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终稿)
【教学内容】
天安门广场。(教材第 36~38 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 “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有关 “图形与位置” 的知识。教科书关于这部分知识分两个阶段教学:第一学段是实物观察,主要是观察与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及观察两个物体的简单关系,是本节教学的基础和有力支撑;第二学段分为两条线索,一个是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搭成的物体;二是感受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本单元第一课时《搭积木比赛》的数量增加到了 5 块,并且讨论搭成的立体图形。第二课时《观察范围》是初步体会了从高低、远近看同一景物,看到的范围、大小不一样。本节《天安门广场》,是在大场景下观察物体,感受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并依据这种位置关系判断观测点,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一些照片或图片画面的过程中,学会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2. 在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依据物体间的位置关系确定观察点。
难点:在动态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顺序感受两个物体因为旋转变化发生的相对位置的变化。
【教学准备】
3.0 微课、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说明:
混合式学习的目的是实现深度学习。我们把混合式学习的过程设计为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两个阶段。在线上学习中,充分发挥 3.0 微课的学习辅导作业,减轻老师的辅导强度。在线下学习(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微课的直观作用,解决学生想象中的困难,突破教的难点,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
线上学习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通过独立思考、微课学习、交流讨论,暴露学生原始的想法和学习中的困惑,为课堂学习提供课程资源。也就是把线上学习定位在浅层学习阶段。
线下学习本文特指课堂学习。课堂学习以线上学习为基础,通过小组汇报、模拟实验验证、问题引领、再次观察微课中的视频找规律、想象推理、反思质疑等学习手段,实现深度学习。即课堂学习的目标定位在深度学习。
线上学习
学习目标:浅层学习,具体是识记和理解。
分小组学习,由小组长组织学习活动。
小组长:同学们,依据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现在,本小组就《天安门广场》一课开展线上学习交流活动。
1. 独立思考。
自学教材,完成作业单。(可在小组学习前完成)(时间 15 分钟)
2. 微课学习。
组长: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完成了作业单。我们的理解是正确的吗?还有其它不同的理解吗?下面看微课学习。学完后,你的观点可能会有变化,用改错笔在刚才的学习单上做修改、补充完善。
播放微课。
3. 交流汇报
每个同学都要汇报。就算是与其他同学的想法一模一样,也要说一遍。
组长: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微课学习,我们的理解和想法可能有变化,把你们认识中的变化说出来。
(句式举例: 第 1 个问题,我先是这样理解的,……。通过学习微课,我现在的理解是……。)
4. 辩论质疑
(可与交流汇报穿插进行,某个同学交流后,其他同学可以表示赞同或不赞同,并说明理由)
小组长:听了 同学的汇报(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们同意吗?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句式举例:
(1)张同学:关于第 1 个问题,我同意 同学的观点,我的理由和他一样,(重复理由)……
(2)张同学:关于第 1 个问题,我同意 同学的结论,也同意他的理由,但我的理由不一样,(陈述理由)……
(3)张同学:关于第 1 个问题,我同意李同学的结论,但不同意他的理由,他的理由是错误的,我的理由是……
(4)李同学:我接受张同学的想法。
(5)李同学:我不同意张同学的想法,因为……)
5. 活动总结
组长:通过今天的小组学习,我们在 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的认识,在 ** 问题上,我们的意见不一致。让我们带着今天的认识结果和困惑到课堂中继续探究!
6. 收集资料
副组长收集和整体资料,将概括整理后的资料发给老师。一是为课堂中代表小组发言做准备,二是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提供素材。
【设计意图: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特别是 3.0 微课资源组织小组学习活动,暴露学生最原始的想法和困惑,帮助学生积累思考的经验,为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提供依据,为课堂深度学习提供教学资源。】
线下集中学习 (课堂教学)
学习目标:深度学习。具体指揭示数学本质,对批判思维、人际沟通、空间观念、推理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一、导入
师:同学们,关于《天安门广场》一课,我们已经借助网络平台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开展了初步学习,今天,我们继续对《天安门广场》做深入的学习研究。(板书课题:天安门广场)
师:学得如何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做交流分享。
二、交流分享与反思质疑
小组派代表交流分享,老师配合做资料展示并择机介入。
(一)问题 1
1. 交流与质疑
句式举例:
第 1 小组代表:我代表第 1 小组交流对问题 1 的想法。请看问题图片:上面是天安门广场的全景图。下面两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图 A 是在①号位拍摄的,图 B 是在④号位拍摄的。因为在①号位看到的是纪念碑在纪念堂的前面,在④位看到的是纪念碑在纪念堂的左边。你们同意我的看法吗?
