18:31 · PVG 02:31 · LAX 11:31 · JFK 14:31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