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终稿)
西安高新第二学校 余周群
【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学科:数学
2. 课时:1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长度单位以及周长概念和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 “由线到面” 的一次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好本课,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还为以后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
【 学情分析 】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长度单位、周长概念及周长的计算,并且在学习长度比较时,学生已经有了 “以物量物” 的经验。同时,经过前面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索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且数学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本节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利用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将学生头脑中的面积概念规范化、准确化、系统化。
【 教学内容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 58~60 页中
【 教学目标 】
1.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认识 “面积”,感受 “面积” 的大小。
2. 在与周长的比较、辨析中,进一步理解面积概念的内在涵义。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初步培养学生平面量感。
3. 在活动中,体会选择测量单位的重要性,感受将 “面积的大小” 抽象成 “数” 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体会 “以面量面” 的活动策略,并体验多种比较策略。
4. 使学生在认识面积、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 教学重点 】
认识并掌握面积的含义。
【 教学难点】
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初步培养学生平面量感。
【 教学准备】
课件、若干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若干大小相同的小圆片、方格纸、学习单。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面积
1. 出示工人刷墙情境
谈话:瞧,工人叔叔正在粉刷墙面。每人粉刷一面墙,如果粉刷的速度是一样的,你觉得谁先刷完?为什么?
学生活动: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及原因。
2. 引出面积,揭示课题
提问:这位同学所说的大小在数学上有个专业名词叫 —— 面积。听说过面积吗?那到底什么是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会体会。
板书课题:什么是面积。
【 设计意图 :基于儿童立场,创设贴近生活、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引领学生自觉投入,深度思考,从而增强其主动建构探究的热情。】
二、多重感知,理解面积
(一)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1. 摸一摸 ,初步建构面积表示 “一块区域的大小” 的表象
提问:以左边这面墙为例,你觉得它的面积指的哪里呢?
组织交流:学生动手指一指墙面的面积指的是哪一部分,当学生指出一个点时,教师加以引导。师生一起用手势比划面积,感受面积。
追问:刚才我们说了墙面的面积,生活中哪儿还有面积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找。
2. 找一找,体会面积指的是 “面的大小”,感受面积无处不在
提问:请你在身边也找一个面,与同学说说它的面积指的是哪里?
学生活动:在身边找一找其它物体的面积,指一指,跟同桌说一说。
3. 说一说,从封面、侧面、相对面等多维度理解面积的意义,把 “生活语言” 提炼成 “数学概念”
集体交流。学生汇报,说一说,教师强调 “面的大小” 就是面积。
预设:
(1)认识黑板面的面积。指名学生比划,并指出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
(2)认识课本面的面积。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感受我们常说的书的面积其实是书的封面的面积,而书的 6 个面都有面积,且相对面面积大小相等。
小结:面是无处不在的,面在体上,面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面都是有大小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 设计意图 : 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与生活结合展开教学体验,有助于学生增强感受,以推动学生建立量感。 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一系列活动,体会物体的面是有大小的,感受面积的大小本身存在,并且面积也是有边界的。同时,将周长与面积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二)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 谈话:我们从物体上找到了面,认识了面积。把这些物体的 “面” 画下来就是我们熟悉的平面图形,这些图形有面积吗?
2. 认识长方形的面积。
谈话: 这个长方形有面积吗?(课件闪动周长线条,)是这条线吗?请你说一说怎样表示长方形的面积。
设疑:周长和面积一样吗?在这个长方形中,面积是哪一块区域,这条线又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用手掌刷一刷长方形的面积,用手指描一描长方形的周长。
3. 认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谈话:这个心形图形有面积吗?它的面积指的是哪里? 请你用手掌刷一刷感受一下。
4. 感受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课件出示:一个角
提问:它的面积在哪里?你能像刚才那样刷或者涂一下它的面积吗?
