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二、读懂学生学习路径,感知对比,强化度量的核心 </b>
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采用 “情境 + 问题串” 的体例,特别注重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一致。教材的编写也是顺应学生的学习路径。通过研读,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习路径的核心即是度量活动。
(一)估一估 —— 用度量单位感知面积大小。
“估一估” 环节的设计,其一是唤醒学生明确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认知经验,能够明确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课堂中,让学生认一认单位面积为 1 的小方格,这既唤醒了学生对于统一度量单位的认知,也为后续度量活动的操作奠定基础。其二,是在具体 “面积单位” 个数的估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
(二)数一数,比一比 —— 借助方格纸度量面积大小。
通过估一估,学生已经知道了图形的面积大约各是多少。在数一数,比一比环节,学生主要经历了以下两个过程:
1.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
学生测量图形面积的方法有两种:
(1)数面积单位。数出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即测量出图形的面积;这体现了度量特性中的有限可加性;
(2)计算法。长方形数出每行能摆几个小方格,一共能摆几行,用 6×5=30 平方米即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为接下来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直观经验。
2.在比较中验证猜想的过程
通过比较,学生能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于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测量,学生能够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18㎡,小于长方形的面积(6×5=30㎡),由此,不仅验证了借助方格纸能够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且验证了用邻边的长度相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正确的。
(三)用割补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转化” 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度量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转化,在推理中总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我们认为,推理是深度理解度量意义的关键。由此,我们设计了以下学习活动:独立思考 —— 小组交流 —— 操作实践 —— 展示分享。
在读懂学生的学习路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化的前提是面积守恒,即度量的运动不变性。
皮亚杰认为:“守恒是获得数和量概念的重要条件,儿童没有守恒概念就不能真正认识数和量。” 学生具有守恒概念就表明他能抓住事物本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已不为表面所迷惑。
在运用学具袋 2 独立尝试过程中,学生通过将平行四边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通过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通过割补虽然改变了图形的形状,但图形的面积大小并没有发生改变。
(2)转化的核心是比较,在比较中寻找转化前后的相互联系。
有了面积大小相等的引导启发,学生如何理清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
我们知道,测量活动的本质是比较,其中包括直观比较、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将转化后的长方形和转化前的平行四边形进行直接比较。学生能够通过指一指,比一比,说一说多种感官参与,获得度量活动的成功体验。
(3)转化的目标是推导,理清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我们知道,公式推导是转化的目标。在本环节,学生的主要数学活动为推导,推导是思维层面的度量,旨在理清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在本环节,我们设计的学生活动如下:
①完整地公式推导过程;
②问题追问,公式强化。
通过学生活动,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反复强化,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强化度量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