其他同学 1:我同意你的观点。
其他同学 2:我同意你的观点,就是我的理由与你的说法不一样,……
2. 教师介入
(1)规范推理语言表达
如,下面两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
学生作答:图 A 是在①号位拍摄的,图 B 是在④号位拍摄的。因为在①号位看到的是纪念碑在纪念堂的前面,在④位看到的是纪念碑在纪念堂的左边。
规范作答:图 A 是在①号位拍摄的。因为从①号位观察,纪念碑在纪念堂的前面,图 A 中的纪念碑在纪念堂的前面,所以图 A 是在①号位拍摄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三段式推论的方法,讲出心中判断观测点的理由。用更规范、更准确的方法说出道理】
(2)引导总结判断观测点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是如何判断观测点的?
……
师:有人从一个物体判断观察点。是如何判断的?
……
师:从一个物体在照片中形状的变化作出判断的。
(板书:一个物体 形状)
师:有人是从照片中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来判断观察点的。这里的位置关系指什么?
……
师:前后、左右。
(板书:两个物体 前后 左右)
老师追问
追问 1:从全景图中任选一个物体,都能从形状的变化判断观察点吗?为什么我们不选国旗旗杆和灯柱?
……
追问 2:从全景图中选其它两个物体能判断观察点吗?为什么我们要选择纪念碑和纪念堂?
……
追问 3:可以选择 3 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判断观察点吗?4 个物体呢?
……
师:可以。没有必要,太复杂。
3. 小结
师:判断观察点可以选择 1 个物体从形状的变化来判断,可以选择 2 个物体从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来判断。下面,我们带着这种思维思考问题 2。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个问题串,引导学生总结出利用位置关系判断观察点的方法,然后带着这些判断的方法继续研究后面的问题。】
(二)问题 2
小组派代表交流分享,老师配合做资料展示并择机介入,安排模拟验证活动。
1. 交流与质疑
句式举例:
第 2 小组代表:我代表第 2 小组交流对问题 2 的想法。请看问题图片:上面是天安门广场的全景图。下面哪幅图是从②号位拍摄的?图 C 是在②号位拍摄的,图 D 是在③号位拍摄的。因为在②③号位看到的都是纪念碑在纪念堂的右面面,在②位看到的是纪念碑与纪念堂之间的间距大一些。你们同意我的看法吗?
其他同学 1:我同意你的观点。
其他同学 2:我同意你的观点,但你说的理由不规范,应该这样说,……
其他同学 3:我同意你的结论,但理由不一样,我是从纪念碑的样子判断的,……
2 小组代表:我同意你的说法,还有其它意见吗?…… 我们做个模拟实验验证一下吧!
(提个问题老师思考:验证什么?
验证间距②号大、③号小,验证在②号③号看到纪念碑的样子与自己想象的样子是否一致。)
……
2 小组代表:通过验证,证明了什么?
生 1:验证了在②号位观察,纪念碑和纪念堂的间距的确比③号位大一些。
生 2:在②号位看到纪念碑的侧面大一些……
(汇报的学生上位)
2. 教师介入
师:判断观测点,有时候只从前后、左右关系不足以判断观察点,还需要结合间距去判断。(完善板书:间距)
3. 小结
师:如何依据照片中物体的位置关系判断观测点,可以选择 1 个物体判断,但我们常常选择两个物体的前后、左右关系判断,有时需要结合间距综合判断。
4. 揭示数学本质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我们今天到底要研究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生 1:如何利用图片判断拍摄点?
师:这里的拍摄点也是观察点,判断因素是关于利用图片中物体的位置关系来进行判断。
(板书:如何利用位置关系判断观察点)
我们能否把我们学到的方法用于思考问题 3 呢?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问题串的研究,总结完整的判断方法,以及揭示本节课研究的数学问题及其本质】
(三)问题 3
自由发言,老师配合做资料展示并择机介入,重放微课判断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推理能力。
1. 交流与质疑
师:这是按位置②③①④的顺序把四幅图连起来的样子,看一看,有什么感觉和想法?说一说。 (期望学生找到旋转的感觉)
2. 教师介入
重放微课中关于问题 3 的三维动画,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物体的运动。看学生能否感受到画面中的地面及物体在旋转运动。
再重放微课中模拟验证实验的录像。观察画面中桌面及物体的旋转运动。
从画面中物体旋转运动的角度解释四幅照片中纪念碑和纪念堂前后、左右位置的变化以及间距变化与观察点变化的联系。
在②号点观察,看到的是纪念堂在左、纪念碑在右,而且两者的间距较大。当按②③①④的走动观察时,画面中地面及地面上的物体在做顺时针旋转运动。走到③号位时,由于旋转运动,画面中纪念堂与纪念碑的间距变小。走到①号位时,纪念碑旋转到纪念堂的前面。继续向④号位走动,纪念碑旋转到纪念堂的左面,间距越来越大。
追问 1:继续旋转下去,会是什么情况?
追问 2:如果按④①③②移动观察,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3. 小结
当我们从运动的角度理解位置关系的时候,发现 4 幅照片是同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用查看图片、观看 3D 演示、观察实物模拟视频的方式,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体会,建筑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变化情况,从旋转运动的角度来理解和感受。】
三、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到底要学习什么知识?
……
师:让我们用学到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练习中的问题。
四、课堂练习
课后练一练第 1 题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混合式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