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负数》一稿教学反思
《正负数》是四年级上册第 86~87 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知了自然数、初步认识了小数、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正负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负数是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数,它是在正数基础上的拓展,与正数的意义相比,需要考虑其相反意义与数值,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学习中理解的难度较大一些。部分学生在生活中也见过一些常见正负数,但对其意义并不了解,因此,本节教学我认为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学习负数限定了 “了解” 的层次,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现实生活丰富的实例,直观的认识正负数,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因此,在课堂上,我力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新知的建构过程,凸显概念的数学本质,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及关键点也在于让学生抽象并提炼正负数的本质。
一稿设计磨课后,感受很多: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并给他们充分观察、比较和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说,去解决问题。较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课前利用游戏活动导入,拉开课堂帷幕,一是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二来游戏中的例子恰好是相反意义的量,通过这些例子,学生充分感知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为接下来概念的提取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孩子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2. 将 “生活化” 和 “数学化” 融合在一起。电影《长津湖》是 2021 年国庆上映的主旋律大片,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东线战场上,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克服缺衣、少食、极寒等难以想象的困难,不怕牺牲,英勇奋战,敢于胜利,重挫美军精锐,改变了敌我之间的战略态势。国庆看这部电影时,我非常感动,泪流满面。电影中的零下 31 摄氏度的特写镜头让我想到,可以利用电影片段融入本节课。于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以电影《长津湖》中的温度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感受正负数的意义,理解了抽象的负数。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尽可能地从生活中提取、设计练习题,突出体现 “生活中的数学”,从而使学生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 构建学生的符号意识,体现 “+、-” 的广泛性和价值性。
通过海拔图高于和低于海平面用 “+、-” 表示,竞赛答题游戏答对和答错用 “+、-” 表示,经济状况实力盈利和亏损用 “+、-” 表示,存折存入和支出用 “+、-” 表示,长津湖影片中志愿军奋勇杀敌的目标是位置以南和以北用 “+、-” 表示,杀敌人数记录用 “+、-” 表示。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构建 “+、-” 这种符号意识,感悟 “+”、“-” 分别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和符号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以杀敌 20 个为基准,拓展了 “+、-” 的实用性,更好地体现了把抽象的数据可以用正负数直观简洁地表示。
通过试讲,结合同伴的意见,我也发现本节在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
1. 情境设计略显牵强。利用电影镜头引入后,再按照教材上问题串进行教学,新授环节结束后又用电影故事情节进行练习,显得有些割裂,不够自然流畅。
2. 对学生 “放手” 不够,应该多留给学生自己和小组交流的时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后续,我将大胆尝试,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让其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
3. 生活中使用 “+、-” 来表示相反量的素材事例仍然有点少,应该通过大量的素材,让学生感悟 “+、-” 符号的广泛性和使用价值,体现符号的简洁性。认识到符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 巩固练习阶梯性不明显,内容和形式有点单一,练习跨度缺少层次性,练习多样性。
接下来,我将和团队老师一起继续打磨本课,争取不断改进提升本课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