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教学设计三稿
【教材分析】
《正比例》第一课时,教材首先呈现了正方形面积与边长、周长与边长的表格,通过实例让学生看到每一组中的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初步发现 “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都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再通过对比这两组量的变化的区别,从变化中看到 “不变”,初步体会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不同。然后再结合 “路程与时间” 两个变量关系的研究,丰富学生认识正比例的例证,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在第一课时两个正例一个反例的基础上,“试一试” 中又提供了一正一反两个情境,帮助学生辨析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这样,教材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情境,既包括 “时间与路程”“乐乐和爸爸年龄变化情况” 等生活情境,也包括 “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 等数学情境,情境中有正例也有反例,为学生理解 “正比例” 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以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过程,从而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学情分析】
前测内容: 正比例第一课时前测题
1. 观察下面表格,写写你的发现。
发现一:
表格 1 中的变化的量有( )和( ),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表格 2 中的变化的量有( )和( ),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发现二 : 表格 1 和表格 2 的两组变量在变化中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是什么?
发现三 :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表格 1 的变化规律吗?
设计意图:
发现一:衔接《变化的量》后测,学生借助表格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述两表中的变量关系。
发现二:观察学生学习路径,对比表 1 和表 2 观测学生做对比时,运用生活化语言关注表象不同、还是能运用数学语言、符号语言关注本质规律。
发现三:学生在表征变化关系时,观测学生符号意识思维水平处于经验观察水平、本质内化水平、理性辩证水平、结构普适水平哪一水平。
知识基础:
《正比例》这个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乘法时,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
学习难点:
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是学生容易掌握的,但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教学目标】
1.结合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路程、时间与速度” 等情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能从变化中看到 “不变”,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图表或文字总结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并用此规律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能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过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 “变与不变” 的数学思想,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集合和对应的思想分析变量关系,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能否构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究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 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相关知识,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有许多变化的量,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淘气、笑笑走进变量的世界。
呈现视频动画,引出问题: 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是否存在着某种关系。
探究要求:
1. 独立填写表格。
预设:
师追问:边长 4cm 吗?只能是整数吗?如果边长是 3.5cm,周长和面积是多少呢?
预设:
生 1:边长还可以是 5、6、7...... 一直增长,同样周长和面积也很会随着增长
生 2:边长也可以是小数、分数,但都比前面的 3 大
生 3: 当边长是 3.5cm 时,周长时 3.5×4=14cm,面积是 3.5×3.5=12.25cm²
【调整理由:表格中数据的补充,学生更多的是借助过去所学数量关系,关注点多在计算,没能站在动态的、对应的角度去看看待变化关系。由学生习惯的常量视角到变量视角的变化,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调整观察视角】
2. 小组合作探究: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 1: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 4 倍。
生 2: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一样的。
生 3:正方形边长加 1cm,周长就增加 4cm。
生 4:正方形边长扩大几倍,周长就扩大几倍。
生 5:正方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周长都随着正方形的边长增加而增加。所以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是相关联的变量。
调整:
师追问:同学们的观察发现有横向、纵向,我们一起梳理一下:从左到右看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都随着正方形的边长增加而增加,那从右到左呢?他们的关系怎么表述。
预设:
生 1:从右到左看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都随着正方形的边长减少而减少。
生 2:我们可以说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都随着正方形的边长变化而变化,而且它们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这两种学生熟悉的相关联的量, 通过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梳理自己的发现, 让学生感知判断正比例关系的第一个要素,两种量相关联,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变化方向一致)。】
二.比较变量特征,认识正比例
(一)情境一: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变量关系的不同特点
师:同学们发现了上面两种变量关系的共同点是:
都是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方向一致)
追问:那么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预设:
生 1: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四倍,但面积与边长的倍数关系是不确定的。
生 2: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不变的,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不相等的。
师:能用更简明的数量关系式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
预设:
生 3: 正方形的周长 ÷ 正方形的边长 = 4(一定)
正方形的面积长 ÷ 正方形的边长 = 正方形的边长(变化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发现两组量的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两组变量变化规律的不同,从变化中发现不变为理解正比例意义奠定基础,并引导学生用更简明的数量关系式表征关系。】
(二)情境二: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行驶时间和路程
独立探究要求:
1. 独立完成表格,观察表格想想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3. 变化有什么规律,并用数量关系式表示。
预设:
1.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生 1:时间还会一直增长,路程也会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如果用字母 n 表示时间,路程就是 90n
2. 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 1:时间是原来的几倍,路程也是原来的几倍。
生 2:时间是原来的几分之一,路程也是原来的几分之一。
3. 变化有什么规律,并用关系式表示。
生 3:速度 × 时间 = 90(速度一定)
生 4:90× 时间 = 路程
追问:90 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呢?
