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量感” 看见成长 —— 宋君名师工作室参加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综述
宋君名师工作室 于佩
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落下帷幕,回顾几个月来的研讨历程,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现将我们此次研讨活动的历程梳理如下:
一、活动综述,回顾历程
当收到 “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 活动通知时,我们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宋君老师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并组织大家召开研讨会,经过积极的申报和研究,工作室核心研修教师于佩、张婷,喻海游和刘婵 4 位老师最终组建答团队,准备参赛。
此次研讨聚集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名师工作室团队教师针对课例进行了精心筛选,最终选定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单位》作为课例研究。
2021 年的寒假,宋君名师工作室团队在假期间积极进行学习研讨。通过学习 “量感” 主题文献资料,研读课标、研读教材,工作室成员在不断地交流研讨的过程中确定了教学设计的初稿。通过网络研讨,答辩团队还进行了多次的模拟课堂无生授课,在不断地调整和改进中确定了 “量感” 主题为核心的《面积单位》一课的教学流程。
2021 年 3 月 10 日,工作室团队在金水区金桥学校进行了第一次课例研讨活动,初探学生对于 “量感” 的认知和需求。
2021 年 3 月 23 日,工作室团队在金水区金桥学校进行了第二次课例研讨活动再探 “量感” 在本节课中的显性抓手。
2021 年 3 月 30 日,于佩老师在金水区金桥学校进行第三次研讨活动,共同研讨《面积单位》一课的发展学生量感的核心。
2021 年 4 月 2 日,在金水区金桥学校进行了第四次课例研讨活动,讨论这节课中是否有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量感。
2021 年 4 月 7 日,在金金水区金桥学校进行了第五次课例研讨活动,探寻 “量感” 的本质,直击数学教学的核心。
2021 年 4 月 9 日,在金水区金桥学校进行了第六次课例研讨活动,对发展学生的量感进行研讨,优化原本的教学设 计。
2021 年 4 月 12 日,在金水区 103 中学完成最终的课堂实录。
2021 年 4 月 13 日,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调查,完成数据分析。
2021 年 4 月 27 日,在新世纪小学数学全国第三届名师工作室 “量感” 网络答活动中,我们团队聚焦 “量感”,通过读 懂学生的学习路径,在互问、互答、互辩中表现优异,荣获一等奖。
2021 年 5 月 28 日,我们在成都参加了现场答辩。在本次活动中,量感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之中,不仅促进我们对量感的深入理解,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经过多次的观课、议课活动,工作室团队从不同角度出发,在读懂学生中把握量感的本质。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读懂学生的认知基础,精心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在原有读懂学生学习路径基础上学而教,强化培养学生量感的核心;读懂学生真实思维,发展学生的量感。名师工作室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推进 “量感” 主题教学研究。
二、聚焦度量,深度研讨
在多次的观课、议课活动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具体问题,在不断地讨论、实践过程中,我们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了改进实施,在细节研讨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促进对于量感意义的理解与落实。例如:
问题一:多次的估测活动是不是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发展?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用到估算。可以说 “估” 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之一。那么在《面积单位》教学中,估一估 环节的引入,是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借助学具可以去测量实际生活中物体表面的面积,那么这一环节还有必要加入估一估吗?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虽然具有天生的对于数量大小和距离远近的感知,但是在真实生活实践中,他们运用面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不是很多,操作实践也不太多,认识感悟更是寥寥无几。由此,动手测量之前,加入估一估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先在脑海中思考选择哪个面积单位更合适。
估一估的引入,其一是为了通过借助学具感知 “面积单位” 的大小,加深学生对于面积单位在脑海中建立起的表象。课堂中,让学生认一认单位面积为 1 的小方格,这既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也为接下来的度量活动的操作奠定基础。其二是形成估测意识,在累加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借助方格纸数一数、比一比是精确测量,结合先前的估一估环节,包括今后的度量学习中,在课中学习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让学生估一估,再用合适的面积单位量一量,在反复的估测活动中,学生会根据估计与事实情况及时调整,调整的过程即是头脑中表象观念建立的过程,在不断估测中与调整中,建立准确的表象,不断积累自己的量感,都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
问题二: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长度单位的知识来清晰地建立面积单位,发展学生的量感?
