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郑杨婷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12

让学生找找 “一元正好可以买什么东西?” 学生能找到可以正好买 “2 支铅笔”“5 本练习本”,感知一元的价值。让学生在掌握进率,建立计量观念的同时,体会货币的价值,培养正确金钱观。

让学生用直观学币进行小组合作,想到多种付钱方式;将学生的方法用直观学币进行张贴在黑板上,不同的付款方式即付的总价不变,面额越小,付的数量越多,让学生直观形象感受货币单位的量感。

买一元的钢笔,学生有多种付钱的方式,1 张一元,5 张 2 角,2 张 5 角,直接感知到 1 张 1 元与 5 张 2 角的货币价值相同,感受等值思想以及人民币之间量的关系,掌握单位进率,形成货币量感。将抽象的付钱,找钱转化为直观的计量单位来进行,在体会人民币相同单位量的加减与抵消,感受人民币作为一个度量单位可以进行量的求和、求差。

创设买文具情境,让学生亲近 “量”。 用音频模仿小顾客淘气、笑笑,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仿佛身临其境,让枯燥抽象内容变得有趣。请学生做商店的售货员,介绍商品的价钱,让学生通过具体商品的价值多少感受货币量的大小。

孙老师的这节课紧紧围绕量感,在认一认环节,让学生看,摸中建立量感;在换一换中,让学生认识到买一元物品的多种付钱方法,让学生感受 “面值” 越小,“张数” 越多,建立量感。

孙老师的这节课紧紧围绕量感,在认一认环节,让学生看,摸中建立量感;在换一换中,让学生认识到买一元物品的多种付钱方法,让学生感受 “面值” 越小,“张数” 越多,建立量感。

孙老师的这节课紧紧围绕量感,在认一认环节,让学生看,摸中建立量感;在换一换中,让学生认识到买一元物品的多种付钱方法,让学生感受 “面值” 越小,“张数” 越多,建立量感。

我觉得孙老师的评价机制很巧妙,将本节课所学融入评价,最后又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钱,相当于一个巩固练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进行了巩固,而且兴趣颇浓。

我觉得孙老师的评价机制很巧妙,将本节课所学融入评价,最后又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钱,相当于一个巩固练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进行了巩固,而且兴趣颇浓。

我觉得孙老师的评价机制很巧妙,将本节课所学融入评价,最后又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钱,相当于一个巩固练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进行了巩固,而且兴趣颇浓。

我觉得学生在生活中几乎很少接触到人民币,如果仅凭课堂上这短短的 40 分钟,学生未必能真正吸收。如果在课前,就可以让学生选去认一认或者画一画人民币,在超市中去找找与人民币价钱对应的商品,那么学生已有初步的接触和了解后,再学习本节课,可能学生会有更加深入的体会。

我觉得孙老师的课让我觉得很巧妙的一点在于利用购物这个情景,串起了元与角的关系和付钱与找钱的关系,让学生自然而然收获新知!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03:27 · PVG 11:27 · LAX 20:27 · JFK 23:27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