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表示数》三稿教学反思
通过几次的不断磨课,我觉得如何使课堂生成更有效,课前的预设是关键。应该说,有许多提问是可以预设的,这些问题往往是所谓的 “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设计要到位。课堂进程往往围绕这些问题来展开。
但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我们不能一味强调问题的生成性,而是应更多强调课前的预设,在备课时应该预设学生学习活动过程,预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由于学生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的不同,对同一问题就会产生不同方法,形成了重要的课堂生成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学生有价值的生成问题切入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
《字母表示数》是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资料,是小学生们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我们四年级孩子来说,本课资料较为抽象与枯燥,教学有必须难度。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 “主体参与” 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抽象思维潜力得到提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教学从下面三个维度层层推进:一是让学生亲历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概括的过程;二是让学生理解内含字母的式子既表示结果,也表示关系;三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符号化思想。讲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有机地整合学习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新课程也认为,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因此,开始我并没有直接出示本课的 ` 教学内容,而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图片中的字母缩写引入,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提问生活中你见过用字母表示数吗?哪里见过?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情境激趣、关注学生巳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找准认知起点,使教学有的放矢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制地落实 “以人为本” 的教学理念,老师的导入设计建立在本班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以 “青蛙儿歌” 这样熟悉的例子,通过这样一首永远也说不完的儿歌,让学生感觉字母在生活中的存在的必要性与广泛应用。
三、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并不是要让学生掌握多少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因而,在我的课堂中总是力求充满数学的思考。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感受符号化思想,发展抽象和概括能力。
如:在教学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示这首青蛙儿歌时,教师不失时机的进行了数学方法的渗透 ——“数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简洁美”…… 在本课中我抓住了每一个细微之处,给学生以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又渗透了用字母就表示数的广泛性与局限性。
四、自主地建构知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一个个生动而有意义的情景,让学生始终将自己处于 “探索者”“研究者” 以及 “发现者” 的位置,从而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如:“这首儿歌你能接着读下去吗?哪位同学读的最多平举手?” 教师明知道那是读不完的,但不急于点破,等学生读的不耐烦而产生新的认知需求时,提问:“你们有没有办法让这首读不完的儿歌简单化?”,在这里教师没有刻意的牵引,也没有主观的给予,而是学生真正的内在需求。
五、分层设计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随堂练习的设计中,我将练习题分为基础题与拓展题,练习的设计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联系生活,让身边充满数学气息。
本节课我始终以孩子们说熟悉的生活情景为着力点,从生活中所熟悉的图片 —— 扑克牌 —— 青蛙儿歌 —— 桃花儿歌 —— 年龄问题 —— 生活中的用字母表示数 ——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孩子们全方位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存在的不足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课堂学习评价要重视正面性和极积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加以赞许,恰当地予以表扬,让学生的自信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自己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有待改善。
3、让孩子们在列举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数时给孩子们留的时间较短,没有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