面积单位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能够初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会用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 “由线到面” 的一次飞跃。
学生在学习面积单位之前,已经有了学习长度单位的经验,借助这些已有的经验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知识的生长点,所以在让学生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之前,先让学生回忆长度单位,根据长度单位自己想办法比一比面积单位的大小,这样就有效的调动了学已有的知识经验,为面积单位表象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以上仅仅是研讨过程中的两个问题片段,像这样的研究还有很多。正是这样结合课例问题的细节研讨,才能更好地把脉问诊,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三、 成果分享,收获满满
张奠宙先生曾说过,“长度、面积、体积是基本的度量学的内容。长度、面积和体积这三者除了图形的维度不同,作为一种度量过程其本质是一样的。”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量感”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实数学核心素养。而量感的培养需要依托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量感、发展量感。读懂学生是我们工作室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通过读懂学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在《面积单位》一课中,我们团队通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和北师大版义务教科书小学数学教材的解读,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进行了整体规划,尝试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在读懂学生中把握度量的本质。我们的做法和经验总结如下:
一、在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这节课中我们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创设活动丰富学生量感的发展。在学习面积单位时,让学生经历 “记 - 想 - 找 - 估 - 量” 等活动,不仅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通过多感官、多角度地体验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并能够灵活运用,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课前测我们发现,学生对较大的面积单位平方米的认知较为困难,因此课堂中创设了围一围,站一站等教学环节来突破这一较大面积单位的认知难点。在课堂中,老师注重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设计,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全员参与,特别重视学生身边的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丰富的感知素材,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学生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量感得以生长和发展。
二、在实践、操作中积累量感的感性经验
活动是量感的生长点,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在 “做中学” 的活动中不断丰富对 “量” 感知和体验,从而把握对事物量的属性,实践和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直观的感性经验,教学中通过设置丰富多样层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在观察估计测量比较体验和探究中深化对量的理解。
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小学生想要获得几何知识,并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更多的是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设计,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全员参与,特别重视学生身边的直观教具,让学生在教学现场找到丰富的感知素材,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有关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测量的对象,在测量中在操作中测量估计思考和学习,他们才能切实体会到凉的内涵,才能慢慢将自己的生活量感转变为数学量感,从而为之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量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引领学生把生活量感转化为数学量感。所谓生活灵感是指学生在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对于量的敏锐知觉,数学量感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展建立起来的对量的认识。
生活中学生对于物体量的感知往往比较模糊不够准确且随机性较大,顺应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学生经历具体感知、建立表象、内化量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及时修正对于量的感知偏差,培养其准确的数学量感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将知识表象与生活经验建立起有效连接,学生体会到这样的学习和运用普遍存在于生活中感知,生活中感觉生活重量的丰富多样。这些丰富的,真实的生活素材为学生量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量感的培养是数学走向生活的体现。教学时,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感受,反复体验,将量感应用于生活,逐步丰富和发展,深化量感的形成。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课堂中的亲身体验、生活情境中不断感知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才能让学生的量感得以更好地发展。
回顾第三届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现场活动,历经了 5 个月,从网络开帖、教学设计、课堂实践、修改完善、课例研讨、录像提交、聚焦主题研究、网络答辩、现场答辩。这一路走来,痛并快乐着!感恩、感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导师的引领,感谢团队教师的付出……… 唯有努力,不负芳华!
在这几个月的准备中,是我智慧成长的过程,在不断聚焦 “量感” 深入研讨中把握 “量感” 的本质,在课例一次次研讨中,促进我对教材深入的理解。
我们聚焦 “量感”,深入深度研讨,在把握量感本质的基础上,探寻发展学生量感的策略与途径。相信通过此次的 研讨,我们名师工作室的每位教师都能将自己的所学所思融入课堂,在探寻量感的教学实践中且思且行,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