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稿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 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多感官参与,建立周长表象并内化周长的概念,增强学生的量感。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 蚂蚁王国秋季运动会” 引入课堂。紧接着用 “小蚂蚁爬树叶” 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 " 一周 " 和 " 周长 " 这两个词语。但在教学中发现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边线的一圈也叫一周后,就引入了周长的概念,这时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有点茫然。随后我们团队再次研读了教参,教参是先让学生描边线,亲身体验感知了边线的长度后,才引入了周长概念。教参这样设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也解决了我在设计教学时纠结认识周长后是说描边线呢还是描周长的问题。
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周长。
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并理解周长的概念。在学生初步感知了 “周长” 后,让学生通过” 摸周长”、“量周长”、“数周长” 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但在摸周长这一活动时应让学生边摸边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转化。量周长活动时,对小组合作分工要求不够明确,学生活动有点乱。量之前对学生测量的结果也没有强调要保留到整厘米,为学生计算带来难度。在学生操作活动时更要控制好对时间的把握。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认识一周的长度时,课件演示把边线的一周从起点分开,然后拉直会变成一条线。这条线的长度叫周长。为后续测量树叶的长度做铺垫,同时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