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 (初稿)
教学内容:
天安门广场。(教材第 36~38 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 “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有关 “图形与位置” 的知识。本套教科书关于这部分知识分两个阶段教学:第一学段是实物观察,主要是观察与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及观察两个物体的简单关系,是本节教学的基础和有力支撑;第二学段分为两条线索,一个是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搭成的物体;二是感受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本单元第一课时《搭积木比赛》的数量增加到了 5 块,并且讨论搭成的立体图形。第二课时《观察范围》是初步体会了从高低、远近看同一景物,看到的范围、大小不一样。本节《天安门广场》,是在大场景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教材呈现了天安门广场的一组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中建筑物的位置关系,确定照片的拍摄位置,体会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根据全景画面中各建筑物的特点以及照片拍摄的路线,推理拍摄照片的先后顺序,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一些照片或图片画面的过程中,学会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位置关系。
2. 在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位置关系。
难点:在观察、想象、判断和推理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微课 3.0、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主题
师: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简述《画杨桃》的故事导入)
师:故事中的 “我” 把杨桃画成了什么形状(生:五角星),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学生明确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听故事回答问题,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物体的形状与观察角度有关,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 天安门广场,那你们知道天安门广场上都有什么吗?
生:有雄伟壮丽的天安门,有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有毛主席纪念堂。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领略天安门广场的壮丽雄伟!(板书课题,播放视频,突出要观察的天安门广场的主要建筑物 “纪念堂” 和 “纪念碑”。)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 出示主题图,以及图 A 和图 B,提出问题:暑假的时候,老师也去了天安门广场,我从四个位置拍摄了一些照片,你们知道这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吗?
生 1:我认为图 A 最好辨别,纪念碑刚好在纪念堂的正前面,所以它应该是在①号位置拍到正面。
师:你的意思是我们可以从观察的面来进行判断,大家同意吗?(生:同意。教师板书关键字 “面”)
生 2:纪念碑在纪念堂的前面,把纪念堂挡住了一部分。
师:也就是说我们还可以利用遮挡关系来判断对吗?(教师板书 “遮挡”)
生 3:我来说说图 B,纪念碑靠左,纪念堂靠右,并且能够看到它们的右侧面,只有④号位置在右侧拍摄的,所以它应该是④号位置拍到的右侧面。
师:他是利用了观察什么来进行判断的呀?
生:我认为是他是利用观察 “面” 来进行判断的。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自己的观察对图 A 和图 B 进行第一层次的判断,教师引导总结出判断方法的关键词,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表达。】
(展示微课片段,对判断理由加以说明,巩固学生对于判断方法的掌握以及判断理由的表达。)
2. 师引导: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观察,两个建筑物的位置关系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出示图 C 和图 D)
【设计意图:老师提出的问题给予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
生 4:我来分析图 C,我感觉它和刚刚图 B 中的建筑物位置关系刚好相反,纪念碑在右,纪念堂在左,所以他应该是和④号位置相对的②号位置拍摄的,那么,图 D 就是在③号位置拍摄的。
师:我们描述谁在谁的左边,以及谁在谁的右边这样类似的位置关系,称作 “相对位置”。(板书 “相对位置”)
生 5:我认为 C 图应该是②号位置拍摄的,因为②号位置比③号位置离纪念碑更远,看起来纪念碑更小一些。
师:非常好,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经验,看同一个物体,近处看会大一些,从远处看会觉得小一些,用四个字概括可以说?
生 5:近大远小。(板书 “近大远小”)
生 6:我觉得图 C、图 D 都能看到纪念碑的左面和正面,但是图 D 看到的正面更多,图 C 看到的左面更多,所以我觉得图 C 是在更靠左一些的②号位置拍摄的,图 D 是在③号位置拍摄的。
师:他是根据什么方法进行观察的呢?
生:我认为还是观察 “面”。
生 7:我是从距离上区分的,D 图中两个建筑物距离更近,所以是在③号摄位置拍摄的,C 图中离得更远一些,所以是在②号位置拍摄的。
师:你说的很好。像这样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称之为 “间距”。(板书 “间距”)
生 8:我是以①号位置拍摄到的图 A 为标准,我觉得③号位置和①号位置差不多,就是会偏左一些,也是看到正面比较多的一幅图,所以是图 D。
生 9:我是用铅笔盒当做纪念堂,用彩笔盒当做纪念碑,通过现场模拟几个位置来观察对比图片发现的。
师:这个方法棒不棒?非常好,当我们不确定到底是哪个位置时,还可以通过实物模拟来进行判断。
3. 利用 3.0 微课,利用实物模拟和 3D 演示的方法进行汇报与验证。
生 1:我觉得在移动的过程中,看到的两个建筑物的面在发生变化。
生 2:两个建筑物的距离也在发生变化。
生 3:两个建筑物的位置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3D 演示技术的使用解决了学生无法真正走入天安门广场去观察的难题,以前学生可能只能靠着记忆,摆模型进行观察思考,但现在,我们可以亲身体会在天安门广场上看到的画面,再与书中的平面图关联想象。】
(思考:此处最初设计是让学生对照着可以拖动多角度观察的立体图去进行辨别,但考虑到这样会降低难度,为了更好的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我们最终设计成利用学生已有的空间模型,独立去辨别判断,最后利用 3D 演示进行验证。而验证的过程又使学生从二维的分析回到三维空间的印证,更加严谨深刻。)
4. 师总结:同学们的分析虽然角度各有不同,但是都是有理有据,其实观察物体也是一样,两个建筑物的位置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由于观察角度不同,他们的位置关系也不同。(板贴 “观察角度不同,位置关系不同”)
5. 请学生扮演小导游,带着游客按照从左到右②③①④的位置把四幅图连起来给游客介绍一下纪念堂和纪念碑的位置关系是怎样变化的。
【设计意图:有了刚才的观察经验,鼓励学生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根据对四张照片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的连续想象,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巩固应用
1. 完成课后练一练第一题的内容。
2. 师:老师在我们的学校也拍了一组照片,拍照的内容是田径场主席台和升旗台,我从主席台的左边一直走到了右边,拍摄了 4 张照片,但是现在我把四张照片打乱了,你们能帮我给四张照片排排序吗?
【设计意图:此项活动意在让学生把本节课的学习经验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当学生看到老师拍摄的照片时,带给学生的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激发了学生去思考的热情,学生在自主的小组活动中观察对比发现拍摄位置,得到拍摄顺序。学生观察发现对比和推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展现了本节课学习的成果。】
四、课后总结,梳理提升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和掌握了拍摄的技巧与秘密,并能把今天所学的本领运用的实际生活中,你们真棒!说说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吧!
学生自由交流收获体会。
师:老师希望同学们要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做生活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与模拟,归纳物体位置关系的规律。】
板书设计:
天安门广场
观察位置不同,观察结果不同
面 遮挡
相对位置 间距
近大远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