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简阳袁春华 于 2019-3-13 13:16 编辑
三重组合,助力学生空间观念构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史宁中教授曾明确指出:“空间观念是对空间中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
空间观念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数学素养,是小学生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
在对学生进行空间观念的培养中,借助三重组合,层层深入,助学生空间观念的构建。
经验 + 材料,丰富空间表象
真正的学习绝不是给予或者传授,而一定是亲身的体验。因此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要基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为他们的空间知识的积累,同时这种积累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感知材料,将生活经验带入学习素材之中,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直观体验,初步形成空间观念。《观察的范围》一课中 “猴子观察桃子” 的探究情景调动了学生 “站得高看得远” 的生活体验,在这个探究情景中学生对观察点、线、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丰富了空间表象。
想象 + 操作,促主动构建
当学生在观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中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表象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形成的空间表象进行想象,透过想象逐步理清表象蕴含的本质。想象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空间表象进行梳理、内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将已建构的表象进行组合、加工,并在进一步体验和探索空间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历经知识的养生过程,让操作实践活动中丰富表象,促空间想象力的进一步提升。在《相交与垂直》一课中,让学生先想象两条直线会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再通过摆、画等实践活动中建立了相交的空间表象,对于看起来没有相交的两条直线到底会不会相交的想象,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相交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思考 + 表达,促理性构建
空间观念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主动的思考,在学生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新知与旧知之间的共同因素,促进学习思维品质的提升。同时学生在思考时运用比较能迅速地找出某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优化学生脑中已经存在的空间观念。
学生经历思考后还要善于将思维进行表达,这里的表达可以是精练的语句,也可以是具体的图示。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展现思维,在与他人的对话中进一步深入思考,在不断的交流中才能形成精确、抽象的概念,才能真正运用概念进行思考,从而建立起比较理性的空间观念。
*#36660,72540 首页
*#36660,72541 教材图片
*#36660,72542 教学思考
*#36660,72543 教学设想
*#36660,72544 教学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