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zi0688

linzi0688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6195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4-03 23:57:45 +08:00
10 G 0 S 0 B
linzi0688 的最新回复

潘老师的课以游戏引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给足学生学习的时空,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释疑、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

对于两个物品来说(立体的物品),直接说 “哪个面积大?” 这个说法是不严谨不准确的,我们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

学生能说出 “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并不代表他们就理解了什么是面积。潘老师这节课通过猜、看、比、画、说等活动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什么是面积,有创意有效有价值。

看了赖老师的评论,充满好奇,很想看看朱德江老师是怎么上这节课的。学生在理解面积时容易和周长混淆,这是肯定的,潘老师这节课也是花了大功夫去化解学生的这个学习难点。

教学活动的组织目标明确,指引清晰,指导到位。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充分表达。

在面积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吏,渗透爱国教育,棒!

四稿设计内涵更丰富、更严谨了,加大了学生的操作体验,数学史的引入也恰到好处,课的结束设置疑问,让学生学有余味,巧妙!

潘老师的这节课把信息技术巧妙与学科教学融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个人觉得在 “看一看” 的活动中,就应该增加 “触摸和说” 的环节(这是对物体表面面积理解的重要时机),节奏先慢后快,物体的面积放慢,图形的面积放快,再引入到两个图形面积比较的操作活动中。

这节课活动丰富有趣,注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和个性表达,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潘老师这节课的一条主线非常清晰 —— 突出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从第四稿可见潘老师对教学的精益求精,整个教学设计层次清晰、精炼而又突出重点。

如果能够呈现本课的前测结果和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表达作品就更好了。

三次设计大环节基本不变,但老师的组织和实施更加合理巧妙,整个设计条理和层次更清晰。

赖老师在评论中所说的本课可以渗透的抽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变中有不变思想,非常赞同。这是无形中的渗透。

这节课有几处地方让人印象特别深刻:一是开头的猜图形的大小,让学生感受边线决定不了图形的大小;二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心目中的面积,呈现学生所理解的面积是什么样子的;三是拖拉机收割草坪面与淘气走边线一圈的对比举例,让学生深刻体验周长边边线、面积一片片。

一个思考与疑惑,对于两个生活中的物品的面积的比较,是学生语言表达中的难点,如两本书比面积、两个硬币比面积、比手掌面的面积大小,学生在表述时往往会直接说谁大谁大,忽略说 “面的大小”,不知这点潘老师是如何解决与突破的?

非常赞同潘老师的观点,在小组比较长、正方形面积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会受到老师给的学具的影响,如果把尺子也放在小组操作活动学具中,没有在课外学过面积的孩子,有些真的会量周长去比较。

潘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有很大的创新,紧紧抓住面积是表示 “面的大小” 这一含义设计系列活动,让面积的概念变得清晰简单。

潘老师的课设计趣味性强、活动性强,通过猜、看、比、画、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什么是面积。着重让学生体验 “周长一条线、面积一片片”,实现一维到二维的过渡。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8:23 · PVG 02:23 · LAX 11:23 · JFK 14:2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