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二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 5 单元《周长》第 48-49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和实物,使学生经历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等操作活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建立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模型,并能正确计算。
2. 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策略的多样化;积累活动经验,实现量感的多维感知,充实量感的培养,推进量感的提升。
3. 在测量、计算、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丰富量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促进量感的内化。
【教学重点】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际操作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培养量感。
【教学难点】
1. 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在丰富的活动中培养量感,提升量感。
【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直尺、软尺、卷尺、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量感
师:孩子们,“校园艺术节” 活动快到了,学校选了一些非常漂亮的美术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浏览作品)观察这些作品,他们都用了什么形状的画纸?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为了保护好这些作品,学校想用木条把这些作品周围围起来,你觉得这些木条应该安在哪些位置?谁来指一指。(生指)
师:他们指的这个是什么?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给它取个名字吗?(周长)
师:除了知道木条安装的位置,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需要多长的木条。
师:那也就是要知道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对吧。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 设计意图: 从生活实际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眼找一找,用手指一指,并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视觉和触觉上感知量感,萌生量感,激活原有认知,为后继新课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操作体验,内化量感,探究长方形周长。
活动一:探究长方形的周长。
1. 估一估长方形的周长。
师: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周长。请看这个长方形,你们能估一估它的周长吗?周长大约是多少?请先自己在学习单第一个部分估一估,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集体汇报交流。
师:和他们方法一样的请举手。你们太厉害了,不仅知道这是 1 厘米,而且会用身体上的这把尺子来解决问题,给你们点赞。
师:那你们的数据和他们一样吗?你们估出的结果是多少?
师:谁对呢?其实都对。你们刚刚说的结果都相差不大。估出来的数据本来就有一定的误差。
【设计意图: 让学生去估一估长方形的周长,激活学生原有认知,在没有测量工具时,会借助身体上的尺子去估,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2. 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
师:那长方形周长到底是多少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请看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
活动要求: 同桌两人合作,一起完成小组合作单。时间:3 分钟。
(2) 集体交流
方法 1:7+5+7+5=24(厘米)
方法 2:7×2+5×2=24(厘米)
方法 3:(7+5)×2=24(厘米)
【设计意图】 本环节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探究任务和丰富的测量工具,其中包括软尺、卷尺、三角尺、绳子四种测量工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测量工具,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得到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探究周长背后的道理,培养学生对量的深度体验。
(3)概括小结
师:观察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生说)
师:对比下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不同:他们的计算方法不同。(第一个就是根据周长的定义来算的。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是利用长方形边的特征来计算的)
相同:但是他们都是求得四条边的总和。
【设计意图】 再通过集体思辨、比较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尊重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体现思维的差异性和创造性,充实了量感学习推理。
(4)对比优化
师:同学们,如果再给你一个长方形,量出长方形的 周长。你准备测量几条边?
生:只测量 2 条边。一条长和一条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选择和优化,巩固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进一步精准学生的量感内涵定位,逐渐内化量感。
三、方法迁移,发展量感。
活动二: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
1. 自主探究
师:那现在请看,我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了一个正方形,已经放在你的学习单第二个部分,请你从学具袋中选择你喜欢的工具,想办法量一量、算一算正方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周长有一定探究后,再迁移到对正方形周长的探究上,使学生对周长的量感更加精准。
2. 集体交流
(展示作品)
师:这三种方法都看懂了吗?他们是什么意思,把你知道的先和同桌说一说。
集体交流。
师:为什么一会儿测量 4 条边,一会儿测量 2 条边,一会儿又只测量了 1 条边?要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最少需要知道几条边?
生:1 条边,因为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师:哦,原来正方形只需要测量一条边长,就可以算出它的周长了、(板书:边长 ×4)
【设计意图】 通过独立思考,借用上一环节习得的经验,在交流讨论中,利用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进行类比推理,抽象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渗透模型意识。在让学生感受到,要知道正方形的周长,从测量 4 条边长 —— 测量 2 条边长 —— 测量 1 条边长,操作越来越简单,但抽象程度越来越高,需要的对量的感受也越来越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准备,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对周长的量感。
四、拓展运用,提升量感
【设计意图】 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学生是否理解量的作用,是否形成相关量感,还要再生活实践中去检验。量感的形成不仅体现在课堂的认知上,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是否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同时,在双减背景下,作业的设计需要一定的层次性。因此,本环节的设计,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深入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实际意义,而且还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运用几何直观,将生活中 “量” 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知 “量” 并应用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量感,促进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回过头来想想,今天学的周长和前面两节课学的周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 1:相同之处是他们都是求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都可以用直尺、绳子、软尺等工具来测量。
生 2:前面两课是通过测量得到图形的周长,而今天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除了可以通过测量知道,还可以通过总结公式算出周长,这样更简单。
师:其实今天学习的周长是在学习长度度量,可以用直尺这个工具来度量得到度量值,也可以总结公式来度量得到度量值,这样得到的度量值更简单。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今天学习的周长经验可以去解决以后类似的长度度量,比如:正多边形周长求法,长方体棱长和求法,正方体棱长和求法等等。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希望大家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让数学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六、板书设计
附: 第二次磨课前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