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春】 感悟度量 发展数感
----《数花生》案例分析
山西省孝义市崇文街小学 冯爱爱
【研究背景】
史宁中教授说过:人之所以可以进行度量,并且能够对度量单位取得广泛的共识,是基于人的两个先天本能,这就是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无论度量单位的称谓如何,人们都是用 1 表示一个度量单位,这是数学研究最为基本的概念。因此,自然数是一个一个多起来的,度量单位由一到十,百,千、万等等认识生活中的数,皮亚诺就是依据这个原则建立了自然数公理体系。
(1)《数花生 (100 以内数的数法)》属于数与代数内容。《课程标准 (2011 年版)》第 183 页明确指出: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该书第 46 页又明确提出:要重视量,把它整合在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数中学,利用数进行数学探究活动。
(2)由于数量是带 “数” 的,所以度量活动当然也会培养数感。如何在本节课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课前,我先让每个学生都准备好数数用的素材 --- 花生,要求学生尽量准备不是整一百的物品,如:九十多或一百多,让学生心里记住自己准备的花生的具体数目,然后在教学中通过数数方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不断经历数的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提高,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 20 以内数的认识,已经有了 “10 个一是 1 个十” 的经验,但由于认识的数只限于 20 以内,因此,还没有建立起以 “十” 为单位按 “群” 计数的概念,在生活中很多学生可能会数 100 以内的数,但他们并未真正理解 100 以内数的意义,他们仍然需要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学习和体验。
《数花生》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数数过程中往往会产生遗漏和重复,因此,专门安排 “数花生” 的活动课,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初步感知一百有多少。教学过程中,展开数花生的活动:一大声数出 100 以内的数;二能数任何一个个位是 9 的两位数的后继数;三经历两个两个、三个三个、十个十个跳着数的技术过程,发展学生数数技能,培养学生数感。
学生已经认识了 20 以内的数,有了 “10 个一是 1 个十” 的经验。当我提出让学生数一数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 1 个 1 个地数,想不到用其他方法,但经过提醒 “你还能怎么数”,很多学生会用 2 个 2 个或 3 个 3 个数等方法,不过选择 3 个 3 个数的同学数着数着就放弃了这种数法。5 个 5 个数学生很容易数出来。
【案例描述】
片段一:一个一个数
课前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物品:花生,尽量准备不是整一百的物品(如九十多或一百多),并要求每个人记住自己准备的物品的具体数目。
新课开始,我要求同桌之间比一比,谁的花生数量多,然后再互换自己准备的物品数一数,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他们都想知道谁的物品多,教学活动由此展开。
要求:第一,慢慢地将花生倒在桌子上,不要让花生落地。第二尽可能数出声音;第三,独立完成,并记录数的结果。
“26,27,28,29,30,……,84,85,86,87,88,89,90 我同桌准备了 90 个花生。”
“……98,99,100 老师我同桌准备了 100 个花生。”
“我同桌的小棒是 103,真多。”
……
【剖析】初数一百以内各数,了解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学生已经认识了 20 以内的数及 “10 个一就是 1 个十” 的经验,因此,第一次数就让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初步感知一百以内各数,初步抽象概括出实际物体的个数。看似简单的活动,实则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检验。学生在数数过程中需要通过手、口、脑同时并用才能够比较准确的数出来,进而理清数的顺序。
学生数的时候,我边巡视边与他们交流,发现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数数,大部分是 “一个一个地数”,有的同学在数的时候,会出现漏数或重复数的情况。还有的同学是数到 “几十九” 时,不知道下一个数是几,怎么办?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感受数数的方法,真正发展他们数数的技能?于是我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片段二:数的对吗?
师:刚刚同学们都很认真地数着这些花生,老师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现在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他准备的物品数,你数的对吗?
生:开始交流起来,发现有的数错了。
师:“数错了,怎么办?”
生:再数一遍。
师:哦,那大家再数一数,不过数之前,可以想想你又准备怎么数?
(穿梭于他们中间,认真地听着看着,并适时地指导。)
生 1:“老师,我一个一个地数,再数一遍。”
生 2:“老师,这次我两个两个地数。这样数就比一个一个地数,要数的快,而且正确率也高。”
生 3:“刚才我在数的时候,手里:拿花生的速度没跟上嘴数数的速度,所以数错了。”
生 4:: 我是在数到 79 的下一个数时,应该是下一个十 80。我给数乱了,所以也数错了。”
生 2: 老师,这次我五个五个地数。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我汇报自己的想法。我也高兴地及时表扬着每一个有想法的孩子。
师:大家不但想到了新的数数方法,而且真了不起。接下来就请大家按照新的方法再来数一数吧。
学生听到老师的话,特别高兴,很快数出自己桌面上物品的数量,而且数的速度和正确率都大大提高。
【剖析】再数一百以内各数,感受数数策略的多样化,提升学生数数技能。当我提出:“你数的对吗?” 这个问题,学生产生疑问,主动要求再数一遍解决这个问题,在数数过程中出现 “几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 错误时,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让学生很直观又很容易的理清数的顺序呢?我以学生为主体,从问题中来,再回到问题中去,自主探索。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而且还探讨出可以两个两个、三个三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这些新的数数方法。紧接着,让学生带着新方法,再数一百以内的数,验证第一次数的准确度。这一过程的设计就是让学生体验多种多样的数数方法,从中抽象出 100 以内的数,体建立数感,发散思维。数学教学就是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课后思考】
数感就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时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是人对 “数” 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新课标》明确地把 “数感” 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且把 “数感” 摆在十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认识 100 以内的数” 是一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熟练的数出 100 以内的数,更是每位学生的基本功。如何在数数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一、找准起点,培养数感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我们除了立足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之外,还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此作为教学起点。片段一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采用 “一个一个数” 的方法,知道了有几个花生就有几个 “1”,是对度量单位 “1” 的累加,这一过程加深对 100 以内数的顺序的理解,达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
二、思维跟进,发展数感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质疑追问,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充分交流,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明白了 “9 再添 1 个就是 10”,“几十九的后继数就是下一个十”,进一步理解了数是由多个度量单位 “1” 累加而成,同时萌生了在多样化数数方法中寻找新的计数单位的想法。多次思维碰撞,多次挑战,进而学生有了以 “十” 为单位,按 “群” 计数的概念,体会到了数目较大的物品时,可以按 10 个一堆数的方便性,提升数数技能,发展数感。
【总述归纳】
没有度量就没有数学。度量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度量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节课通过数数活动确实让学生明白了:1、花生的数量是以 “1” 为单位进行度量,度量时产生的次数,用文字符号表示就是数,看度量对象里包含了多少个度量单位;2、十个十个数时,度量单位由一扩充到十,初步体验以 “十” 为单位按群计数的概念,进而认识新的度量单位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明白了度量的本质,在度量活动中发展了数感。
总之,通过数学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成长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