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了顾老师的第一稿教案,有如下感受: 1. 教师或教材设计了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至少三年级的学生让为是真实需要的),要解决的任务是进行搭配,最终要达成有序的搭配或有序的思考。但在这个情境所要达成的目标中,并没有对引入抽象且符号化的需要,学生面对充满疑惑又失序的问题时,他们才能更好的抽取情境中的关键要素,调用他们的抽象能力,将问题结构化或符号化,从而来解决问题,发展素养,也体现出史宁中校长所提的 “三会”,因此对于情境任务及目标的设定可否适当调整或扩大,设计大问题、大任务。 2. 从数量充足的学具,到只有一组学具,再到没有学具,倒逼出学生在进行记录时可能会出现的 “汉字法”“数字法”“图形法” 和 “字母法”,这样的探究和一般化的过程效果会如何,方法间能否体现出所谓的 “优化” 或 “迭代” 的效果,改变学具量的策略,是否会干扰到学生养成一定 “符号意识” 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