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与容积》初稿反思
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不可能现在开学进行试教,但看了网上众多老师的评论,使我颇有感悟,想和老师们分享,希望得到老师们更多中肯的建议。
很多老师都觉得我课前做的,基于度量体系下的单元教材分析和基于单元整体教学下的学情分析,这两项做的有特点。这说明现阶段,基于核心概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已经深入人心。我虽然准备的是《体积和容积》的这一节课,但是,我应该想到的单元的整体结构,应该想到的是度量的整体知识结构。哪些知识是可以从一维、二维中迁移过来的,哪些知识又要迁移到本单元的后续学习的,哪些设计可以在本节课内产生迁移。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1、保留乌鸦喝水的情境导入。在思考了很多导入情境后,我依然选择了乌鸦喝水的情境。虽然有的老师说,这个情境太老了,但是我觉得,它最恰当。在课前调查中,对于土豆和红薯比较大小,没有一个学生想到用排水法测量。这说明排水法和学生的认知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那如何能让学生自然的产生联系呢?乌鸦喝水的情境能两方面的效果,一个是学生思考乌鸦从喝不到水到能喝到水,主要就是投入石子。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投入石子水面会增高,发现石子占了水的那部分空间。学生视觉看到的是投入 —— 占 —— 挤 —— 上升,思考的是石子占了水的空间。这样就把石子所占的空间形象化了。另一个效果就是为后面比较土豆和红薯体积,在策略上马下伏笔。既然石子可以转化为水,土豆、红薯也可以转化为水进行比较。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实现了本节课测量策略的一个迁移
2、增加规则物体的测量活动。用户名为 aihaolucky 的这位老师提到:“比较体积大小的其他方法中,有没有两个规则的物体体积差别不大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没有学生可能想到把两个物体切成若干的相同大小立体图形(渗透体积单位)进行比较。”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体积与容积》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对于体积概念的理解应该贯穿这个单元的始终。同时对于度量的认识也要渗透在单元的方方面面。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后续学习认识度量单位、长方体体积计算又起到什么作用呢?是否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统一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是否应该渗透度量的本质就是度量单位的累加?于是我在二稿中加入了规则物体的体积大小比较。设计让学生通过数小方块的活动比较两个不同形状的用小方块组成的规则物体的体积大小。数方块的过程就是体积单位的累加过程。不同数的方法呈现,也是为后面学习长方体体积计算埋下伏笔。再设计一个猜测的活动:猜测老师手中由 6 块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形体和刚才 12 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哪个体积大。引发学生思考仅仅通过数量比较体积的大小是片面的,还要注重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是否一致,从而体会体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3、增加学生动手比划物体所占空间的活动。学生对 “空间”、 “空间的” 三维特征” 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学生对 “体积” 这一概念认识的深度。在讨论中,有多位老师提到:“在理解体积与容积时,是否可以再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举例说明,来加深对两者的理解。 ” 确实,从课前学生调查中,就能感受到学生对于 “空间” 的认识,是 “空” 的,十分抽象。我一开始是想通过学生熟悉的物体的比较大小,让学生感受所占空间有大小之分。但是,我也很犹豫,学生看见的是物体,反馈到大脑中也是物体的形态、名称这些显性的特征。学生不能去思考所占了多大的空间。所以如何把占空间显性化,于是在二稿中我设计了增加了一个让学生动手比划物体所占空间的活动。让学生真切的、多角度的感受到空间有大小以及空间有长度、宽度、高度这三个维度的特征。这样的活动使 “空” 而 “隐” 的空间,这一体积概念的核心内涵就比较清楚、显性的让学生感受到,从而为下面体积概念的揭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