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华东

赖华东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6926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4-12 22:03:20 +08:00
10 G 0 S 0 B
赖华东 的最新回复

讨论一下这节课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情况:以比较大小的活动吸引学生,谁大?谁小?是整堂课的明线。“什么是面积”,是整堂课的暗线。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去探究,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谁大、谁小;面积是 XXXX。勇于质疑、乐于探究、善于判断,形成一个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闭环。

在这种情况下,“面积” 的概念不是老师给出的意义感不强的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而是学生对自己活动经验的努力表达,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学生虽然不一定能说得很完美,不一定和标准的定义在语词上是完全对应的,但却是学生的真实体验和主动的建构,这才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了概念的建构过程。这样建构的概念,才能印刻在学生脑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个人认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先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把 “面积” 这个词说出,借助学生积累的对 “面积” 的感性的经验,来完成数组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及画出面积是 7 的图形。在积累了大量的关于面积的经验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说 “什么是面积”。

接下的 “画”,画出面积是 7 的图形,仍然是通过 “数” 来刻画 “形”,通过 “数” 来表示 “面积”,只要方格数是一样的,面积就是一样的。

第三个环节,因为出现了不能通过观察直接比较出面积的情况,所以要借助叠、剪、画格子等方法来比较。我特别赞同刘老师所说的,这个环节的重心不是方法的多样,而是进一步体会面的大小。当观察无法解决问题时,“数” 上场了,华老说 “形缺数时难入微”,反过来说,“形” 可以通过 “数” 来细致刻画。通过 “数”,目的是刻画面的大小,即面积。

第二个环节,继续比,顺应学生被调动起的热情,丰富学生物体表面和图形大小的体验,为概括面积的概念打基础。个人认为,“摸” 的体验在这个环节渗透。“摸” 是为了建构面积概念而积累感性的经验,不是为了 “摸” 而 “摸”,到面积的概念已经概括出来了再去 “摸”,意义不大,有思维层次倒退之嫌。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8:19 · PVG 02:19 · LAX 11:19 · JFK 14:19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