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面积》第一次磨课反思
《什么是面积》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长度单位、周长概念及周长的计算,并且在学习长度比较时,学生已经有了 “以物量物” 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认识 “面积”,感受 “面积” 的大小。
2、在活动中,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的多样性,体会 “以面量面” 的活动策略,感受将 “面积的大小” 抽象成 “数” 的过程。
3、使学生在认识面积、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面积
从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情境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初步认识面积,并感受面积和周长的不同。
二、多重感知,理解面积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面积,让学生感受面无处不在,面在体上。经历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物体的面积,规范表达 “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列活动,体会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曲的,物体的面是有大小的,感受面积的大小本身存在,并且面积也是有边界的。通过摆一摆,让学生感受小面积物体可以测量大面积的物体,面积具有可测量性。摆一摆环节也为后面比较面积大小时用学具摆一摆做铺垫。
在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 “刷面积、描周长”,再次让学生感受面积和周长的不同,“周长一条线,面积一大片”。为了让学生感受封闭图形才有面积,在本环节我出示了一个角,通过让学生自己给角涂面积,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封闭图形怎么涂也涂不完,只有通过给不封闭图形加线使其变得封闭,才能有面积,再次让学生感受周长和面积不太一样,可他俩谁也离不开谁。
在这一环节我还增加了一个 “破坏图形” 的环节,用破坏图形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面积的守恒。
三、深入探究,比较面积
在这一环节为了鼓励学生积极的比较图形的面积,我仍然采用运动会的情境,这一次比较的是两个班级的观看场地(一个长方形的,一个正方形的),学生因为要比较的是自己班和隔壁班的观看场地,非常感兴趣,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作进行比较。为了让学生了解用 “小面积” 测量 “大面积” 的方法,学会合理的找 “参照物” 我提前为学生准备了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和小圆形的学具,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同时让学生体会测量不仅能比较出面谁大谁小,而且还能用数据将面的大小说清楚。
四、实践运用,拓展面积
学生经历了比较面积的环节,对描述面积大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在方格纸中数图形面积的练习,这些图形形状不同,面积都是 7 格,学生在数的过程感受面积的大小是面积单位的个数的累加,与形状无关。为了让学生明确比较面积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做面积单位,我也设计了一个面积为 7 格的图形,但我的格子本身比学生的大很多,直观的让学生看到,单位不同,结果也不同,为下一节课学习面积单位做铺垫。
五、寻找关联,延伸面积
在总结部分,我将面积的学习与长度、时间、质量计量联系起来,抓住数学的核心和关联,帮助他们在更为一般的层面感受计量方法的数学本质,引导后续的认知探究,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是整体的、系统的、结构的。
我觉得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不足,还需改进:
1、数学教学应该做减法,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经历过了从立体图形中 “请出” 平面图形的过程,所以本节课没有必要再经历一次,学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面积的认识和大小比较上。
2、为了让学生感受长方体每个面都有面积,我提前给学生渗透了表面积的概念,也让学生经历了从曲面上找面积的过程,这对学生来说接触的太早,对于第一次接触面积的孩子来说难度太大,对学生来说不仅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对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也是有影响的。
3、在给学生提供测量面积的学具时,因只考虑了能否摆得下的问题,没有考虑小长方形与小正方形的大小关系,提供的学具中小长方形的大小正好是小正方形 2 倍,因此,学生在摆的时候出现了小长方形和小正方形混用的情况,很难达到使学生感受 “统一标准” 优越性的目的。
4、观察法和重叠法虽然很简单,但它也是学生感受量感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感受比较面积方法多样性的一个过程,在本节课中我重视测量法比较面积,对这两种方法提及的太少。
为了更好的将这节课呈现给学生,课后我同我校的其他数学老师以及几位数学专家对本课进行了研讨,专家对我们团队设计的这节课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同时也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应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面积,会准确描述平面图形的面积,因此不建议加入感受曲面面积及表面积的认识,我们想给学生的太多反而使得本节课的主题变得不明朗。专家一语中的,我一下子豁然开朗。经过第一次打磨和深刻反思后,我们反复教研,修改出了第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