明确:生通过刷或者涂,发现不知道刷到哪里是个头,涂也涂不完,没有边界,不能确定区域。也就是说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
追问:你能把它变成有面积的图形吗?请你说一说。
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对角进行 “变形”。
发现:当图形有了确定而完整的边线,才可以确定他的面有多大,也才能确定面的区域。周长和面积不太一样,可他俩谁也离不开谁。
小结: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从两个方面认识了面积,你能说说什么是面积吗?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1、【 设计意图 :在活动中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由浅入深的让学生经历 “操作感知 —— 形成表象 —— 建立概念” 的过程,逐步丰富和建构对面积本质意义的理解。同时,在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平面量感, 推动学生将生活量感顺利迁移到数学量感之中。】
三、深入探究,比较面积
1.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认识了面积,老师要考考你的眼力啦!出示三个图:
提问:哪个图形面积最大?剩下的两个图形,谁的面积的大呢?
2. 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
(1)观察法比较面积大小
明确:当图形的面相差比较大时,我们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出来,这样的方法叫观察法。
(2)重叠法比较面积大小
提问:剩下的这两个图形不能用观察法一下子比不出大小,还有别的办法吗?
学生活动:学生说一说用如何采用重叠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设问:如果是地面,不能重叠、也不能剪怎么办?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2. 选择标准,培养度量意识
学生交流讨论,明确比较这两块场地的面积需要借助 “工具” 进行测量。
交流分享。
预设:
(1)计算法
用长 × 宽,可以吗?那为什么长 × 宽能得到面积呢?长 × 宽得到的这个数到底表示什呢?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会慢慢体会。
(2)测量法
① 提示:当生想不到此方法时,师可以以比较物体长度时采用 “借物量物” 的方法提示学生,是否也可以借用小面积物体测量大面积物体。
借助量长度, 回忆比较方法,沟通测量方法的本质
出示课桌的比较
②学生活动: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先商量用什么方法,再动手操作比较。可以用老师提供的 “智慧信封” 中的材料,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③各小组分享自己的比较方法,并说一说在比较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集体讨论解决。
④ 提问:为什么没有人选圆形?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面” 和线段一样,都可以通过测量得到一个准确的数,而这个数也能将长短或大小描述的更精确。
【 设计意图 : 以实践活动为径,丰富生活体验,为 “发展量感” 提供经验基础。让学生在相互借鉴中体会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 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用 “小面积” 测量 “大面积” 的方法,学会合理的找 “参照物”。同时让学生体会测量不仅能比较出面谁大谁小,而且还能用数据将面的大小说清楚。】
四、实践运用,拓展面积
1. 数一数,比一比
课件出示:画在方格纸中的一些不规则图形。
提问:它们的面积又是多少呢? 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提示: 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的方法测量了面积,其实方格图也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
学生在方格纸上数一数图形的面积。
追问:这些图形形状相同吗?面积呢?为什么形状不同,面积却相同?
【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确, 方格数量相同,方格的大小也是一样的,所以面积是相等。 面积的大小是面积单位的个数的累加,与形状无关。】
2. 画一画,想一想
学生活动:开动脑筋,自己设计一个面积为 7 格的观看场地。
设疑:老师也画了一个 7 个格子的场地,猜一猜,和你们的面积一样吗?
【 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面积都是 7 个方格的图形,但因方格大小不一样,导致它们的面积也不一样,让学生明确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做面积单位,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五、寻找关联,延伸面积
总结:数学因 “数” 而美丽。无论长度还是面积,我们都可以先找到一个标准单位,然后去测量,得到一个数据,这个数能精准的刻画出线段的长短或是面积的大小,今后我们还会学习质量、时间、体积,他们看似不同,但方法其实是相通的。希望大家能用数学的眼光和语言去发现,去描述身边的事物,这就是数学特有的魅力!
【 设计意图 :数学是整体的、系统的、结构的。将面积的学习与长度、时间、质量计量联系起来,抓住数学的核心和关联,帮助他们在更为一般的层面感受计量方法的数学本质,引导后续的认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