生:表示速度,速度一定就是匀速行驶。
【设计意图:借助现实世界中学生最熟悉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速度不变,就是路程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保持不变,由此引入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为学生理解正比例丰富实力支撑。】
(三)对比正比例的材料,说一说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精彩,出示正比例的描述性定义。你能说说判断路程和时间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据有哪些吗?
预设:
生 1:路程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
生 2:路程与时间的比,也就是速度是一定的。
师:你能说说第一个问题中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
预设:
生 1: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且比值一定。
生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虽然他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的比值是不确定的。
师:结合正方形周长与边长,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说一说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生:我明白了,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变化方向一致),且它们的比值一定,它们就成正比例。(板书正比例的意义)
追问: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出所有成正比例的变量关系吗?
预设:
生 1:可以用字母表示
生 2:比如 a÷b=c (c 一定) a 可以表示路程或者总价,b 可以表示时间或者数量…,c 表示它们的比值,c 是一定的。
生 3:也可以是 a=bc (c 一定)
追问:这两个式子 a÷b=c (c 一定), a=bc (c 一定) 都可以表示正比例关系吗?你能说说吗?
生 4:这两个式子 a÷b=c (c 一定), a=bc (c 一定) 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正比例关系,都能表示 a 随着 b 的变化而变化且比值 c 是一定的。
生 5:它们是乘除法的逆运算,可以互相转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中给出关于正比例的具体情境的描述性定义。并结合教材中提供的两个正例和一个反例,帮助学生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辨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
1. 学校科学小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观察实 验,测得竹竿的高与竿影的长如下表。
(调整)
(1)表格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
(2)写出几组竿影的长与竹竿高的比,并计算比值(比值表示什么),你的发现了什么?
我的发现:
(3)竹竿的高与竹影的长是不是成正比例? 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能否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学生不仅要写出结论,还要说明理由。学生用自己语言描述的过程,就是对正比例意义应用过程。 学生对正比例的不同呈现方式,判断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其中表格法呈现的判断正确率高于纯文字描述的呈现方式,可见学生还是需要借助直观性强的素材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第一题基础训练中,以表格数据为载体呈现变量关系,以引导式的问题,帮助学生有序思考、判断正比例关系。】
2. 观察视频中的情境,思考以下的问题
(1)在上面的情境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
(2)情境中两个变化的量成正比例吗?说明理由
追问:你能用字母式解释它们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以加油的动态生活素材,让学生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分析变量关系,用字母式概括表示出,金额和油量所有点的集合及其对应关系。 脱离表格数据呈现变量关系,是学生厘清正比例的难点,以学生熟悉的加油情境的动态视频,让学生在变化中思考,把静态的、有限的表格数据换成动态的、对应的视频数据,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情境变量关系,而不是只依靠具体数据计算判断正比例。】
3. 联想生活场景,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说明理由。
对比四组变量的变化情况,你能分分类吗?
生活场景一:
一个生产防护服的车间,要生产 10000 件防护服,已经生产的防护服件数与未生产的防护服件数。
生活场景二:
一个生产防护服的车间,要生产 10000 件防护服,每天生产的防护服件数与生产的天数。
生活场景三:
一个生产防护服的车间,每小时生产的防护服为 600 件,生产的防护服的总件数与生产的时间。
生活场景四:
张师傅比李师傅每小时多做 50 个口罩,生产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张师傅生产口罩的数量与李师傅生产口罩的数量。
调整: 在同一情境下,设计四个场景,不同的变量, 相同之处都是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但变化趋势是有所不同的: 场景 1、2 两组变量的 变化趋势相反 ,场景 3、4 两组变量的 变化趋势相同 。 相同之处都有变化规律,但是规律却不同: 有和一定,有积一定,有差一定,有比值一定 ,只有比值一定才是正比例,对比之后,学生对于正比例理解更深入。
场景 1 是防护服的总量不变,已生产的和未生产的和一定。
场景 2 是防护服的总量不变,每天生产的防护服件数与生产的天数的积一定。
场景 3 每小时生产的防护服不变,每天生产的防护服件数与生产的天数的比值一定。
场景 4 两位师傅生产口罩的差一定
【设计意图: 在同一情境下,设计四个场景 ,都是相关联的量但变化的趋势不同,都是有变化规律的但规律却不同。让学生在丰富的变量素材中,辨别变量中的关系,通过正、反素材分类对比,进一步强化了正比例的认识。 正、反比例的学习是抽象的,文字描述的呈现更进一步让学生把对数据的关注,提升到对变量关系的关注上,也是学习正、反比例以及后续函数学习的焦点,也是从常量思维到变量思维的转变,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变量关系,在辨析不同变量关系的本质规律中,进一步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四.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困惑
五.板书
板书的设计还在修改中,想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正比例建构的过程,并连贯前后知识形成正比例学习的思维路径,为学生后续自我探究反比例的提供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