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关系》教学设计二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64-65 页。
教材分析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鉴于等量关系的重要作用,教科书为等量关系安排了独立的课时进行学习。教材安排了三个问题,逐步加深对等量关系的了解: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跷跷板的情境,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中的等量关系,初步感知等量关系;在第二个问题是结合具体情境用画图或式子等方式表示等量关系;第三个问题是了解用式子表示相同的等量关系,往往可以写成不同的形式。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一直使用北师大四版教材,在解决问题中,对一些简单的数量关系有初步的感知。另外,从一年级起,学生就尝试用简单的图示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并初步感知等量关系。
2. 尝试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知道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 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具体情境中找出等量关系。
难点:会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认识等量关系。
导入语:春天来了,游乐园里的跷跷板迎来了小动物们。
1. 你能说一说三幅图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一只鹅的质量比两只鸭的质量重,一只鹅的质量比三只鸭的质量轻,一只鹅的质量等于一只鸡的质量加两只鸭的质量。
2. 跷跷板怎样就平衡了?
预设:当跷跷板两边质量相等时就平衡了。
3. 你能尝试表示这组相等的关系吗?
预设:一只鹅的质量 = 两只鸭的质量 + 一只鸡的质量
4. 交待概念,引出课题。
在数学上,表示这样的相等关系又叫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跷跷板入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对比不同的图片从不同的数量关系中发现相等关系,理解什么是等量关系,使等量关系变得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二、探索新知,用不同方式表示等量关系。
过渡语:我们借助小动物玩跷跷板的活动认识了什么是等量关系,其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存在等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找找吧!
1. 说一说图片当中的数学信息。
预设:姚明的身高是 226 厘米,姚明的身高是妹妹的 2 倍,笑笑比妹妹高 20 厘米。
2. 他们三个人当中,哪两个人的身高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预设:妹妹的身高和姚明的身高有关系,姚明的身高是妹妹的 2 倍。笑笑的身高和妹妹的身高有关系,笑笑的身高比妹妹高 20 厘米。
3. 小组合作学习,表示出三人身高的关系。
合作要求:
(1) 独立思考,用画图或文字的形式表示三人身高的关系。
(2) 和小组成员交流你的想法。
4. 交流分享。
预测学生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画图
②等量关系式
妹妹身高 ×2 = 姚明的身高
妹妹身高 + 20 厘米 = 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 ÷2 = 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 - 20 = 妹妹身高
姚明身高 ÷2 = 笑笑身高 - 20 厘米
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
【设计意图:从身高的比较中,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等量关系。探索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等量关系,借助图示理解等量关系式,通过对比不同等量关系式,发现用式子表示同一个等量关系往往可以写成不同形式。】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知道了什么是等量关系,而且能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等量关系。接下来我们就来检验一下今天的学习成果。
1. 什么时候相等?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吗?
2. 长方形的长、宽、周长、面积分别用 a、b、C、S 表示,你能写出那些等量关系?
3. 生活中有很多等量关系,找一找,说一说。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从生活情境、计算公式、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并表示等量关系,进一步加深对等量关系的认识。】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梳理学习过程,总结收获。
【设计意图:在整理回顾的过程中,理清数学学习路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培养学生做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