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uijizhoushuang 于 2014-5-5 11:08 编辑
通过此次活动,我在读懂学生方面,也有了很深体会。
第一,数学课上,要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积累经验,力促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基础,正如 “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一样,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应借助于一定的数学问题情景和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规律、发现规律,提升自己的经验水平。本节课中,我就以生活化情境和具有数学特色的操作活动为载体,深入地研究了当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的规律。但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交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及其本质的更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这应该成为我们数学课的追求之一。
于是,出于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我在探究方式多样化方面做出了调整。在帖子中我看到孟丽君老师提到:就这节课来说, 你探究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用各种方法探究长方形的摆法,与本节课目的有关么? 设计教学一定要把握真正的数学内容,弄准确本节课要教些什么。
这句话对我感触很深 ,关于第一个活动的原型,“用 16 厘米铁丝围出不同长方形,分别计算它们的周长与面积,并发现在周长相同的情况下,面积不一定相同的规律。”
我在授课之初,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不少设计都是在突出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大概集中在以下三种情况:
(1) 列表;
(2) 画一画(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上);
(3) 动手操作(用小棒摆一摆)。
我参考并借鉴了这样的做法,并且在备课时,我反复斟酌,怎样才能合理安排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活动的同时也非常有序,以免学生出现不知所措或课堂气氛混乱的状况。
上课时,我仔细观察学生在活动方式上的选择情况:
(1) 有少数学生选择列表,列举的情况比较齐全、有序;
(2) 多数学生选择在小组内与同伴合作一起摆小棒,但摆出来的情况不齐全且无序;
(3) 另有少数学生选择画图,效果与摆小棒差不多。
我在想,看到这个问题时,学生是怎样想的呢?为什么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方式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呢?
经过与同事的交流与思考,我想,是自己一味 为了追求活动方式多样化,而忽视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真实性。
那么,是思考重要,还是操作重要呢?
我想,几种方法不是并列的,操作是最低级的,而数学是抽象的。我们可以把摆小棒作为学生打开思考的一个方式,一种手段,重心还要放在思考上。
经过这样的实践和探讨,我决定将这个环节改为:
(1) 先让学生用喜欢的摆小棒的方式摆出一种,部分学生可能只考虑出一种;或者有些学生想出 2~3 种,但不全;也有学生考虑出所有情况。但只让学生先摆出一种,互相看一看,一样?不一样?还有没有其他情况呢?
(2) 把工具收起来,我们静下心来去思考,怎样才能想到所有情况呢?这样的安排,学生也会不自觉地进行有序思考。
经历这个环节的改变的过程,我自身也对关注学生的思考理解更深了,教学中,不能为了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等效果而盲目地使用一些教学手段或策略,要切实考虑这些手段或策略对学生学习是否有帮助。
第二,要关注学生生活体验。 比如在第三稿,很多老师提到,导入简单、实用、生活化,能迅速带领孩子进入课堂。我听了很开心,这里面也经过了多次修改。 首先是古荥程志平老师在帖子中提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觉得如果导入和总结都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否会更好呢?” 区实验李云老师提到 “周长和面积以及后续要学习的体积和容积确实是学生非常容易弄混淆的一些概念,个人认为要区分这些,必须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然后再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活动和生活经验,进而加深理解与应用!” 这些建议给了我很大启发。
第一个活动用 16 厘米铁丝围长方形,第二个活动是比较边长分别为 1 厘米、2 厘米、3 厘米的正方形其周长与面积分别和边长的关系。
起初,我是考虑到题目中数据都比较小,就想到了小蚂蚁, 于是创设了蚂蚁王国出事了,要请大家来帮忙的情境,将这两个活动融入情境之中,让孩子带着角色进入情境,深入理解题意,帮忙解决问题。
而固城小学的刘建森老师在帖子中提到:第二稿的教学设计, 导入的情境用蚂蚁的故事代入感不强,针对三年级的学生,能不能再用一个更加结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来导入呢?
于是我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才有了满意的效果。
经历这次活动,让我对自己进行了很多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与学的方式正在发生着越来越多的变化,关注过程、关注生成的课堂教学对我们老师提出了很多新要求,需要老师有更好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术。也使我感受到思考并研究以下一些问题变得很迫切:怎样取舍教材与目标?如何找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最佳结合点?怎样组织有效的自主学习?如何调控活动的进程,提高活动质量?如何正确地判断并利用课堂中生成的有效教学资源?如何在确保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关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愿我再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做的更好。 就像侯老师说的,只要心中有学生,只要追求的是读懂学生,为学生服务,只要一直能保持在前进的道路上,这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