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fengpiaoyi
fengpiaoyi

[教案二稿]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 米有多长》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在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厘米到米的认识过程,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2. 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建立 1 米的表象,深度体验,建立学生的数学量感。

4. 使学生建立对 “测量” 的结构化认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学习重难点:

1. 建立 1 米的表象,建立学生的数学量感。

2. 使学生建立对 “测量” 的结构化认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形成结构化知识。

教学过程:

一、畅所欲言,引入 “米”

师:小手比一比,1 厘米有多长?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 1 厘米长的小纸条,你有什么感受?

师:有了厘米咱们就可以去量很多物体的长度。瞧,橡皮擦长 ——

这支铅笔长 ——

师:老师还去量了我们操场的跑道,可把老师累坏了!咱们看跑道长 ——

师:你有什么感受?

师:我跟你一样的感受。老师换了一个方式量了一下。400——

师:对,就是米。还是那条跑道,数字变小了,单位也变了。

师:那生活中你听说过米这个长度单位吗?

师:米在生活中很常见。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读 “1 米有多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量感的培养要从学生认识量开始。这节课通过复习旧知,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进而自然的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

二、动手动脑,探究 “米”   

(一) 认识 1 米,建立模型

活动一:1 米有多长,比一比

师:你心目中的 1 米有多长? 比一比

活动二:米尺有多长,摆一摆

师:我们来画一画,量一量都可以,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视频播放北师大微课:1 米上有 100 个 1 厘米)

师:为了方便我们观察,老师准备了一些 10 厘米长的小纸条,咱们可以来摆一摆。

师:现在我们可以非常肯定的说,1 米和 100 厘米是一样长的。

设计意图: 由于用 1 厘米摆 1 米的操作难度太大,这里借助 10 厘米这个桥梁来认识 “1 米”,建立起厘米和米的联系,有效形成 “1 米” 的表象,同时也为以后认识分米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认识新的测量工具 —— 米尺,感受 1 米是通过较短的长度逐渐累加到 1 米的长度。

(二) 创造米尺,感受 1 米

活动一:比一比 1 米

师:孩子们像这样从零刻度到 100 厘米,就是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我们就把这样的长度固定下来,制作成了一把尺子,它叫做 —— 米尺。

师:我们把左手固定在零刻度这儿,看我这儿右手比划一下,10 厘米,20 厘米,30 厘米。我们一起来比一比:10 厘米,20 厘米……90 厘米,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1 米到底有多长呢?

活动二:拉一拉 1 米

师:轻轻从魔盒里拉出一米长的彩带。看谁拉的更接近 1 米呢?

师:我们想像每个手里边都拿着彩带的一头,拉一拉。

师:再和米尺比一比,你觉得你拉的彩带准不准?

设计意图: 在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三) 找生活中的 1 米,丰富表象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 1 米或大于约 1 米长。同桌商量一下:哪儿能找到 1 米?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物体的高度或长度大约是 1 米,看来 1 米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 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 1 米有多长,将 1 米的长度与身边或者是身上熟悉的物体建立联系,学生在操作中思考怎样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的长度作标准,去比较或推测一个物体的长短。这里也注重对学生估测方法的指导。这个环节不只是帮助学生建立 1 米有多长的长度表象,还为估测提供了一个标准,即两手握拳张开的长度,或者是两手张开拉软尺的感觉,充分建立 1 米的表象,更利于学生建立 1 米的模型。

(四) 运用 1 米,测量 “几米”

活动:看谁估得准

1. 估一估 黑板这条边大约长几米?全班先估后验证

小结:用熟悉的一米去估计其他物体的长度,找准参照物估计得更加准确。

2. 小组合作 量一量 学生测量教室的宽大约有几米。

设计意图: 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 1 米有多长,将 1 米的长度与身边或者是身上熟悉的物体建立联系,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通过测量教室的宽,再次感受度量的本质是看测量对象里有多少个度量单位,以此发展量感,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三、拓展延伸,运用 “米”

1.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

2. 播放微课,了解数学史和数学文化,回归度量本质,结构化测量的知识

师:同学们,关于 1 米还有很多的知识,想了解一下吗?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更清晰的表象。小学生由于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对量的把握不是十分准确,教师要注意耐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及时修正学生对于量的把握失误,帮助学生培养量感。同时,通过观看度量发展史的小视频,用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提升学生量感培养的好感度。

四、梳理提升,回顾 “米”

1.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总结全课。

师:孩子们学了 1 米有多长,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 在课的结束学生回顾梳理学习的过程并畅谈,通过交流再次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思维能力。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2ms · UTC 00:50 · PVG 08:50 · LAX 17:50 · JFK 20:5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