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思考: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代数思维的学习是从 “用字母表示数” 开始的。“用字母表示数”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的要求是:“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而方程是刻画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用以表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所以,认识等量关系,理解等量关系的含义,建立等量关系的概念,是构建方程模型、初步发展代数思维的重要前提。
现实中,受已有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的影响,学生对 “相等” 的认识停留在 “运算结果” 相等,而要从 “一种关系” 的完全等价来理解,是学习上的难点。以往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在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最大的问题是找不到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张奠宙先生曾说:“方程就是讲故事,讲等量关系的故事”。那么,怎样突破难点,讲好 “等量关系” 的故事呢?
学生对 “等量关系” 的无意识体验是丰富的,从一年级的加减算式到简单问题的解决,无一不在使用等量关系,只不过不知道 “1+2=3” 就是等量关系而已,因此 “等量关系” 的外显形式对学生来说只是老朋友换一个名称而已。然而对 “等量关系” 本质内涵理解多数是不到位的,等量关系是数量之间一种相等平衡的状态、关系,实质是方程思想。学生认识等量关系有 2 个阻碍点,一是 “等号” 的意义,学生对 “=” 的理解多为 “算式与答案的链接符”,而不是左右两边数量一样的状态;二是 “转化”,既如何把数量关系多元表达形式(文字描述、图式表达等)转化为等量关系式。
四下五单元属于 “数与代数” 领域 “式与方程” 中的内容,本单元思维框架: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与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概括能力;体会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为此,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 “认识方程” 单元,在 “用字母表示数” 和 “认识方程” 之间特意安排了 “等量关系” 作为自成一节的学习内容。
方程的本质是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本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内容,本节课借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创设了三个层次的活动。问题一:“说一说什么时候相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跷跷板两边的平衡现象,了解什么是等量关系。这个熟悉的生活情境,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经验,又帮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等量关系。问题二:“请表示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画图或式子等方式表示等量关系,旨在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等量关系。在表示它们之间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孩子们认识到等量关系可以用语言、图形、符号等多种方式来表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翻译。问题三:“他们还找到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帮助学生认识到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它们之间也是可以互相替代的。让学生深刻理解等量关系的意义,自然而然地跨越学习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